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参观记1 金沙遗址博物馆图片

金沙遗址的问世,再次揭开了古蜀王国迷蒙的面纱。从遗迹陈列馆出来,走过了这个石桥,就是文物陈列馆。陈列馆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全钢结构建筑,它与遗迹馆的外形一方一圆,一起构成博物馆内的两个主体建筑。就象两片叶子飘落在摸底河两岸的大地上,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它们均采用斜坡的方式,喻示着金沙遗址从大地上冉冉升起。陈列馆顶上的方格就像考古发掘中的一个个探方,显示着金沙遗址的大量遗迹尚未发掘,神秘的宝藏还未彻底探明。中间凹处形成一个问号,代表当代人的思索。


这条静静流淌的河流被称为摸底河,她由西向东把金沙遗址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几千年来她默默无闻的陪伴着金沙遗址,但是它到底源于何时,却不得而知了。而“金沙”这个美丽的名字,启用于何时,也不得而知。在金沙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一座五代后蜀时期墓葬出土的墓碑上,将此处称为“金沙乡”,隶属当时的犀浦县,说明至少在五代时期“金沙”这一名称就已存在了,并一直沿用到现在。金沙遗址的命名则是在2001年2月初,一建筑公司在“三合花园”以南隔摸底河相望约800米处的成都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一组(现在遗迹馆的位置)开挖小区下水管道,施工中发现了大量象牙、金器、铜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组织人力,对这一区域进行了大面积的勘探与发掘工作。并把金沙村的遗存与90年代中期发掘的黄忠村遗址联系起来,认识到它们应是同一大型遗址的不同组成部分,考虑到发现大量珍贵文物的金沙村地点特别引人关注,就把包括黄忠村在内的遗址命名为“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陈列馆建筑面积约16200平方米,展览面积约6000平方米。分为五个展厅,主要以金沙遗址所发掘的重要遗迹和遗物为主要内容,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以科学、通俗、生动、活泼的方式,从古蜀金沙王国的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宗教祭祀等方面,全面展示金沙文明的辉煌与灿烂。在博物馆的设计上,很容易看到太阳神鸟图案,这是顶层的天花。


第一展厅“远古家园”设置于二层西厅,面积约900平方米。此厅以大型半景画和原状大型考古遗迹为主,展示了金沙石器的生态环境与生活场景,形态逼真,气势磅礴,极具视觉冲击力。



大量考古学资料证明,金沙时代成都地区的生态环境,曾是一个自然森林密布、野生动物繁多的天地。



在这舒适宜人的环境中,金沙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作,从事着农业、狩猎、渔捞、家畜饲养以及手工业等生产活动,世世代代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



村寨院落边,有人进行手工制作,还有小孩在玩耍嬉戏,稚情欢歌……


这幅虚构的场景,来源于众多考古学材料的学术支撑。金沙遗址及同时期其他遗存中出土的大量建筑遗迹与丰富器物,还有众多的动物植物标本等,都为复原这一场景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猪右下颌


狗右下颌


虎左下颌骨


亚洲象臼齿


马右肩胛骨


斑鹿角


乌木
川人的俗称,学名“阴沉木”。乌木被深埋于江河湖泊的古河床、泥沙之下,有的被埋藏在缺氧的阴暗地层中,时间长达数千年,甚至几万年,主要有楠木,香樟木,麻柳等硬木,它们历经激流冲刷、泥石碾压、鱼啄蟹栖,以致形状各异,姿态万千。经大自然千年磨蚀造化,乌木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其特有的永不褪色、耐潮湿、不腐不朽、不怕虫蛀,浑然天成的特点,是任何木料无法相比的,蜀人视其为珍宝,享有“东方神木”或“植物木乃伊”的美誉。



第二展厅“王都剪影”设置于二层东厅,面积约900平方米。自2001年以来,考古人员已在金沙遗址范围内50多个地点,进行了17000平方米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区、祭祀活动场所、一般居址区、墓地、陶窑等重要遗迹,出土了6000多件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等精美器物以及数以万计的陶器。有序的建筑格局,先进的农业生产,精湛的手工业制作,规整的墓地,犹如一张张文明的碎片,又为我们拼接出一幅规模庞大、规划严密、社会组织结构清晰的古老都邑华美的文明画卷。



水井
这是一个在遗址生活区里发现的大陶罐,陶罐的下部已被打烂,它的上面还倒扣着另一个陶罐的上半部。原来这个陶罐是一个水井圈。当时水井的做法是在地面上先开挖一个较深的坑,坑中埋入一个无底的大陶罐作为井圈,周边再用卵石进行回填,起过滤水的作用。在生活区内房屋周围发现的一些水井,表明金沙人已开始了凿井而饮的生活方式。
水井的发明,是随着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也是早期人类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的产物。水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发展经历了四次大的演变:土井——木构井——陶井——砖石井。水井的出现既提高了日常生活的质量,又方便了生产,它是生产力进步的一个标志。


木骨泥墙房屋
在居住区中已经发现了一百多座小型的房屋建筑,它们都是以木(竹)骨泥墙形式修建而成。金沙发现的小型的房屋有方形、长方形两类,面积多在20平方米左右,以单间为主。这类房屋在修建时由于没有直径较大的木柱支撑,很容易垮塌,重建的次数较多。
“木(竹)骨泥墙”式建筑是成都平原古老的房屋建筑形式。其修建方式为:先平整地表,开挖基槽,并于基槽内竖插圆木(或竹子)作为木骨,后于木骨上抹草拌泥,再经火烘烤成红烧土墙。屋顶一般是盖草。



大型房屋建筑遗迹(模型)
在金沙遗址“三合花园”地点发现的一处大型房屋建筑的遗迹,建筑基址是由5座(有的资料写的7座)房址组成的大型房屋。这5座房址经过3000多年的历史沧桑,地面部分都已经不存在了,仅仅残留下了基槽,基槽内留有较密集的小圆洞痕迹(考古人称为柱洞),由此推测仍然为“木(竹)骨泥墙”建筑形式。从发掘的情况分析,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以上,其中以6号房址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发掘长度在54.8米以上,宽近8米,至少有五个开间,面积在430平方米以上。这处建筑气势宏伟,规模巨大,布局上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在西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根据房址的面积、布局结构和周边的出土文物综合分析,推测这一建筑群很可能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金沙遗址的宫殿建筑,极可能是金沙遗址上层人士或贵族的居所。


灰坑

在金沙遗址许多房屋的周围发现了大量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灰坑。从这些坑内填土的质地、颜色和出土文物分析,很多都是生活废物的堆积坑,也有个别是储藏器物的窖穴,埋藏遗物大都以陶器为主。从坑中的遗物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金沙人的生活状况。


H272灰坑器物

出土时只见到一大堆陶器的碎片,经过技术人员三个多月的拼对,成功修复出了多件器物。


石凿
成都平原温暖湿润,河流纵横,沃野千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天然的良好条件。农业的发达,又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生产用具,是当时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见证。石凿为手工业工具,是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产用具。


石斧
石斧是用于砍伐等多种用途的石质工具。斧体较厚重,一般呈梯形或近似长方形,两面刃,磨制而成。多斜刃或斜弧刃,亦有正弧刃或平刃。


骨器(骨箭镞和骨锥)
骨器顾名思义骨头制品,包括动物的骨、角、牙制品。人类发达的狩猎业和畜牧业,为骨制品的问世和应用流行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据考古资料,骨制品的历史源远流长,与石制品、木制品一样,同属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或生活用品。


陶纺轮
古代陶制纺线用具。灰陶或红陶制作。略成圆饼形或凸圆形,中有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可以捻线。



农耕之祖——木耜
这件长142厘米的木耜,2003年1月24日出土于“芙蓉园”北地点的一个水塘中。其形状很像现在的铲子,通体由一块整木制成。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商周时期的一件农具,可以说它是我们的农耕之祖,也是成都平原稻作农业发达兴盛的重要物证。
耜是一种农作翻土工具,有木耜、骨耜、石耜等。耜传说是神农氏发明的,在古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耜是伴随着农业的产生而产生的。最早的耜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战国时耜称为臿,铁器出现后,木耜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木臿上面就套有铁刃。成都平原自然环境优越,在很早的时候就已出现稻作农业。在公元前2500----前2300年的都江堰芒城遗址中,就发现有水稻硅酸体的存在。木耜作为一种翻土工具,可能在这时就已存在了。


陶窑(模型)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用具大都为陶器,用于炊煮、盛食、储物等等。金沙遗址发现了上百座陶窑,较为集中的分布在居住区附近。陶窑的密集程度,反映出当时制陶业的兴盛,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时古蜀都邑宏大的规模及繁盛的生活情境。金沙时期的陶窑,大多形似撮箕,窑室前低后高呈斜坡状,面积只有6平方米左右。从窑壁的烧结程度看,使用的时间都不长。



在金沙遗址居址区里,已出土了上万件陶器,还有数亿片陶器的碎片,再现了金沙先民当年捏泥成器,化土为陶的神奇工艺。看着这些堆积如山的陶片,真是蔚为壮观!~


陶器是考古中发现最多,也是在时空上最富于变化的一类器物。因此成为考古学划分不同文化区域、文化阶段、文化性质的重要依据。


从金沙遗址出土的众多陶器,划分出了金沙遗址发展演变的三大时期。


陶器的种类十分丰富,主要有小平底罐、高柄豆、瓶、盉、尖底盏、尖底杯、尖底罐、高领罐、圈足高领罐、圈足罐、圈足盆、圈足钵、圈足杯、瓮、高柄杯形器、束腰形器座、圈足杯、扁壶等。这些器物大多是粮食盛器,有的是酒器,还有的可能是陶质礼器。


陶小平底罐
陶小平底罐是三星堆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从成都平原到湖北西部及陕西南部地区均有出土。金沙遗址早期发现的陶小平底罐与三星堆文化的基本相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沙与三星堆遗址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金沙遗址出土的200余件黄金制品,种类丰富,工艺精湛。金器以金箔、金片为主,它们大多采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通过对金沙遗址出土的14件金器样品进行的成份分析,发现金沙遗址的金器主要由金、银、铜三种元素组成,含金量从83.3%至94.2%不等,其中以太阳神鸟金饰含金量最高。从金器元素含量组成分析,这些金器是用采集而来的自然金加热锻打而成。在制作上采用了锤揲、剪切、打磨、刻划、錾刻、模冲等多种技法。金沙遗址的金器是目前我国商周时期发现数量最多,器形是为丰富的一处。


金沙遗址出土金器均为自然金。根据地质的调查证明,金矿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和盆地周缘有广泛的分布,矿石种类以砂金为主。在盆地西、北周缘的大江大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尤其是河谷由窄变宽处、转弯处和支流交汇处,往往都是砂金富集的地方,如涪江的平武县古城矿区、白龙江的青川县白水矿区、嘉陵江的广元市水磨矿区等。此外,在川西高原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的一些地段,也有品位很好的金矿分布。这些金矿为盆地内青铜文化的贵重金属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美石为玉
金沙遗址已出土玉器2000余件,数量巨大,种类丰富。金沙玉器多就地取材,在制作上常融合多种技巧,精雕细琢,光润细腻,闪耀夺目,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最大程度地凸显了玉器的坚毅、细润及自然之美。与今人对玉的认识不同的是,中国古代人类认为“石之美者为玉”。这里有一些玉料,其表面色泽艳丽,体现了金沙人一些选料的标准。通过调查与鉴定,初步确认金沙的玉料大多来自成都平原西北部的高山中,另有部分材料可能取自附近河滩地点。


保留钻孔痕的玉琮
“玉不琢不成器”。远古时期制作一件玉器,需经过采料、选料、开料、切割、打孔、刻纹、镂空、掏雕、打磨、抛光等多项工序,耗费经年累月的功夫,才能完成其制作。玉器上的圆孔主要是用木、竹、骨、石等管状形工具加砂蘸水不断在玉料上旋转碾磨而成。金沙玉器的钻孔技术非常发达,常根据器物的厚薄、大小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钻孔。这件保留着管钻痕迹的玉琮,在孔壁内留有管状器物碾磨粗砂所留下的旋转痕,及两面对钻时在中部残留的错位台痕,其中上面的钻孔较大,且向侧面倾斜(移位),下面的孔钻得较规整。这件器物完成后,孔壁未做打磨处理,因此可以让我们了解其钻孔的方法和过程。


掏雕玉环链
这件环链形器,三个小型玉环,环环相套,说明玉器加工中已出现活环掏雕的技艺,极为精巧。在江西新干商墓出土的一件侧身玉人头顶后部有采用这种工艺加工的套环。


镂空玉璋
这是一件采用镂空技术加工的透雕图案。镂空技法早在辽宁红山文化及浙江良渚文化中就已出现,商周以后的玉器也常把钻孔技术与线切割紧密结合起来,利用镂空装饰,使玉器造型更丰富,立体感和动感更强。此时的镂空方法多是利用弓弦原理,先打小孔,再以线为弦配合解玉砂来回拉锯。


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参观记(1) 金沙遗址博物馆图片

墓葬
目前金沙遗址已经发掘的墓葬已超过2000座,有多处集中的墓地。墓葬排列有序,均为西北—东南向,发现金沙人的葬式大都为仰身直肢,流行双手抱于胸前。也有少量屈肢葬。盛行二次迁葬。除少量船棺葬具外,未发现其他的葬具。以单人葬居多,也有少量夫妻合葬。约半数的墓葬有随葬品,但数量都不多,随葬品一般是陶器和石器,仅个别墓葬有少量玉器和青铜器。从目前已发掘的墓葬情况看,规格都不高,随葬品数量、等级也不算高。但仍可看出金沙遗址内已有明显的社会分层与等级划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6125.html

更多阅读

逃出密室小游戏攻略 逃出密室5攻略

逃出密室小游戏在一间看起来很简陋的神秘的密室里用鼠标点击寻找隐藏的物品,搜集线索,再把这些线索关联起来触发事件,开动脑筋想办法逃出去。很有意思的。逃出密室小游戏攻略——攻略逃出密室小游戏攻略 1、游戏开始图片逃出密室小游戏

怎么使用数字万用表 查线路万用表怎么用法

怎么使用数字万用表——简介万用表是一种多功能、多量程的测量仪表,一般万用表可测量直流电流、直流电压、交流电流、交流电压、电阻和音频电平等,有的还可以测电容量、电感量及半导体的一些参数(如β)等。现在,数字式测量仪表已成为主流

各类新生儿红色胎记图片大全 新生儿胎记

各类新生儿红色胎记图片大全 【内容导读】红色胎记在医学的角度来就是血管瘤。较为常见的血管瘤类型主要有:新生儿斑痣、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为了让大家能够全面的了解,并做到及时发现病情,我们以各种常见类型

腰椎滑脱症的病因与分类 腰椎间盘滑脱的治疗

腰椎椎体间因各种原因造成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称为腰椎滑脱。腰椎滑脱的发生率在国内外报道中约5%。本症多发于中年以上女性,男女比例为1:5,以L4-5滑脱最多见,其中L5发生率最高,其他腰椎少见(图1)。(图

自然博物馆和杭州大厦一日游37个月21天 杭州自然博物馆图片

2012年2月17日,星期五。天气晴好。借着去试用点读笔的理由,约了扬扬一起去了杭州大厦。78路从中北桥下了车,径直先去了省科技馆。暖洋洋的太阳下,湘湘和扬扬跑得很欢,偶尔也会不时地驻足来研究点什么。问她俩想不想进去自然博物馆里看恐

声明:《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参观记1 金沙遗址博物馆图片》为网友最嗨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