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在山东 元好问

元好问在山东


元好问塑像

元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元时期著名诗人。元好问之先祖是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部,本姓拓跋氏,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为元。因曾在遗山(今山西定襄县)读书,又号遗山山人。金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在山东 元好问
元好问未满周岁即过继于叔父元格,年仅五岁便随元格赴掖县(今山东莱州)任上,并在叔父教诲下开始学诗。五岁开始读书,七岁能做诗,被誉为神童。二十多岁时作《箕山》、《琴台》等诗,礼部尚书赵秉文读后大加赞赏,于是名震京师,被称为“元才子”。35岁时登进士及第。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秋,37岁的元好问首任镇平县令。次年春夏之交,调任内乡县令。正大五年(1228年),其母张太夫人病逝,辞去官职,服丧三年,先后寓居内乡县的白鹿原、秋林寺(今内乡夏馆镇)。正大八年(1231年)服满后又出任南阳县令。八月调任尚书省掾,遂移家汴梁。不久,除左司都事,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44岁的元好问被元军所俘,从此开始了他的遗民生活。最初他被贬官山东聊城,在此编纂金诗总集《中州集》和史学著作《王辰杂编》。元太宗七年(1235年)移居冠县,并编《东坡乐府集选》一书,太宗十一年(1239年)夏秋之间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忻州读书,专事著书,积极从事文坛活动,直到蒙古宪宗七年(1257)病逝。

元好问在聊城

元好问和李杲七百多年前,曾在难中结缘于聊城。他们的友谊以及影响,成为聊城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中浓重的一笔。

金时,聊城城内有座至觉寺。金天兴二年(1233),元军攻破开封,元好问被押送到聊城羁管时,一家人就住在这里艰难度日。“去年住佛屋,尽室寄寻丈。”元好问《学东坡移居诗八首》中的“佛屋”,指的就是至觉寺。值得一提的是,元好问此时还携带、照管着金朝枢密院判官、著名文士白华的幼子,这就是后来成为元代著名戏曲家的白朴。此间,李杲被元军羁押到聊城,也住在至觉寺。不幸遭遇,反而造就了一段医文雅缘:由于李杲和元好问都曾受业于范仲淹之后、学者范尊门下,更由于“医文不分家”的共鸣,战乱中“他乡遇故知”,二人的友情愈加深厚,遂为莫逆之交。

李杲对当年由于“崔立碑事”等事件在“名节”上受到误解的元好问,给予了坚定的理解和支持。他认为,元好问的坦然之处在于:他不仅关心国家兴亡,在金朝为官期间尽心竭诚,兢兢业业,更能超越政权更替,关心最有意义的民生疾苦。元好问也通晓医药,曾辑录有中药验方集《元氏集验方》,并亲眼观摩李杲为病人治疗胁痈、脑疽、背疽等。经李杲诊治的人,都是“不十数日皆平复”。因此元好问对李杲的人品和医疗水平也是赞赏有加,曾为其《脾胃论》等医学著作数次写序。

元好问的至交白华,跟李杲是同乡,老家都是河北真定。后来李杲回到故乡,元好问曾专程去探望他们。在此期间,住在白华家里的元好问长了疮疽。当时李杲已有“国医”之名,元好问觉得疮疽是小病,不愿打扰大医生,便到几家专治疮疡的医所诊治无效,害怕耽误了治疗,这才找到李杲。李杲谈笑自若,边给他讲解病理,边开药方,先用艾炙,然后用药。李杲告诉他:“这个疮虽恶,但只要有我,你就不必担心,服药后疽不痛不破,而你会精气大旺,饭量大增,体质变强。”过了三天,元好问来找李杲。李杲说:“你服药后有三验,为什么不跟人说?”不等元好问讲,李杲便说:第一,你这三天特别能吃饭,对不对?第二,过去你腿脚无力,现在腿脚很有劲,对不对?第三,你昨晚做了噩梦,对不对?元好问连连说“对”,惊叹李杲断病如神。到第十四天,元好问的疮疽彻底好了。从此,他更加佩服李杲的医术,还特意写下《疮疡治验》记录这件事。这篇记载着他们友谊、反映李杲医术的文章,跨越数百年,流传至今。

元好问在聊城还写下了聊城寒食

聊城寒食

轻阴何负探花期,白发于春自不宜。

城外杏园人去尽,煮茶声里独支颐。

元好问在冠县

在金元时期,著名诗人元好问,曾经避居山东冠县六年。元好问是金国文化名臣,公元1232年,金都汴京为蒙古兵所破,元好问被掳至山东聊城,过着拘管生活。1233年,在冠县县令赵天锡的帮助下,去禁移居冠县,一直居住到1239年离开。在这六年的时间里,生活较为安定,行动较为自由,他除了继续整理金国文史资料外,还有几次远游。如爬泰山、游济南,去太原探家等等。

据考证,元好问在冠县期间,共作诗一百三十余首,约占他现存诗歌总量的十分之一。

当时冠县多杏花,元好问又特别喜欢杏花,并写有《纪子正杏园燕集》。他喜欢拟人化,把含苞待放的杏花,比作幼女“乳粉妆深绛唇”;而把半开未怒的杏花,比作少女“阳和入骨春思动,欲语不语时轻颦”;更把烂漫争放的杏花,比作杨贵妃姐妹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等贵人游春,其壮观场面为:“曲江江头看车马,十里罗绮争红尘”。由此可见,当时冠县的杏林一望无际,繁花似霞,十分壮观!

当时冠县还盛产一种阳平酒(冠县魏晋时属阳平郡),而且颇为名贵。元好问饮后曾作诗留念,诗是这样写的:

我爱阳平酒,兵厨酿法新;千金难着价,一盏即熏人。

色笑榴花重,香兼竹叶醇;我为留故事,唤作杏园春。

元好问认为这酒太好了,好到难以赞美的程度!在焦躁着急、找不到合适的赞美词时,素有爱杏癖的元好问,突然想到了杏花,并顺口溜出:“我为留故事,唤作杏园春”的感叹!总算平息了诗人内心的激动。

元好问不但是评酒行家,而且也是酿酒行家,他在一篇《蒲桃酒赋》中写到:“我观酒经,必曲孽之中媒。水泉资香洁之助,秫稻取精良之材。效众技之毕前,敢一物之不谐,艰难而出美好,徒鸩毒之贻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酒必得好水、精粮、曲适量、技术过硬、去杂味等等。

当时的阳平酒,系由兵厨所酿,因为时逢战乱,只有兵厨才有粮食。而且蒙古兵入主中原后,随意抓人,抓几个酒师到兵厨听差,也是常有的事。在金都汴京为蒙古兵所破后,元好问在被虏北渡时,曾写过三首见闻诗,其中一首是: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似龙沙。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由此可见,当时黄河以北地区,一片萧条,几乎绝了人烟,哪还有粮食和心思去酿酒呢?正因如此,能饮到名贵的阳平酒,才觉得更为珍贵。

元好问在国破家亡北渡后,很少有高兴的时候,这次何以有如此高的雅兴?看来是酒的功力,引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激情。这说明元好问在冠县居住期间,生活是充实的(整理故国文献),思想是积极的,这与他以后逃避现实的饮酒诗相比,就更显得欢快开朗了。例如,元好问曾在一首饮酒诗中写了如下几句: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

独余醉乡地,中有羲皇淳。

元好问在冠县还写了不少诗篇,如:

冠氏赵庄赋杏花 四首

一树生红锦不如,乳儿粉抹紫襜褕。

花中谁有张萱笔?画作宫池《百子图》。

×××

文杏堂前千树红,云舒霞卷涨春风。

荒村此日肠堪断,回首梁园是梦中。

×××

锦树烘春烂不收,看花人自为花愁。

荒蹊明日知谁到?凭仗诗翁为少留!

×××

东风谁道太狂生?次第开花却有情!

闻道纪园千树锦,一尊犹及醉清明。

自赵庄归冠氏二首

春华澹澹晓寒轻,野草摇风半白青。

谁识杏花墙外客?旧曾家近丽川亭!

杏园红过雪披离,杨柳无风绿线齐。

寒食人家在原野,乳鸦墙外尽情啼。

别冠氏诸人 戊戌秋八月初二日

东舍茶浑酒味新,西城红艳杏园春。

衣冠会集今为盛,里社追随分更亲。

分手共伤千里别,低眉常愧六年贫。

他时细数平原客,看到还乡第几人?

春登泰山结识严实

1236年的春天,当时的东平路总管、行军万户严实约赵天锡在泰安相见。赵天锡以元好问“宿尚游观,拉之偕行”,元好问因此得以到泰安一游。到泰安后,元好问与严、赵等人一起登上了泰山极顶,遍览了泰安城内的古迹名胜,并作《东游略记》一篇,详细记述了此次泰安之行的全程,文中多叙述而少描绘,详古迹而略风景,有评论而无抒情,对碑文篆刻的优劣、史籍庙记的得失所作出的考证评论皆做到了要言不烦。

此次泰安之行,元好问第一次见到了东平路总管、行军万户严实,并促成了元好问第二年的东平之行,这对元好问后半生的生活经历有着重大影响。除此之外,通过泰山之游及与当地人士的交往,元好问还搜集到一些有关泰山的奇闻轶事六则,即后来收在其笔记小说集《续夷坚志》中,有《包女得嫁》、《石守道心化石》、《党承旨生死之异》、《吕氏所记古印章》、《神告胥莘公》、《高白松》。

八至东平诗文近百

元好问在晚年的十一年生活中,曾先后八次漫游寓居东平。元好问第一次到东平是在1237年的4月,到东平后留宿于由全真教范炼师住持的正一宫内。元好问第二次到东平是在次年的4月,此次到东平是为了和严实及东平诸友告别,因为是年他终于结束了被羁管的生活,要返回故乡了。1240年4月,严实卒;5月,赵天锡卒。是年冬至日,元好问应严实次子严忠济之聘,第三次到了东平,并作《东平行台严公(即严实)神道碑》、《内翰冯公(即冯璧)神道碑铭》、《蘧然子(即赵滋)墓碣铭》、《千户赵侯(即赵天锡)神道碑铭》。元好问这次寓居东平的时间很长,一直到来年3月,才离开东平。1245年11月,为营太夫人迁葬事,元好问第四次到东平,并在东平一直住到次年春天才经彰德返乡。1252年,元好问再次应严忠济之聘,到了东平,并一直住到第二年春3月,才离开东平。之后又3次到东平。

元好问入东平后,很快就成为当地文人之首,使东平出现了一个以元好问为首的文人集团,其中有许多像杜仁杰、白朴、高文秀这样优秀的诗人、戏曲家、散曲家。在和友人的宴饮唱和、迎来送别的过程中,元好问在东平留下了大量的诗词碑志作品,仅留传至今的就有近百首(篇)之多。除诗词文曲碑志作品之作,元好问在其《续夷坚志》一书中还记载了有关东平的故事4条,即《古钱》、《鸡泽神变》、《介虫之变》、《闲闲公主章表》。

元好问与济南

“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长作济南人”,这些赞美济南风光的诗句均出自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之手。在历史上,元好问曾经多次畅游济南,并倾情于济南美丽的湖山泉水。而在游览济南的过程中,让他最感兴趣的是寻访金线泉。寻访期间,也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和动人传说。

一个传说引出寻泉故事

在清代任弘远所撰的《趵突泉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七百多年前,元好问一日在太原街头闲游,遇见一位美髯飘飘、身背宝剑的道人,邀他到酒肆饮酒。二人举杯同饮,言谈十分投机。道人说:“贫道家居济南趵突泉边,那泉水可谓天下第一,何不随我去游观一番?”元好问愉快地答应下来。

几年后,元好问路过济南,来到趵突泉边游览。中午他在趵突泉边的泺源堂内伏几休息,恍惚中在太原相遇之道人飘然而至,元好问正要离座施礼,不料猛然惊醒,却是做了一个梦。抬头一看,只见在泺源堂的大殿里悬挂的匾额上写着三个大字“吕仙阁”,正中端坐着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塑像。那塑像也是美髯飘飘,身背宝剑,两眼中有神光。

【注】金代泺源堂已荒废,在泺源堂原址兴建起了道教庙宇——吕祖庙

虽然该传说不足为信,但元好问的确曾多次到过济南。幼年时期,他曾随父赴任去掖县(今莱州市),曾路经济南。当四十二年后他第二次游历济南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儿时曾过济南城,暗算存亡只自惊。四十二年弹指过,只疑来处是前生。”

金亡后的第二年,元好问又来到济南。他在友人陪同下,泛舟大明湖,寻访金线泉,登临千佛山、华山、药山,游历章丘的绣江,写下了“羡煞济南山水好,几时真作画中人”,“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等名篇佳句。

这次在济南游览,他最感兴趣的是寻访金线泉。因为他从著录中看到曾巩曾有幸见到金线泉涌动的“金线”,并写下了吟咏的诗句。可是他在泉池徘徊了三四日,也未能一睹“金线”风采,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于是,他在《济南行记》中这样写道:“金线泉,有纹若金线,予与解裴回泉上三四日然竟不见也。”

有意思的是,元好问未曾见到的泉水“金线”奇观,到了明清两代,却又显现得清清楚楚。其间,刘鹗在其《老残游记》中就曾经做过详细描述。

元好问曾多次游历济南,并写下《济南行记》等优美篇章和诗15首,抒发了他对济南美丽景色的热爱之情。他第一次来济南是在其儿时,由于当时年幼,济南留给他的记忆仅“大城府而已”,故他“长大来,闻人谈此州风物之美、游观之富,每以不得一游为恨。”

1235年,元好问应在济南任职的好友李辅之之请,第二次到了济南。元好问此次到济南后盘桓了20天,遍游了济南的名胜古迹,在大明湖、趵突泉、金线泉等景点前先后留诗15首,其中包括《杂诗》10首。在词中,诗人曾再次回想此次济南之行:“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元好问在长清泰安和曲阜

1236年3月,元好问与赵天锡由冠氏(今冠县)东上泰安时,亦曾途经济南境内的长清、平阴等地。在其《东游略记》一文中,元好问对在济南长清境内的郭巨庙、隔马祠、灵岩寺及平阴境内的龙泉寺内的所见所闻做了详细记述。元好问此行曾在灵岩、龙泉各住一宿,并均有诗作,可惜其咏灵岩寺的诗作已失传,但其在游平阴龙泉寺时所作《龙泉寺四首》得以流传至今。

1245年,元好问第四次到东平期间,还曾到曲阜瞻拜了孔庙(见《金石萃编》),作《曲阜行记》10首,诗中描绘了孔庙的风物,叙述了孔子的伟大,抒发了对圣人的恭敬与缅怀之情。自曲阜返,刻手植桧为十哲像,并为之赞。忻州刊《元好问全集》六卷三十八《手植桧圣像赞》曰:乙巳冬十二月,拜庙还,得手植桧把握许,就刻之为宣圣、颜、孟十哲像,宜为儒家世宝,乃百拜而为之赞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3606.html

更多阅读

2014部分高校在山东预估分数线 高校在山东录取分数线

省外 1、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负责招生的于老师告诉记者,今年北京大学在山东的招生计划为理科27人,文科24人,共51人。“北京大学的医学部也招生,招生人数是20人,不过医学部和北大本校是两个代码,分两个志愿填报。”于老师说。 于老师表示

一篇文章在山东广播电视报征文中获奖 师德征文获奖作品

本报母亲节征文活动圆满收官大奖花落“大家”来源:齐鲁网 作者: 我来说说复制链接 2014-05-29 14:41:05本报自今年3月份启动“感恩母亲节 ——妈妈,我爱你”有奖征文活动伊始,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读者朋友更是热情参与,来

声明:《元好问在山东 元好问》为网友揑着故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