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鹊桥会—七夕的美丽传说 织女鹊桥会牛郎打一字



七夕节,即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自古以来,七夕节的活动内容就是以乞巧为主,故又称之为“乞巧节”。又因为节日乞巧的主要参与者是姑娘和少妇等女性,也称之为“女儿节”或“少女节”。现在,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有人又称其为“中国情人节”。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织女天河配的神话传说

爱情的悲欢离合,荡人肺腑,千古流传。“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完美爱情,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孜孜追求,如糖似蜜,甜心润体。“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爱情悲剧,更动人心弦,令人伤叹惋惜,唏嘘不已。七夕节的渊源,就是牛郎织女天河配的美丽神话,一个坚贞而带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

牛郎织女天河配,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牛郎和织女本是天上的星宿,即牵牛星和织女星。在晴朗的初秋之夜,仰望天空,繁星璀璨,一条白茫茫的星带横贯南北,这就是天文学上的“银河系”,我国古代称之为“天河”。天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河西发出青色光芒的是织女星,河东发出橙黄色光芒的是牵牛星,民间也叫它牛郎星。织女星旁边有四颗小星组成平行四边形,象征着织女织布的梭子。牛郎星旁边有两颗小星,宛如一副担子,象征着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牛郎织女天河配的美丽故事就是由这几颗闪亮的星星而来的。

  

七夕节开始形成于汉朝,到南北朝时,成为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普遍节日。

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早在西周时的《诗经·小雅·大东》中就已出现,但当是人们只是把二星与人间的耕织生活联系在一起,还没有爱情色彩。到了汉朝,牛郎织女隔河相对互不理睬的日子结束,日久生情,互相倾慕,产生了爱之情。这时,已经有了牛女天河配、七夕鹊桥会的传说,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已具雏形。汉代的《古诗十九首》有梁·萧统的诗咏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把牵牛星和织女星赋予了人的形象,在“河汉”相隔的“盈盈一水间”长相思念。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民间对牛女的故事传说愈加丰富多彩,经过口口相传,不断地加工润色,到了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终成眷属,正式成婚的事情大量见诸于史载,并形成了这样一个牛女天河配的美丽爱情故事:

牛郎善良敦厚,父母早逝,与哥嫂一起生活,常受嫂子虐待。后与哥嫂分家,牛郎啥也不要,只要得一头老牛,与老牛息息相伴。这头老牛原是金牛星下凡。有一天,老牛忽然开口说话,给牛郎出了个娶天上的织女为妻的计谋。老牛对牛郎说:织女和其他仙女要到银河洗澡,如果趁机拿走织女的衣服,就可以娶其为妻。

到了美丽的仙女们到银河洗澡那一天,牛郎躲藏在河边的芦苇丛中。趁仙女们在河中沐浴嬉戏时,藏在河边的牛郎,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绿衣裳。见此,仙女们惊惶失措,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牛郎诚心诚意的恳求织女嫁给自己,织女被牛郎的善良诚实打动,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二人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后来,老牛年老病衰,临终前,叮嘱牛郎:“我死后,你把我的皮留下来,妥为保管,日后到急难时,披上牛皮,会对你有所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了,他们勃然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捉拿织女问罪。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问知原委后,在悲痛交加之际,想起了老牛的临终嘱咐,急忙披上牛皮,用扁担箩筐挑上两个孩子。刚一出家门,牛郎立刻平地飞起,直上清空,穿云破雾,向织女疾追而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空中一划,浩瀚的天空中顿时出现了一条波浪滔天的大河,挡住了牛郎的路。牛郎再也追不上织女了。

这样,群星闪烁的天空中多出了一条银带,人们叫它天河(即银河)。牛郎织女也幻化成牵牛星和织女星。织女看到近在眼前的夫君被无情的大河阻断,伤心欲绝,无奈的回身遥望大河对岸的牛郎,气愤的把手中织布的梭子一甩,立马变成四颗小星组成的梭子星。牛郎所担的两个孩子,则变成了牵牛星旁边的两颗小星。

凄美的画面最终定格在了这一瞬间:牛郎织女泪眼盈盈,隔河相望,遥遥相对,述说真情。



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天河悠悠,年复一年,牛女的爱情历久弥坚。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的真挚情感,遂准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从此之后,每逢农历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连翼成桥,帮助牛郎织女实现这难得的一会。

每年的这一天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便逐渐成为民间的习俗。相传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在瓜果架葡萄架下能够听到这对情侣鹊桥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因为一年仅能见一次面,当然有说不完的衷曲、道不尽的悲情,于是那天几乎都会下着毛毛雨,这是这对患难与共的情侣的泪水,是悲喜交集的“洒泪雨”。

宋朝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的《鹊桥仙》热情讴歌了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也有《七夕》诗咏颂: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乞巧·吃巧果之俗

七夕最主要的风俗是乞巧。

在每年的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夜晚,姑娘们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同时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织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少女乞巧·赛巧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也是流传最广的乞巧方式,始于汉。《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穿针乞巧之法为:七夕月下,女子们以丝缕等穿针孔,先穿过的即为“得巧”,后穿过的为“输巧”,带有“赛巧”的竞赛意味。所用之针,为汉代的七孔针,还有元代的九尾针等,总之是比普通针多好几个孔,统称之为玄针。由于是多孔,而且月下朦胧,微风徐徐,要把丝缕全部穿进针孔,并非易事,这正好可以测验智巧。有诗为证:

《七夕穿针》(梁)刘尊

岁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向花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该诗描绘了一幅花前月下,女子抽缕穿针,争强斗巧的美丽画卷。

《七夕穿针》(梁)刘孝威

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见。

故穿双眼针,持缝合欢扇。

该诗以暗示手法描绘了女子穿针时的内心隐秘。穿针不仅是乞巧,而且也是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向织女乞求爱情幸福。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佳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该诗描绘了“佳人”七夕月下穿针乞巧的喜悦、诚恳、认真之情。

喜蛛乞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起源于南北朝,流传于后世。上文中提到的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的“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就是最早的喜蛛乞巧。喜子,是一种红色长腿的小蜘蛛,如果喜子结网于瓜果上,意味着已得到织女青睐,必然乞得巧来,万事如意。到了唐代,蜘蛛乞巧之法演变为:把一蜘蛛放在小盒子内,第二天再观看,以是否结网、结网多少来测验智巧,以网多圆正者为得巧。后世蛛网验巧之法,多遵唐俗。

投针乞巧。这是穿针乞巧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七夕这天,妇人一早晒一盆水至正午,由于微尘等落入水中,在水面结成一层薄膜,此时投针入水盆,针就会漂浮于水面。日光下,针影印于盆底,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影状。云、花、鸟兽、鞋、剪刀、水茄等影状,为得巧。粗如棒槌、细如丝、直如蜡烛者,为没有得巧。

少男赋诗逞才

七夕佳节,少女拜星乞巧,少男也会乞巧,唐朝时的蜘蛛乞巧也适用于少男。但少男更多的则是赋诗逞才。可以想象一下,七夕月夜下,一家人围坐庭院中,拜星度佳节,女孩子轻舞双袖,穿针乞巧,男孩子扬才好胜,题文赋诗,通宵达旦,其乐融融,好一幅温馨和谐的景象。

《唐诗纪事》载:林杰幼时有奇才,出言成文。五岁时即被唐中丞招入学院。适逢七夕节,遂命林杰以“乞巧”为题赋诗,一试其才。林杰不假思索,挥毫成篇。唐中丞览其诗后,大悦曰:“真神童也!”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曝衣·晒书

七夕乞巧与曝晒是同时并举的习俗。曝晒,就是曝晒衣物和书籍。

七夕曝衣之俗起源于汉朝,至魏晋时,演变成为豪富之家的比富炫耀。每到七月七日,豪门富室之家都特意拿出华贵衣物晾晒。《竹林七贤论》载: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其他富庶的阮氏院中晾晒的都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当时尚未成年的阮咸,却在院中竖起竹竿,挑了一件又脏又旧的破围裙,挂在竹竿上。有人问他为何这样,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阮咸此举,表现了他放荡不羁的性格,也是对庸俗夸富之风的嘲讽。

晒衣风俗到魏晋时有演变出了晒书的习俗。当时文人们好虚荣,以晒书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遂成风气。据史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便装疯躲在家里。魏武帝曹操仍然不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也有人反对这种追慕虚名之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郝隆看到人人晒书,就跑到太阳底下仰卧,坦腹而晒。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满腹皆书,真正有才学。

七夕 (唐)沈佺期

秋近雁行稀,天高鹊夜飞。

妆成应懒织,今夕渡河归。

月皎宜穿线,风轻得曝衣。

来时不可觉,神验有光辉。

七夕 (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

拜织女。“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联合举办。七夕之夜,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少女、少妇们先斋戒一天,沐浴停当,于案前焚香礼拜后,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

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就是魁斗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叫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吃巧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手巧的女子,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牛郎织女鹊桥会—七夕的美丽传说 织女鹊桥会牛郎打一字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大致是说苦孩子牛郎幸运地和一个名叫织女的仙女结婚生子,后来织女被王母娘娘带回天庭,拆散了他们美好的婚姻。牛郎追上天庭,终被王母娘娘的天河所隔。后来,牛郎和织女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 ,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 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七夕中国情人节的来历



七夕中国情人节是我国有悠久传统的民族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仙缘会、双七节、香桥会、仙桥会、天缘会、巧节会等。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七月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名称不同,其过节的民俗内容也不同。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称,这么多的不同过节方式,就是因为这个日子积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们对生活诠释,所以难以放弃。纵观“七夕”在我国的发展史,凡是动乱时期它是最容易被人们淡化的,凡是安定时期又是最让人挂牵的。现在又到了一个重新挂牵“七夕”的时期了。

一、“七夕”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七夕”即阴历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为什么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说起来,与湖南郴州还有些关系,郴州在汉初设为桂阳郡,在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阶段就叫桂阳。桂阳是个出仙人与神话的地方,西汉即有《桂阳列仙传》,其中有个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传》、《列仙传》、《太平广记》、《中国神话人物辞典》都有其传,牛郎织女的相会日期,就是他透露出来的。南朝志怪小说集《续齐偕记》中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一书中,就引用了这个故事。



公元前208年,战国时项梁拥楚怀王芈槐之孙牧羊人熊心为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佯尊熊心为义帝,从彭城(今江苏徐州)迁都郴县。同年秋,楚怀王熊心在郴县过了异乡的第一个七夕节不久,就被项羽暗地派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州,将义帝杀害。现在郴州仍存义帝陵. 据《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第二章所载:现代学者研究,由牛郎织女神话形成的民俗节日,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楚怀王就曾置七夕,后来才流传为全国性的节日。

“七夕节”是我国的一种民族文化精品,而七夕又与牛郎与织女的民间传说紧密相连,牛郎织女故事情节在春秋战国时已渐趋完整,成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流传的范围非常广,因此这则传说也有很多异文存在,老百姓为了把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更好的传播和讲述出去,往往把自己当地的一些人名、地名以及自然景点等加入进去,它们或者情节相似,主人公名字不同,或者主人公名字相同,情节不同,此外传说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往往又融入了地方色彩,如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如此等等。互为异文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致于现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版本和传说发源地的争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湖南等地,又如湖南桂东在春秋战国时代隶属于楚国,当地有流传了数千年关于牛郎织女在桂东仙缘桥七夕相会的传说。 “七夕节”的习俗和“牛郎织女”在桂东仙缘桥上相会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的十分历史悠久。据说桂东仙缘桥十分神奇,直到现在,有胆量走完此桥的人,无任男女,没有找对象的,走过此桥后,必可找到美好姻缘,准备结婚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结婚必会幸福美满百年好合,已结婚的男女感情不和时双双牵手走过此桥,必会和好如初。感情已经破裂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还可以破镜重圆等等。把七夕文化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文化内涵。



二、“七夕”的发展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不管它的产生有多少个理由,如果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就会被无情地淘汰。“七夕”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存在并发展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七夕正式定为国家节日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布在全国实行夏历,并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并明确: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及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为节日,形成定制。七夕在汉代是个重要的庆祝日,因为汉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诞生与漪兰殿。又传说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时,王母娘娘曾到皇宫会见过汉武帝,更给七夕加上一层神圣的光环。(2)神话故事的嵌入。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何时,口头传说时期的事目前不好确定,就是古代所指的牛郎星、织女星究竟是哪颗星星,争议也是比较多的。从现在据有的文献资料看,把牛郎和织女说成相互爱恋、结婚、生子、被银河分离、七夕相会形成完整故事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震荡,传统的儒学受到冲击,学术思想比较自由,民间文学非常发达。国家分成南北,战争使人民妻离子散,人们渴望统一安定的生活,于是牛郎织女一对恩爱夫妻被人为分割大河两岸的悲剧引起同情,越传越广,越传内容越丰富,以至进入许多文人的作品中,使七夕从汉代以宫廷为主的欢庆节日,演变成以民间为主的情感节日。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动更加生动具体,传说也越来越贴近平民百姓,如织女可以使妇女手巧,黄牛可以使人致富,神仙可以下凡接人上天离开人间苦难……为了延长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时间,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这样的习俗:七月七日白天杀公鸡,以免打鸣惊醒正在相会的牛郎织女。有人说西方节日以宗教为主,中国节日以亲情为主,是有道理的。

(3)祭祀和宗教内容的渗入推动节日民俗发展。南北朝以后,唐朝统一了全国,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在唐宋时期,牛郎和织女进一步神化,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变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织绣的神仙,成为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灵。唐朝皇宫内白天用阳起石染轻彩,作连理花千余朵,当午散于庭中,随风而上为“渡河吉庆花”;晚上以锦彩结成楼阁,列花果酒炙,设坐以祀二星。宋代时又把牛郎、织女这一对神仙和佛经天龙八部中的‘摩罗’联系起来,每到七夕把牛郎、织女制成土偶泥人形象,摆在桌上供奉。供奉摩罗代表牛郎、织女到明代仍很盛行,不过除了泥制的还有木雕,甚或还有金银制品。到了清代,七夕的民俗活动更加成熟,丰富,除了沿袭历代流传下来的供“五子”、贺双星、求灵巧、水浮针、看巧云、拜魁星……以外,还增加上演《天河配》、《长生殿》节令戏,使七夕成为娱乐性很强的传统节日。

三、“七夕”的文化特征



节庆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研究节庆文化应从这个节庆的文化精神、节庆用具、节庆用语、节庆饮食、节庆禁忌、节庆日期等方面内容入手。每个节庆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觉得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表达了中国人对夫妻情的态度和理想。老百姓说:“久别赛新婚”,宋朝秦观在《鹊桥仙》中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与社会关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时争”的处世哲学。牛郎织女相会,满天的喜鹊都向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为他们搭桥,这是一幅壮丽的天人和谐的图画,善良和博爱的凯歌。中国人追求的是爱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时的欢娱;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爱,而不是一时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追求永恒,是七夕节庆文化的特征,我相信七夕这个传统节日也确实有它的永恒性,这是因为:(1)只要能看到银河,人们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时,白天巧云布天,夜晚星光灿烂,是人们在户外观天的好季节。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加速,街区照明亮度大,影响了观天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终究要追求“回归自然”。七夕到户外观天,会成为节日“时尚”的,七夕由于和天象联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颂的是夫妻恩爱,和谐稳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头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会竞争越激烈,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现在讲银婚、金婚、钻石婚……都是对夫妻生活的赞美。七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人们需要有一个展示夫妻情感和周边为其进行祝福的机会。所以七夕在当代更具时尚性。(3)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华的振兴必然要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七夕这个节日的综合性和独特性,是中华节庆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节庆周期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有了它才使得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节庆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会被人们忘记。七夕这个节日从先秦到现代,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这个节日有兴有衰,历经风雨洗礼,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能够满足民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传统节日,调节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间的种种关系,是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我们应该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发展,使传统节日在凝聚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9106.html

更多阅读

2014年七夕情人节最新礼物大全 七夕情人节礼物送什么

    或许一段流芳百世的爱情传说不能成就一个传统节日,但是古时候的重要节日“乞巧节”却因为这个爱情传说演变为中国情人节。七月七日这一天喜鹊们搭桥让苦苦相思的牛郎织女团聚,人间的情侣也在这一天相聚互送礼物表达对对方的

独特的广州七夕习俗

感谢博乐涛妈推荐本博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感谢《淮海晚报》8月8日B15版刊发了蔷薇此博!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这个节日因为牛郎织女鹊桥会的美丽传说而颇具浪漫色彩。在广州,七夕节的习俗独具特色。七夕前,广州人家无论家道贫

写给七夕的WaitingInTheWeeds中文歌词意境版 _yas waiting in the weeds

Waiting In TheWeeds这首老鹰的歌曲,我很喜欢,在2007年的时候和老姐一起翻译的歌词,今天有时间在网上搜索一下。居然有了如此多的转载与我发布的歌词的修改版,于是我再次倾听了这首歌曲。依然是那么喜欢这首----心在荒芜中等待。现将众

可可西里的美丽传说 可可西里美丽传说电影

见过磕长头的人么?他们的手和脸脏的很,可他们的心特别的干净。——陆川《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蒙语里是“青色的山梁”,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当它日渐为人所知的时候,乍一听去就像是一个青涩的小姑娘,头裹在白色的丝巾里,向你羞赧地笑着。然

声明:《牛郎织女鹊桥会—七夕的美丽传说 织女鹊桥会牛郎打一字》为网友一席幽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