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慧律法师讲解9 慧律法师金刚经讲解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经文:【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随说是经,意思是只要你遇到因缘,简单讲解这部经,即使是只解释经典里的四句偈。【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你看!别说是讲整本《金刚经》了,就算是从《金刚经》中抽出一段四句偈来说,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因为正法住世嘛!为什么如佛塔庙?因为是依法弘法,依佛所说的法为人演说。【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受持很重要。身、口、意清净,以无相法,真正地脚踏实地去做,叫做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很多,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里有许多也是诵《金刚经》的。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句话是赞叹《金刚经》的伟大。我所看过的经典都没有这样说,譬如在戒律中,佛陀就说应该这样持守,或者应该那样持守…… 但都不曾这样说过。当知是人,“是人”就是受持《金刚经》、读诵《金刚经》的人,这个人成就最上、第一、而且又是希有之法,好到无法称说。他成就的既是最上、又是第一、而且又希有的法。对《金刚经》赞叹到极点!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随说者。心无分别。理应万差。逢凡说凡。逢圣说圣也。】

【当知此处者。谓此心也。】

【如佛塔庙者。若人但为名闻利养。心不清净。而说是经。转堕轮回。有何利益。】出家人若是为了名闻利养,那就惨了。名闻利养是断头的利剑。 在家也好、出家也好,若是对名闻利养看不开,也就是贪著供养或爱名的人,他便心不清净。因为利用给人讲《金刚经》使人欢喜,接受他人的供养,为了贪人钱财而说法,不清净!【心若清净。即常空寂。】空寂就是无一切相。【不起妄念。以此无所得心。无能解心。而说是经。】无能解的心,无所解的经典,能所双亡。【令诸听者。生清净心。无诸妄念。是名供养。即此幻身。便是法身。】幻身,这个身体是短暂的、幻化的身体。所以我才告诉诸位:会修行的人修一刹那,不会修行的人修尘点劫;会修行的人不起于座即见本心(就是本来面目),不会修行的人纵经尘点劫也没有消息(就是对明心见性不重视,不明了自性的本来的面目)。 所以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确实是如此。不了解本来心性上的东西,学法无益,一点用处都没有,因为他只是在累积。所以你们看,没有在本性上下功夫的人,虽然他也一样念佛,但他参加各种法会到处奔波,一直向外寻求,就像土虱一样(土虱比喻人的烦恼重不安定,全身像虱子一样总是摆动停不下来),心又像猴子一样安定不下来。拜佛、念佛、拜忏悔、拜八十八佛,最后却还是告诉师父,自己的烦恼很重。为什么? 因为你对本性的东西不了解,对无所住心、空性的东西不了解,念佛就不得力啊!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自己一个人跑到山上修行,我不骗你,你铁定会死的,因为你对无相法、中道法以及本性上的东西不了解,你对修行懂多少?你的情绪会变化无常啊!所以我们不了解佛法的人常会想:我也懂得一点佛法了,净土就是教人念佛嘛,我要去山上搭个茅篷修行。于是每天就坐着修行,结果是愈修愈懈怠、愈修愈烦恼,下山之后变得奇奇怪怪,跟别人不一样,古怪的个性跟别人合不来。修行哪里是这样子的?所以师父一直再三劝告:慢慢来,“师父会把最好的教给你,你是师父心中的小树苗,当然给你最好的罗!”(模仿广钦老法师口吻,众笑)不要急,急什么呢?不要动不动就说:我要离开、我要跑。我就想不通,你看出去的几位法师,现在也一样茫茫然。人就是不能听善知识的劝告,可怜!所以对于无相法、本性的东西,你要彻彻底底去了解。你要是没有烦恼,走到任何一间道场大家都欢迎;你要是没有本性的东西,就算走到任何一间道场人家都不欢迎!贪名图利,刚刚出家就攀缘,你修的什么行呢?所以说“即此幻身,便是法身”。【中有如来全身舍利。感得天人恭敬。何殊塔庙。】

【成就者。见性无疑也。】我告诉诸位,明心见性的人说法,绝对单刀直入,一点都不怀疑,因为他已经清楚了。若是看经典照着讲的人,他自己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彻底地了悟本性,只是照着经典的文字照本宣科,讲来讲去,也只能在经典的外围绕圈,因为他不晓得见性是什么。见性这种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照着注解讲出来的,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别人的注解“于我心不戚戚焉”啊,本身不见性,开口讲见性法,如盲人引众生入火坑。非见性人说见性法,如“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 就是这样!真正地、彻底地了解悟性的人,他讲起法来面面俱到,不管你怎么问,他都能贯通,因为他对本来面目已经了解了,就是他本来心中的东西嘛!所以说:“见性人无疑”,没有怀疑!他讲经绝对清清楚楚,说法当中绝对丝毫都不含糊。如果有人来求印证:“师父!我这样有没有见性?”他马上就可以告诉来人:“你还早。”或是:“你已经有消息。就按照这样去修行。”他绝对清清楚楚!他不会摇摆不定:“嗯,可能是这样。”或者:“嗯,可能不是哦!”见性的人不会这样。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佛与众生。本无差别。若能心常清净。不生不灭。无诸妄念。便可立地成佛。若尊重弟子者。】

【若尊重弟子者。若能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心无起灭浩然清净。】这个浩然啊,应该把它改成白部,左边的三点水,把它改成白色的白,皓。你那个“浩”是大、大,也不能说错啦,但是要说这个白字部的“皓”就是皎白的意思,皓然清净。【常修佛行。念念精进。无有间断。所在之处。自心即佛。是名佛子。】这才是真正的佛子,而我们现在只能叫做外道之子,心外求法嘛!所以,【故可尊重矣。】

【禅师云:“即心是佛,更无别佛,】你将一切法纳归到你的心,一切唯心就对了。【即佛是心。更无别心。如拳作掌。】打开就是掌,握起来是拳,拳掌、拳掌,都是一体的东西,烦恼、佛;佛、烦恼,都是一念之间而已。【似水成波。波即是水。掌即是拳也。】拳也是掌,同样一个手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干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若微尘。如来说非徽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们应该安立什么名呢?【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你要奉持。

【言金刚者。】金刚就是【坚利之物。故借金以为喻。般若者。智慧也。为教众生。用智慧力。照破诸法。无不是空。犹如金刚触物即碎。】碰到东西就碎之,【故名般若也。】

【波罗蜜者。到彼岸也。心若清净。一切妄念不生。】我们的心总是不清净,我们的心中最难除的就是怀疑、猜忌,每天都在猜忌别人的看法怎么样:“嗯!他最近都没有来,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误会?”;“他们两人常常在讲话,不知道是不是在讲我的坏话”?我们人都花很多时间,来猜测别人的想法。要是我,我没有时间去猜测别人,没时间去猜测别人,疑神疑鬼,难以修行!理不清楚,你何必去管别人做什么?我问你:你为什么要去管别人?没有来,没来就没有来嘛。不是指每个月没来,是没来首场的没来。你管他有来还是没来,对不对?要是我,我不曾去管谁有来没有来,你若是说最亲近的人他没有来,没有来就没有来嘛,不来我们就不去嘛,这就是本来的面目嘛,这样不是很轻松吗?我们现在的人就是这样,怀疑、猜想。所以我们人的大半时间都是在猜想别人的想法,希望一直解释自己的立场给别人听:“你不要误会我,我不是这样子的,我是怎么样……”。把自己白白这个解脱的大智慧,放在这个仓库里面,他一直用这个生命,浪费自己的生命,一直想解释给别人听,好像,好像他的生命,都在诠释自己给别人听一样,受着别人的牵制一样。金刚般若,心若清净,一念妄想不生,你管他!这样才能够解脱。你管别人的想法干嘛?你也不必一直为你的行为:你只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良心,你说什么都干我们没有关系,所以这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项修行。我们人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整天都在想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怎么都不理我?买冰棒给他也不肯吃?”不需要!

【能度生死苦海。汝当奉持者。只是奉持自心。行住坐卧。勿令分别人我是非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佛说般若波罗蜜者。实相般若之坚。观照般若之利。截烦恼源。达涅槃岸。即非般若波罗蜜者。】因为真正的般若是不可言说的,佛说的般若波罗蜜,是实相无相的东西,绝对的智慧,所以你若是加上言说,就不是般若波罗蜜,但是方便称之为般若波罗蜜。所以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就是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就是有;“即非般若波罗蜜”,就是空,是名,是方便称为般若波罗蜜,就是中道,不得不为了方便而说。譬如说我、我,“我”是什么人?我是慧律法师啊,你就有个称谓。假使我没有这个名字假相,没有这个名字,你只能说:就是那个啦!那个矮矮小小的,在讲经的那个啦,皮肤白白的,相貌很像刘德华啦,长得不是很高……形容不出来啊,讲了老半天,也不知道在讲哪一个。要是直接说:他叫慧律法师啦,就是矮矮的那个,全台湾省大家都认识他,对不对?就不必搞老半天了,是不是?就是这样。所以说地图虽然是假的,但是可以让你找到目的地。我讲经的时候,常常这样来解释(法师拍抚尺), 文字虽然是假的,但是就可以让你成佛啦。文字也没有所谓的文字,就是实相嘛!因为道理就在文字当中,文字就是实相,实相不离文字嘛!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般若波罗蜜,当作不是般若波罗蜜呢,才了解般若波罗蜜呢?所以说:【既知法体元空。本无妄念。若无诸罣碍。何必持戒忍辱。湛然清净。自在逍遥。是名即非般若也。】所以说:“心平何劳持戒”,就是这个意思。六祖惠能大师:心若平,持什么戒,这没戒可持啦!你若是有平等心,你哪有所谓戒的东西可持呢?对不对啊?

下面,【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如果是不是有说法呢?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一切本性本空的东西,你执着有说法,这样还是不离开四相,人、我、众生、寿者相。所以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如来无所说法。所以说:须菩提!你的意思如何呢?如来有所说法否?如来是不是真的有说法呢?因为说法者无法可者,本性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东西,说什么法呢?方便称之为说法。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把三千大千世界磨成沙,那么这些沙是不是很多、微尘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佛说的这个微尘,实在不是微尘,因为它是变化的东西,才方便称为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为什么呢?心的问题、业力的问题。诸佛菩萨心清净,就说一个极乐世界;众生的业重、恶重,十恶业重,就称为娑婆世界。所以佛说的这个世界,也没有一个真正的世界,只是方便称为世界。为什么?心若清净就是极乐世界,心若不清净就是娑婆世界,所以是名世界。简单讲,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简单来说,就是心的问题,一念悟跟不悟的问题,就在于这个问题。

【微尘者,众生妄念,烦恼客尘,蔽净性,喻如微尘。如是烦恼妄想,如病眼人,见空中花;如愚痴人,捉水中月、求镜中像,枉用其心。】诸位啊!“枉用其心”,你若是把这句话写起来,贴在墙壁上,你慢慢就会开悟了!你今天从早到晚忙到死,枉费心机千万千,死后空持手一双。“生死枉费心万千,死后空持手一双”,高僧在说话,一句话就一针见血了!你把“枉费心机”这句话贴在墙壁上。譬如说你希望子女有成就,你就一直拼命栽培他,栽培是没错,但是你的希望不要太大。你希望事业做得很大,用尽心机要赚很多钱,到最后时却是破产。用尽心机要照顾这个身体,杀生,每天都是吃活的动物,吃活的动物,杀生,枉费心机,照顾到最后,还不是死而已。所以我们这个肚子叫做坟墓,动物的坟场。我们人死后是葬在山上,众生则是埋葬在我们的肚子里,我们的身体也是一座坟墓,只不过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只有大小的差别而已。所以枉用其心,我们在这个世间,都是枉用心机,到眼睛一闭时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

【非微尘是名微尘者,一念悟来,】布袋戏腔调都这样念:【转为妙用。前念无诸妄想,湛然清净,即非微尘。后念不住清净,是名微尘。】后念不住清净,连清净都不能执著,是名微尘。

【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若无妄念,即佛世界;有妄念,即众生世界。】简单说,讲来讲去都是心,哪有真实的世界呢?所以佛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就是没有一个真正固定的世界,都是你的心的问题。【前念清净,即非世界。后念不住清净,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三十二相就是佛的庄严相。【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如来说真正的三十二相的庄严,实在是本性的三十二相,不是外表的三十二相,即是非相。非相,所以方便说它【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具修六波罗蜜,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也。于意根中(脚)无住无为,】意根中脚就是意根中的这个根,这个“脚”就是我们定位的地方,无住无为。我们的意根中要定位在哪里?要定位在无住无为,定位在无住无为。当我们的心把一切法定在无所住、无所著之处,(注意,在原电子书中此处无此“脚”字。)【是三十二相清净行也。】如来若是执著三十二相,他就不能得到三十二相,如来因为无所执著三十二相,所以得到三十二相。

所以【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就是我们的法身,是法身,【是名三十二相者。此谓法身有名无相,】法身是有这个名称,但是没有这个相,【故云非相。即悟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譬如有人舍身命布施,求无上菩提,此谓住相布施也。《法华经》云:“若于外相求之,虽经万劫终不能得。”受持四句偈,载《应化非真分》中。】为应化身,而不是法身中。

【为他人说,其福甚多者:】借着这个,“载”就是借重这个就化身来说法,而不是无相的法身,那么为他人说,其福甚解多。【一念见性,人法俱空。】我们在一念,刹那间明心见性,人空法也空,【即名正见。而为他人说此经典,所得净妙无相,无为功德,无有限量。】

我们今天讲了二十页,讲了二十页,从二十五开始,我们二十页、十七页。下面这段就很长了,下面这段就很长了,我在读经都喜欢一段一段地来,我不喜欢这个讲到一半,下面这段比较长,因为比较长,离相寂灭分第十四,所以我就不想在今天把它讲,所以留在下一次,一段一段把它讲完,有个段落。好!下课!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这个宏杰法师,这个讲台湾话,这个很抱歉,昨天是对大专生讲的,就讲国语、华语,讲我们中国的,那么现在要讲台湾话了,那就是对你很抱歉。我们宏杰法师很了不起,今年二十八岁,就讲过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那么在闽南佛学院教过书,我是非常地敬佩他,二十八岁,我四十了,我比他多十二岁,也依然一事无成。二十八岁就这么发大心,浙江温州人。我从第一次见到他,就对他很恭敬,非常赞叹!年轻人出家,是在大陆,他现在在美国念书,在这个皇后学院,college,皇后学院念书,专攻这个英文。那么我跟宏杰法师讲,将来我要是有机会回大陆,麻烦他照顾一下。他说他要当我的侍者,其实不敢当、不敢当,大陆我是无亲戚啦,什么都没有。那么所以今天我讲台湾话,是对不起宏杰法师。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经文:【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足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人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我们一直在问:师父!要怎么修行?师父,要怎么修行?你注意看那四个字,离相,“离相寂灭”。所谓寂灭,不是死气沉沉。简单来说,离相寂灭的意思,就是直接,直接了当的,就是说诸佛菩萨要修行,一定要离相。我常常用一个比喻,什么叫做离相呢?离相就是染着不了他,染着不了他。譬如说这个苍蝇,到处飞来飞去的,飞到黏蝇纸上时,就黏在上面飞不走了。著相的人就是这样,一染着五欲六尘,就飞离不了,振翅欲飞,却心有余力不足。离相就不一样了,离相就像“脚底抹油”,你沾染不了他,他也同样是停在上面,不过你沾染不了他。内在方面,我们的内心若是运用智慧透视,透视它、透视它,不离相,即相离相,这才是诸佛菩萨真正用功的下手处。简单来说,你常常问善知识:应该怎么修行?其实不困难,你若是离相,你的心就永远安住在寂静的状态。就是这么简单!而离相不是离开这个相,不是,而是即相离相,名为离相,意思就是面临这个现实的社会而超越,简单来说,面对;面对这个现实,又超越这个现实,名叫做离相。如果要用现代话来讲,面对这个现实,当下超越这个现实,也就是说,现实的东西不能束缚你,这就称为离相。寂灭,你的心马上就得到安详,寂灭就是安住在一种非常非常静的状态,这个静不是没有智慧的静。简单来说,寂灭就是透过智慧,透视每一种相都是假的,虽然同样处于一般日常生活当中,可是却没有一种相能妨碍他,这就叫做离相。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因为须菩提听到这部经典之后,是了悟到人空与法空,他得到中庸之道,他就感慨:实在是非常希有!所以这个【涕泪悲泣,】就是感动。我们人在哭泣时有很多种,要让男人哭的机会是比较少,要是说到让女人哭的机会,那很容易就哭了,讲不到几句话,心里感动她就哭。像今天差不多来了十几辆游览车,来了十几辆游览车,一见到师父就哭了,很感动地说:“我今天从那么远来到这里,只要能见到师父一面,我死都甘愿。”你看我多么有魅力,你想想看!竟然说死都甘愿!我说:讲得太严重了!然后说着说着就一直哭,控制不住,控制不住、控制不住,边哭就边诉说着:“幸好我见到师父了。”我说:我还没有往生,怎么会见不到呢?真是爱说笑!我还没有往生,一定见得到我的,怎么会见不到呢?所以要让女众哭的机会很大。若是要让须菩提哭,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只有佛陀,佛陀说的令人感动哭泣。你们有没有注意:涕泪悲泣,解悟、解这个空第一的人也一样会哭泣,你有没有注意看到这个地方,既然一切相都是无相的东西,须菩提了悟人空、法空,他哭什么?简单讲,一个圣者,他一样有感情,但是他这种感情是会入本性的东西,也就是说,纯正因悟道而生起的慈悲心。世间人说“爱”,爱的升华是博爱,博爱,国父(孙中山)讲的博爱;博爱的升华就是慈悲;慈悲的升华,大慈大悲。所以佛也会流泪啊,佛也会流眼泪啊。你看须菩提,既然悟到人空、法空,照理说一切诸法皆空,是不需要哭泣的,何必要哭呢?可是悲心的流露,一样不离世俗谛,一样、一样。所以因此从外相看起来,圣者跟凡夫都一样,他同样有感情、有理性;但是圣者是透过理性与智慧,理性和智慧,他得到中道,所以说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世尊,太难得了!【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从过去到现在,【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他过去得到慧眼,但是在空、有当中所悟到的,还不曾听过佛陀讲这么深的经典,因为这是讲中道、人空、法空的道理。

【须菩提闻说是经,了悟人法二空,即得中道之理,叹其希有,感极涕零也。】

【未曾得闻者,昔得慧眼,于有见空。今闻是经,于空亦遣,是了中道,将欲起教,以示未来也。】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我来解释一下,须菩提说:世尊!若是有这种人,听到这本《金刚经》,信心清净者:要做到信心清净,没有那么简单。信心,这不是指一般的信心。你若是说:我对三宝有信心。那个众生是毛道的众生,不能讲信。信心,要加一个坚固不坏的信心,不退道念的信心。你若只是单纯地说:我对每一个人有信心。有一天,你也会对他没有信心。所以众生的信心,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众生的信心叫做毛道众生,像轻毛过来、飘过去,随风飘荡,心行不定。别人若是讲师父很好,他就一窝蜂来,要是说这个师父怎么样,或是说不好,他又会离开,来来去去的,就变成心不能定,他是依人不是依法,依法。若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透过他的智慧,了解师父所说的法是正法,依法,因此信心不退。所以我们要得到信心不退,这不是那么简单的。再来清净,清净就是一尘不染,空一切相,入一切相,空跟有当下完成中道,即生实相,即生实相,马上就产生实相。所以实相是无相,当下亦是无不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第一又希有,为什么?诸佛菩萨以悟明实相为智慧,我们若是悟明实相,当然就是成就第一佛道。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他现在要为我们解释,什么叫做实相呢?实相者就是非相,就是空一切相,一尘不染的意思,我们说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切法了不可得,名非相,非相。这个非相,它不是否认的意思,否认的意思。譬如说这个杯子,这个杯子,你若是说有这个杯子,那对!非相不是说,我拿起杯子说这个叫无,无,没有杯子,那也是有相,因为什么?无,无的观念。非相就是说,这是一个杯子,但是它是无常法,它不是永远的,它是没有实体的东西,不是永久性的东西,所以我们说它是非相。非相就是不离有相的东西,才可以说非相,非相的东西,你若是离开有,就谈不到这个非相。因为“有”都没有,那是断灭、顽空的东西,“有”都不存在了,又怎么去谈非相呢?所以非相就不离事相。简单讲,菩提不能离开烦恼,烦恼充满于一切心,就是“有”;而你悟了道,也同样这这个心,只是转变成智慧而已,并没有两个心。

这是一个手掌,也是手,这是个拳头,也是手,同样一个拳头来说,这是手掌、这是拳头,都是一样的。但是看你的变化。简单来说,事相的变化,当下就是本体的东西,你不能离开相而另求实相,就变成了不可得的东西、了不可得的东西。简单讲,生活就是菩提。什么是佛法?生活就是佛法,不离当处,行住坐卧,不离开我们的行住坐卧,一切相统统都是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因为实相不可思议,不能以言语宣说,所以只有用非相去形容。非相就是空一切法。简单讲,就是要离一切相。那么以后我们在修行就简单了!我们在修行就简单了!

我们若是丢了钱,整夜睡不着,我们就想:师父说的、佛陀说的,佛陀说的:要离相,我们要离一切相,已经成为事实,直下承担,以免抱怨,痛苦无穷。我们想学佛的人,要直接接受,不要再动到一个第二个念头,因为这是因缘果报,是一定要受报的。若是这样的话,就直接会入本来面目。你若是问:本来面目是什么东西?本来面目就是放下。放下是什么东西?放下就是放下,放下是什么东西?就是放下,你若是重复一直说的话,就变成不能放下。所以只要你着一相,你就不能成佛。

《金刚经》慧律法师讲解9 慧律法师金刚经讲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85447.html

更多阅读

DEPAPEPE曲目练习难点讲解----《Start》

原帖网址:http://depapepe.5d6d.net/thread-209-1-1.htmlStart》是Depapepe知名度非常高的一首作品,也有过很多不同的版本,此篇讲解,以正式专辑中收录的《Start》为准,请参照!录音版原曲不止两轨吉他,分工的问题参照于他们日比谷弹的《Sta

《金刚经》原文、译文、注释及解说 童蒙须知原文注释译文

编者:般若心副教授即清校居士(也是新浪博客名和微信公共号昵称)请搜索微信号:“佛教与金刚经”(微信公共平台昵称)微信公共平台号“fjyjgj”或“般若心副教授即清校居士”(微信公共平台昵称)微信公共平台号“brxq1209” ,最后再点击“关注

声明:《《金刚经》慧律法师讲解9 慧律法师金刚经讲解》为网友我心归你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