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四个全面科学内涵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科学的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主要是指“个人”。“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所包涵的内容很多,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应该是其中最基础、最根本和最具有前提性意义的问题。这其中包括对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的理解,也包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相应地也有着诸多不同的诠释,将这些观点进行清理与总结,对于科学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对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的理解

人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人”。因此,很多学者主张从主体角度入手,来界定人的全面发展内涵。马克思把唯物史观的前提确定为“现实个人”,指出人是指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认为人是社会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主要指“个人”。

(一)马克思把唯物史观的前提确定为“现实的人”

马克思所指的人是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反对旧哲学把人理解为纯粹自然的人、生物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P18)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现实的人”,即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联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有生命的感性存在。具体说来,它至少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规定:①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感性存在,这是现实的人得以形成和活动的自然前提和感性基础。②现实的人具有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现实的人的状况如何,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物质生活条件是现实人的本质得以产生和形成的社会物质基础。③生产实践是现实的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和社会得以存在发展的基础。④现实的人具有特定的社会关系,这是现实的人的社会方位得以确立的社会现实基础。⑤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中的人。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结果以及产物的统一。他既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和结果,有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关于“现实的人”的这五点规定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的。具体说来,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现实的人的自然物质前提,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联系是现实的人的存在与活动的必要条件,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是现实的人的主要存在方式和本质规定,现实的人的活动的历时性展开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主要是由个人实践构成的,他所建立的唯物史观就是个人活动规律的展开过程。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归结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2](P321)可见,马恩所论述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并不是一个空洞孤立的问题,而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他们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与整个社会关系的运动变化联系在一起。

(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主要是指“个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靠牺牲个人发展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就是通过最大限度地损害个人发展,才取得一般人的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探讨个人发展的途径,寻求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方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不是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 [3](P318)。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 [4](P273)。这就表明,在他心目中,个人和一切人之间不但存在着重大差别,而且比较来,个人居于基础性的层面上。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叙述其“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时进一步指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 [5](P104)。可见,马克思注重的是“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而马克思所讲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社会的个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每一个人”。资产阶级讲“个人”实际讲的是他们“自己”,而马克思主义讲的“个人”则是指每一个劳动群众,是指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真正的人的发展也只能是全社会的每个人的发展,而不能是一部分人的发展和另一部分人的不发展。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6](P515)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需要作为一般范畴,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一种特性,这是有机体为了维持正常运转(生存、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这个定义是在一般意义上对需要的考察,那么什么是人的需要呢?所谓人的需要则是指不限于其他生物的直接的生理需要,而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和丰富的、社会性的自觉的需要。由此可见,人的需要和其他生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这个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性需要。

人的需要是人的自身的规定,即人的本性,它是人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7](P78-79)

这些论述表明,人要生存,必先满足自己的需要,需要与需要满足的不可分性,驱使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而人们在这些满足需要的社会活动中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于是需要的无限递增和不断再生性形成了人类对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也不断推进人自身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发展

人的需要从其起源上看,有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是人作为生物有机体为了自己的生产和种的繁衍所具有的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们在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满足生理性需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即经济的、社会交往的、政治的、认知的、审美的、情感的需要等等。自然性需要是社会性需要的基础,社会性需要是在自然性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又要高于自然性需要。从人的需要的主体来看,有个体需要和群体需要。个体需要有其特殊性、个别性,群体作为个体的结合体,其成员的需要具有共性、普遍性。个体需要和群体需要互为存在前提。群体需要是这个群体中个体需要的集中和综合,因而高于个体需要;但是真正的群体需要也不是外在于个体需要的抽象存在,它存在于个体需要之中,个体需要是群体需要的基础。从人的需要的对象来看,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以物的使用价值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肉体存在物的人不可或缺的需要,或者说,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精神需要是指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它包括认知、审美、道德、情感、信仰和社会评价等方面的要求。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础,精神需要是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的人的需要的提升。

2.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发展

人的需要呈现出多层次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著名的需要五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基本层次:①生理需要。这是指人的衣、食、住、行、性、医疗的需要,是保证人的温饱,作为一个生物体而存在的需要。②安全需要。这是指免除实质性的危险和避免失去工作、财产、食物或住处等恐惧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由于人类是社会性的,他们有归属于社会、集体、组织和被别人接受、被别人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对权力、威望、声望、地位、自由、自信等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一个人尽其所能,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至所能实现的需要,是个人充分发挥其天赋、特长,从事自己感兴趣和善长的事,并获得成果,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期望的需要。虽然马斯洛这一理论本身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但其具有一个明显的创见性——指出了需要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恩格斯也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需要的层次性问题。恩格斯曾经把社会成员对劳动创造的社会产品的消费划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8](P330)这就表明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享受和发展创造的需要。①生存需要。这是指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为了维持生命,过正常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它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需要。②享受需要。这是指人们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过舒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要求。③发展需要。这是指在生存、享受需要都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总之,人的需要是多样性的、多层次的和不断发展的。人正是在需要的不断产生和满足过程中,造成新的交往形式,发展其本质力量,由此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是感性活动着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其实就是人的感性活动或者说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活动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达到丰富性、完整性和可变动性,而不是社会活动的贫乏化、片面化和固定化。也就是说,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的活动(如教育活动、道德活动、艺术活动、宗教活动和审美活动等)的全面生成和高度丰富,同时人们不再屈从于被迫的分工和狭隘的职业,每个人按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自由地选择活动领域,不仅从事体力劳动,而且从事脑力劳动,不仅参加物质生产活动,而且参加公共管理活动和艺术创造活动等。就如马克思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9](P85)

人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必然会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恩格斯曾指出,全面发展的人,应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0](P243)因此,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人的能力是指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调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自我认识、自我调整的实际本领和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本身生产的能力。人的能力是人类表现和确证自己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11](P128)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为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2](P190)这是因为提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能力的片面发展而言的,而个人能力的片面发展根源于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智力)劳动的分离,所以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发展,是人的能力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的其他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注重体力和智力统一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智力的发展。他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13](P219-220)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发展人的智力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的能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除了包括体力和智力之外,还包括思想力、情感力、意志力;既包括自然能力,又包括社会能力;既包括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又包括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消费、享受的能力;既包括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也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既包括现实能力,又包括潜在能力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包含着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素质系统。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四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4.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唯一以社会性作为自己基础和根本特色的存在物,人要进行实践活动,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活动和发展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马克思强调:“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4](P36)“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5](P295)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

(1)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 年)》中,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丰富发展作了这样的阐述:“生产力或一般财富从趋势和可能性来看的普遍发展成了基础,同样,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16](P36)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交往的发展。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和精神的变换过程,是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前提,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前提。交往作为人的本质活动,实现着人们相互之间物质、能量、情感、信息等方面的交换,扩大了个体的体力、智力,并形成了个体同其他社会成员或社会整体的联系和关系,正是在交往中,人自身才得到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个人必须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交往,同无数其他个人从而也就是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换,进而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在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

社会关系。

(2)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全面占有和控制这些社会关系

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限制个人交往的血缘关系被打破,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取代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毫无疑问,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17](P108)然而,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关系和全面关系只是作为一种外在异己力量与人相对立,人们无力加以把握,只能从属甚至服从于这种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不仅不能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条件,反而成为人自身发展的束缚。因此,只有当“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18](P108),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5.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就是人的个体性,它是个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活动素质等各种素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精神或心理特征。马克思曾把人分为“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所谓“偶然的个人”是与社会关系、交往条件不相适应,对社会关系没有自主性,处于被奴役地位的个人;所谓“有个性的个人”就是与社会关系、交往条件相适应,对社会关系有自主性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19](P122)人的全面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20](P373)因此,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包括:

(1)个人的独特性的全面发展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遗传因素、面临的社会环境、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其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不相同,从而造成人的个性也就各有差异。人的实践活动愈丰富,人的能力愈发展,人的社会关系愈普遍,人的个性差异就愈明显。只有存在个人的独特性,社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多样性,社会的各个方面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2)个人的自主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个人自主性的发展,只有个人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人们是在逐步克服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过程中,逐渐获得自主性的。在原始社会,由于人身依赖关系的强制性,个人完全被消融于共同体之中,不具有任何的独立性,故不可能在个体上成为主体,不具有个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和频繁,彻底打破了建立于人身自然禀赋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先天束缚,使人们脱离开自然性狭隘共同体的限制,摆脱了等级从属,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到共产主义社会,随着外在束缚的解除,人“终于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21](P443)

(3)个人的创造性的全面发展

个人的创造性就是指个人将潜在的创造力开发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并对其进一步强化和提高。没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人的自主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们的独特性也就不能获得应有的积极内容。

总而言之,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是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展开,是人的个性的全面丰富和完满。这四者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并在劳动实践中内在地统一起来。人的需要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因,也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的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的能力的发展,决定着一定社会关系的形成;人的力是满足人的需要和扩展人的活动领域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人的个性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活动和能力的发展;人的个性在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并对其产生影响,同时也是人的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前提。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使人才能在摆脱贫困状态,并在基本满足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和自由个性的发展。其次,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自由时间。马克思指出: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才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只有拥有了大量的自由时间,才能使人有充分的时间从事文化娱乐、科学研究、文学创作等活动,从事各种各样的有益活动,挖掘和培养人的多方面的情趣、爱好及能力,使人不仅在物质关系上而且在精神关系上愈益丰富,使人个性和创造力在自主活动中得到全面发挥。

(二)自由时间的增加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自由时间是指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可以用于从事科学、艺术、社会活动等非物质生产活动的时间。有了充分的自由时间,个人才能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分钟的自由时间,他的一生如果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的需要所引起的间断之外,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连一头载重的牲口都不如。” [22](P195-196)一个仅仅局限于为满足生理需要而进行物质生产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单纯的物质劳动,只能培养单方面的能力。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必须为所有个人提供从事各种精神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减少物质劳动时间,增加自由劳动时间。“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减少,它所得到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 [23] (P120)“无论是个人,无论是社会,其发展、需要和活动的全面性,都是由节约时间来决定的。”“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 [24](P225)马克思的以上论述表明,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于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给所有人增加自由时间。他认为,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从事物质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大大缩短,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生产率已得到极大提高,在越来越短的劳动时间内就能创造出惊人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这样就可大大缩短劳动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把物质劳动者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以及从事多样性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从而更加自由地丰富和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因为这种多样性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例如一个人,他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范围的多样性活动和对世界的实际关系,因此是过着一个多方面的生活,这样一个人的思维也象他的生活的任何其它表现一样具有全面的性质。” [25](P296)

(三)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相互结成的各种联系和纽带。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个人能力、才能和个性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人的能力、才能和个性能否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他的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密切相关。一个社会关系高度丰富的人,他的个性和才能就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一个几乎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的人,他的个性和才能也只能处于比较原始的或低级的状态。关于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马克思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将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早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单个的人之间,或者没有联系,或者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在这一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是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为基础,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没有人身自由可言。同时,在这一时期,由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形态的简单和混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没有分工,这样,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不可能自由充分的发展。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个性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形成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这无疑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次巨大进步。但这种社会关系是“物化”了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只不过是由人的限制变为物的限制。人的发展依然是受社会关系的束缚的,人的发展依然是片面性的发展。第三阶段,个人的社会关系高度丰富,广泛的社会交往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由于私有制的消灭和社会分工的完善,社会关系不再以对人的依赖性和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个人真正只作为个人,而不再是作为某一社会等级的成员而存在。个人将在这种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真正的自由,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只有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

(四)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工人为了谋求生活资料,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造成人的发展的片面性、被动性。大工业在它的资本主义形式上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专业,这种分工把一个变成农民,把另一个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厂工人,把第四人变成交易所投机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是这样的人。旧的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受私有制决定的,它在某种程度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同时,是以人的全面发展机会的丧失作为代价的。因此,只有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才能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使劳动成为真正自由的活动,实现劳动者全面而自由

的发展。

(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社会生产和培养人方面的重大作用:“他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6](P530)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四个全面科学内涵
教育能弥补不同的人先天的差异,甚至超越人的天赋。恩格斯也指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里的教育指的是真正的全面教育,是克服旧的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教育。人们通过教育把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普及、推广并传承不息,使社会成员都能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和自然界一起,是物质财富的源泉,而且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发展的源泉,社会生产劳动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他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是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 [27](P201-202)这里说明,人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不仅是一切物质财富的源泉,而且是人本身发展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体力和智力活动的显示和享受,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正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而发展起来的。劳动把人和自然界联系在一起,不仅引起自然界的变化,而且成了人本身天赋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劳动和教育的结合作为克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和对立,劳动者畸形发展的社会弊病的抗毒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预示: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成为劳动过程的主人后,未来的这种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理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而同时各个不同的阶级也将必然消失。” [28](P223)人的全面发展将为社会造就新的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又为彻底消灭阶级创造物质条件,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完成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辨证统一,正是人类历史前进的必然。

(六)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精神产品是相对于物质产品而言的,是一切科学体系、精神成果和意识形态的总和,它包括哲学、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等。马克思非常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他认为,整个社会机体是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四种生产的统一。精神产品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社会要想生存和发展,都必须进行精神产品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生产可以强化人的主体意识,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使人逐渐形成对自身区别于他物的性质、地位、作用、价值的自觉;也增强了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能力,从而促进物质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基础。此外,精神产品也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之一。阶级斗争往往是以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为先导的。因此,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总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关系的发展, 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这些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4] [27]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17][18]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15]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8][9][10][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20][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 [26]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14][16]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

袁新涛,男,1977年5月28日生,山东青岛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7级博士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品园3楼726室,邮编:100872

邮箱:yuanxintao@163.co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3869.html

更多阅读

怀孕四个月胎儿图 怀男孩的孕妇肚子图

怀孕第13周到第16周胎儿的变化图怀孕第四个月是从第13周开始到第16周,那么到了第四个月胎儿有什么样的变化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怀孕第13周到第16周胎儿的变化图吧!怀孕四个月胎儿发育情况(图)胎儿在孕妈妈的肚子里一天天的长大,到了

声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四个全面科学内涵》为网友悄然入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