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亡的原因 过秦论秦国灭亡的原因

一、战国的兼并战争

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争雄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春秋战争一般是一天或是数天,到战国时期则数月,长则达数年之久。战争的方式已由春秋时的车阵和正面冲击战代之为大规模的运动战、阵地战和攻坚战。军队的武器装备已逐渐改用铁质的,还出现了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弩、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钩拒。步兵和骑兵逐渐成为主要兵种。战争极其残酷,一次战役中被斩首的士兵达数万或数十万。

战国初期,魏国发展的最快,国力最强。魏文侯启用了许多有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最有名的是李悝、吴起和西门豹。李悝任相国时,进行了变法,奠定了国势强盛的基础。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前,魏国在西面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郡黄河与北洛水之间的地区,在北面灭了中山国,而且还联合赵、韩两国,打败了东面的齐国和南面的楚国。但魏国的强大引起了赵、韩两国的顾虑。那时,齐国已经强大,就利用时机,联合赵、韩同魏国争夺霸权。

公元前354年,赵进攻卫,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甲士8万进攻赵都邯郸。公元前353年,齐威王令将军田忌为帅、孙膑为军师率甲士8万救赵。根据孙膑的建议,田忌乘魏都大梁即今河南开封空虚,率军直捣大梁,迫使庞涓回师。在桂陵即今河南长垣西,齐军出其不意地攻击魏军,使魏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

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威王又派田忌、孙膑领兵向魏出击。孙膑针对魏军勇悍而骄傲轻敌的弱点,避开正面作战,佯为遣兵减灶,诱敌深入。孙膑在马陵即今河北大名东南一险要山隘埋伏精兵射手,引诱魏军进入包围圈。庞涓率领魏军刚进入伏击圈内,就被横七竖八的树枝挡住了去路。庞涓借着火光,看到一棵大树青白的树身上写着“庞涓死此树下”几个大字时,知道中计。此刻万弩齐发,箭如骤雨,庞涓自料难以脱身,只得拔剑自刎而死。不久,魏军全部被歼灭,连太子申也被齐军俘获。这两次大战后,魏国国势削弱。

秦灭蜀、巴两国,在西方扩充实力时,齐国也在东方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秦、齐彼此开展了争取各国、孤立敌国的斗争,而魏、赵、韩等国内也分成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两派,从而展开了合纵连横的活动。

起初,合纵既可以对齐,也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连齐,也可以连秦,直到长平之战以后,才固定为合纵是六国联合抗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的意思了。

楚国虽然社会改革不彻底,但疆域最大,人口众多,齐国连楚抗秦,使秦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因为破坏秦楚联盟是秦国最关键的一首。于是,秦派张仪入楚。张仪首先收买了楚国的旧贵族,并许诺献商于郡今河南淅川内乡一带,土地600里,使楚与齐断绝关系。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告,贪图便宜,遂与齐绝交。当楚派人向秦对土地时,张仪说,我只说6里,不曾说过600里。楚怀王受戏弄后大怒,两次发兵攻秦,均遭失败,从此国力衰弱。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势力大振,引起韩、赵、魏和楚的不安,秦国便乘机约各国攻齐。公元前284年,燕国上将军乐毅率5国联军向齐进攻,在济西大败齐军。接着,率燕军长驱直入,攻下齐国临滔,6个月之间,攻下齐国70多城,只有莒(山东莒县)和即墨(山东平度县东)两个城市,由于齐将坚守,未能攻下。齐将田单用“ 火牛阵”夜袭燕军,杀燕主将骑劫,才乘胜收回大片失地,但从此齐国一蹶不振,秦、齐对峙的局面也就被打破了。

秦国灭亡的原因 过秦论秦国灭亡的原因
齐、楚的削弱,为秦国推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创造了条件。秦昭王采用范睢远交齐、楚,近攻三晋(韩、赵、魏)的策略。三晋中最强者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发生了几次空前残酷的战争,其中最著名的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国都(今河南新郑)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请赵国派兵去救。赵派老将廉颇带着大军驻扎在长亭(今山西高平县西北),秦也派白起、王龁率军向长平进攻,两军在长平相持3年。秦采用反间计,派间谍贿赂赵国故臣,散布流言说,秦国最怕由马服君的儿子赵括领兵,廉颇倒是容易对付的,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愤的孝成王马上撤换大将廉颇,以善谈兵法,但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代之。赵括改变了廉颇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率军向秦大举进攻。白起运用了迂回战术,把赵军引诱到秦军的营垒附近,另外布置了两支奇兵迂回抄袭,断绝了赵军后路,另一支把赵军切成两段。赵军被秦军围困达46天,粮尽援绝,轮番突围,均告失败。最后,赵括亲自带兵搏斗,被秦军射死,40多万赵军投降秦国。白起怕降兵寻机造反,仅把战俘中年幼的240人放回赵国,其余的全部活埋。

长平之战后,六国更不能抵挡秦国的进攻。秦军连年攻战,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赵,公元前221年灭齐。从此,战国结束,秦统一全国,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出现了。

二、“世界第八大奇迹”

古代腓尼基的大旅行家安提巴特,曾将埃及金字塔等7处建筑赞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而这“第八奇迹”又是指什么地方呢?原来在1979年,法国总理希拉克在中国陕西临潼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之后,连声赞叹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奇迹”,于是秦兵马俑和世界第八奇迹这个称号,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了。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的临潼县,距县城7.5公里,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皇陵南屏骊山,北临渭水,呈覆斗状基部南北350米,东西345米,形同一座小山。它相当于127个梵蒂冈的面积,而封土之高大,布局之奇异,规模之宏伟,埋葬之丰富,也是亘古未有的。秦始皇即位后就开始建造陵墓,统一六国后,又征用70多万人进行大规模修筑,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葬于骊山为止,前后历时36年之久。离皇陵东侧1.5公里的西杨村,共有四坑一墓,著名的一号、二号、三号秦兵马俑坑即在此处,总面积达约2万多平方米,这就是1974年村民抗旱打井时偶然发现的。

一号坑即今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面积为1.4万平方米,是规模最大的俑坑。在离地面以下的5米深的坑里,排列着约为有六千个身披铠甲、手持各类兵器、体型高大的武士俑,由传统的车兵、步兵合编成阵。队伍排列长方形军阵,前锋三列横队,68人一列,共204人,多数是身着战袍的轻装步兵。另外,南、北、西三面环围担任警戒的轻装步兵。列阵密集,便于集团冲击和掩护;轻装上阵,便于机动灵活行动。四面环围之中,是11队38列步兵,车兵相间的主力纵队。阵中军士多是身披铠甲、手持长武器的重装步兵,准备与敌军近身肉搏战。步卒与战车协同掩护,发挥各自特长,挟带弓弩为主,用于站定阵脚,掩护主阵进退。主阵军士装备近身兵器、重兵器、承担攻坚克敌的任务。从整体上来看,一号坑以武士俑为主,陶马俑为辅,符合主军担负正面的主体性攻防任务的要求。



我看秦朝灭亡的原因

一个实力强大的秦国而灭亡一时,真是令人有些不可思议。

其一,没有施仁政。“黔首本骨肉,天地本比邻。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圣者胞与言,夫岂夸大陈?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宗周若蠢蠢,嫠纬烧为尘”。作为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作用。“水亦载舟,亦能覆舟”。天可为统治者,地可为老百姓一样。圣人的“民胞物与”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圣人尚且如此,作为统治者更应懂得这个道理。要明察天下发生的事,采取正确的正常,要重视人民的作用。否之,人民就会覆舟。洪秀全曾述志曰:“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 眼通西北江山外,声震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 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正是由于朝廷的统治腐败,对人民不施仁政的所致。因而也意味着:腐败的清政府早该寿终正寝,人民政权该应运而生。秦朝在建筑“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以及长城都向世人昭秦朝国的高度文明。但其间所耗的人力、物力是无可估计的。在长城建筑其间,秦统治者必须要去抓人来劳动,那么可想而知,其间有多少人被抓在农业方面等等的劳动力会缺少多少?则造成百姓不满;这也是原因之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响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领导这次起义的是陈胜和吴广。“天下苦秦久矣。”司马迁曰: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

在改革开发的今天,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已基本完成温饱问题,正向小康水平迈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高高扬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日子得到真正体现。

其二,秦爱纷奢。自古以来,有许多的朝政均毁于自身的奢侈等等。美女和金银珠宝不计其数地涌入皇宫,皇亲贵族挥金如土,沉痴于花天酒地。就像《还珠格格》中的皇帝一样,要美女等等,有多少的时间在理朝政啊?!

在今天,不难发现我们周围也有这样的人,吃喝公款,贪污等等,幸得法律这位判官守护着,才治了这帮恶徒。国家的领导人都非常能干,非常英明.相信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会更好!

其三,封建的制度。我认为这是关键所在。(一)封建扼杀人才。龚自珍曾曰: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一些有识之士,怀着一腔热血,满怀着报国的赤子之心,多次赴考,屡试不中,致使空有报效祖国的凌云壮志而无法实现。面对外国资本主义虎视眈眈,以及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清政府却不励精图治,招贤纳才,革新政治,使一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无法施展才华,空发惆怅之情而仰天长叹。由此改革政治引起共鸣。一些有志有识之人对当时社会中万人缄口,死气沉沉,可愁可哀的状况发生了社会变革的共鸣。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趋腐朽,专制高压严酷,禁锢思想、摧仰士气、扼杀人才、钳制言论,使世风消沉,士气萎靡不振,政治空气令人窒息。而社会变革,需要大批各类型的有志有、有真才实学、敢于革新的人才;并非如《九品芝麻官》中的包龙新这般人。要的是能打破封建束缚,实现社会变革的人才。有诗歌为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我国重视教育乃立国之本,并提出了“科技兴国”的口号;并发出“创新教育”的响亮口号。如邓小平同志所说: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的是法家学说。法家主张实行君主极端专制的法律,这与儒家“仁义”学说和“民贵君轻”的思想背道而驰。秦丞相李斯向秦王提议,除秦国的史书和博士官的藏书外,凡六国的史书,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要全部烧掉;凡以后敢谈论《诗》、《书》的,要处死;以古非今的要灭族;学法令的,以吏为师。秦王接受他的建议,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事件。焚书的次年,有两名方士在背后指责秦始皇贪权专制、滥用刑罚,秦始皇大怒,下令追查,结果有460名儒生受牵连。秦王下令将这些人全部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坑儒”事件。秦王企图用火烧、活埋等暴力手段来压制不同思想以巩固统治,结果可想而知。焚书坑儒非但不能消灭学学派上、思想上的分歧,反而促进秦朝的迅速灭亡,秦王的长子扶苏对焚书坑儒也提出了不同意见,遭到秦王的贬斥。宦官赵高乘秦始皇在出巡途中去世之机耍弄阴谋,立昏庸无道的胡亥做皇帝,杀了扶苏和李斯。胡亥上台后更残暴,终于激起农民大起义。显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风暴中覆灭了。唐朝诗人章碣诗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刘邦建立西汉后,开始时很看不起儒生,一次他把儒生的帽子踏在脚底下写道:“老子是在马上打出来的天下,诗书有什么用!”儒生陆贾对他说:“骑在马上可以得天下,但决不能靠它治天下,只有文武并用,才能长治久安。”陆贾又说:“秦亡的原因是一味使用严刑苟法,假如秦统一天下后,施行仁义,效法古代圣王,陛下怎么能得到天下呢?”刘邦听后很有道理,渐渐对“诗书”和儒生重视起来,并要陆贾把秦所以灭亡,汉所以成功以及历史兴亡的原因写出来。

但儒家强调的忠君尊王,维护等级制度等思想,渐渐被封建统治阶级认为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有效工具。儒家并提出“天人感应论”,还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还提出“大一统”理论。还有什么“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性之品”等等。汉武帝提倡儒学,“黑出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延聘“儒者数百人”,引起天下学士的“糜然而风”。他下令各地设立学校,用儒学培养统治人才,规定只有精通儒学的人才能做大官。

儒家的“皇权神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使人们相信君权和封建秩序是永恒的、不可侵犯的;儒家的“三纲五常”说,更成了束缚中国人民思想的精神枷锁。两千年来,儒家的说教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4335.html

更多阅读

整理《过秦论》讲座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整理

本文是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资治通鉴中也收录了过秦论.而我们之所以选用史记的版本,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来学.那么学习这一篇历史的文章---在资治通鉴里称之为政论文,有什么作用呢一般来讲 学习历史经典 包括但不限于三个方面的作用一

秦国灭亡的原因 过秦论秦国灭亡的原因

一、战国的兼并战争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争雄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春秋战争一般是一天或是数天,到战国时期则数月,

贾谊《过秦论》原文+翻译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

乱说《过秦论》之二 过秦论ppt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整理者:重庆豪儿妈、浙江-羽≌皓、浙江雨妈、江苏通妈--------------------------------------

声明:《秦国灭亡的原因 过秦论秦国灭亡的原因》为网友阳光和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