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精髓

案例1周惠───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周惠,于2004年11月18日在北京静静地合上了双眼,临终时还在说:“我这一辈子吃人民的饭,办人民的事,是人民的儿子;做过错事,没做过坏事;基本上在说实话,办实事;虽一生坎坷,却始终心境平和……”
只有一生为民,无愧于人的老人才能像周惠这样安详、恬淡地离开这个世界。
战争中,太行山根据地搞肃反,一位张县长是北京来的大学生,被指控为特务,周惠负责审查:“你是不是特务?要老实交待!”张县长说:“周书记,金子是黄的,黄的可不一定都是金子。我真是像特务,可我真不是特务呀!”经过调查,周惠放了这名“特务”,并真诚的道歉:“我错了,你是好同志。”文革中,这位张县长又被打成“特务”,周惠不顾身处逆境,对红卫兵说:“几十年前,我们搞肃反搞错了,冤枉了他,你们不要再冤枉好人了。”
大跃进时,全国各省都在放卫星,唯独湖南没有一颗“卫星”,被一位中央首长斥为“在中南海是乌龟,在全国也是乌龟……”省委班子吃不住压力,请示:“周书记,不吹看来是不行了……”当时代理第一书记的周惠说:“湖南不是没吹牛,只是没吹破天,这个乌龟我当了。”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给粮食生产低指标的湖南插了一杆大白旗,周惠又遭到一位湖南籍的中央首长的斥责。周惠说:“报喜者给喜,报忧者给忧,插红旗的已经向我这个插白旗的讨饭来了,你再骂娘我就不借粮食给这些‘红旗’省了。”这一年,湖南省没有饿死人。第二年,毛泽东到湖南,见农民在举国困难的形势下仍有干饭吃,欣然作诗道:“喜看稻菽千重浪”。他问周惠:“你看形势怎么样?”周惠想了想说:“要让我说,成绩很大,问题也真不少。当然,前途还是光明的哟。”毛泽东凝视他片刻,将手一指:“这次庐山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你一定要参加!”周惠的这三句话,成了庐山会议最初纠“左”的基调。
周惠上庐山的主要观点是:“高级干部办事是要顺民心还是顺领袖的心?全国饿死那么多人,省委第一书记都该各打50大板。”周惠被划入“彭黄张周周”反党集团,经受批判时,毛泽东亲自召见他,谈了一次话。这次谈话后,毛泽东将周惠一笔勾出了“反党集团”,评价说:“老实人,没城府。”彭真也曾经叹息:“周惠要是少说几句,下山就是省委第一书记。”
但周惠还是被打倒了,一倒就是20年。却又应了民间那句豪言:“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他重新出山,成了“封僵大吏”,出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他上任一个月后,便做出惊人之举,他说:“我来内蒙已经跑了十几个旗县,几十个公社。老百姓穷得可怕呀!大队管不了,公社管不了,我也管不了,我看国家也管不了,谁能管?只有农民自己能管:包产到户,让农民自谋生路!”周惠一路考察,一路宣布:“我知道我讲的不合时宜,我是被逼的。我不上梁山,老百姓就要上梁山了。出了问题我扛着!”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判包产到户,周惠在党委会上说:“农民没有饭吃,是找咱们还是找《人民日报》?只要实事求是,另搞一套就另搞一套吧,最终还是实践来检验真理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周惠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回到内蒙,他说:“思想思想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们要积极培养,大胆提拔那些实事求是,勤政为民,敢为老百姓说真话、办实事的年轻干部……”在他任内蒙古党委第一书记的8年里,先后提拔了几十个省部级干部,一百余名厅局级干部,延续了他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牛玉儒就是其中的一个优秀代表。
案例出处:权延赤:《周惠───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炎黄春秋》,炎黄春秋杂志出版社,2006年第6期第4页。)

思考讨论
如今,一些为官者只喜欢给上级领导展示自己的“政绩”,唯领导的命令去做,却很难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周惠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作风给当今的为官者哪些启示?你如何理解周惠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
案例点评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同党内长期存在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左”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形成并确立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党史的事业就能走向成功;反之,困难和挫折就会接踵而至。
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周惠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努力践行实事求是的原则与要求,这种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大跃进、庐山会议期间,甚至在自己被打倒20年又复出之后,他始终能够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去履行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在如今的现实工作中,存在着工作不实、好大喜功、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格格不入的事。周惠同志的事迹无疑从正面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

案例2 罗荣桓----实事求是的典范

罗荣桓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军的卓越领导人。他的一生,正如毛主席所评价的那样,“数十年如一日,忠于党的事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一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堪称典范。
1.罗荣桓是真正坚持毛泽东思想的
早在1944年7月1日,罗荣桓就发表过题为《学习毛泽东的思想》的文章。1958年8月,他又在政治学院做了关于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的专题报告。罗荣桓对毛泽东思想一向给予高度的评价,但他的坚持,不是迷信,也不是盲从。就在这一报告中,他明确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我们对于毛主席著作的学习,也还是提倡实事求是,不提倡迷信。毛主席著作本身就是反对迷信的,毛主席提倡思想解放。我们首先应当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实质,实事求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做。毛主席如果不破除迷信,也就不能发展马列主义。”
1960年林彪主持军委工作以后,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制造个人崇拜,鼓吹毛泽东思想是“最高峰”,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问题上,提出要“走捷径”、“背警句”,“要带着问题学习,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罗荣桓在许多场合,针对林彪的谬论阐述了自己的正确主张。他在政治学院多次强调:要联系中国革命、党的历史,系统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要从根本上学,融会贯通,学习立场、观点、方法,要紧密地联系实际,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的行动。军事博物馆陈列的1961年他写给儿子罗东进的亲笔信中,就有一段重要论述:“理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因为理论是来自实践,而又去指导实践,再为实践所证实、所补充。如果理论离开实践,就会成为空谈,成为死的东西。学毛主席的著作,也不要只满足一些现成的语句或条文,最主要的是了解其实质与精神。所谓带着问题去学毛主席著作,决不能只是从书上找现成的答案。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事物是多样性的,因此也就不可能要求前人给我们写成万灵药方。”
2.罗荣桓非常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罗荣桓长期从事我军的政治工作,常说政治机关要“从连队中来,到连队中去”,一向要求机关人员要下得去,要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期间,他的身体不
好,后来病情很重。毛泽东曾建议他:“你宜少开会,甚至不开会,只和若干干部谈话及批阅文件,对你身体好些,否则难于持久。请考虑。”但是他除了经常找干部谈话外,还是坚持到部队视察,甚至到边防部队调查了解情况。他对于进城后有些领导机关脱离基层的现象多次进行批评,指出:“现在有些人光浮在表面,不重视连队工作,这种现象必须纠正。”
罗荣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能准确地掌握部队的思想脉搏,特别是在历史转变的重要关头,能及时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正确制定政治工作的方针政策。
早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时,经过十年内战的许多红军指战员不理解这一新变化,引起思想波动。时任115师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带领干部到部队广泛了解大家的思想情况,还亲自深入到一个团的所有连队进行调查。在他的主持下,师政治部编写了政治教育提纲,对部队进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教育,统一了认识,斗志昂扬地开赴抗日前线。
全国解放以后,我军在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中,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部队的文化水平太低。罗荣桓担任总政主任后,对部队文化水平进行了全面调查,亲自主持制定了《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经毛主席批准颁发,决定全军除执行规定的作战和生产任务外,以提高文化为首要任务。实践已经证明,这一战略措施对于我军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荣桓特别坚持对人、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勇于坚持真理。建国初期,有人照搬苏联的一套,要搞什么单一首长制,取消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罗荣桓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套是错误的,严正指出:毛主席为我军建立的政治土作光荣传统不能丢。为此,他面见毛主席,及时汇报请示。毛主席支持他的正确意见,指示我军还是要坚持两长制,坚持实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要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罗荣桓认真落实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治工作制度,保证了毛主席的建军路线的贯彻执行。
3.在党的历史上,曾几次发生过肃反扩大化的错误。罗荣桓不顾个人得失,仗义执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了大批革命干部
1930年,红一方面军在肃清AB团时,许多同志遭到迫害。由于保护同志,当时任红四军政委的罗荣桓被指责为“肃反不力”、“右倾”,但他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受到广大
干部战士的拥护。
在整风运动中,康生在延安搞“抢救运动”,写了《抢救失足者》的小册子。小册子发到115师时,罗荣桓指示不要向部队转发。1944年康生通过所谓“发扬民主,检查领导”,让错误意见暴露,然后再据以实行“审干肃反”的一套陷害干部的做法传到山东,罗荣桓发现后予以及时制止,使得山东的整风审干始终贯彻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没有造成危害。
1959年的庐山会议和后来的‘‘反右倾”运动,使很多同志遭到错误的打击。从此,人们不敢再谈论“大跃进”以来的“左”的错误。1961年,政治学院在议论“共产风”、浮夸风的问题时,有的同志认为这种议论是错误言论。在向罗荣桓汇报这些问题时,他当即明确地说:“只讲多快,工业战线搞得很长。只讲产值,不讲规格品种。”“兴修水利只是多修不讲配套,这也是只讲多快不讲好省。”“我们这几年的思想斗争有些过火了,压服而不是说服,打击面太大,抓住一两句话就整人家,伤了感情。”可以说,在“左”倾错误还未被大家充分认识的时候,罗荣桓能提出这些问题,不仅表现了他勇于正视现实、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也表现了他的客观的科学分析态度。
案例出处::纪环:《实事求是的典范 ——罗荣桓纪事》,载《党史纵横》2001年第11期)
思考讨论:
1.罗荣桓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的?罗荣桓“数十年如一日,忠于党的事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堪称实事求是的典范,你从罗荣桓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2.在党的历史上,曾几次发生过肃反扩大化的错误。罗荣桓不顾个人得失,仗义执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了大批革命干部,这表现了罗荣桓同志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3.通过阅读本案例,你认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应该做到哪几点7
案例点评:
本案例通过对罗荣桓一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一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来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实事求是,说明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罗荣桓一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堪称典范。在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上,林彪提出要“走捷径”、“背警句”、立竿见影等。罗荣桓针对林彪的谬论阐述了自己的正确主张,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他还非常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期间,罗荣桓身体不好,后来病情很重。毛泽东曾亲自建议他少开会,甚至不开会,但是他除了经常找干部谈话外,还是坚持到部队视察,甚至到边防部队调查了解情况。在肃反扩大化的时候,他不顾个人利益得失,仗义执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了大批革命干部,勇于正视现实,勇于坚持真理。可以说,罗荣桓身上所体现出的这些,正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一切实际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勇于同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作斗争。


案例3 温家宝在安徽的农村调查

 温家宝是中央领导层深入到安徽农村搞调研次数较多的一位;同时,也是让陪同他的地方干部最头疼的一位。为了了解到农村和农民的真实情况,他常常不给地方一些领导人留面子,想方设法冲破对他的“封锁”,使得刻意弄虚作假者不知所措。
一次,温家宝到安徽检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工作。在阜南县,县里安排是看小陈庄,这是一个新建的村,两排楼房十分漂亮地拥路而立,中间的马路也修得很宽,看上去不仅富足,还透出几分气势。但是,温家宝下车后只看了一眼,就拒绝进村去看。 这弄得陪同的领导十分尴尬。 吴昭仁是多次陪同温家宝到安徽各地视察的,彼此已经很熟悉,他打破僵局走上去说道:“既然来了,进村看看吧!”“不看,”温家宝不为所动,“要我看什么呢?无非就是几个有钱人,盖了几幢新楼房。”
  县里领导忙解释:“还有个座谈会……人已到齐了。”
  温家宝坚持说:“这个座谈会我不参加。”
  现场的气氛变得十分窘迫。
  这时,走来了两个农民模样的人,温家宝于是上前打问:“搬到这儿来,你们是自愿的吗?”
  对方高声答道:“完全是自愿的。”
  温家宝若有所思地又问:“住这样的房子,花了多少钱哪?”“两万多。”
  温家宝朝村里望了望,空无一人,就打量起走过来的这两个“农民”。显然他已从对方回话的口气中悟出了什么,指着其中的一人问:“你在村里具体干什么呀?”
  对方说:“支部书记。”
  温家宝幽默地笑了:“那我就问问你,为什么要修这么宽的马路,占用这么多的耕地呢?”
  支部书记哑口无言。
  重新回到阜阳市,市委将温家宝一行安排在国际大酒店,温家宝一听是“国际大酒店”,坚决不住,要求住招待所。
  由于温家宝的坚持,最后下榻的是作为市委招待所的“颍州宾馆”。晚饭后,温家宝也不愿休息,要求安排两个县的领导汇报有关工作。汇报时,太和县委书记取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刚念了个开头,温家宝就示意对方停下来:“你们不要念稿子好吗?”
  离开了稿子,这位县委书记竟不知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了,变得吞吞吐吐,十分狼狈。
  温家宝失望地摇了摇头,说道:“今天下午,我很生气,在阜南县的那个村子里,见不到一个群众,不知道你们想让我看什么?去年,我到河南省,一个县委书记也叫我去看一个这样的村子,见不到农民,村里的马路修得比你们这儿看到的还宽,房子也比这儿漂亮,我就问那个县委书记,这样好的村子在你县占多少呀?他支支吾吾地说,百分之二十吧。我说,好,就是占到百分之二十,还有百分之八十农村的情况,你带我去看看好吗?他马上说,路不通,不好去。我说,车子去不成,人总可以走进去吧,那么多的农民可以走,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走呢?你带路,我要进去看看。”……
  陪同的安徽同志,当然听得出此番话的意思。借故路不通,不希望他看到自己管辖范围的落后、贫困状况的,不止是河南省的那位县委书记,他在安徽舒城县就有过同样的遭遇。只给上面展示“政绩”,看“莺歌燕舞”,这种弄虚作假的现象,已经像瘟疫一样在许多地方蔓延成灾。
  那天晚上,温家宝谈了很多,谈得推心置腹:“阜阳地区我来过几次,通过前后对比,我看有很大发展,农民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当然离小康的要求、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一个地区里面也还有很大的不平衡。可能有很好的村,但也有相当多的一般村,还有很多贫困村。就一个村子来讲,也很不平衡,有富裕户,有大量的一般户,也有比较困难的户。我觉得我们的农民非常知足,就吃几碗白米饭,没什么菜,住的又是那个样子,但是对党,对政府,却没有什么怨言,非常朴实。我感到我们的农民,是非常有觉悟的,越是这样,我们的干部就越应该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重。怎么帮助农民尽快地富起来,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说:“事关农村的政策问题,我就想到安徽来听听大家的意见,因为这里有许多熟悉情况、又敢于发表意见的同志。我每次来都很有收获。我的好多政策上的想法,都是我随便下车了解到的。地方上准备的东西,和要看的地方,往往是一些比较典型、比较成熟的闪光点,不是说这些地方不真实,但常常不具备普遍性。所以,我非常喜欢随便走走看看。我的调查研究很简单,就是开车随便进一个村,有时要谈一个小时,也可以跟农民谈一天。最长的一次是在铁岭,我坐在炕头上和农民谈心,从中知道了好多事情:土地关系、分配关系、干群关系。不坐下来深入地谈,就很难了解到。即使这样,我仍觉得自己对农村的了解恐怕至多只有十分之一,大量的情况还是不了解的。我知道农村的情况并不都是好的,需要我们去看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我希望今天的座谈,能畅所欲言,有什么情况就讲什么情况。”
 他特别强调:“我再说一遍,我是来搞调查研究的,不是来参观的,请你们不要只让我看‘闪光点’!”
案例出处:摘自《解放日报》2004-11-12)

思考讨论
1.只给上级领导展示“政绩”,看“莺歌燕舞”,这种弄虚作假的现像,已经像瘟疫一样在中国许多地方蔓延成灾。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及其危害?
案例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精髓
2.温家宝总理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平民总理”。你如何评价他的“平民情结”?
案例点评
检查考核的本意是求实、求真,通过全方位了解情况,实事求是总结经验,认认真真查找差距,探索弥补工作中不足之处的措施或办法,为制定未来对策、确定今后工作方向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其必要性不必多言。而且,看一个时间段里某部门某单位工作实绩如何、老百姓满意与否,考评验收也最行之有效。
然而有的领导干部在调研时,丢掉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是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而是围着“闪光点”转。在“闪光点”面前,有的领导干部为标榜自己的“政绩”,利用“闪光点”向上级邀功请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只盯着“闪光点”,而不及其它,只听喜、不听忧,势必会使调研流于片面,还会助长弄虚作假歪风,甚至会导致领导机关决策失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路线,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最根本原则。回顾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奋斗历史,所有兴衰成败都与这两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紧密相关。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我们就能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我们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或者说,我们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结果,而所有失败都是由违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造成的。因此,完全可以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命根子,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也不能丢掉这个命根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0451.html

更多阅读

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细胞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日常食用的蔗糖、粮食中的淀粉、植物体中的纤维素、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等均属糖类。糖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切生命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

王晴川:《御天鉴·玄门卷》第二章:怪祠堂

第二章:怪祠堂绛红色的斜阳有气无力的,四野乌沉冷寂,似被一层薄烟笼罩着。夕阳残照下,祠堂的大院门居然敞开着。“难道里面有人?”望着祠堂后崔巍的峰影,李泠莫名地升起一股惧意。黎瑛不语,俏脸在暮色中也有些模糊了。走到院内正中

声明:《案例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精髓》为网友曲線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