如何评价电影《后会无期》? |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

【朱炫的回答(5799票)】:

谢邀

先说结论,我,仅仅指我,我觉得很糟糕。

我并不会剧透,但我的影评,也许你们不会喜欢,甚至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我原本也不太想发。

三个年轻人,从大陆的最东边出发,一路西行,他们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见到了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有时候需要一些黑色幽默与自嘲,需要一些对世俗的反抗,同时又屈从于世俗,怀有理想的人有时候也要背弃理想,那些我们憧憬的美好感情,也不暇以失望甚至虚假的面孔来对待我们自身。

我们行走在路上,可能什么都不会明白,但我们最终都能抵达目的地。

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内心走过的一段长路,曾经我们以为心比天高,但是我们最终发现,天永远比心要高,曾经我们以为终成眷属,可我们明明又经历了许多的不得善终。

我们一度奋力的锤击现实这堵墙,但最终,我们中的一些人,总会匍匐在墙下。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说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让我们发一些声音。

这是韩寒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他就像一个握着宝剑的我们,所以很多年轻人喜欢韩寒,是因为韩寒在理想与世俗间,努力的帮我们寻找答案。

这一次,韩寒也试图将这种情怀体现在胶片上,看这部电影的大多数人,可能不会喜欢《小时代》,有人说,需要一部电影来告诉世人,青年人还是需要声音的,玻璃房子与法式简餐,并不是我们平凡人的故事,我们需要三个落魄的年轻人,一同带着我们上路。

那么所有这些情怀,我相信韩寒的本意就是用一部电影去完美的诠释。

在这些清晰,精致,并且漂亮的空镜头,远景与俯拍之中。

但这些,这些我上面所说的东西,都是文字。

这不是电影。

电影,不是散文。

如果作为叙事诗或者散文,这兴许是一部佳作,但作为电影,它非常的,非常的不合格。

失望,糟糕,无趣,说教。

我写到这,无非是在说,我理解韩寒的立意,他的情怀也毫无问题,可落实在胶片上,落实在电影表现上,充满了说教味道与沉闷的叙事节奏,所以它失败了。

我并不否认,我也喜欢韩寒,我甚至有他当年签名的书,上面写着送给朱炫,我与我的大多数朋友们,都对这部电影寄予希望,我们等着首映的日子很久很久,但我不得不失望的说,这部电影不好看,不,它糟糕透了,而作为韩寒的一名喜爱者,我也将尽我所能的去分析这种糟糕之处。

我不认为喜欢韩寒,就应该喜欢他的所有作品。

我也不认为,韩寒是一个欣赏这种行为的人。

1. 句子到了

时间在这部电影里看起来几乎无限的长,它没有剧烈的冲突,也没有强烈的动机,他只是一群人,上路了,他们开车,他们交谈。

他们遇见了一些人,然后他们与这些人交谈。

但这种交谈又绝非伍迪艾伦式的,它没有对抗,也没有观点,它只是不断的在下结论,它告诉你,你没有观过,哪有世界观,它告诉你,小孩子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它还说,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这些话本身非常好,是很好的句子,可在电影中,你不能只是简单的让剧中人如同教书一样,直白的念出来。

这些作为主旨,并没有通过一个事件来体现,甚至无从讨论,只是剧中人坐在车里,站在街上,他们突然的,直接的,冒出这些句子,这就像你买了一本三国志名人名言,没有打斗也没有辕门射戟,只有他们说过的人生句子,第一章,刘备:莫以善小而不为。

这种说教对于我们这样已经有了辨别能力的观众看来,是不适的。

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甚至产生了等句子的念头,前期营销植入的大量优美句子,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念出来,贾樟柯与冯绍峰对话,王珞丹与陈柏霖对话,没有推搡也没有道具,他们只是面对面站着,你一句,我一句。

句子到了,我听到了,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这样想。

2. 沉闷的叙事技巧

文学与编剧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本身,而不是语言魅力。

当冯绍峰遇见袁泉时,也许在书中,我们会写(我会避免剧透),冯绍峰走进了什么地方,在一种怎样的灯光下,看见了袁泉,那一刻如何如何,随后袁泉怎样怎样,他们来到台球桌边,冯绍峰心里怎样怎样,随后,袁泉说。

但是电影镜头中,非常简单,冯绍峰走进了,两个人简单的互动,来到台球桌边,袁泉开始说,真的说,没有任何其他杂质的,一边打台球,一边把冯绍峰的身世交代了,他的爱情在袁泉的念白中,完成了希望到破灭,这一段我认为是将冯绍峰从勇猛浩瀚哥拉回平凡青年的最佳时机。

但是却只有袁泉的念白。

这样的念白就像有人翻开一本书,在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然后怎么了。

这里面涌动的情绪,对于爱情以及英雄梦的破灭,没有体现在画面上。

电影是一个无法让你直白表现人物内心的东西,它需要动作,以及冲突。

我虽然理解了冯绍峰的想法,可我知道,电影仅仅是理解是不够的,如果我是为了了解这个道理,这件事,我看书就好了。

我看电影,是希望我想看到这里面的画面。

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钟汉良的故事里,钟汉良就这样,把头盔放在车上,说完了自己和老婆的故事,说完了就是完了,就这样,导演甚至懒得用一个闪回去演绎。

这部电影本质不是一群人在演绎故事,而是一群人在讲故事。

3. 角色设定

陈柏霖的角色江河,实在太沉闷,这是一个几乎昏睡的角色,实际上沉默的角色不是没有,但陈柏霖的江河,却实实在在的没有发挥,他缺少《蓝色大门》时代的灵气与稚气,只剩下了别扭。

我知道江河是一个局促又温柔的人,可电影大多时候只是通过他的沉默来表现,而他的面部表情几乎没有变化,导演在要这个镜头时,对演员似乎没有太大的要求。

他就像你的一个聊不到一起的朋友,你偏偏又要和他踏上一段悠长的旅途。

你们尴尬的不知道说什么好,电影却在进行。

全篇我觉得就孔连顺还挺有意思,他只是个龙套,且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哑巴。

4. 散漫

电影里一共出现了四个故事,陈乔恩,王珞丹,袁泉,钟汉良,他们分别是小演员,骗子(或妓女),台球室老板(多年笔友),热血驴友。

初期的陈乔恩,大抵是想体现小人物在奋斗中的无奈,她的几次错位设计也很明显交代了导演的思路,但整个故事,就是从片场的这头,走到那头的一段对话,过于安静的处理,即便有一些颇有心思,也拯救不了整个故事的无味。

王珞丹是唯一有互动的故事,出现了陈柏霖与王珞丹在房间里的互动,这种互动也是全片,唯一的,让我们觉得还算是好看的地方,冯绍峰腿麻了到追至加油站,这个故事至少是可看的。

袁泉就是台球室的对话,无味。

钟汉良引出了卫星,他的那一段我的梦想是一颗卫星,本是一段热血的演讲,即便他的广东话发音,甚至别有一番风味,但仍然差强人意,不过最后的翻转,让这个故事至少值得有个回念。

我相信四个演员都不是那种不会演戏的演员,但故事本身就是这样。

这应该是导演的问题。

更不要提,前期的胡生,最后就这样丢了,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别扭。

王珞丹的故事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亢奋点,没有起伏与波澜,我们追随着导演的镜头,似乎一直在一条笔直的,没有急转弯也没有发卡弯的公路上。

什么叫散漫

就是有一天,我们去西藏,看见广阔的天与无穷的海,真的好美。

可让我们看整整一个月,我们会觉得痛苦。

因为它只有这些。

5 笑点

如何评价电影《后会无期》? |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
很多人说很好笑,所以是有趣的,精彩的喜剧片。

我并不认为韩岳父是想拍一部喜剧片,就像我开篇说的,他必然有他的情怀,他要展现这些情怀,是他的骨架,笑点只是轻松的点缀,这绝不该是喜剧片。

非常好理解的是,就像韩寒的一些小说,在那些句与句之间,我们总会会心一笑,回味这用词的趣味性。

但我们都知道,我们不是在看笑话大王,也不是在看某个喜剧故事。

有人说,那就是荒诞公路片?

荒诞不是段子。

这些诸如包夜就是包日,命硬不知道,命根子一定硬的段子,我首先不说这些段子本身高明与否,我也不想说,但我明白的是,这些段子原本是服务于故事主题的。

现在却被当成了主题。

我在微博看见有人数段子,说这是好片子。

如果韩寒的电影是这样,我无言以对,我并不认为曾经那些在课桌底下看他小说的人,只是为了笑笑。

6.精致的亮点

韩寒精致的部分,如果不考虑骨架破碎的话,一些细节是非常戳人的,我们会很喜欢。

那首《女儿国》,我觉得简直完美。

初期陈乔恩故事中,枪声与刑场的女学生,富有意义,而这个意义是很棒的。

甚至包括王珞丹的手机铃声,而陈柏霖翻译的时候,台词与人物的呼应,这里面儿有诗意的浪漫,我是不介意在电影中看见这些在专业人士眼中,比较蹩脚的东西的,因为我确实喜欢,但这些东西不能左右整个电影,灵性是细碎的,一闪即灭的。

温水煮青蛙并不好,这个层次太简单,太直白,不够巧妙。

大概只记得这么多了。

7. 到最后了,说点自己心里话。

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大家都在捧,说捧显得不尊重,我相信有很多人是真心喜欢,他们梳理了韩寒的路程,甚至还有朴树,我也爱朴树,说实在的,我有很高的期待,我很希望这部电影打败《小时代》,因为我喜欢他的立意,但是出来这样的东西,我会觉得很难堪。

我大概难过的是,这部电影韩寒拍得很糟糕,而我原本希望它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

很多人只是因为喜欢韩寒,就在这部电影里寻找各种亮点,段子好笑,镜头好,明星漂亮,所以电影好。

我不否认有些人是真的这么想。

但我大抵认为,韩寒不会是希望这样一份回答。

作为小说家,韩寒是个不错的人,曾经我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说,那个写书出名的小孩儿,不会有出息,是个垃圾,我很不服,后来韩寒做到了,我明白这个世界,年轻人是可以做一些,你们不让做的事情的。

但是作为电影导演,韩寒这部作品,很糟糕,我不喜欢他的这部电影。

这是我对韩寒的敬意,就是说出我的心里话。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观点。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于商业用途。

PS:不论如何,我建议大家去电影院看完再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这部现象级的电影,参与其中,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采铜的回答(3631票)】:

[阅前提示:本文严重剧透]

看了朱炫和宋雯婷的差评,又在自己微博上胡批了一通之后,我抱着鄙夷的心情,颇不情愿地走进电影院,才看了十分钟,就震惊了。

我真心觉得这是一部上乘之作,可惜的是,很多人,根本没有读懂它。

这不是一部可以被常规视角打量的电影,这是一部只有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才能读懂的电影,一部气质独特、深思熟虑的寓言电影。

整部电影是一个寓言,这个寓言在片名出现时就已经点题了:车子不是行进在路上,而是漂浮在海面,就像人生,并没有一条筑好的路给你走,而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漂泊,与无数人擦肩而过,然后后会无期,所以胡生丢了就丢了,苏米走了就走了,阿吕扬长而去,你都再也找不回来,没有逻辑,故事是碎的,结局也无悲无喜,只是继续漂泊……这,才是原味的人生。

而在这大寓言之下,是无数个小寓言,伪装成一个个笑料,苦哈哈地抖落出来。

周沫的老房子炸掉了,就像无数中国人的老房子被拆走了一样,我们都是无根的野人,片子用这一幕爆炸把我们划入现实。

周沫这个挣扎在边缘的小角色,在片场被无情地「枪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你、我、他,无数个为梦想打拼的小人物,我们的爱与梦,是否就破碎在这一记枪声里?

江河和苏米,坐在床头,警察密集而具震慑力的敲门声响起,如同预示着「身败名裂」的命运之神旋即而至,这时屋子里的三个人,一个淡定而优雅地离开,一个像无头苍蝇一样来回奔走,而另一个则已经麻木到失去了行动力,这是面对厄运时三种典型的人生姿态。

三叔霸气的演说,被夹住的衣角岔了气,就像这个社会里那形形色色的光鲜人物,怕都有不为人知的后门、无法洗白的污点,怎么扯都扯不掉。

苏米的招嫖卡片,被扔到马桶里,怎么冲都冲不走,因为一旦你心里住进去一个人,怎么可能一抹就没呢?

浩汉在大雨倾盆中狼狈不堪地捡钱,这时电话响起,出现一个同样狼狈的声音,其实我们多少人都是这样,俯身向钱,都成了可怜的狼狈的求生者。

浩汉夹蛋,明知有一种简单的方式,却偏要傲娇炫技,他自信满满,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现实的挑战,只能以失败告终。

台球这一局,浩汉过手之后,刘莺莺一杆到底,而浩汉,则像一个呆子一样,痴痴地看着球一一入洞,以及接受那无法接受的人生事实。什么都无法改变,你只能接受,然后离开,这也许是你的人生中,也注定会遇到的一幕。

三个人的第一泡尿,是边长很长的三角阵型,他们离得很远;第二泡尿,三个人并肩而立,臭味相投,情如兄弟,没想到,马上就分崩离析。

温水中的青蛙,也是你我,在这hard模式中,我们看蛙如看己,不是我们不想跳,而是这锅盖,太厚太沉,墙,太高太险。

卫星坠毁,如梦想坠落,粉身碎骨,你与我都不知道走向何方。梦太美太高,又太远太脆。

…………

这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它也不是一篇散文,更不是什么Word或段子集合。甚至,它都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公路片,公路在片子里是虚化的,你甚至不知道他们走的是什么路,路过了哪些地方,连个标志牌都未曾出现过,你看到的,只是人生边上的风景。它只是由一个个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的寓言堆叠起来的,映射挣扎和迷茫在现实中的青年和中年们的人生现实的作品。韩寒躲在这作品背后,来回地踱步,然后徐徐说出。人生就是这样无头无脑、无依无凭、有始无终、后会无期,他用反讽的方式去讲道理,用碎片的方式去讲故事,用命根子很硬的方式向宇宙发问,又用掺杂着苦闷的温情向观众致意。

这就是处女座韩寒的处女电影,我给8.68分。

【宋雯婷的回答(2666票)】:

韩寒肯定是比较满意自己这部片子的,因为这电影就是他文章的样子,有佳句无佳章,充满了雄性荷尔蒙、充满了文字上的小机灵,也充满了飘忽不定和一声叹息。胜在世界观的高明,并不愧对韩粉,也并不值得吹捧。

情绪

显然韩寒是不太会讲故事的。他了不起的是对于气氛和情绪的控制。作为一部公路片,《后会无期》的故事缺乏内在张力,起承转合大大拉拉,逻辑性差,大量的段子一方面让观众发笑和唏嘘,但同时也让影片的表达变得颇为刻意和失衡。

金句写到,“虽然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是韩寒还是没有放弃在讲道理。他讲的是人生的无常、打击中的继续、妥协中的坚持。咦,似乎说是坚持中的妥协更好。毕竟从浩汉和江河最后从东边到了西边,他们坚持下来——靠的是不断地妥协和顺应方才得以坚持下来。

整个片子,多次采用航拍拍摄在公路上驰行的、唯一的、载着主人公们的车子。这是我全篇最喜欢的一组镜头。有人说这么拍很无聊,有人反驳说为了表现孤单,接着有人说,不止是孤单,孤独更合适。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是绝望,这是真正的人生的常态。而且在我看来这种绝望贯穿始终:从想要改变家乡的贫穷却被迫失去家乡,从炸掉自家的房子却牵连兄弟们的房子也付之一炬,从发现心上人是同父异母的妹妹而且父亲还欺骗了自己,从刚推心置腹信任一个人这个人立马就背叛了自己,从用锅盖一把断了温水里即将跳出来的青蛙的生路,我感知到韩寒要说的那种毅然的绝望。

绝望意味着有生命死去。但是为什么汽车还在继续前行?哀莫大于心死。人生在世,往往并不仅为自己活——人们还有责任、爱人,以及未绝的依恋和不舍。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向前继续行驶。绝望久了,也就变成淡泊和平和。大隐隐于市,亦有此意。

演员与角色

为什么大家都说这部片子的“碎”?我想这一点在演员方面也体现得很明显。整体上,《后会无期》中女演员的演出都颇有光彩,陈乔恩洒脱,王珞丹自然,袁泉有力。可惜单薄,扁平。

冯绍峰发挥不是很稳定,他还是更适合走内心戏,后半部分他性格发生转变后的表演才饱满起来,前半段在酒店的桥段等,处理得有些夸张,不知道韩寒是不是有意制造荒诞的效果,但是从成品来看,并不荒诞,反而有点不伦不类。陈柏霖在酒店的时候表演相对有些层次,之后的人物性格变化更多地被藏起来了,不得不说他的台词实在有点让人出戏 = = 。顺带提一下王大锤,虽然只有一场戏,但是他水端得很稳,不晃荡不泼洒,印象深刻。

应该说,就演员自身,他们在表演上并没有拉后腿,但是韩寒终究是写字的,不是搞电影的。隔行如隔山,整个片子演员的问题在于角色与角色之间的联系异常疏松。胡生、苏米、阿吕、周沫、莺莺这些人大都参与到了故事中,但是却都是只和江河、浩汉中的一人有单线的联系,本来该是三兄弟,胡生还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我明白韩寒是在追求清淡和真切的气息,他甚至加入了“天意”的成分——你不知道谁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浓黑的宿命味儿。但是这样处理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全片故事性和戏剧冲突。能给人感触,而难以感动和震撼。

狂欢

《后会无期》是一定可以拿到骄人的票房成绩的。因为在当今中国,有非常多的人在精神上非常依赖韩寒——在这一部分人心中,韩寒就是当年在大众视线上热血的、桀骜的、隐秘的、理想的自己。

颇有些无奈,这就是中国电影的现状。不管是郭敬明,还是别的明星,观众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好奇心的满足,而不是对影视作品本身的欣赏,这是一种哈哈镜式的身份认同的寻求。

哈哈镜我对于“粉丝电影”这个现象的一个比喻和看待。哈哈镜作为一个镜面,但并不反映合乎观看主体本身的影像,这哈哈镜也同时在定义被看者和看者:我们在看韩寒,韩寒也在看我们;我们在看《后会无期》,我们说到底想看到的是我们自己。而且最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看到的自己,未必就是实在的、客观的、真切的,人们的大脑和情感往往会制造出一些幻觉,说直白点,这是一种镇定剂式的精神药品。

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小时代》的粉丝,还是《后会无期》的粉丝,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焦虑。越狂热越焦虑。

“奇观”(spectacle)被认为是现代大众娱乐文化中反知识维度的结果。根据乔纳森·科拉瑞(Jonathan Crary)的学说,景观不是“主要关于观看形象的,而是关于主体如何在一个普遍存在的机动和流通的世界中被个体化、静止化和孤立化。啖·施拉特(Don Slater)从另一方面区分奇观和视觉:“奇观不仅是可见的,它对于现实生活来说更庞杂、更惊人、更广大。”

融合这两种观察,我们会发现现代奇观的辩证结构,其过剩与压倒性的刺激把观众封闭在一种孤立和静止的状态中,使观众感到伟岸和脆弱的并存,塑造一种掌控欲的同时,也消极接受自身无力的主体。

把这两段话结合我国目前电影市场的语境,以及《小时代》《后会无期》这两部电影的媒体反应来看,再用通俗的语言翻译一下就是:在当代中国,有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人群)正在迫切的寻求精神寄托,他们一方面在失去对自己精神领域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加强对于自己精神领域的控制,从而变得脆弱易燃,焦虑疲乏。那是一种隐而不发的、微妙的无助感。观众(粉丝)在观看的同时与电影“相互参照”。

所以,无论韩寒拍什么,无论《后会无期》成色究竟如何,人流依然会如潮水涌向影院,人们迫不及待地祈求安慰。

看《后会无期》的时候,我被里面的一首歌深深打动。

歌里唱: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I asked my mother, 我问妈妈, "What will I be? “将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Will I be pretty? 会漂亮吗? Will I be rich?" 会富有吗?”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她对我说: "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强求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顺其自然吧。

不知道为什么,当韩寒说“顺其自然”时,我觉得他最需要安慰。

【赵耀的回答(2262票)】:

当一切境遇都糟透了时,你将如何

---评电影《后会无期》的逻辑结构

(7月26日更新,补充胡生和观众,更改部分用词和语句)首先,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国产片之一”

以下有大量剧透,适合看完电影后有以下“困惑”或者“判断”的人阅读和批评!

这部电影的一号主角是谁

韩寒为什么要把一个段子合集搞这么大

结局为什么这么莫名其妙

这部电影几个故事为什么会这么散漫,特别的,阿吕这段情节是什么玩意,有什么用

“前面还可以,后面平庸”

这个故事太“直白”,什么都是“讲出来”(正如大师兄所说)

“说教太多,让人难以忍受”

“没有故事、没有逻辑”

=====================================================================

同样是英语课,在初中听得昏昏欲睡,在你工作后GMAT想上750,然后上高排位商校、走向人生另一个高度时你就听得精神抖擞。当你不明白主线和目的时,一切都不好了起来。治病救人,提纲挈领,那么我就来简单说下这部电影的内部逻辑结构:

电影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外部主线和内部主线,作为一部公路片,《后》的外部主线很简单,就是两个人的公路旅程;那么其内部主线是什么呢?所有零散故事和人性张力所依附的核心骨架是什么呢?

目前大多数的影评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最浅表的一个层次这部电影是个段子合集,韩寒就这点才能,也是和他微博上给人感觉一致的,“很韩寒”。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最大部分人群看完这个电影后的感受。

这个角度还不够。论证:如果是段子合集,那么这部电影的目的是让我们在这个闷热的夏季开心一下。但是这些段子让你微笑、大笑了那么多次以后你为什么还是开心不起来?笑得是脸,为什么不是心?

再深一个层次是无奈和悲凉,正如“夏河”评论,这部电影让你明白“大多数人的一生会与理想背道而驰,最终走向一条平凡之路”。(这个评论甚至是出品人之一的路金波认可的,这看出韩寒的独断和自信。)

这个角度也不够。论证:1、这还是韩寒嘛?2、结尾拯救饿了世界、牛逼哄哄还抱得美人归的江河怎么回事?

前一个层次的理解与你的情感不合,后一个层次的理解与你的理智不合。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能力的不足就停止思考,那么这次放肆之旅,这么多伤心笑语的真实主线是什么?

显而易见的是,《后》情节上讲两个男人遇到的各种糟糕境遇:没有混出来的发小,仙人跳,爱上的人或者是妓女或者是骗子,丢失同伴,引以为傲的父亲原来是混蛋,梦中情是兄妹,钱被偷了,车被骗了,然后火箭发射也能摔了,报名也赶不上了,都走了朋友也打架了,甚至“拍张合影都拍不齐”。。。所以,电影给出了尽量清晰的主线问题,就是:当一切境遇都糟透了时,你将如何。只不过有迷惑性的是到底是谁在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片中的主角到底是谁?

如果回答是马浩汉,那么你就没有懂,你可能理解到了段子,也可能感受到了悲凉;那么是江河嘛?你就接近懂了。

就像胡生在片子一开始所说,“两个他佩服的人”,片子的主角江河是正面一号,马浩汉是反面一号。对于遇到的共同的境遇他们截然不同的态度造就了不同的结果。类似的境遇下江河和马浩汉不同的反应正像一条双螺旋,一阴一阳,电影中所有的其他都依附这清晰的螺旋结构向前发展。

1、马浩汉其实就是马好汉。是的,他演的就是一个好汉,他“正面积极”,重意气,行动力强,有“自信”,“朋友多”,“不轻信人”,重要的他“追求成功“。他勇于冒险,只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的性格特征,他的所做所为,基本上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学校一直在教育我们成为的那种人,我们也“被相信”如果我们努力做到这些,那么我们就会出任CEO,就任董事长,迎娶小野,走向人生巅峰。。。(你去看冯的微博,有条累得狗样,直接说自己是“好汉)

但是在直接经验上, 当我们怀着美好的愿望走向出门,就像电影中出发时,现实世界就开始打击我们---甚至“烧一栋房子都烧不倒”、拍一个合影都拍不好。。。但我们不会那么容易被打倒,我们像马好汉一样屡败屡战,错过了发小错过了幸福,丢失了兄弟,碰到了仙人跳,钱被偷了,甚至引以为傲的父亲原来是混蛋,像歌里唱的梦中情人还真他妈是兄妹!这个时候,我们和马好汉一样,所有的自信基本消逝不见了,我们还能干嘛呢?马好汉真是好汉,他在车里唱起了歌来!如果你懂这个故事,这时候你不能够压抑自己的眼泪。(你有想过房子烧不倒、合影也拍不好这些情节到底又什么用?证明韩寒是个白痴、搞点东西来凑时间?)

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碰到了“阿吕”,他负责给马好汉最后一击,也暗示了马好汉这条路未来的方向。

2、“活死人”阿吕。阿吕这个角色的作用是给马好汉致命一击。也是韩寒重点想表达的一个角色。阿吕是个“精神导师”或者是“社会公知”。在你失去大部分的希望的时候,我们开始相信他们,如果我们对个人失去希望,他们就是精神导师,如果我们对社会失去希望,他们就扮演“社会公知”。他们来路可疑(看刚出场时他诡异的叫声和装束?江河(就是韩寒自己)对他本能的怀疑);他们说得好听:“你那是生活,我追求自由”、“你世界都没有观过,哪里来的世界观”,“你们的偶像是明星,我的偶像是卫星”“我们看遍了天下,有人甚至不愿意打开一扇窗”;他们做的漂亮:阿吕骑行天下、自由自在,追踪卫星,还把去世的爱人照片印在头盔上。阿吕有爱有想法有经历,他曾经有梦想,被人看不起,但他成功了!追到了所爱的人(可疑),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可疑),于是,脆弱的马好汉找到了新的目标和动力,阿吕说自己的偶像是卫星,他却成立马好汉的偶像。(在江河和阿吕争执时,他甚至偏向阿吕)

25岁以后,我们信任一个人是不容易的,更不要说信仰。

然后发现这样的人却是个冷酷无情的骗子,骗走了你最宝贵的最后的财富。

到这里,和我们很多人一样,马好汉觉得自己有资格对人生做一个总结了,那就是“盖着的青蛙”。(你看他的眼神,他真的绝望了。)

阿吕还活着,但他的心早已死了,他是个活死人,正像传销骗子、“精神导师”或者“社会公知”一样,他还是僵尸,被他咬过的活人也往往变成他那一类,这就是马好汉未来的方向。

离别时,马好汉嘴里嘟囔着“我有很多朋友”、“你不懂这个世界”,他已经在走活死人的路,他留下了马达加斯加,抛下了所有温情和爱。

到这里,马好汉的故事走到了尽头。有人问“尾声”有江河,怎么没有马浩汉。马好汉已经僵尸化了。

(马浩汉,不好演,冯邵峰演的很好!)

阿吕最大的亮点不是说出很多的金句,而是停下车,淡定的把包袱和马达加斯加抱下来,他一点都不紧张,他是个老骗子。

3、江河就是江河,是《逍遥游》遇到北海若以后的江河。他就是韩寒心目中的“女婿”。(八卦一下,在一个专访中,有人说马浩汉帅气、“潇洒”、积极,是不是韩寒心中的“女婿”,他明确说不是) 是本片一号男主角。

韩寒当自在、洒脱和自由。他是反对所有的"成功学”的,在面临艰难境遇时,他心中的“女婿”江河,就是较完满的解决方案:淡定制造、从心尽性。

和现实社会一样,在马好汉的身边,在喧嚣的背景下,江河几无存在感,所以有人说他“是最无关紧要的一个角色”。

在汽车被偷后,江河说,“我不像你那么生气”,马好汉说,“因为车是我的”。这当然是个爆笑点,但真是因为这样嘛?

他是个走他自己路的人。他没有想过有什么大的作为。他也没有说就一辈子做个好的老师。他遇到心中所爱时也表达,分别时也继续走,不舍时也留恋。阿吕在放光彩时对他也没有什么影响(在阿吕的戏中,你会发现,阿吕主要的听众是马浩汉,原因前面说过了),当阿吕开走车子时,他也本能的怀疑。当发现阿吕真的是个骗子时,他还是想“或许他有特别的理由”。比较于马浩汉,他显然没有将阿吕入心,因为他的心里有了人。当一无所有时,他还是想向朋友说明青蛙理论,证明人的主动选择性:当环境刺激时,我们是还能够有选择的自由。他平凡地走自己的路。马浩汉晒钱,江河晒心(苏米的的卡片),这是他认为最宝贵的东西。当一次次充不进马桶时,他也就自然的接受了她。

境遇是糟糕透了,只是如果专注自己的内心,境遇对我们的刺激也就没有那么大了。也许我们能保留爱和信任,保留我们的心,等到时运降临的一刻。这就是江河的答案,也是韩寒的答案。

一只狗和人的不同:你去踢一只狗,他当然会嗷叫一声,然后咬你或者跑掉;你去踢一个人,他有无数种可能的反应,比如笑笑,在你后来不注意时给你一刀。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他对同样的外在刺激能有选择不同反应的可能。

一个心里没有沉淀的人,更容易对外部刺激有更直接的反应,点火就着,扇风更旺。

阿吕对马浩汉说,(指着江河 )“他这个人,我看不出来是干什么的”,一个经验丰富的骗子看不出来,其实江河并不高深,他只是坚定的做自己。

没有什么特别的激动,只是在马浩汉说苏米是婊子是才第一次冲动起来。别忘了,他尿的时间最长。

平凡之路是不凡之路: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条伟大的道路,无论你处于生命中的哪个阶段,都是值得并且唯一值得你开始追寻的一条路。这条路看似平凡,却伟大不凡。找到了这条路,你就永远也不能将它冲进马桶。

不是说这样的人就能取得世俗的成功,但他是幸福的,他在什么境遇下都坚持辣椒沾面包。

这次他运气不错,这就是结尾的意义。只不过其实这个运气好与坏,对他也没有多大的影响,我们看到他并没有成功后的鸡血状态。

以上为主线。下面说说女人

==========================================================

4、周沫,就是泡沫。无数农村和小镇出来的姑娘泡沫中的一个,他是马浩汉错过的幸福,在主线中她的作用是供后悔。他其实是马浩汉最理想的爱。周沫爱马浩汉,但她也知道她不是他的选择,她尽量保持自尊和矜持。有人说周沫演得很神经质,“呵呵”傻笑莫名其妙。如果你有过经验,知道一个女人爱上你,你给她一个拥抱她就随你天涯海角,但你却不会这样做,她也知道你不会,你就理解她的尴尬。最后她一个转身还没有被他看见。(略,待补充)

5、刘莺莺在主线中的作用是无奈。喜欢就会放肆,是说马浩汉的,爱就是克制,刘莺莺是说自己的。她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有爱嘛?不知道,但在他们的父亲过世后,原来的通信的目的已经失去,刘莺莺还是继续和马好汉通信,继续看他“放肆”的笔触,见面时克制的表情,克制的告别,说明也许刘莺莺希望永远不要当面见到马浩汉。见到了,也就结束了。马浩汉说说,也许每一个告别都是最后一面。他的内心需要的是和刘莺莺一种疯狂的方式告别,但刘莺莺气场太强了,马浩汉自知无能为力。也许,他只是喜欢,她却是爱。有人说莺莺对浩汉是亲情,不是,亲情是人伦日用中积累起来的感情,他们没有。你再听,好汉上车后的音乐,“女儿情”,圣僧和女儿国王,同样的禁忌之爱。(略,待补充)

6、苏米在主线中的作用是对比。江河,看到了,就抓住了。无论她是骗子还是妓女。她也有自己的意义,一个女性意义,就是女性的成熟(略,待补充)

7、段子。段子在这部电影中的作用,和特效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作用是一样的;同样单薄的外部主线,用段子或者特效来把你摁在电影院的座位上。但同样的,如果你只注意到特效和段子,你肯定觉得这电影莫名其妙。可悲的是这部电影到目前普遍不被理解,段子横行。

8、“金句”和“说教”。这是没有懂,大部分的金句要么是反讽,要么是有所特指。比如说阿吕的部分,是金句“说教”集中的环节,说了5、6个金句,但是你如果你明白阿吕在主线中的作用,是多么的反讽!你心里会真诚的骂娘:去你妈的,人生导师!在比如莺莺的“喜欢和爱”的金句,你能理解莺莺那时候的感情的话,我大男人也要哭了。

9、有人说这个电影故事薄弱。如果你抓住主线,深入到主角的情感内心:就会发现故事不薄弱。信了20多年,你终于发现你引以我傲的父亲其实是个骗子和懦夫;就像那首歌唱的,暗恋的对象还真是她妈的失散多年的兄妹;怀着对所谓理想对象的爱放弃了身边的幸福;男诗人和女骗子的爱情;一个骗子的历程。

10、后会无期。说的是“不要”期望。这部电影的价值就在于它做了减法,却又是进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划时代的一部电影。

11、表演。你明白了这个主线,你再去看一遍电影,表演都不错,也许阿吕稍微有点不纯粹。

(其他情节细节等略,可以说,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很丰富,这次只讲主线)

献给韩寒,献给江河。献给每一个能给世界和男人带来幸福的女孩。

=============================================================

有人问胡生

12、胡生。胡生就是胡生,不是它父母胡乱的生他,而是他自己胡乱的生活,不去思考,听别人的,没有主见,没有思想,也不如马浩汉那样,马毕竟努力过。胡生就是那种在3个人的团队中随便就丢失了也对整体毫无影响的人。如果不是非常的努力,你我都是胡生。所以看到很多人很介意”不去找“胡生,说“剧情不合理”,拜托,生活不是靠”别人找到你的“。他尽管在电影总露面时间很短,但在现实中至少50%的人是“胡生”。

13、观众。在问到韩和郭的电影的对比时,韩寒曾经很自信的说:“我的观众群和不一样,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看来,他的这个判断基本上是错误的。从知乎目前的几个高票差评就可以看出来,首先他们不是X时代的影迷,都自称是“十几年的韩粉”。这是很可怕的。韩寒的十年的粉丝还是没有一个基本常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成功人物韩寒是一个真诚的人,他集10多年的生活阅历和思考后的首部电影不可能那么浅薄。这就是“不拍观众的马屁”。不管是谁的粉丝,大部分人还是愿意“胡生”,超出我们的基本知觉一点点,就认为是错的,甚至不愿意做一点努力的思考。

希望韩寒的第二部电影能继续有这份坚持。

===================================================================14、细节。居然有人说这电影粗糙。。。韩寒对这部电影所有的台词和动作都有严格要求,不让演员发挥。细节亮点无处不在。举例:刘莺莺的那句台词“喜欢就会放肆”,她说得淡淡的,但是,后半句“爱就是克制”是低下头去说的,她没有敢看马浩瀚的眼睛!,等网上有视频了,我去一幕幕截图下来,讲细节,给你讲一个和你看到的完全不同的故事。

满分5星,给6星,那1分给真诚和心灵相通。

【XiaoRonnie的回答(1477票)】:

(轻微剧透)

韩寒让我们知道,不错的文本,未必等同于不错的电影。当然在此之前多有反例,王家卫先生的《东邪西毒》亦是构建在字字珠玑的文本之上。但看过《东邪西毒》的人都知道,写意的镜头语言把文本中无法实现的意象和韵味,完整的,甚至超出期待的展现出来。所以那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没有要拿韩寒这个新人导演与王家卫比较的意思,这显然不甚公平。

读过韩寒小说的大抵对他创作的习惯有类似感觉。 在《1988,我想和世界谈谈》之前,韩寒的小说更像是先想好一些警句和段子,再全部套入一个适合的骨架,最后捏合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当然,儘管年轻时经常自夸,也受到过无数的质疑,但韩寒本人确实在文字方面天赋卓绝,所以那些黏合成的小说,都在他对于文字的熟练运用和巧妙组合下,变得颇有灵气。以一个年轻作家的角度而言,他甚至是在玩弄文字,多过于写作。所以,他的作品获得了广大年轻读者的喜爱。

然而,他的这种习惯,完全延续到他构建的这个电影剧本里。所以他选择拍公路片。公路片的好处就是,对叙述结构的形式上完整度要求不算太高。空间在变,除了主角之外的人物也在变。所以,只要用几个故事把这片儿丰满起来,最后用主角本身的变化串成一条主线,格式就算完成了。

《后会无期》里有四个小故事,小演员、妓女、台球厅老板和旅行者二号,每个故事单拿出来都有亮点;但整体看来更像是分别创作的四个段子,最后被塞在了一部电影里。

整部电影中还有许多细碎的小段子:比如「满地爬钱」,比如「加错柴油」,再比如「夹卤蛋」,最典型的是中途迷路后遇到倒下的树;这些台词和画面幽默有趣,但是明显像是为了加段子而加的镜头,与电影情节关系不大。其实一部电影有这样几处点缀也能锦上添花,但是漫布全篇的段子,就过犹不及了。我记得在宣传期,曾经出了一篇公关稿,说的是韩寒喜欢临时创作、加戏和修改剧本,看完电影,就知道确实如此。

韩寒拍这部电影,或许的确有他所谓文艺气质和对电影的喜爱,但更重要的,还是在开拓一种对他而言更有价值的新的表达形式。直接点说,他需要更大的公共话语权来扩大他个人的影响力。正是这种表达的需求,使得《后会无期》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有些奇怪。

韩寒个人想要表达的东西,需要通过大量的对白和旁白得以实现。这使得对白和旁白成为情节推动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方式。看完电影后,我有一种直观的感觉:即使我只是听这部电影,不看画面,不错的文本和小林武史的配乐,已经很大程度上让我获得足够多的信息和需要的心灵慰藉。优秀的取景以及几位配角的表演必须是加分项,但仅仅是加分而已。如果一部电影只比有声配乐小说(散文)多那么一些加分项,导演肯定不成功。

说到演员的表演。冯绍峰演的浩汉:出身于荒凉的小岛,幼年父亲「去世」,很早开始闯荡社会;有一点小理想,但也有很多一般人的缺陷;说得出道理,但执行又是另一回事;没背景,没前途,还没钱。这个角色在大荧幕上绝对是讨喜的,因为他就是韩寒所设定的底层普通人的样子。虽然荧幕前的观众多数都要比他强不少,但却是极容易让人有亲切感。但冯绍峰真的没把这个角色演好。整段旅途其实发生在他身上的戏是多过陈柏霖的,戏中至少有两处以上情绪剧烈波动,旅途到最后也应该有变化。但冯绍峰呢,除了那段车里开口歌唱的部分让人印象深刻,其他地方都不甚理想。前半部分流于浮夸,后半部分又藏的太紧。陈柏霖不过不失,层次明显,也有渐进性;不过,大概是角色设定的关系,内敛的有些别扭。

几个配角都有闪光点,陈乔恩出场和结束时的两个眼神真美(让我原谅了她肿成馒头的脸),王珞丹和陈柏霖在床上的互动很有生趣,钟汉良居然能和他那个落魄的装扮毫不冲突,而袁泉在送别时站在门槛上的那段表演让人柔软。

这些片段,和韩寒花的小心思,最后成功的让我对这部电影没法产生恶感:

墙壁上「时间就是金钱」掉落的「间」,抵达大陆时漫无边际的集装箱,贾樟柯被夹住的衣角,王珞丹的手机铃声,路旁厕所里发黄的小便池,充满九零年代味道的小台球室,小车行驶在路间时重叠的光影,把青蛙盖在锅里的那一声闷响,还有影片开场和结尾时的两次爆炸……

很多小细节,精巧并且大有意思。这部分画面,只有在当下的中国的特殊语境里,才最看得出意义。我看得出,也应该也有很多人看得出。那一排蓝衣服的女学生列成一排等待终结的背影,还有那一阵枪响,你的心是不是也裂开了一道?

其他方面,电影里演员们大量采用的配音让我感觉不适,现场收音的效果应该不太好,后期加工又比较粗糙,所以很多音轨都让人有疏离感。航拍的镜头,抖而且不稳,我感觉不出这是刻意为之。陈乔恩那段戏中采用的长镜头掉起了人的胃口,但台球室那场戏的镜头切换就让人失望了。小林武史的配乐很恰当。几个插曲也用的好,体现了韩寒在流行音乐领域的品味,但歌曲停的地方都不对劲。邓紫棋的配乐虽然效果不错,出现的也有点突兀,应该也是后期技术的问题。其中有些瑕疵还可以归结于预算(比如航拍),但有些地方应该是能够做的更好的。

关于笑点。坦白说电影中大部分笑点都没法让我发笑,只有贾樟柯用生硬的口音说出「汽油车不应该加柴油」的那段,真的让我大笑了很久。或许我和韩寒,还有很多朋友一样,都真的很讨厌说教吧。「人不是上帝,没有理由去指导别人怎么做」,「世界都没观过,谈什么世界观」,「别人的偶像是明星,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韩寒在电影里借角色们的口说出的这些话,都毫不遮拦的在表达他自己的价值观。他最反感说教,但他自己在做的,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说教。

接连上映的《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真是有趣的对比。一边是「7000件奢侈服装」,另一边是「10000公里的长途跋涉」。他们正好对应了当下年轻人们中间的两种占据主流的思潮。一种是追求物质并沉迷于「自赏」的精神满足,另一种是追求精神上的慰藉甚至不惜物质上的匮乏。前者招人抨击,后者却常被看做「情怀」。

我当然不认为这有什么错,甚至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更愿意支持韩寒所倡导的这些东西。有很多把自己困在小地方足不出户的人,有很多囿于大城市的繁华和忙碌的人,还有很多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却从未好好看过风景的人——他们,都真的需要走出来,好好的观看一下这世界的模样。

至于看过这世界又能如何?真没有答案。

或许变成那没离开多久就走丢了的胡生,或许变成那早早离开家闯荡最后停留在台球室的刘莺莺,或许变成把自己贩卖情怀的骗子「小吕」,又或者就像浩汉一样,根本看不见未来。

尽管这不是好电影,但我却刚好喜欢韩寒讲的这个故事。那个带着江河去入职的浩汉,给了江河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自己却一路在道别:儿时的玩伴、朦胧的爱情、对人的信任,甚至还有攒钱三年买下的车。

他在途中对浩汉道出了电影的结尾:「告别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任何多看一眼,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眼,多说一句,都可能是最后一句。」

他最后,可能来得及和路过的这个世界告别,却来不及告别路过的自己。

我觉得,我们也是一样。

不过,和这电影一样,很多事情,都不要太在意那些结果。

······················

以下写于2014年3月10日,是为原答案

电影还没上映就开始评价。

这和豆瓣当年一班人,在电影未上映就依据个人喜好刷5分和刷1分有什么区别?

看过作品再说。

【关雅荻的回答(1274票)】:

7月26号更新:



去影院再去支持一下吧~

更新主要要另外支持一下 @赵耀 的答案,他像白水一样把对电影的理解一一罗列出来,自成逻辑,各位可以一读,大部分内容我都表示赞同。

同时也是因为多年习惯避免把电影像分析视听语言一样写得过于直白,但看到别人写得清楚的,还是要支持一下,谁叫自己不愿写呢。

反思一下,可能大学七年都读电影,所谓学术文章,期末论文,大小考试和专业期刊文章写过不少,学术方面,非我所长,耐心也不好,所以我现在更愿意谈谈电影感受,影评文字都留给其他热爱电影的朋友吧。

我应该算知乎最早一批用户,答题并不甚活跃,但还是第一次被同意票数过1000,但我心里知道,我希望@赵耀 的回答应该得更多赞同票。

--------------------------------

第二遍看完,因为知道剧情发展和结局,所以重点可以观察一些细节。

结果乐趣依然不减。

因为第一次看片尾重点都在认字幕。这次在用心听这首歌。

朴树这首歌,韩寒联合作词,所以韩寒也是这首歌的作者之一。

无论影片里有怎样的反讽、隐晦的表达,但这首歌却是作者赤裸裸最真诚的表达,放在影片结尾,原来这首歌才是整个故事的结局。

马达加斯加选择到底跟谁走的那个大远景,果然必须是阿拉斯加啊,韩寒再爱金毛,果真如果是金毛,会完全看不出啊。。。

另外,看到很多人都在说“胡生”咋说没就没了,导演咋完全不交代呢?

其实我很无语,电影交代得蛮清楚的,可能问这个问题的人都没注意吧:

陈柏霖在出发前,面对胡生疑问,万一我走丢了怎么办?陈柏霖说,无论哪里走丢了,回到原地等就好。

所以,影片开场胡生光着膀子,躺在草地上,就是在听陈柏霖的话,回到原地东极岛一直在等他们,一等就是三年。

可见,胡生走丢的结局电影在片头就清清楚楚的交代了,可能是倒叙的手法,中间台词的提示,这些朋友没有注意到罢了。

坐着听片尾曲的时候,一对情侣身边走过,男生问前面的女生:电影好玩吗?

女生默默的回答:不好玩。

但从语气中可以判断出来,女生投入到电影里去了。

但搞笑的是,现在电视机里居然是影片两位主演和韩寒,在跑通告,《快乐大本营》!!!

这是最佳的反讽好嘛。。。

-------------------------------------

7月25号更新:

故事或叙事,并不是评价一部电影的唯一标准。

反倒是是否真正能打动人这个标准,我会认为更加重要。

故事或叙事,只是服务于电影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

所以,如果你没有在影院里看到一部跌宕起伏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的时候,并不要仅仅以此来决定它是否会触动你。

当我们坐在电影院里,仪式感的建立,让我们的视听感官有了比日常更敏锐的捕捉能力和更细微的感受能力。

《后会无期》可以试着用更开放的心态,只是去感受一下,只是去尝试用它的逻辑对照自己的生活去理解一下。

《后会无期》看似导演讲述了很多大道理、小金句,的确有说教倾向,但影片真正有价值的是通过“告白和告别”在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己”进行不断质疑和不确定。

影片提出了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影片在所谓说教和讲大道理背后,渗透出所有的不确定、困惑和质疑,是这部电影最大价值。

很多时候,你不是没看到。

或许,你只是觉得它没有价值。

对我,我认为对我很有价值。

有一部电影,用心的在跟你讨论他对自己的各种不确定、困惑和犹疑,整个90分钟还不招人讨厌,这已经足够让我喜欢这个电影了。

即使你依然觉得我说的这个没有价值,即使你依然不喜欢这个电影。

谁说电影就一定要让人感官刺激到爽,或者看完就能让你说出个12345就是好电影呢?

电影还是黑白无声的时候,各种先锋电影人就开始做各种实验电影,尝试电影作为一种表达,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性?

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技术角度,当然可以从很多传统角度去立论和分析,比如它故事讲的如何,节奏把握如何,人物塑造怎样,演员表演是否到位,音乐使用是否恰当等等;

但当然,有不少电影,你或许并不需要去逐一分析,但你会为之触动和感动,这个同样很正常。

我说这些,只是建议,不用传统常态固定的思维去套在所有电影身上。

什么?你说《后会无期》不配?

这个你我都说的不算。

----------------------------------------------------------------------------------------------------

按《每周影评》的标准,我给“推荐观看”。

按个人好恶标准,我喜欢这部电影。

不过没给“不得不看”,是因为影片技术完成层面有遗憾,叙事节奏不均匀,个别选角不准确,但作为导演处女作,韩寒足以逼优从良,毫不夸张。

下午跟史航录我自己一档新的谈话节目,第一期话题是《作家电影梦》,赶上最近韩寒、郭敬明新片上映,我俩好奇一件事:看来很多作家都有当电影导演的梦啊~

这个是应景的玩笑话,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新节目下下周一某视频网站正式上线,到时再说。

《后会无期》跟眼下任何一部公映的国产电影都一样——必定是某种程度创作妥协的产物。

抛开脚踩的中国电影2014年的现实,来谈任何一部眼下公映的国产新片,都是不现实的,包括《老男孩》《分手大师》《京城81号》,当然还有《小时代3》。

从电影导演处女作角度,《后会无期》可被值得批评的实在不多。

特别是上面提到的除了《京城81号》外,其他本质上都是导演长片处女作。其实《小时代》前三集你完全可以说它也是一部电影,互相之间没啥区别。

我对任何的导演处女作电影评价,一般只参考一个标准,作为第一标准,其他都排后面。

这一条就是”是否真的有话要说并言之有物“。

就这一点,韩寒不仅合格,甚至有点”老谋深算“。

我很少看到一部电影处女作在表达上这么不停自我否定和反复提醒观众。

韩寒严肃的自我表达,被反复的反讽和自嘲包裹着,外面再裹一层笑料台词或者抒情戏。

我的理解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自我清醒。

在他真正理想主义表达的同时,总是掺杂着各种或许他并不认同的世俗说教和大道理,至于如何鉴别和挑选,全凭观众自己。

或者,他对他的读者观众有足够的信心,因为读过他小说或者文字的人,自然知道这个年轻导演的所谓”世界观“,他相信很多观众自己会判断出,电影中的台词哪些是他的用心表达,哪些是他反讽嘲弄的对象。

—————————

(以下有少许轻微剧透,敏感者请跳过??两段内容)

比如,”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大意如此),在我看来显然就是韩寒对世俗的反讽。

比如,钟汉良站在山包上骄傲地说自己就是”旅行者二号“,虽然稍后用别人的嘴讽刺其是心灵鸡汤,但在我看来”旅行者二号“这段却是韩寒全片用情最深之处,也是最用心的表达之一。

———————

所以,《后会无期》有一种只属于自己的与观众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我喜欢这部电影,第二点,这的确是一部喜剧。

我并不在乎它是否是Woody Allen式的喜剧,刚好前一天晚上我刚看完《爱在罗马》,全片会心笑到尾,这个老头四十多年,每年一部,从来不迟到,我也看了二十多部了,已经习惯了他的幽默方式。

《后会无期》只是韩寒第一部电影长片,但幽默的方式显然是熟悉的,或许他第一次尝试从文字气质转换成光影和对白,还并不熟练,但全片他仅有的两次手势出演(被门夹断伸出中指的手和从碗里夹鸡蛋的手都是韩寒本人亲自出演),其中幽默的意味,我认为是他全片最清晰的幽默标签,也是文字转换成影像,比较完整的保留的韩寒的表达个人风格。

因为这两处细节,是独立于台词(念白)表达之外的,对于一个处女作导演,这应该算亮点。

韩寒文字有自己的幽默方式,韩寒的电影的幽默方式是什么,只通过一部电影比较难总结,所以期待韩寒下一部电影长片。

一个导演的风格只有通过作品的积累逐渐形成,一部《后会无期》并不能确定其风格,但确定的是,他电影叙事风格和幽默气质跟他的文字风格是匹配的。

《后会无期》的叙事是段落式的,外在类型是公路片,这是一种处女作导演藏拙的好选择。

因为公路片并不见得非得是类似《无人区》或者《泰囧》一样,向好莱坞类型化叙事学习后的产物,公路片也有《逍遥骑士》这种”形散神不散“的范例。

在我看来,《后会无期》是一部从”自我表达“出发的电影,然后配上适合的叙事方式和需要的演员。

这种自我表达是模糊、不清晰,也是有野心,精于设计的,它不同于简单机械的为年轻一代造梦,不同于纸片般无厘头喊着”追求梦想“的口号,也不同于脱掉底裤都觉得还不够舍得自己用力的去反讽成功学,《后会无期》只是韩寒有了一个机会,尝试拉着银幕前的观众一起,就表达了一件事——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

谈什么都可以:谈何去何从,谈如何努力向上,谈没什么本事的人该怎么谋生,谈理想主义,更重要的是谈我们如何该与过去的自己告白和告别。

我个人以为,这是眼下的年轻人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所以,本质上,《后会无期》是一部论文电影,一篇表面胡扯蛋骨子里很严肃的论文,马达加斯加这种角色出来就是负责调味的。

几个桥段中,袁泉整场戏电影感我认为是最强的,故事最完整,电影的表达最充分,结果就是给人印象最深,演员选择非常正确。

显然全片所有演员中,袁泉是最会演戏的一位,但这段关于“克制”的故事,韩寒用非常克制的影像,记录了袁泉克制却准确的表演,这段戏没拍的那么花哨,我觉得如果不是精心设计过,盲打误撞也算直觉反应吧。

相对糟糕的是陈乔恩段落,拍片场流于表面,可能是导演缺乏片场经验积累,车墩真成了景片儿,直接导致陈乔恩这段在影片结束后,我几乎不记得什么了。

贾璋珂的表演非常准确,或许是因为他最清楚韩寒的表达。

电影音乐的选取事关一个导演的品味,选择了小林武史,基本就没有什么犯错的机会了。

所以这部电影会让耳朵比较舒服。

我并不在乎是否所有的作家都有电影梦。

我关心的是,现在的中国电影处在营销大于创作本身阶段,也就是只要你有足够市场影响力,你就可以去拍电影,因为电影其实从来不是什么高深的艺术。

当然一部电影最终是否好看,是否能打动人,这个的确是是需要点天赋和经验积累的。

现在进入电影行业门槛是最低的时候,有人或许担心这是眼下国产电影质量直线下滑的主要原因,资本疯狂追逐任何能带来市场回报的电影投资机会,由此导致电影创作权力制衡机制被打破,某种程度进一步助推了中国电影整体品质的急速下滑。

但我却并担心,借用一句范冰冰自我勉励的一句话:

中国电影想要实现多大的反弹,就得能经得起多狠的下滑。——这还没跌到底呢,不急。

市场越开放,机会越多,泥沙俱下,但正因如此,大浪才能有去淘沙的机会。

至少眼下几部国产新片中,《后会无期》是国内年轻人值得去看去思考的一部电影,除了那句”包夜包啥“的调侃台词之外,无毒无害,尤为难得。

所以,所谓的现在”谁都能拍电影“,我怎么看也不是一件”坏事情“。

中国电影,现在需要各种可能,我并不在乎电影导演是不是必须要电影科班出身,只要自己勤努力,能自己创造机会,能组合资源让自己干电影,有什么不好。

不要怕锅里又多了几只青蛙,没准哪一只有独门铁头功,就能顶破锅盖呢?

听着或许有点理想主义,谁叫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赢取一张追随旅行者一号的单程船票呢?

【灰子的回答(1027票)】:

看的凌晨场,很喜欢,没想到在知乎上的口碑竟是这样惨淡,我看的电影不多,大家说拍的不好,我也没道理去反驳。不过,既然是一部文艺公路片,赚钱应该不会是韩导唯一的目的,他终觉还是想通过电影来表达些什么,我看了很多答案,但没有哪条答案详细地去聊聊这个方面。我想,我可以来谈一谈,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我体会到了什么。

电影讲述了一段旅行,旅途的主角是冯绍峰和陈柏霖饰演的两个角色,他们从大陆的最东边驱车到最西边,路途中,分别遇到了陈乔恩、王珞丹、袁泉、钟汉良饰演的4个角色,讲述了2位旅者与这4人的相遇与分别。不同于其他公路片在剧情上的大起大落,起承转合,人物关系上的错综复杂,《后会无期》只是平铺直叙,想要靠剧情吸引人着实有些难,但也唯有这种方式,才可以承载韩寒想要表达的东西。

主角的2位旅行者,冯绍峰和陈柏霖,从某种意义上,两个人都是好人,但前者见过更多的世面,而后者则常年居住在家乡教书,因此也有着不同的性格,前者会在现实面前妥协、犹豫,而后者永远理想主义。

当陈乔恩说大城市更公平的时候,冯绍峰略带嘲讽的作了否定;

当钟汉良要搭车时,陈柏霖毫不犹豫的同意,而冯绍峰担心遇到坏人而想要拒绝;

当他们在做温水煮青蛙的实验时,陈柏霖想证明,青蛙是会跳出来的,生活总有出路,而冯绍峰在青蛙即将跳出来时盖上锅盖,告诉陈柏霖,这才是现实。

冯绍峰还说,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整部电影一直在一起的这两个人,常常发生着类似的剧情。

在我看来,与其说他们是韩寒塑造的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不如说是韩寒将自己的两条影子,分别赋予给这两个人,展现出自我在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下,进行的思想斗争与反思。

如果你是,或者曾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一定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你努力的坚持公平、正直、信任、善良,但社会并总不是这样,你一定会经历欺骗、虚伪、偏颇、背叛。你会怎么想?怎么办?是像陈柏霖那样继续坚持理想主义,或是像冯绍峰那样开始承认社会的现实与无奈,或许这两种状态都有,或者说,两个人都是你。

而陈乔恩、王珞丹、袁泉、钟汉良,则是韩寒,也是我们所经历的真实的生活。

他们4个人,除了陈乔恩稍微少些,都有着一个共同点,不确定性。这似乎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忌讳,我们都太习惯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分对错,分好人坏人,分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哪怕不这么分,也要尽可能去展示一个人的某一方面鲜明的性格,让观众读者印象更深刻,有代入感。可韩寒没有这样做,为了表达,又一次牺牲了观众的观影感受。

王珞丹扮演一名妓女,后来又不那么确定到底是不是了,并以“我有很多故事,但没有机会讲”的结束,预示着王珞丹可能有很多值得被理解的苦衷。

袁泉从冯绍峰通信多年,暗恋多年的女孩,女神般的存在,突然成为了他同父异母的姐姐,他们的分割,是因为父亲当年的自私与冲动,而他们通过信件重新建立的连接,却又是源自父亲后来的愧疚与爱。袁泉说完那句“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之后神情木然,大概是想到了他们的父亲了吧。

剧情里,钟汉良旅行纪念去世的妻子,骄傲的宣称要征服宇宙,看起来是一个有情有义、追逐自由与梦想、勇敢无畏的青年。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最后,这样一个汉子丢下了2位旅者,偷走了冯绍峰的汽车。不过,当冯绍峰气愤的说钟汉良的所有话都是编出来的谎言时,却又看见钟汉良说到的旅行者号正在升起。

可能,这才是韩寒的意图,放弃去塑造人物鲜明的性格和品行,而去展示真实的人和社会。

在真实的社会中,卑微可能是出自于无法诉说的无奈,欺骗的背后说不定也有温情,背叛的人或许说出了许多真话。

当然,热烈的感情也可能源于自私,表现出勇敢与气魄也许是因为根本不用为此付出代价。而信任与真诚在利益面前可能会不堪一击。

这才是真实的人和事。所以,冯绍峰对现实的妥协与愤怒没有错,因为现实的确不总是美好,而陈柏霖的理想主义也没有错,因为现实中也总是存在真实的温情。

韩寒并没有让他们任何一方说服另一方,他们争执过后,仍旧坚持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在最后的结尾,韩寒也给了两人各自期许的未来,陈柏霖成为了知名作家,和王珞丹在一起了,冯绍峰也成功地将家乡打造成了热闹的旅游景区。

那么,韩寒到底在表达什么呢?

在电影中,4个路遇者留下的意味深长的故事,以及两个旅者最终都没有争出的输赢,以及冯绍峰的忠告,陈柏霖的劝诫,钟汉良的鸡汤都被打脸。也许,都在告诉我们,生活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黑白分明。只有经历过,我们才知道,我们谁都不是生活的裁决者,谁也没有能力和权利去评判别人的对与错,也不要让自己被鸡汤和单一的价值观所困住。对待生活,与其去期许和幻想,不如去走过。

简单来说,大概是电影中播放了2次的英文歌,所唱出来的:

"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强求

whatever will be,will be;顺其自然吧。

——————————————————————————————————

我们都还记得当年的韩寒,批判教育制度和体制,在网上与人对骂,犀利、尖锐的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后来,尤其是韩三篇和方寒大战之后,就少见那种犀利了,做些杂志和app之类务实的事情,偶尔在微博上卖萌自黑,愈发的宽容、善解人意了。

可以想象,这几年,韩寒的思想发生了不少转变,而这部电影,大概就反映出了这种思想的转变吧。

最后,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飞鸟冰河的回答(913票)】:

开门见山,我觉得韩寒的这个电影挺好,可以看,是个合格的电影作品,至少比四娘好很多(对不起这个标准选的有点低,不过这不是流行么),考虑到这是他的处女作,算是相当出色。当然问题也很明显,就是他转型很生硬,这也是被人诟病最多的一点。所以我身边的朋友对这个片子评论两极分化,普通人喜欢他的精神内核的说很好,被打动,但电影专业圈的就不太客气,抨击居多,甚至很愤怒,认为他过于投机,用那么大的资源和期待,给了这么一个不专业的作品,羞辱电影。屁股决定脑袋,我觉得大家都没错,各自着眼点不同,的确是优缺点非常分明。

我没看完过韩寒的任何一本书,从《三重门》开始,就读不下去,但我看过他不少杂文,觉得这人还是有思索有逻辑的。你说他有多大的理想,多大的情怀,那不敢当,但至少他很认真思考了一些很多人如今压根懒得思考的问题。这就已经不容易。转型做导演,他并没能摆脱作家的一些习惯,有思考这是好事,但如何用影像表达,他还没学会,最多只是个入门级。

选择用公路片切入电影领域,是韩寒聪明之处,国产片里很缺乏这种类型,你如果把这片子放国产公路片里比,会发现很难找到合适的参照物,只能从国外找,那就很不好批评。公路片本身的特征元素又符合韩寒一贯的风格,探寻,迷惘,遇见,离开,成长,思索,质疑,冲突,和解,收获,所以结合起来,在电影中表现的都不错,是个完整的故事,能打动人。

公路片属于青春片的领域,因为公路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是时间,我们都在时间的道路上行走,不能回头,就像你在路上,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就算掉头,也是前行,不是倒车。人可以经历无数美好的风景,但都没法留下来,不能停。也会遇到很多美好或者丑陋的人,但也都会分手,人只能向前,直到终点。因为这个精神内涵,“年轻”是这类片子的主题,因为年轻才有勇气前行,才有探索的动力,才会明白路很长,总会看到更美好的风景。如果老了,会在乎这些么?反正关于不年轻的公路片,我就看过一部《关于施密特》,一个老头开着割草机改装的小车去探询自己年轻时的轨迹,杰克尼克尔森主演的作品,也是相当不错的。与《摩托日记》、《逍遥骑士》或者《陆上行舟》完全不同,但终归少不了“年轻”这个核心。所以公路片永远有市场,因为每一代人成长起来,都会在这里找到共鸣,看到其中自己的身影。

回到《后会无期》本身,这片子基本囊括了上面所说的公路片所有要素,甚至表现的赤裸裸,没啥技术含量,大段大段的人生感悟直接从主人公的嘴里喷洒出来,金句不断,台下的人听着挺舒服。这一方面是韩寒作家的习惯,用文字直接说观点,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使然,听到结论就够了,不在乎过程(所以那么多人喜欢在知乎看抖机灵,而不愿意看长答案,没有那个思考过程的耐心)。但电影不应该是这样的,需要的是用故事、结构、冲突来表达,而不仅仅对话和金句。金句可以有,作为点睛就够了,不能成为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个开创类型,例如《甲方乙方》这样的,小品段子大集合,粗糙但真诚,那么还可以原谅,等到《私人订制》再这么搞,即使是冯小刚,我也不能原谅了。我之所以原谅韩寒,就是因为这是他第一部作品,暂时无法摆脱作家的身份习惯,下一部就不会这么客气。坦白说我听着各种金句最后都烦了,尼玛人生有这么多道理需要讲么?你自己都说了没那么多道理,只要前行,那还那么多废话干啥?把原本做的挺好的故事结构都给破坏了。这片子里其实我觉得最好的一段,就是袁泉一边打球一边说出真相,而冯绍峰站在一边仓皇无措的场景。没有啥太多结论出来,让我们自己去思考背后的理由,很有味,这才是作者电影应有的姿态。

说到底,我还是挺被这故事打动的,尽管我知道这是个老套的故事,但无法逃脱。我自己就是一个从新疆天山深处走出来的普通孩子,像胡生那样,只是没有被稀里糊涂甩在路上而已。遇到过美丽,有过惊喜,被坑过,冒过险,也慢慢明白了一些道理,然后走到现在。电影很直白,很浅显的勾起了我的这些回忆,对我来说,这片子是我回头看自己,我可以在别人哭的稀里哗啦的时候笑的肆无忌惮,因为我笑的是从前的自己。从这个角度来说,韩寒赢了,他让我代入了自己的过去,看到了自己的愚蠢,也敬佩自己的勇气,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成功呢?

我从来不认为,电影是多么高大上的一个东西,即使它被称为艺术,也应该是允许粗糙,允许普通人不专业的尝试。所以对于一些专业圈的朋友激烈的抨击,我理解,但不赞同。电影的核心是精神和气质,手法是一方面,技术手法可以提升,但气质要改变就很难。至少在气质上,《后悔无期》已经超过了不少国产片,值得让韩寒更进一步,票房只是附加奖励而已。

江河与浩汉,有那么气势宏大的名字,却一直蜗居在小岛上,不曾真的感受过世界的光怪陆离,直到他们走出来。电影里说”连世界都没观过,你谈什么世界观“,于是有人说”康德哭晕在厕所“。不过我倒是觉得,观世界,不在于你是否走出来,而在于是否用脑子。我见过太多的人,肉体走遍了千万里,灵魂却在原地从未出发,走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观世界是用心,不是用脚或者眼睛。儒勒·凡尔纳一生在书房写作,却描绘了广阔的世界,康德在原地仰望星空,构建了哲学基础。所以,这片子用心描绘了一个用脚探索世界的故事,作为电影,有它很好的价值。至于旁人怎么看这个电影,那就看各自如何用心了。

恭喜你,导演韩寒,至少你的下一部片子,我还会进电影院看。我的儿子叫李星瀚,我希望下一次能带他一起。

【codebitch的回答(1072票)】:

想出很多好句子,依然讲不好这一个故事

【动机在杭州的回答(569票)】:

刚看完电影,火速来答。

1. 东极岛。作为舟山人,看到韩寒镜头下的东极岛,听电影里的岛民说起故乡,真是感慨万千。我老家也是东极一样的小岛,也是一样风格的破房子,一样风格的岛民,门前10米还有真正的“sun of beach”(东极其实是没有沙滩的,所以镜头没有出现,而且那里水很深,不太适合游泳)。

东极没有按小岛迁大岛聚的政策搬掉,而是发展成了旅游景区。伴随着这个电影的宣传,最近成了“旅游灾区”,涌来的游客完全超过了岛的承受力。我们老家已经破落了好多年,今年是真的搬掉了,据说那里要做成个大的化工厂,真是同岛不同命。

我觉得韩寒拍的是东极,但其实是那一个个年轻人都搬迁出来以后,那些破落的小岛,那些我们回不去的故乡。



这是我家门口,有图有真相。这是我家门口,有图有真相。

2. 公路片。韩寒小说的长处,不是情节构思,而是语言明快和抖包袱。所以韩寒非常聪明地选择了公路片。公路片就是这样,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其中的人,来了又走。它对情节构思的要求低,但是对情绪酝酿的要求高。

《后悔无期》的情节嘛,也就这样了,但是对情绪的调动,我觉得挺成功的。后会无期传递给观众的,就是那种居无定所、无处着落,努力前行却不知道目的地何在的感觉。有几次,韩寒尝试把这种居无定所,不知所终的感觉和都市年轻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城市青年有共鸣。比如周沫当群众演员的那段,在片场关于小地方和大都市优劣的讨论(好像大都市真有大前途似的,其实是想勾起都市青年对自己生活的迷茫),还有反复出现的浩汉、江河关于前途和事业的讨论。

总之虽然电影好多次让人大笑,但看完之后,总有些莫名的惆怅。这大概就是公路片的感觉了。

3. 人与人的关系。《后会无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偶遇。就算三个主角,还没走出舟山先丢了一个,最后两个人也是天各一方的告别了。

越要分离,相聚的时候,我们越希望能跟人亲近。可是因为马上要分离,这种亲近又显得如此不切实际。电影中处处体现了这种努力想要靠近却无法接近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无论是与周沫告别时,周沫说“混得不好还来找我”,还是刘莹莹说“反正你有我所有的联系方式”,都能让人感觉到。当然孤独最甚的,是江老师和以小姐身份出场的苏米的那场戏。很多人会觉得那场戏矫情又不合理,但是我觉得,是江老师孤独到一定程度了,所以即使是小姐,也想和她产生某种联系,而苏米又恰恰也孤独到一定程度了,对陌生人的一点点善意,都情不自禁地想要留恋。当然因为这种情况下的萍水相逢,这种试图建立的联系都没有意义,也正因为这样,更显出公路电影孤独的本质。

4. 女性的角色。电影里有三个女性的角色,但其实只有一个。这三个女性角色的性格是完全一样的:就是有文艺情怀的漂亮女汉子 。她们都是被损害的,孤独的,但又很坚强。懂得生活艰辛,却不放弃希望。感情都很丰富,但都内敛克制。你甚至觉得,如果把这三个姑娘的生活情境互换一下,她们的反应还是会一样的。这大概代表了韩寒心中理想化的女性角色,但我有些阴暗地觉得,在韩寒生活中出现过最终又没能在一起的姑娘,大概就是这样的。说告别的时候,都透着股倔强,让人怜惜。

5. 音乐。为了营造电影荒诞的感觉,东极岛之歌故意用很正经的交响乐演奏。而且还有“生是东极人,死是XX的小精灵”这样戏谑的句子。我真心希望东极岛的老乡们,不要真把它当作岛歌,不然就变成荒诞现实主义了。还有许巍的和朴树的歌,值得循环播放。朴树的歌实在放到太后面了,但为了听这首歌,电影院有三分之一的人留下看到了最后。

6. 和小四的故事。@带三个表说以对贵国观众的了解,小时代的票房肯定会超过《后会无期》。我觉得这个预测挺扯淡,主要既想说自己挺韩寒,也想说自己很小众,小众才有品味嘛。但其实韩寒已经非常大众了,这没什么好遗憾的,当个有品味的普通大众挺好。我的预测,韩寒这个电影的票房肯定要高于小时代三,至少与小时代三持平,不服到时欢迎过来打脸。反正我去买票的时候,后会无期的黄金档的票已经订完了,小时代三还有很多空座。

不过不得不说,在商业模式上,其实韩寒是”抄袭“了小四的。小四算是中国粉丝经济的领路人了,他最早把粉丝变现了。无论是办杂志,还是拍电影,我觉得在把粉丝变现这点上,韩寒的思路是跟着小四走的。也许以后小四还会变成什么花样,韩寒还会跟上。

7. 败笔。电影有好几个黄色笑话,其中”包夜就是包日“这个笑话,韩寒在小说中也用过。可能韩寒自己很得意,但真的不好笑,这样的粗口也不应该在电影院出现。我觉得让王珞丹说出这样的台词,无论是演员还是电影院,整个气氛都挺尴尬的。

总之呢,作为资深韩粉,虽然韩寒已经老了,但仍代表了我们的生活梦想,这部带着自由、幽默、放荡不羁的韩寒风格的电影,我一定会点赞支持的。况且这回居然还跟家乡舟山扯上关系呢。

P.S 上面的感受是看了电影后马上写的,写完后今天翻了下上面的答案,发现几个电影圈的朋友对这个电影颇有诟病,我替韩寒表示不服。再多说几句。

1. 关于情节。很多人说这个电影情节平淡,缺乏故事性。我并不同意。这个电影的情节和故事主要体现在每个人遇到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历史,都自带情节。虽然这些情节都只能以讲述的方式呈现了,但从苏米开始,到刘莹莹,到骑行客,这些人的故事,都非常精彩。这就是情节。

2. 细节。能打动人的,都是细节。我觉得这个电影的细节特别丰富。印象深刻的,周沫在片场表演被枪毙的女囚,她一直回头想看那波朋友走了没,被导演喊,别回头。然后一声枪响。虽然是演戏,也让人喉头一紧。

3.道理。很多人说道理太多,听着烦。我想了想,不同的感觉,是由你和这部电影不同的关系决定的。我的感觉,这并不是一个过来人跟年轻人讲道理,而是一个多年的朋友,聊天的时候,顺便谈谈自己的生活感悟,“靠,原来生活是这样子的”。他这么说并不希望你得到教育,他只是抒发下自己的感慨。诉说也是一种信任 ,他想说么,你听着就是了,偶尔点点头,这就是朋友间的交流,重的是情感不是道理。但你非得想,这孙子又想来教育我了,装什么大尾巴狼啊,尤其他混得还挺好,那估计你就烦了。

【刘一楠的回答(809票)】:

写在最前的话:

目前答案中排名靠前的 @朱炫 和 @宋雯婷 的答案我都点了赞同,相信我对于电影行业的理解可能是不如他们的,甚至我的回答说的也不一定对。但我依然认为我的回答值得一读。

我一直认为知乎和百度知道最大的区别是——你搜百度知道,你只想知道一个答案,而你看知乎,除了知道答案,你还希望获得一定的成长。我在知乎答过一些问题,除了回答问题本身,我总试图倡导用一种思维方式去解析问题,即便你对这件事只是一知半解或者涉猎不深,你也可以通过相关资料的搜索,一些数据的比对等方法得出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凭空下结论。有独立自主的思考精神,不人云亦云,既不为高票的回答所左右,也不会因与答主的意见不同而开喷。这时你再看一些高手的答案,或许你就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获得了你想要的成长,这是比单纯看答案更好的方法。

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又,如果光看答案就能成长,那世界未免太简单;再,有些事情本来就没有唯一的答案。

从我这篇回答的几个时间节点,你能看出我在每个时期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引用的资料,它们有些值得借鉴,有些或许可笑,但我都尽量就事论事,并从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因此我感谢知乎,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在知乎共同成长,与君共勉。

——————————7月24日观影后更新——————

提示:本文有剧透,如未看过电影且介意请绕行

第一版的答案距现在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这4个多月,我不止一次的想,我哪句话是否不客观?如果我错了怎么办,是不是对不起为我点赞的那400多个兄弟姐妹。好在今天,我终于看了这部电影,从此以后,无论对我答案的褒贬,都无愧于心了。

我猜测很少有人像我一样如此期待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因为我曾经做过一次现在看起来不那么靠谱的预测,更因为我在2013年离开了创业8年之久的公司,用8个月环游了中国,而其中的一站,就是东极岛。可以说,我是带着既不希望我预测的太过离谱,又真的希望韩寒能拍出一部让我感同身受的电影的复杂心情走入影厅。因此,当钟汉良说出他骑摩托环游中国后却在同学中受到冷遇,在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可惜纵观成片,却又无法让我满意。

从处女作角度来说,韩寒这部作品或许还不错。但从电影的角度上,我只能给他及格。

1、故事

这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是如此的不真实。影片一开始就是冯绍峰要开车送陈柏霖,可惜这个立足点本身就有些站不住脚,为什么他们两个会选择这种方式从中国最东端跑到最西端?陈柏霖在影片后段说,或许真的应该出来走走,而冯绍峰也评价他读万卷书行三里路,这说明他在开始的观点是相反的,既然如此,他根本不会选择这种浪费时间又浪费钱的方法。包括片中卫星升空失败却被两人看见残骸,在越野时从深山老林里突然钻出来的钟汉良(怎么可能听见他的声音),光天化日被偷走的前挡风玻璃,都仿佛努力用一种这就是现实的方法述说着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如果说《小时代》是郭敬明和粉丝心照不宣的共同做了一场梦,那《后会无期》更像一场白日梦,让你容易分不清这是梦境还是现实。

我在旅途上所住的每一个青旅,都有一位饱经沧桑的资深驴友在前台给很多懵懂的妹子讲述自己在西藏如何受到了心灵的洗涤,灵魂如何得到了升华,那里的人民如何的与世无争。妹子们都很崇拜这样“有故事的男人”,《后会无期》就仿佛那样一个男人,给你讲述者一个听起来很真实实际上却并不存在的世界。如果你信以为真,可能最后你会很失望。

2、人物和对白

记得《无人区》上映的时候,有影评说里面的人物只有动作而没有动机,他们的每一个举动仿佛只因宁浩的剧情而生。在《后会无期》中,这个现象更加明显。当过出租车司机、跑过长途、干过保安的冯绍峰完全没有看出这些职业在他身上的烙印,除了像所有年轻人一样会吹吹牛逼和表现出那些生硬的迷茫。陈柏霖在面对王珞丹时前一秒钟还紧张得不敢说话,下一秒钟居然就开始碎碎念王珞丹手机铃声的歌词,这种毫无征兆的转变难以令人信服。就像袁泉说出“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的时候,你很难明白她后半句代表了什么一样。影片有大量的韩寒式名言,却均以突袭的方式杀了过来,让你措手不及,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铭记它们。王珞丹、袁泉、钟汉良像每一个酒桌上喝多了的年长者,突然就给你来一段人生感悟,他们自说自话是如此地动情,你却根本没法入戏。

还有片中每一个人物的动机,都是如此奇怪和不着调。尤其是钟汉良,前一晚刚发表了慷慨陈词的旅行者演说,第二天就开车跑路了。为何要这样处理,是导演告诉我们人生无常,不要相信鸡汤?

我只想说,如果这些台词放在小说里,那真是一部很有画面感的小说,可把它们放在电影里,却只像是说话的照片。

3、导演

不知道是剧本还是导演的原因,不过反正编剧和导演都是一个人。片中的故事非常散,甚至那只阿拉斯加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听说卖萌会增加票房)。片尾或许是为了找补又让陈柏霖和王珞丹在一起了,但这个处理更糟,如果大家从此不再相见,那反而变成了“后会无期”,而这种结局的处理,既没有逻辑上的可能性(王珞丹的名片难道不都被弄丢了吗?),也降低了影片的主题表达。

片头以傻兄弟的自述开头,而片尾只讲了陈柏霖,傻兄弟和冯绍峰都不知道去哪了,白白浪费了片头的创意。每一个镜头都是画面感有余而镜头语言表达不足。印象很深的是陈乔恩和大家一起穿过片场的长镜头,背景是大量的日本鬼子演员。这一段单独就画面而言很酷炫,可能也从某种程度上讽刺了横店抗日神剧太多的现象,但和对白完全没有什么关系,非常容易让人出戏。摄影应当为剧情服务,而不是炫技。

4、段子和鸡汤

影片的亮点算是各种搞笑段子和镜头,这些我都笑纳了。但问题是好多都和主题似乎都没有太大关系,仿佛是生硬的咯吱你一下,笑是笑了,可也就是笑笑,让我想起了冯巩在春晚上的相声。“包夜就是包日”,“命硬不硬不知道,命根子肯定硬”,“我已经粉转路人了”……这些的确都很好笑,但有点像知乎那种抖机灵的答案,点赞很多,但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显然,韩寒从根本上不是要拍一个冯小刚一样的喜剧,他希望拍出一些深度,然后用一些搞笑的桥段做点缀,或者显得自己的电影不是一味说教,又或者是从剧情上做到张弛有度。不过作为一个新手导演,玩得并不那么成功。

5、营销

本片最令人意外的可能是它在上映前营销的成功,基本上可以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段值得铭记的里程碑。本片在上映前豆瓣电影“想看”的人数有3万多人,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到目前为止从数据上它绝对是“年度最期待电影”。

这一切都要从韩寒开微博说起,韩寒开通微博非常晚,是2012年的愚人节。当时我印象很深,他的粉丝短时间内就有了两三百万,尽管与现在的接近4000万不可同日而语。到目前为止,他有272条微博,从2012年到现在总共是844天,平均3天一条微博。但早期他的微博还主要是发长微博,基本上保留了原来博客的形式,只不过换了一个平台而已。有时候一周或者半个月才发一条。直到《后会无期》和小野的出现,这一切改变了。

韩寒2014年1月6日发布了《后会无期》的首条消息,这是他的第100条微博,而此时距离他开微博已经过去645天,也就是说,平均6.5天他才会发一条微博,而1月6日到现在的不到200天时间里他几乎平均每天发一条微博。特别是影片上映前两周,平均每天达到2条微博,前后对比不难看出,韩寒为了电影宣传所下的功夫。

第一次有关小野的微博是2013年11月11日,但当时“国民岳父”还没叫起来,真正叫起来是1月8日和1月31日连发两次,正好在《后会无期》消息宣布后,这里我无意腹黑二者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韩寒的微博火起来了。从此,他每一条微博都会引发微博段子手的狂欢,一开始可能是无意,到后来已经明显能感觉到韩寒故意发一些模棱两可的图片,让公众自行解读,从而提高了曝光率。无论这种营销只是一个happy accident还是有意为之,可以说从结果来说这是一个奇迹。完爆了之前以营销成功著称的郭敬明。(附图是《后会无期》最近半年的百度指数。)



然后是主题曲,又是巨大的成功。分别请邓紫棋和朴树演唱片头和片尾曲,邓紫棋用以吸引年青一代,而朴树则用以感召韩寒的资深粉丝。(顺便说一句,朴树的先导mv和影院片尾播放的有点小区别。)

可以说,韩寒这部电影的营销开创了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几乎完全用线上的方式传播(我在保利影院看的电影,几乎连宣传海报都很少,要知道这个还是博纳投资的),形成了巨大的口碑和传播效应,从目前来看,票房必将大卖,甚至有可能超过10亿。

本人并非韩寒黑,恰恰相反,我在大学期间算是韩寒的粉丝。正像前文所说,我无比期待着他拍出那种震慑我心灵的电影,毕竟,郭敬明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了。可惜,他终究能力有限,未能实现。写了这么多批评的话,也希望他未来有一天能拍出那样的电影(如果他还继续拍电影)。其实韩寒本来有机会拍一部很好的电影,他有一个平凡的立意,有一个纯粹的故事,有一个丰富的人生做铺垫,可惜,袁泉、冯绍峰、王珞丹、陈柏霖、钟汉良这样的卡司,小林武史这种级别的配乐,微博上铺天盖地的赞扬,让这一部本来可以简单纯粹而好看的电影跑偏了道路,当巨大的58同城logo一次次不合时宜的现身在镜头中的时候,你就知道,归根结底这是一部商业电影,他要照顾的东西太多,超出了它本身能照顾的范围。

2013年5月,当我站在东极四岛中最东的东福山岛上的时候(片中是四岛的另外一岛),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天和海是如此的蓝,阳光是如此的美好,这座岛屿是如此淳朴。我用两个半小时绕岛一周,当时客栈的老板说,我是他见过绕岛最快的人。当时我对自己说,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这座岛屿,我还对老板说,你应该开发一些明信片业务,毕竟年轻人喜欢也需要这个,老板却只是笑笑。时至今日,微博上满满都是寄给东极岛的明信片,想必那里很快就会人满为患,我也只能对那心中曾经最美的世外桃源说一声:后会无期!

————————分割线————————

7月13日更新

必须承认我完全低估了韩寒的营销能力,从目前各方面的热度来目测这部电影的票房会打脸,不过也好,等我去电影院看完了正好反思一下自己分析的问题在哪里。

—————————分割线————————

3月10日更新

上了知乎日报,也获得了不少点赞,这是我很意外的事情。很感谢点赞的朋友对我的认可,当然也得到很多批评,我欢迎比我更专业的人士提出更好的答案,我会为你点赞并推荐在我的答案里,至于那些冷嘲热讽的人,如果你有更好的分析,我会支持你,如果没有,你的嘲讽我会假装没有看到。

有些知友对我所说的郭敬明没有在《小时代》里投射自己影子这事表示了质疑,我这里所说的投射,是指讲述自己身上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故事的意思,而这一点《小时代》的确不具备,如果你认为宫洺作为郭敬明想象中的自己也算一种投射,我觉得也对,只能说明你我看问题角度不同。

另,宁浩的处女作确实不是《疯狂的石头》,这是我资料掌握不对,感谢知友 @孔瑞 的提醒,我就不改原先写的错误内容了,这样可以提醒我更好的进步,但我认为我针对处女作的结论还是正确的。

又另,我之前算韩寒粉丝,现在严格意义上不算了,但肯定不会黑他,我希望他能成功。

最后,我并不同意所谓“电影没上映分析个P”的说法,我之前从事较多的是体育传媒行业,每场体育比赛前都会有各种专业人士进行分析,也许在赛后你会觉得这个分析根本不靠谱,但没人有质疑赛前分析这件事情的意义,我想电影也一样。

————————原回答的分界线————————

谢不妖,这是一个值得从多方面分析的问题。

文章可能有点长,如果懒得看,可以直接看下面的我的结论。

《后会无期》可能会带有很强烈的作者风格,也可能讲述一个不错的故事,但从电影层面来说,几乎不太可能成为一部特别优秀的作品,而从票房上来说,也很难达到《小时代》这样的成功,但如果韩寒不是玩票而是坚持下去,还是有可能成为出色的导演的。

1、跨界

说到跨界,韩寒同学并不是第一次,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他上一次跨界的表现(作家——车手)。据说他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玩车,而2003年韩寒正式开始职业赛车手生涯,很不幸第一个弯道他就飞了出去。他第一次登上领奖台要等到2005年了,而第一个全国年度总冠军则是2007年,从这一点上来说,韩寒还是很有天分的,学习能力也强,但也说明他还没到绝世天才的地步。

韩寒之前显然也是常看电影的,他以前的博客里就经常会写影评。但看他的影评,总体给我的感觉是——观后感风格明显,后期似乎有几篇带有影评色彩,但显然更多的是从影迷而并不是从电影的专业角度来分析的。(此处凭借印象说话,无实例佐证,欢迎拍砖)

最近几年的新晋导演的确很多,较为知名的就是赵薇、徐峥、郭敬明等等,今年还将有邓超、伊能静指导的电影上映。但纵观这些导演的电影,都算不上特别出彩。稍微评价好一点的可能是徐峥的《泰囧》,但一方面徐峥之前就有演员兼导演的经历,另外王宝强和黄渤等演技派也为影片增色不少。(赵薇和郭敬明的电影里只有著名的面瘫赵又廷和杨幂)

而看一下处女作较为成功的导演,例如宁浩之于《疯狂的石头》,张艺谋之于《红高粱》,姜文之于《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些导演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要么是电影行业科班出身,要么之前在电影圈有大量从业经验积累,而这些,都是韩寒从来都不具备的。

2、导演

韩寒在本片中担任的角色是编剧+导演,应该说,我丝毫不怀疑,韩寒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但导演的工作远比编剧复杂。他既要把控影片整体风格,又要指挥协调各部门工作,应该说就是片场的CEO。一个优秀的导演不仅要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还需要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但在带领团队这方面,韩寒之前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炫耀的履历。

韩寒几乎没有带过特别大的团队,作家和车手都是个人身份,较为知名的无非是《独唱团》和《一个》的app,但《独唱团》搞了一期就完了,《一个》也属于小格局的应用,亭林镇工作室我不知道具体有几人(欢迎了解的知友补充),但应该是一个不到10人的小团队,而一个剧组,最小也是几十人,而就目前所看《后会无期》至少是一个中型制作成本以上的电影,是一个更大的团队,韩寒能否协调好这么大的团队把电影拍好,其实是难度很大的事情。

从最近公布的主演来看,分别是陈柏霖、冯绍峰和陈乔恩,应该说,这三个人都不是什么演技派,尤其是鉴于陈乔恩主演的所有电影在豆瓣评分都不超过6分,而且在《大闹天宫》里更是奉献了存在感几乎为0的表演。尽管说没有差演员,只有差导演,但鉴于韩寒本身演技也基本是0,估计很难给这些演员以很特别的指导,基本可以判断这部电影不会是一部演员表现出色的电影。

3、受众

韩寒和郭敬明或许有很多不同,其中有一点很明显,就是市场定位。郭敬明的粉丝,定位明确,就是年轻学生。大多数郭敬明的粉丝长大了以后,就不会怎么继续痴迷他了,但是没关系,郭敬明会写新的作品给哪些刚刚进入年轻学生行列的人们看,因为他知道这些人想要什么,《小时代》的票房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韩寒就不一样,他早期的作品,最典型的如《零下一度》,完全就是一个年轻小愤青看社会的角度。而到了后期,随着韩寒的成长,他的作品思想也比原来成熟,显然目前来看韩寒的支持者平均年龄会相较郭敬明高很多。

但这里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韩寒的粉丝定位相对模糊,脑残粉比例没那么高了,这会导致《后会无期》的票房究竟如何,很可能会与这部电影的质量相关。也就是说,小四的粉丝,可能无论电影拍成什么样,都会掏钱去看,但韩寒的粉丝,一旦电影评价不高,他们就未必会去看了。之前的《一座城池》就显露出这种趋势,尽管那部电影韩寒没有参与创作。而鉴于之前所说,《后会无期》这部电影拍得特别优秀的几率很低,所以从票房角度来说,要比《小时代》之流的风险高很多。当然,我相信通过前期的各种宣传,上映前几天肯定会成为话题,人们出于好奇心也可能走进影院,但后续票房会如何,就和口碑有很大关系了。

4、题材

从《后会无期》的题材来看,是公路片,这是中国之前一个比较缺失的类型片。这与中国的现状有关,由于油价太高,过路费太贵以及汽车保有程度相对较低等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选择自驾出行的人群较少,最近几年尽管有上升趋势,但总体而言是个小众人群。因此韩寒之前没有太多的国内同类型题材影片可以借鉴,如果照搬国外类型,难免出现由于不接地气而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

尽管电影还没有拍出来,但我们几乎可以想象这大概讲述的是几个文艺气质的叛逆青年在出行路上经历的各种遭遇和对人生的感悟。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是一部韩寒的作者电影,他可能会拍的是自己,或许冯绍峰或者陈柏霖这样的角色上,就投射了韩寒自己的影子,正如赵薇投射在《致青春》中的郑薇身上,周杰伦投射在《不能说的秘密》中的叶湘伦身上一样。

这样做一方面来说可能会提高影片的质量,毕竟拍自己的故事总比拍比人的容易多了。但另一方面来说,这部电影注定不会像《小时代》那样定位准确,完全为郭敬明的受众群体量身打造,显然《小时代》里完全没有投射郭敬明自己的影子,但是从市场角度来说,他迎合了受众群体,所以会取得票房成功,而《后会无期》不可能是这样的电影。

5、其他

韩寒之所以成功,主要源自于他的叛逆和反传统,从小他就表现出对这个社会的不屑和批评,迎合了当时很多年轻人的心声,所以他红了。后期他虽然没有原来愤青了,但总体而言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这也导致了《独唱团》的命运,但《后会无期》花的是投资方的钱,韩寒不可能再去猛烈的抨击现实,因为他不能冒无法过审而致使投资人的钱打水漂的风险。

最近韩寒的微博活跃度突然增高(之前他没有微博,后来开通了也很少发),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电影的宣传,而且逐个公布主演也很明显借鉴了郭敬明的营销方法,也从一方面印证了韩寒可能会为了电影牺牲一部分个人风格。综上所述,这些注定这部电影的批判风格不会太过于明显,这也可能是影响影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电子骑士的回答(633票)】:

作为公路片,不要说《杯酒人生》《破碎之花》这样的国外佳作了,比之宁浩的公路片都还有很大差距。最大问题是故事的松散,随意,缺乏逻辑性和内在张力。人物,情怀,境界都浮在表面,全靠段子式的金句和刻意设计的幽默保持吸引力。不差,也无甚特别。

——这是我之前看完点映后发的微博。实话讲,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基本没有能打动我感染我的地方,总觉得处处都隔着一层,虽然你能明白韩寒在想表达什么,表现什么,但是无法看进去。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都像在听饭桌上的人努力把一个无聊故事讲得看似趣味横生,对方越努力你越坐立不安。

情怀、梦想、公路片、音乐,这些都不是影片形散神不聚的理由。影片的几个故事都有相当做作的成分。我不想也难以用非常成体系的文章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谨把一些片段感觉提出来:

(注:以下内容含有剧透)

-------------------------------------------------------------------------------------------------------------------------------------------

首先,作为一部公路片,时间、地点、行为动因都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路途可以看似散漫。影片一开始就没说清楚,马浩汉(冯绍峰)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送江河(陈柏霖)去西部?为什么必须自己开车去?他们到底是怎么走的?从东部到西部有明显的路线轨迹么?都到了哪儿?一共走了多久?影片的几段故事,如果调换一下前后顺序似乎完全没有影响,这说明影片缺乏清晰的思路线索,在情节和角色上都缺乏清晰的发展变化轨迹。公路片的关键我认为有几点:为什么上路;上路的是什么样的人;他在途中遇见了什么人,哪些事;上路的人产生了哪些变化,或者对别人产生了哪些影响;他最终是回到了原点,还是走出去无法回来。这些问题,《后会无期》都表现得不够好。

1,音乐用得过多过滥,有点情绪不够配乐凑的感觉。一开始那首《东极岛》有多大意义?既然配以这样规模和气势的音乐,为何东极岛之后就被抛弃,连结尾角色回到这里都不再提一下?这个岛的象征和意向仅仅用了一下就被扔掉一边了。后面那首《西游记》中的《女儿情》用得感觉非常猥琐,好好的情调气氛一下变得很low,油腔滑调。

2,段子是很密集,也比较有趣,语言上都是金句,但这些段子都是浮在故事层面之上的。喜剧桥段往往处理得不好,把握不住分寸:在旅店开门查房一段太长,不停地敲门不停地等着角色跳窗户,喜剧感很快冷下来;去电影片场会发小一段,最后行刑的枪声响起,男主角下车看看是否车胎放炮了,很没意思;夹卤蛋一段也是纯小品的感觉,并未和人物关系、旅程状态结合起来;在沙漠上被摩托男把车开走那段本来可以很出彩,但处理得很平庸,喜剧感不足。尤其两位主角的对话和那只莫名其妙的狗,make no sense。

3,故事情节比较拧巴:主角之一去找自己十几年的笔友,发现是同父异母的妹妹,原来是父亲想了解他才要求女孩给他写信的。真是文艺小清新才能编出来的故事!首先父亲用得着这么大费周章么?这么多年不回去看一次(哪怕偷偷的)却来这一套,这叫对儿子有感情?从对话得知,男主角和女孩的通信中有“那种”意思的表达,老爸看着兄妹通信如此暧昧居然无所谓?女孩也觉得没问题?好吧,就算这些都买账了,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老爸死了女孩却不告诉男主角也不停止通信。如果这样,那为什么男主角巴巴赶来时却有都告诉他了呢,要瞒不如瞒到底呀。

4,结尾非常跳跃,男主角一下就成作家了,一下就红了,这样安排意义何在?

5,视角转换很随意,前面那个傻男孩后面真就给扔一边了。尽管有不少电影中也有这样叙事主体的转变,但《后会无期》做得却是比较没头没脑的。

6,无论镜头还是调度以及节奏把握等都乏善可陈,看不到韩寒作为导演有何独到之处。这点上他不比小四高明多少。感觉仍然是个电影的外行。

先写这些,想到了再补充。

【知乎用户的回答(552票)】:

看完了连夜来答,第一次写影评,非专业,但字字是爱,掏心挖肺,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韩寒不太会讲故事,从少年啦飞驰开始,他就是这样写到哪算哪。当时有记者采访他,里面的人物写到后来消失掉了是不是寓意着人海茫茫巴拉巴拉,他挠挠头说哪有,我就是写到后来把这人给忘了。

《后会无期》也一样,有人愤怒地说:居然把胡生就这么丢掉了,莫名其妙不能忍。

有什么不能忍的,后面能在台词里清晰地说一句把人弄丢了已经算是给面子了。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哪能每个人都有交代和结局,我们的路那么长,能陪伴一段已经弥足珍贵。有些人离开得太突然太意外,我们唯一遗憾的是无法好好道别。

所以这不是一个好的故事,但是确是一篇好的散文,好的情怀,好的访谈。每一句台词,每一幅画面,每一个音符,每一个眼神,都是韩寒在和我们表现他自己,在和我们对话。他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他在和我们谈谈,谈他的情怀,和我们的情怀。当互联网思维的风潮已过,情怀主义的贩卖正当红,韩寒抓的一手好时机。

韩寒的电影里,男人都是痴萌傻的二逼,智商和情商明显异于现实,这是他在俏皮,在他的书里也动不动就是小学女同学,小学初恋,一爱就是青春荷尔蒙的翻动。而女人往往都一副穿上衣服不认人的冷酷劲。这样一幅嬉笑怒骂的画面,可以想见,就是韩寒这么多年的生活经历,杂糅着他的世界里的人的青春和他自己的青春,女主角从发型到脸型像极了他的妻子,而韩寒本尊,却被打散在了三个人的身上,不羁又单纯,倔强又温柔,我仿佛看得到排山倒海呼喊着失望透顶的声音下,韩寒耸耸肩轻松的不屑表情。

这样一部电影,针对的受众实在太狭小了。年龄大了不行,你们没了鸡血没了情怀,忘却了矫情;年轻了太嫩了也不行,你们没有人生的经历你们体会不出那字字句句的细腻;深沉的上纲上线的品味男不行,你们拿大师拿著作去对一个电影界初出茅庐的新人嗤之以鼻;肤浅虚荣的小姑娘不行,你们看不到小时代里的纸醉金迷视觉冲击。

而享受得到这个回甘的滋味的人群,大多是无力发声的。他们如我,说不出哪里好,也说不出哪里不好,只是喜欢,在结束的时候意犹未尽,觉得电影还没有结束,就如我们的青春,未完待续。

如果说小时代是一张精美的PPT,那么后会无期只能算作一份word。平淡无奇,也谈不上刻骨铭心,但是我不介意多去电影院看几遍,一张电影票而已,享受那份阅读的快感,是的,这样的电影,更像他的杂文,他的书,而不像电影,不过又有什么关系,喜欢的话,管他是MV还是电影。拘泥于形式的你们,真是无趣。

每一句台词都是精心设置,就算是微博段子也丝毫不生硬烂俗,恰到好处,的确如韩寒所说,“如果他在拍摄过程中死了,没人能把电影拍完”。这样的气质,是不可能有枪手和代笔的,不看证据,总之我不会信的。男人啊,总是太理性,共情的能力,你们太缺乏。

永远不要故地重游,不会有比回忆里更好的风景。

我们听过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就算他骗了我们,也许他有他的苦衷,我当老师的时候,试着去相信每一个差生的闪光点。这是圣母这是矫情么?也许吧。说人矫情的人,也许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很多圣母曾经包容了你的年少无知,很多矫情的人曾经给过你温暖和爱。

真正的善良并不是对社会的黑暗一无所知,而恰恰是经历了一路的黑暗,支离破碎之后,依然拥有原谅的能力,依然对这个世界热泪盈眶。韩寒就是这样一个人。值得我去爱去尊敬去崇拜的人。他不完美,电影不完美,书不完美,可是我爱他,我们爱他。

因为盲目的爱,所以我给他打80分。你们否定他没有关系,爱不爱,与别人的言论没有关系。

电影散场时,大家都舍不得走,因为想把那首歌听完,因为它,太触动人心。



先睡了,醒了再更新。那些没说完的话,等你去看完之后,再回来听。

有人和我聊,说这是一个讲述绝望的电影,电影绝望,生活却要继续。影片从头至尾很多的笑点都是在嬉笑怒骂这个操蛋的世界,太过无奈,只能自嘲。但是那一条条不断前行的笔直公路,穿过湖泊穿过戈壁,穿过人生的起起伏伏,却一直没有停止,不论命运开了怎样的玩笑,都抵挡不住你对自由的向往,永远不要向这个操蛋的世界投降…如此积极的鸡汤,扯什么消极。

两人在沿路的夕阳西下的剪影,像极了西游记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们谁不是前往西天取经的人呢,孤独且艰难,却永远,义无反顾。

有人问我:钟汉良那段什么意思呢?

我问他:你觉得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他回答:小孩子才分好坏,大人只讲利弊。

这就是看懂了。我们不知道答案,就像生命中很多的过客一样。

他有他的可爱纯朴青春热血,他陪伴过我们一些时光,带给过我们一些记忆,获得过我们一些感情。

可是他居然给了我们一刀,尽管如此,还是没办法讨厌他。

因为

他帅。

【沉睡贤者的回答(557票)】:

嗯,在知乎上虽然我没看到大家对韩寒的电影骂声一片,但也基本上到了哀声一片的程度。诚然,这部作品给大家太多的期待,这种期待不光是对电影的,还有大家对一种精神上、情怀上的寄托——然后韩寒交出了一份跟以往小说没差太多水准的作品,大家就觉得失望了——这不该是公路片应该有的,这表现手法在电影里弱爆了¥#%&@!#......

于是作为一个资深韩寒脑残粉,我想在这里给后会无期洗个白。

以下内容不可避免的会有少量剧透,慎入。

——————————我是愤怒的分割线—————————————————————————

首先,我觉得这部电影会给大家带来失望这件事是我早已料到的。因为这次电影营销手段的高明超乎人们的想象,宣传力度之强前所未有,直接使这部电影在上映前就被扣上了“现象级”电影的帽子——这让我嗅到了危险的赶脚——用专业点的话说,这将会引来观众们在心理上的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大家不可避免的会带给这部电影很大的期待值,还有个人情感的寄托,然后电影无论拍的有多精彩,都会有人觉得没有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期待值,从而露出失望的情绪——然后好多人本来觉得挺好,但一看有人发文章说失望了,觉得自己如果还觉得这电影好就显得自己品味不够,于是就开始给说的貌似有道理的人点个赞同。然后用土话说一遍,就是期望越高,摔得越狠。

然后我想谈一谈大家觉得是诟病的地方,其实在我看来它都不算诟病——这话怎么说呢,要分你怎么看这部电影。大家看完电影写影评吧,一般分成两种情绪——就拿哥斯拉举例子,觉得它不好的都是觉得这个故事主线不够严谨啊,主角多么多么弱化,可有可无好酱油啊之类的;觉得它好的就觉得它打斗过瘾,音效霸气,看这部电影不就是冲着这个吗,这就够了啊,难道你是专门来看剧情的?甚至有人会觉得,你看怪兽电影跟我谈剧情,看搞笑电影跟我谈精神谈情怀,这是耍流氓。

同样的,看韩寒的电影也是如此,如果你把它拿去跟美国公路片比,它确实有所不如,一是因为这毕竟是韩寒的处女座,他没你们想象中那么天才,能够一步到位;二是因为公路片在中国本来就不那么符合国情。有人说韩寒是想拍荒诞效果而没拍好,而我觉得他到底还是受到了国情的影响。

而我看韩寒的电影,我是把它当做韩寒作品来看的。就好像 @宋雯婷同学说的,“韩寒肯定是比较满意自己这部片子的,因为这电影就是他文章的样子。”他的作品就是如此,你会看到他的作品是这样的:松散的故事结构,弱化的人物脸谱(小说里提现的是人物脸谱,电影里就是表情的刻画,和对人物深处的气质的描写,这些肯定是要被导演无意弱化的),淡化甚至忽略化的人物性格,荒诞的人物关系(萍水相逢却能一路向西),还有毫无波澜的剧情推动,可有可无的冲突矛盾。我早就知道他会拍出拥有强烈韩寒小说气质的电影,所以我并不惊讶他的电影里会出现这样的诟病。他的作品魅力也就是这样,即使有这些诟病,依然不能掩盖“这是部好作品”的光环。能容忍他小说这些问题的读者,就会继续买他的书,继续读他的故事,不能容忍的,早就出门左转,告诉大家我曾经在年轻的时候欣赏过他,但现在我长大了/成熟了云云。而我作为韩寒的资深脑残粉,我当然不觉得这些诟病是诟病啦╮(╯▽╰)╭

所以我觉得。

1. @朱炫 提到的“句子到了”的问题。他提到,

“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甚至产生了等句子的念头,前期营销植入的大量优美句子,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念出来,贾樟柯与冯绍峰对话,王珞丹与陈柏霖对话,没有推搡也没有道具,他们只是面对面站着,你一句,我一句。句子到了,我听到了,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这样想。”

我觉得这是导演的问题,也不是导演的问题。我说它是导演的问题,是因为在电影公映以前,韩寒就已经把这些金句抖出来了,所以大家才会有“等句子”这种下意识的观影体验。就好像韩寒告诉你电影里面有贾樟柯客串,你就坐在那等贾樟柯出现一样,这两个事,其实是一回事。

然后大家觉得这些句子来的太突然,“没有一点点防备 也没有一丝顾虑,你就这样出现......”我不明白,难道台词来了,他还要提前告诉你一声,我要抖包袱啦,小心接着啊;我要吐金句啦,赶快拿本记啊~台词就是台词,你们非要人为的分出金句不金句的,有意思吗?我还觉得《让子弹飞》句句是金句呢,大家要也都这么看,还不累死了。所以我说,这不是导演的问题。

@刘一楠同学提到

影片有大量的韩寒式名言,却均以突袭的方式杀了过来,让你措手不及,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铭记它们。王珞丹、袁泉、钟汉良像每一个酒桌上喝多了的年长者,突然就给你来一段人生感悟,他们自说自话是如此地动情,你却根本没法入戏。

我想说,台词是提现角色思想的表达,台词深邃与否也就代表了角色思想深邃与否。我前面说了,不要分什么金句不金句的,他们都是台词,都是为了表达角色思想服务的。他们因为自己的遭遇,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有什么出戏的——难道因为这些想法的表达过于“韩寒”,大家就觉得这出戏了?那这不是导演的问题,这是观众戴着有色眼镜去听,去看这些台词,这是观众出戏了,不是演员出戏了。

2.某些细节。

① @刘一楠 同学提到

陈柏霖在面对王珞丹时前一秒钟还紧张得不敢说话,下一秒钟居然就开始碎碎念王珞丹手机铃声的歌词,这种毫无征兆的转变难以令人信服。

我觉得这转变没什么不妥,当你步入陌生的环境,你不知所措很正常,但当你在陌生的环境找到你专属的领域,只要你想融入这个环境,你就会毫不犹豫的去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快速切入——例如你参加一个陌生人群组成的party,正当你不知所措,你看见屋子的主人拿出一把吉他,恰好你会弹。为了秀存在感,你会怎么做?如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的拿起吉他,弹一曲我最拿手的曲子。江河也是如此,他想避免和苏米共处一室的尴尬,他秀一些自己擅长的技能,这肿么了???很难理解吗???

②还是 @刘一楠 同学提到

就像袁泉说出“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的时候,你很难明白她后半句代表了什么一样。

你说“你很难明白她后半句代表了什么”。我想说,我明白啊。莺莺说后半句的意思应该是,我爱你。再好好想想这句台词出现的场景,浩汉说自己写的信尺度有点大,莺莺说没关系,喜欢就放肆。这是说的浩汉的信确实透露出了放肆,后面说“但爱就是克制”。不难分析出,莺莺的信是有克制成分在里面的,因为浩汉只提到自己的信尺度有点大,而没提双方怎样怎样。晦涩的表白,如果你看懂了,就会觉得这是点睛之笔。如果你没看懂,也没关系,不是每个电影里的每一句台词观众都要在第一时间看懂的,不然这电影也太没水平了。但你们觉得这种句子放在这里出戏了,这我就不敢苟同了——你没看懂就说人家台词突兀,这是哪来的道理?

当然,你们可以说我理解的不对,韩寒本人没这个意思,他就是玩票呢。好啊,没关系,但我觉得我这么笨,然后还“理解”出了他的意思,一定还有其他人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无论你理解它是什么意思,你都不能摆出不明觉厉的态度,然后说,这句子放的不合时宜。

③ @朱炫提到

但是却只有袁泉的念白。

这样的念白就像有人翻开一本书,在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然后怎么了。

这里面涌动的情绪,对于爱情以及英雄梦的破灭,没有体现在画面上。

电影是一个无法让你直白表现人物内心的东西,它需要动作,以及冲突。

这段。我想说,导演确实安排的很沉闷,莺莺一直在说,而浩汉一直在听。也许你在这段完全都是在看莺莺讲话了,然后就看到浩汉愣住了。再然后,你就说这段演的不好,没水平。我想说,你忽略的,不代表没有。浩汉一开始朗声说道:“来一局吧”然后脱掉衣服,自信的开杆。再然后,袁泉开始念白,从此浩汉开始了无休止的沉默,直到知道自己老爹真死了,才开口说话。这一段沉默肯定是韩寒有意为之,他是故意让这段故事表现的很沉闷的。这一段浩汉从自信的开杆,然后茫然的听着莺莺的独白,然后尴尬的擦杆,然后故事讲到精彩处,有浩汉的特写。好多人觉得冯绍峰这段演的不好,偏偏我觉得他演的很好——他的那种有点痛苦有点惊讶有点觉得三观颠覆沧海桑田的表情,我看的分明,我看见他眼角红了,有点不怒自威。我看见了一个表现门的镜头,我下意识的想,如果是我,我会推门出去。结果他......和袁泉一起出去了。

这是静态的表现。这无需动作,冲突已足够。它体现在画面上了,只是你们有意无意的,没有注意。

④ @宋雯婷提到

本来该是三兄弟,胡生还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我明白韩寒是在追求清淡和真切的气息,他甚至加入了“天意”的成分——你不知道谁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浓黑的宿命味儿。但是这样处理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全片故事性和戏剧冲突。能给人感触,而难以感动和震撼。

我想说,您理解错了。

他写着写着把人写丢了很正常,这是他的一贯风格╮(╯▽╰)╭《像少年啦飞驰》,《一座城池》里他写丢的人物并不在少数,甚至他有时候会夸个时空,写着写着把主人公给写十年前去了,写够了再回来,一转眼陪着主人公的配角就会不可避免的丢几个。

请看 @Lydia老师这句话

韩寒不太会讲故事,从少年啦飞驰开始,他就是这样写到哪算哪。当时有记者采访他,里面的人物写到后来消失掉了是不是寓意着人海茫茫巴拉巴拉,他挠挠头说哪有,我就是写到后来把这人给忘了。

so,什么追求天意成分,都是读者的看法,其实他就是给写丢了。

而且这次大家还真冤枉韩寒了,他没把胡生写丢,电影一开头胡生就表示了“然后我在第一天就走丢了”,人家交代了啊,这货没丢。那些说胡生丢了的观众,还是没有好好看这电影——而且你们有没有看到东极岛上放起了烟花,两次——其实按我的理解,就一次,只不过是分两个人的视角放的,第一次是胡生的眼睛看到的,第二次是江河的眼睛看到的——也就是说,当烟花划破天空,胡生和江河两个人都在岛上。所以韩寒并没有像前面某些知友说的“浪费了片子开头的交代”,这也是的首尾呼应,只不过首尾不是同一个人呼应的罢了。

⑤仍然是 @刘一楠 提到的

结尾非常跳跃,男主角一下就成作家了,一下就红了,这样安排意义何在?

电影的开头就已经告诉你主角成作家了,出了本叫《旅行者》的书,电影的中间江河也表示了劳资要出本叫《旅行者》的书,电影的末尾提到男主角一下就成作家了,通过一本叫《旅行者》的书一下红了,这有啥跳跃的?如果男主角末了没写出那本书,才真的是写丢东西了吧!

你不知道这样安排的意义何在,我告诉你这样安排的意义何在。这样安排就是想告诉你,江河成功了,他真的写出了《旅行者》,然后为最后浩汉所提书的结尾做个铺垫。后面还会提到这点。

⑥温水煮青蛙。

这段,我也很郁闷。不是郁闷他说教,而是郁闷这段演的不震撼。记得1988里这个桥段让我震撼良久,到了演出来,却少了好多滋味,不晓得是怎么造成的。这段确实突兀,说教说的直白露骨。我又想了想,应该还有其他两种因素导致了它在我眼里的苍白:第一,1988中这个桥段是女人教给男人的道理,冲击力绝对比两个基友强百倍;第二,我之前已经看过了。

3.大家都表示这部片子的末尾有些仓促。我想说,其实一点都不仓促。导演用一种抖机灵的方式处理了电影的结尾,他想把浩汉口中的这段文字当成书的结尾,但电影不能就这么念台词啊,这不成了“说教,空洞,没水平”吗?所以这货借一本叫《旅行者》的书,把这段话,硬塞给了我们。如果这是书,以浩汉那段台词做结尾,正合适。而作为电影,大家就觉得有些突然了。但,无论你绝不觉得突然,这就是韩寒送给你的,独一无二的,后会无期的结局。如果你们非要觉得句子出戏啊,就拿这段当例子吧。

4.关于说教。关于这电影说教意味是不是很浓厚这件种事我觉得是仁者见仁的,就连说教本身也是如此。我不明白为啥这么多人讨厌说教。哦,分手大师你们觉得虚有其表,笑过拉倒,这种电影没营养。后会无期佳句连连,你们觉得它硬塞给我们太多道理,太说教。那些嫌弃电影说教的人,是不是这么想的?如果是,我只想说,观众们也太难伺候了。

5.基本把高票答案得罪遍了,哈哈。不过没关系,反正没几个人看我的答案。继续说。

关于这部电影的技术问题。首先这电影的分镜比较出色,据韩寒的文章讲,是一个叫王溥的大师做的。不过在沙漠卫星残骸处有几个镜头我还是觉得用运动镜头比较好,比固定镜头强多了,表现场景宏大和人物的渺小,还要体现卫星残骸在这个荒凉的地方显得更荒凉,为啥不用摇移升降呢??固定镜头多呆板啊。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有几个镜头我是极赞的。比如苏米从车里出来,看见天灰蒙蒙的,飞机要起飞。她一回头,镜头一下变亮了少许。风一吹过,苏米的样子,确实很迷人。还有莺莺拧灯泡那个地方,赞极了。阿吕登上土坡指向天空,然后我看见他背后七色云彩。齐天大圣要来了吗?赞。

然后是航拍。说好的Flying cam就抖成这样???无法理解。不是说世界最先进的吗?最先进就抖成这样??还是无法理解。

5.关于电影营销问题。这事知乎讨论的太多了,就不再多说。

6.演技。首推浩汉的扮演者冯绍峰,之前提到他在台球室的演技,还有他与江河快要分别时的表情,很对得起他最后的最后那段台词。然后江河的扮演者陈柏霖,前半部分很出彩,后面略显木讷,处理的不是很好,不晓得是不是后来导演放弃了这个角色的细致刻画,觉得只要他在走,剧情就会推进?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韩寒拍出这样的电影我一点都不意外,甚至觉得,这就对了。这种文字渗透到电影中从而影响电影风格的功力,这种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绝对对得起之前的宣传:“伤心笑语”。至于什么结构松散,人物不够丰满,剧情不紧凑,弱化矛盾冲突什么的,那都是其他电影该注意的问题,韩寒的作品,就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是冲着韩寒的作品去的,你一定会理解并包容他这些所谓的诟病,因为这些根本不是他在意的。他在意的,是用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腔调,去和这个世界,好好的谈一谈。至于用什么姿势,用什么手段去谈,那是其他导演的事,他只负责谈。而他在意的这部分做好了,对我们这些观众而言,就够了。诚如他在中国电影新力量晚会现场所说,“我觉得我们是在拍电影,不是在拍马屁。”

如果你真的在意那些结构松散,人物写着写着就没了什么的,那这电影,还有之前他写的书,你都白看了。

就这样。



【菠菜的回答(432票)】:

陪着一直嚷嚷着要支持韩寒的女性朋友进了电影院,电影开始手里还捏着手机准备刷刷知乎吵吵架,看到大概苏米同学出来就不再刷手机了。

这电影蛮好看,起码完全不难看啊。

几千里路,两个男人,一辆车,一条狗,遇见女人怜香惜玉,又能说走就走,胡乱地睡觉,没有公厕,被以为是兄弟的男人抛弃(我觉得这不是骗,是抛弃),打架,兄弟情谊,后会无期。

没头没脑,没高潮,没尿点,就好像接到一个久未联系的帅哥电话,他说我最近怎么怎么倒霉,说出来真怕烦到你。。我说不会啊,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开心开心啊?同志们都盼着呢。他说我靠,那么出来喝酒。一顿酒,几小时牢骚,几小时劝酒,我拍拍对方肩膀,酒够了,地铁要停了,我走了。他说走好。这一别,也许要过一年半载才会继续联系,也许很长一段时间后会无期。

这个社会上我们这样的人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没有交足够多的税,没有做足够多的好事,甚至也并没有和别人交足够多的心,我们的人生毫无意义,就好像杯中酒腰中肉,没有,有,有,没有,周而复始,不知道她们哪里来的,永远消灭不光。这个世界,没有胜利,只有坚持。反反复复,循环不已。但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我自己建造的世界挺有意思的,可以的话,我就找几个同类一种住在里面,我不想进入大部分人的世界。

不知道别人是不是,反正我年轻时候的确就是这样的,表面看起来很谦和,很木讷,但心里有些看不起别人,总觉得许多人彼此是不一样的人,我懒得和你们一样的,离我远一点。但真遇见了自己喜欢的,也担心别人对我这么想,所以你要来就来,要走就走,我和你在一起有情有义,得分开潇潇洒洒。

至于这故事可能没头没尾,比较散,这在我看来也根本不算是个事,就好像一个帅哥,他好看,说话好玩,态度亲切,那么陪在我身边这段时间,已经赚了——就算没有上床,也不错不是吗。而且许多时候人生就是没有什么高潮啊,我们偶尔被骗被偷被抛弃,没了就没了,除了自己想想开,还有什么办法呢,有什么值得认认真真说的呢。

最后当然是因为航拍的几组镜头,和漂亮的苏米同学,我给电影从三星加到四星,毕竟美就是享受嘛。

【笑忘书的回答(276票)】:

严重剧透,观影前请不要看。

我以为我找到了爱情,结果是仙人跳

我以为我找到了爱情,结果是兄妹

我以为我找到了朋友,结果把我丢在旅馆

我以为我找到了朋友,结果偷走了我的车

我想振兴家乡的旅游业,结果喇叭让我下不了台

我想把车开上家乡的街,结果路比车还要窄

我想拍张合影留念,结果拍不到我们充满期待的脸

我想炸掉的屹立不倒,我无意的却顷刻塌陷

我想耍帅的时候,却夹不起一颗卤蛋

我想忘掉一位小姐,名片却在马桶里打转

我的梦想是成为明星,台词却不到半句话

我的偶像是一颗卫星,但是它在半空中爆炸

当我长大之后,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我会成功吗?我会变得富有吗?我会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吗?

“闭嘴!”世界盖上了锅盖。

江河浩瀚,胡生可安,恶意满满,随时打脸。

这才是我喜欢的韩寒

【知乎用户的回答(241票)】:

【这并不是一篇影评,只是一张观影卡片,因为太简单了,简单到我其实都不太想承认是自己写的。但我必须先把这些东西写出来,要不回头不想写影评至少有这些东西垫底。】

至少有人能和我看到一样的东西。

这部电影我打四颗星。顺便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姜文的《让子弹飞》。这是一部可解读的电影,韩寒太爱表达了。以至于很多人都絮絮叨叨说这不是电影,这是小说。

我说,这哪是小说,分明是诗啊,一首写给国人的诗。

胡生,江河,浩瀚。

三个名字,三个世界,三种价值观,三种命运。

三生万物?大概吧。也许。

胡生是一个动词,生的随机,消失的随机。虽然来去都莫名其妙的。但他的故事里面却充满了意思。想出去,丢了,又回到原地。江河他们说回到原地是回到走失的原地,结果他直接就回到了东极岛。变成了东极岛的小精灵。很多人说胡生后来就没有了。对啊,就是没有了。胡生代表的是那些没名字的人。为什么说他代表的是没有名字。因为电台主持人在播寻人启事的时候,说了体貌特征,唯独没有说名字。她把他的名字给忘了。胡生的结局重要吗?不重要。就像贵国那么多没有名字的人一样。

浩瀚是一个形容词,整个人也像个形容词。一出场就说要把东极岛做成一个旅游岛,说自己遍地都是朋友,说要和袁泉在一起。结果连个鸡蛋都夹不起来,得知自己父亲的结局,丢钱,丢车……他就是个追求欲望却始终被欲望玩耍的人物。最后那段道别,其实我甚至在怀疑,是不是在电影外的故事里,浩瀚这个人真的死了。

江河是一个名词,他的生命被王珞丹那首彩铃串起来,东边来,西边去。想一条河一样,他顺其自然,他对王珞丹的情感,发乎情止乎礼,所以他后来写了书,养大了狗,把东极岛的旅游业带了起来……他的欲望不是很大,但他始终在低头做自己的事。

现在想来,其实故事里很多对话和桥段也是可以解读的。韩寒在表达的东西挺多的,不过到底只是一部电影。多看几遍,或许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诚然故事中有诸多的不和谐,但我必须说,国内能拍出这种故事质量的导演。也不多啊……

【木易的回答(274票)】:

【这是一部够硬的处女作】

(温馨提示:考虑到不少人喜好的差异,本答案篇幅较长,核心是肯定《后会无期》的,如有观点不同,要么慎看,要么轻拍,嘎嘎嘎谢谢了)

——————————————————正文分割线————————————————————

这是一部作者电影,因为电影本身所折射出来的气质,非常作者,十分韩寒。即使片头片尾不贴上韩寒的标签,也还是会在观看完之后,知道这个影像作品是出自谁之手。这对于创作者而言,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成功。要知道,很多徒有虚名的电影作者都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拍过无数部电影,依然看不出属于谁。而之所以说《后会无期》是一部作者电影,倒不是因为韩寒本身是作家,时常是各种文字的作者。而是,贯穿整部《后会无期》的气质,有着太多鲜艳无比的韩寒元素。



比如逗乐了大多数人的台词,简约、犀利、押韵还不失幽默,时常还带着一些小机灵。这样的文辞,读过韩寒作品的人大概不会陌生,在《三重门》里有感受过,在《光荣日》里遇见过,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几乎原样出现过。如果说,作家跨界当导演最不会走样的是什么,大概就是文本风格了。一句“包夜就是包日”的巧妙幽默或许不算什么,一句“命硬不硬不知道,命根子,肯定硬!”大概除韩寒之外没有冒领者。《后会无期》目前得到的所有赞誉里,台词占据了大多数,无论是鸡汤警醒类,还是嬉皮幽默类,贡献了无数装逼锦囊必备句。这就是电影极具韩寒风格的主要元素,也是韩寒选择原创剧本的明智所在。比如逗乐了大多数人的台词,简约、犀利、押韵还不失幽默,时常还带着一些小机灵。这样的文辞,读过韩寒作品的人大概不会陌生,在《三重门》里有感受过,在《光荣日》里遇见过,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几乎原样出现过。如果说,作家跨界当导演最不会走样的是什么,大概就是文本风格了。一句“包夜就是包日”的巧妙幽默或许不算什么,一句“命硬不硬不知道,命根子,肯定硬!”大概除韩寒之外没有冒领者。《后会无期》目前得到的所有赞誉里,台词占据了大多数,无论是鸡汤警醒类,还是嬉皮幽默类,贡献了无数装逼锦囊必备句。这就是电影极具韩寒风格的主要元素,也是韩寒选择原创剧本的明智所在。

比如堪称优美或壮丽的画面景致,构图、角度、色彩,无不体现了韩寒发instagram所侧漏出来的审美趣味。一个影像作品,文本内容固然重要,但画面的重要性从来都是影像之本。什么样的审美不仅决定了会挑什么样的女友,也决定了会产什么样的作品。韩寒的审美趣味让《后会无期》的风景镜头赏心悦目,人物镜头也多半沁人心脾。很少人能想到王珞丹还能那般魅力非凡,如同很少人能想到袁泉装个灯泡的姿势都能滋润到一众观者的双眼。选景和选演员,靠的不是旅游局和潜规则,靠的是有追求的导演个人的审美趣味。有些审美趣味在于华丽,有些审美趣味在于淡然,都可以很美,但美得会有一些差距。

台词和画面是《后会无期》较为明显的亮点,也是十分韩寒的所在。但其实还不止于此。如果我们就此忽视了电影所包含的其他元素,则很有可能浪费了一张票。韩寒在《后会无期》里显得一点都不处女作的地方在于其对细节的把握,这倒是十分的处女座。这样的细节体现在电影里的好多处,比如对胡生这个人物的前后交待,即使是莫名其妙的抽了那么久的烟而消失,也并没有就此脱离故事,而是在后面的基础对白、广播里提到了他;比如每一个幽默台词衔接下来的画面,尤其是马浩汉举着香烟拜着“旅行者2号”的头盔时,紧接着的一个中景交待江河发动汽车,头盔滚落到地上,马浩汉和“旅行者2号”愣在原地,那样的画面幽默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比如贾樟柯饰演的三叔开着的车正是1988那款,夹在车门缝里的大衣一角在这辆车离开的时候,再一次有一个衣角夹在门缝......。如此这般的细节把握,也极具韩寒风格,因为,他是处女座。



凡此种种十分韩寒的元素,其实都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无数个踱步思考“蓄谋”出来的(说蓄谋已久是因为他公开表示过这部电影构思已经好几年)。这不仅意味着散步有多么利于思考,也意味着,想要风格独到,原创一向重要。

而韩寒蓄谋已久的这样一个作品,绝不仅仅只是展示自己的文本功底和审美趣味,还有他自己的三观、态度以及思想。如同有些精明人士所点出来的那样,《后会无期》的故事其实相对单薄缺乏力度——的确是这样,但又怎么样?这也是韩寒的风格,看过他的小说便会发现,看他的小说从来不是看故事重情节,而是看句子的文笔和幽默。《后会无期》当然可以说成是“段子视频化”或“PPT精美口语化”,但那除了能显得自己略有个性之外,还有什么呢?公路片本身就没有具体故事和情结可言:在路上,谁能确定即将发生些什么?而在路上的一个显要特征就是:不断地遇见或邂逅一些人一些事,然后又不断地告别和迎接一些人一些事。这不断遇见与告别间,不就是一段又一段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独立出现,自然没有关联,何来“连续的故事和情节”?倘若真是彼此都关联,那样就不是公路片,而是刻意为之的“私人定制化旅行”了。况且,《后会无期》即使故事单薄没力度,也不意味着肤浅没深度。

马浩汉激情万丈到挫折碰壁,以为通过干捕鱼、跑出租、跑运输、当保安能够积累资源,成就一番事业,却最终变得现实,一把盖住锅盖,将青蛙闷在热锅里,将自己陷在现实里;江河行为怪异思想执拗,对妓女一见钟情,对骗子善意辩解,对自己理想主义;胡生单纯无害,看似智力迟钝,实则纯粹清澈;周沫早熟,懂人情世故,默默在底层奋斗着;苏米在行骗时配合假装,却在钟情时直抒真爱;苏米三叔结伙行骗,却知道家人才是最重要的......。这种种人物所折射出来的,各有差异,又各有趋同,都含着一份只有自知的苦涩,那是生活的本质。而在这个复杂世界面前,最终都变成一个追问: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情义?事业?金钱?女人?在路上?在车上?在床上?信任?勇敢?自由?

电影的结尾,江河成为作家,拥抱名利与苏米,其他人仿佛后会无期,实则都在自己的路上。而对江河这个人物最终的一种肯定,或许可以理解为韩寒的一种答案:要走在路上,要拥抱自由,要勇敢爱恨,要保持善良,要执有信任,要怀抱理想,在平凡之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我不是谁的粉,也没收到莫名其妙的所谓五毛款,但我会向人们推荐去看一看作为导演的韩寒的这部处女作,是因为我觉得,作为跨界导演的第一部长片,能够做到这样已然不错。倒不是因为这是第一部作品,有些瑕疵就可以善意的忽略,而是作为一个导演,韩寒做到了他想要展现的东西,这就足以给予肯定。一个处女作品不仅在技术层面质量过硬,在艺术层面也硬硬的,还不失强烈的个人风格,这其中的坚持也真是够硬的。

也正因为这是韩寒的导演处女作,无论好坏,都将如同其处女座星座一样,偶尔被黑到深处也是在所难免的。不管是赞誉还是批评,终归都要被赋予上一些莫名其妙的色彩。这其实投射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心态,有些人,终其一生都迈不过的一种内心煎熬是:当然要说点什么,顾及情面的话,就往好了说,但绝不会特别褒扬,不顾情面的话,就往差了滚,能滚出十分惊人的批评,甚至不惜以人格为代价,极尽贬抑之所能......就是不承认你比我干得好。

《后会无期》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洗礼无法得知,但显然,它已经碰倒了不少醋坛子。或许连马达加斯加都未曾想到,会有比屎还有意思的事物存在......。

PS:呃,原文来自《后会无期》:处女也够硬 - 木易影评 - 知乎专栏欢迎交流~

【知乎用户的回答(219票)】:

看过了。挺好的一部电影。

技术上的青涩,完全被价值观的端正和段子的高级所掩盖。

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它既不高冷,也不媚俗,但还真找不到可以拿来比喻的标的。

结构并不复杂,故事也很简单。这样其实对于导演的难度要求小了很多。所以也没有出什么大问题。

但那些哀而不伤的情调,高人一筹的幽默,正是韩寒把他在写作上的长处移植到了电影上。

至于价值观,他总是首先站准了位置,才开始歌唱。那样即使略微走调,也会被同伴们原谅。

他确实把观众当做了副驾上的哥们,后座上的姑娘,而不是一张张电影票。

【知乎用户的回答(202票)】:

看完《后会无期》,评价和魏君子高度一致,直接上他的评价吧:



说实话,作为一个完全非科班出身的新导,韩寒执导《后会无期》的整体水准大大高出我的期待值。

=============

以下少量剧透,慎入

而且,马达加斯加实在是太太太可爱了,第一次亮相时晕厥的傻样瞬间就让我爱上了它~

还有,万晓利的歌曲突然响起来的时候,作为万总粉丝的我表示异常开心。

这种“高冷文艺腔”就是蛮对我命脉的,再说片子里的笑点和暗喻也不少呀(片子还未公映,细节就不剧透了),所以也不是那么高冷就是了,好喜欢“掐狗中”的那个点(发现我无可救药地沦为马达加斯加粉,哈哈)

吐个槽,看片过程中,心里有种挥之不去的淡淡哀伤——这天南海北的空气质量怎么都这么默契地看上去糟糕透顶PM值很高啊,感觉不能再爱了。555

再马一句,“喜欢就会放肆,爱是XX”这句台词从袁泉嘴里蹦出来的时候,直击痛点 TOT

但是我这个猪脑袋,怎么都想不起来“爱是XX”这两个XX是啥了,求看过的人解答。

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这个疑问被韩少解密了,上答案并感谢回答的知友们:



PS:

喜欢叫韩寒“国民岳父”的知友们,影片字幕最后鸣谢的人是韩小野。感觉韩寒又卖了个萌萌哒玩笑

原文地址:知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94458.html

更多阅读

《后会无期》电影歌曲集锦 后会无期歌曲有哪些

《后会无期》电影歌曲集锦制作人:beson 歌曲数:12 标签:后会无期,韩寒,朴树,邓紫棋,虾小米首页推荐 更新时间:2014-07-25 播放:64508浏览:9483推荐:40收藏:1032立即播放收藏分享(40)转贴不良信息举报精选集介绍: 收缩韩寒的首部电影作

《后会无期》影评 电影后会无期影评

迷乱前行中的人生——韩寒处女秀《后会无期》影评《后会无期》作为韩寒的处女秀,被定位为中国大陆首部公路类型的文艺片,有些灰暗也有些明亮,但无疑是相当成功的电影,至少在文艺片这个范畴,堪比《阳光灿烂的日子》所带给观众观影后的无

电影《一次离别》ASeperation 观后 一次离别

最近总在微博上看到称赞电影《一次离别》的话,独自吃午餐的功夫,忍不住也在网上找来一看。上班上得发困的闺蜜发信来问我干嘛呢,我说看伊朗电影呢。她说:“看完告诉我好不?”我说:“嗯。”两个小时后我发短信去:“看完了。不错。不过你不

如何评价李连杰早期电影《精武英雄》? 精武英雄李连杰下载

作者:飞鸟冰河这是我最爱的动作片之一,必须刷一个存在感。《精武英雄》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有境界的动作片,是李连杰自组正东电影后的野心之作,试图向着徐克的黄飞鸿看齐,以武入哲。虽然最后还是略逊一筹,但写实的动作风格,沉稳大气的人物,明

声明:《如何评价电影《后会无期》? | 韩寒电影后会无期》为网友文艺小流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