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14岁那年,我经历了一个改变了我人生变故。
受困于这场变故,我在低谷中迷茫彷徨了近3年。
同样又得益于这场变故,我开始有了很多深入的思考,想透了很多事,也找到了很多答案。
从那之后往后,我又经历了很多,经历过月收入1200元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破烂平房里的苦逼日子,经历过家庭中的重大变故和几乎要去父亲对簿公堂的一触即发,经历了我的婚姻,经历了一些亲密的人离世而去,又经历了与另一些亲密的人彼此间存有难以言说的苦楚,辗转了数个不同的行业完全不同类型的公司换了3、4份工作,也从一个最高学历初中的屌丝一路混到在北京买了房彻底扎根下来。
但这10年里所有发生的一切,从未对我真正造成困扰,相反,我一直认为我自己活得很满足很幸福。
如果以幸福感来评估,100分为满分的话,我可以给我的整体状态打上90分。
为何如此?也许是因为我经历得还不够多,但我大言不惭的认为这很大意义上得益于我在很早就对于很多事情,有了属于自己的终极答案。
大概在5年前开始,我就妄想着试图要写一篇题为“人应该怎样活”的雄文,无奈功力太浅,总是坐下来就发现千头万绪难以成型,于是数次半途而废,终致搁置。
在2013年的第一天,我组织的一次分享会上,我第一次把这些我觉得我像是已经琢磨明白了的东西做了些梳理,并分享了出来,看起来,大家对这些东西还比较认可。
所以,我终于决定要把它记录下来。也许会很长,所以也许会分很多次。
一.人生意味着什么?
关于结果
在你我的身边,总有无数人和事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本不意外。的确,无论工作还是生活,看起来如果没有一个结果性的东西去作为导向,你很容易止步不前,也很容易无从评判。
但,我会有不一样的解读,我会说:可以有目标,但不应以结果为导向。如果这听起来有些拗口,可以再清晰一点的说:不应以成败为导向,尤其是站在自身的角度上。
我的理由是:当你在自身的立场上,做事仅以成败为导向时,你会很容易迷失自己。
如果一个人,其目标是10年要挣到1000万,他以此为评判自己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当他已经到了第8年还仍然近乎两手空空时,我相信此时他最有可能的反应是两种,一是彻底放弃和淡忘掉自己给予自己的目标和承诺,因为太遥不可及,二则是选择一些似乎见效会更快的方式,例如投机,例如贪腐,例如拐骗。如果你对此心存疑虑,你能够很轻易的在报刊、微博和新闻中找到这样的例子。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以结果和成败为导向,该以什么为导向,我们做事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的答案是:过程。
如果非要聊结果,你可以试着站到更高处来思考: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注定的——一生一死。既然如此,中间的那些所有的结果意义何在?
我相信,精彩和充满了无限可能的诸多体验、经历和过程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当那些所有的结果有意义的时候,也是因为它们都是我们这一段2万5千天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因为它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过程和体验。
所以,首先,你需要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
相反,我通常认为,一个好的结果往往是你把所有的过程做得都足够好之后的必然回报。
如果你从现在开始,当面临一个失败时,你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一定有某些事做得还不够好,那恭喜你,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关于人生的需求
马斯洛先生有一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如下图。
在马斯洛先生看来,人生来会有5种需求:生存需求,安全感需求,情感和归属感需求,尊重满足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多数人看来,人类实现这几个需求的顺序,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你连生存都保障不了,谈什么自我实现?看起来,这很对。
但,我略有些不同解读。
在我看来,自我实现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在无不可抗外力影响的前提下(如战争和灾难),若一个人终其一生,活着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终极需求和使命,这几乎一定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人生。
再换个角度来说,人类只要活着,只要生存安全等等能够得到保障,就一定会去考虑更高层面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等,这是被普遍认可的一点。
既然如此,如果你能够先想明白自己的自我实现需求是什么,有这样一个明确的大方向作为你的指引,并结合这个大方向更好的去实现自己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等等,岂不是会更好?
这就好比在这个金字塔状的图片里,你有两种到达金字塔顶端的方式,环境是黑夜。一是两眼一摸黑,你需要从塔低开始摸索,你甚至不知道这是一座金字塔,每向上走一步,你都需要进行无数摸索,你不知道前面是会有什么,也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二则是你早已知道这是一座金字塔,也知道塔顶有什么在等着你,你只是不知道从塔底到塔顶的这一路可能会经历些什么而已。
哪种方式更好?我倾向于二。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我非常喜欢北京这座城市,林语堂在他的《大城北京》中曾经提到过一句关于北京的描述,深得我心——在这里,我也许会迷路,但我一定不会迷失方向。
迷失方向,远远比迷路危险得多。
我会更建议大家先找到方向,再去走路。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