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潘仁美喊一声千古奇冤 千古奇冤莫耶斯



明朝不知是哪位先生写了一本《杨家府演义》,在歌颂杨业一门忠烈的同时,却把潘仁美写成了一个大奸大佞。自此之后,杨家将的故事便在民间广泛流传,潘仁美被写得越来越坏。

每当我看到杨家将故事,心中不由得酸楚倍生,因为潘仁美这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名将被糟蹋成如此模样,实在是千古奇冤。

《宋史·潘美传》记载的,就是杨家将故事中的潘仁美。他乃河北大名人,军校出身,周世宗时,已经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年轻将领,周世宗征西北时,命他为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护军。宋太祖赵匡胤未即位时,也对他格外信任。登基时命潘美召集后周宰辅,晓以大义,使这些人对新朝俯首称臣,甚至连改朝换代的圣旨,也是由潘美晓谕天下的。当时陕西军阀袁彦心怀异志,赵匡胤担心袁彦作乱,命潘美前往西北监其军,胆勇过人的潘美单骑入长安,迫使袁彦入朝,赵匡胤对潘美此举倍加赞赏。

此后的数十年中,潘美作为一位将领南征北战,为宋王朝的基业立下了非常人可比的战功。他先随太祖征讨淮南叛将李重进,淮南平定后,单师挥戈前往湖南,讨平湖南叛将汪端,接着继续南下,攻克南汉的北部屏障郴州,继而荡平南汉二十万大军,擒南汉主送往京师。太祖开宝七年(974),朝廷决定平定江南李煜,潘美与曹彬分率大军进次秦淮,潘经数日短兵接战,为曹彬主力杀开一条血路,一举破金陵,李煜又成了曹、潘大军的俘虏。命潘美还朝奏捷,席不暇暖,又披挂为帅,征北汉刘氏,刘继元借契丹重兵,才暂保疆土。太宗即位的第四年(979年),命潘美以北路都招讨之职攻打北汉,刘继元大败,北汉亦归宋朝所有。为了安定河东,太宗命潘美留镇太原,他是北宋第一任太原知府。不久北伐契丹,节节胜利,封代国公。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决定大举北伐,欲收复后晋石氏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潘美与曹彬、崔彦进分率三路大军向北挺进。潘美一路摧枯拉朽,连下寰、朔、云三州,后遭遇了契丹重兵,由于指挥失当,加上护军王侁坚持错误的战术,致使杨业战死于陈家谷口,宋军由此受挫,使太宗北伐的计划宣告失败。太宗对此十分恼怒,将潘美降官三等。第二年,命他出知真定府(今河北省正定县),不久,改知太原府。潘美戎马一生,晚年因一失足而使北伐大业败于垂成,心中怏怏,一年多以后,便病死于太原,终年六十七岁。

《杨家府演义》的作者不仅把一代名将写成权奸,且让这位“权奸”死于忠臣开封府尹寇准的刀下,可谓大缪。《宋史·太宗纪》载,潘美于淳化二年(991)六月死于太原,而寇准任开封尹,则在咸平五年(1002),此说有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现藏开封市博物馆)为证。

我写此文并不想抹杀杨业一门的耿耿忠烈,只是想说明一下:潘仁美并不是《杨家府演义》中那副嘴脸,他的功劳比杨业要大得多,他的名字也因此而彪炳史册。

从史籍中看北宋名将潘美的人品

潘美不仅是北宋开国元勋和名将,“平岭表、定江南、征太原、镇北门”,戎马一生,战功赫赫。 而且他的人品也是值得称道的。

据丁传靖从《随手杂录》、《默记》等宋、元、明、清的方志、杂史等约五百余种著作中辑录而成的《宋人轶事汇编》所记,“太祖初自陈桥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襴乘轿子出居天清寺,世宗节名,而寺其功德院也。太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丱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王。顧诸将曰:‘此复何待?’ 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揑殿柱,低头不语。太祖曰:‘汝以为不可耶?’美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太祖即令追还,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为子,而太祖后亦不复问。其后名惟正者,是也。……名夙者,乃其后也。夙有才,为名帅,其英明有自也。”惟正在《随手杂录》中称名惟吉,潘美收养柴荣的这个小儿子后,对他很好。后惟正为刺史。以上记载虽不见正史,但据祝治平卢苗安柴存才的《周世宗柴荣后裔今何在?》一文介绍,浙江省东阳市《寀卢村志》也有“事后潘美抱养纪王熙谨;卢琰抱养七皇子蕲王熙诲(柴炯)” 记载,可见潘美收养柴荣之子是属实的。

在北宋刚建立,面对前朝皇帝的后代,宋太祖不高兴,赵普等又说“去之”,潘美“劝……不杀,则……必致疑”的情况下,能以“于理未安”进行谏阻,使柴荣的这两个儿子幸免一死,并且还收养了其中一个,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儿子对待,体现了潘美的胆识与勇气,也说明了他为人的厚道和仁善。

乾德元年(963年)八月,泰州团练使潘美调任潭州防御使。由于湖南刚平定,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南汉人数寇桂阳及江华,美击走之。溪洞蛮獠,自唐末之乱不供王赋,颇恣侵掠,为居民患。美帅兵深入,穷其巢穴,斩首百馀级,馀党散溃。美悉令招诱,贷其罪,以己俸市牛酒宴犒,赐金帛抚慰之,夷落遂定。”这里说得清楚,“溪洞蛮獠”部落首领首领聚众扰乱,对周边进行骚扰,民众深恶痛绝。潘美亲自率师深入,“穷其巢穴” “ 馀党散溃”后,潘美宽恕了那些人的罪过,还用自己的俸禄购买“牛酒”设宴犒劳他们,赐予金帛抚慰他们,使该地区得到了安宁,结束了200多年以来经常骚乱的局面。

潘美作为朝廷命官,是潭州防御使,也是第一长官,为了一方安宁,用的是自己的俸禄即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自己的工资购买“牛酒”、“金帛”去进行公务活动,在“人为才死”的封建社会里,如此廉政的朝廷令官历史上肯怕也是少有的。

开宝三年(970年)九月,任潭州防御使的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兵伐南汉。据徐光烈《续资治通鉴长编选译》译录,“以前,南汉攻取桂州和连州以后,都把当地人民赶出来,不许住在城里”。潘美攻克两州时,“命令州县长官招抚人民,建立里门,给他们简易的房屋居住”。潘美率兵平定了广州后,他知广州。在知广州期间,根据朝廷诏令。“赦免了广南辖区内州县一般大赦所不赦免的人……没有正当理由的赋税和摊派全部免除。免除开宝三年以前的欠租。逃亡山林之人免罪,招引他们回来……发放粮仓的粮食救济饥民。……禁止岭南人买平民在脸上刺字为奴婢,让别人雇去以取得报酬”。根据朝廷诏命,“全部废除岭南各州在刘鋹统治时期的苛捐杂税,平民当兵的免除兵籍,招诱流亡的人回来生产……禁止岭南各州掳掠人中卖作奴婢”,严禁官吏和地主霸占欠税人之妻女作抵押。同时,还把从被南汉放火烧掉的刘鋹宫殿灰烬中拾到的玳瑁、珍宝等全部贡献上了朝廷。

虽然,以上措施有为维护北宋朝廷利益的成分,但也可看出潘美他的为官之道,他深入了解南汉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如实地向朝廷反映情况,积极采取了有利于民的措施。他的为官仁慈、心系黎民,在历史上是不多见面的。

《宋史·潘美传》等记载,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返回京城,先“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北宋建立之初,一些后周的大臣不服,“陕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缮甲兵,太祖虑其为变,遣美监其军以图之。美单骑往谕,以天命既归,宜修臣职,彦遂入朝。上喜曰:‘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开宝七年(974年)十月,潘美为都监,与曹彬一同攻南唐。次年正月十七日庚寅,进次秦淮。据《续资治通鉴长编选译》记述,“江南的军队水陆十几万,背城列阵,而当时船舶还不够用,潘美下令说:‘我统率勇敢善战的几万人,战斗就一定会胜利,进攻就一定成功,难道被这样狭窄的河流挡住而不渡过去吗?’就率领部下先过河,朝廷军队继续前进,江南兵大败。”

以上可见,潘美具有勇猛果敢作风和临危不惧、先身仕卒的品质。

《宋史·李超》记载,李超“常从潘美军中,主刑刀。美好乘怒杀人,超每潜缓之。美怒解,辄得释,以是全者甚众”。这段记录虽然字数不多,但我们可以通过“美好乘怒杀人”和“美怒解,辄得释”这段记录可以看出:潘美在行军作战时,遇到不顺心的事容易发脾气,对违犯军令者就要下令杀人。有些是罪不该死的,他的部下负责行刑的将官李超,暗中暂缓行刑。等到潘美怒气平息时再去进行解释,潘美认为有道理的就不再追究。由此看出,潘美虽然刚烈秉直,但又是个胸怀大度、不记前嫌、不施小计、不玩弄权术的人。

潘美是大宋开国功臣

潘美,是大宋的开国元勋,也是一位大忠臣。《宋史》早有定论:殁后赠中书令,谥武惠,追封郑王,配飨太宗庙庭。这在当时是一种极大的荣誉,非所谓社稷之臣不能当。 可是,明代无名氏撰写的《杨家将演议》中,却将潘美(书中用了假名“潘仁美”)刻画成通敌卖国、残害忠良的大奸臣,已流毒千年。

历史果真如此吗?非也!

请看《宋史》中所载南北两宋奸臣、叛臣列传中所开列的“蔡确、吴处厚、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京、赵良嗣、张觉、郭药师、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万俟卨、韩佗胄、丁大全、贾似道、张帮昌、刘豫、苗傅”这张洋洋大观的名单中有没有呢?没有!“纵观二十四史,自司马迁《史记》一百三十卷后,历朝史书褒贬分明,遗臭流芳,非任何权力所能左右。三国时的曹操临危分香卖履,仍难逃史官秉直之笔。邺中歌就有‘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的确评”①。如果历史上的潘美确系奸臣,史书中必定难逃一书。

前不久,笔者看了学者李之亮教授主讲的《解读〈赵宋王朝〉·潘仁美和杨家将》的讲义,他用历史说话,还了潘美一个清白,也还了历史一个公正。

潘美功勋桌著 《宋史》记载详明

翻开《宋史》,就可知道潘美是大宋的开国元勋,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忠臣,并“以功名令终”。潘美的具体功绩是:

1、稳定朝局。

《宋史》列传第十七载:“潘美,字仲询,大名人。……太祖遇美素厚,及受禅,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后周显德七年、宋太祖建隆元年、辽穆宗应历十年(公元九六零年),是后周世宗柴荣病亡以后,其七岁的儿子恭帝宗训继位以后的第二年。时北汉会契丹,欲乘后周主少国忧之机,大举南下,报高平战败之仇。“(太后)遣殿前都检点、检校太尉、归德节度使赵匡胤率兵御之”(【《宋史纪事本末·卷一》】)。可是,军队出发后,在离开封不到四十里的陈桥驿发生了兵变。赵匡胤皇袍加身,做了皇帝,是为宋太祖。此时,他要回兵京师登上皇帝宝座稳定朝局才行。但后周的文武百官服不服呢?他心里没有底。他想,只有先派一个得力的人回朝去传达他的命令,承认他这个皇帝才好办。因为他想兵不血刃,平稳得位。但派谁去呢?此时他想到了大将潘美,他认为潘美是仁义之士,派他回去较为合适。果然,潘美没有辜负使命,他回朝后,在朝会上当着太后、恭帝和文武百官的面宣布了赵匡胤的命令并讲清了道理,得到文武百官的理解和支持,稳定了朝局。《宋史》说当时是“市不易肆”,也就是说做生意的人连货摊都没有收就改朝换代了,可见人心稳定。潘美也就成了宣布建立宋朝的第一人。

2、收服袁彦。

宋太祖建隆二年、辽穆宗应历十一年(公元九六一年)。赵匡胤虽然取得了皇帝的宝座,但当时国家仍是军阀割据的分裂状态。所以,他最担心的是:能否坐稳江山,能否扫灭群雄统一天下。甚至还担心:说不定又在那一天,他的手下再上演一个皇袍加身的故事。首先他采用了宰相赵普的建议,以宴请有功之臣的名义,一夜之间夺了大将们的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然后,逐个收拾那些拥兵自重不臣服的军阀。

他首选的目标,是当时最为凶悍的陕帅袁彦。《宋史》载:“陕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缮甲兵,太祖虑其为变”。袁彦这个人,因不服赵匡胤,就不去朝觐。其他人呢,都把眼睛盯着袁彦,在“静观其变”,要看看赵匡胤到底能把袁彦怎么样。对此,赵匡胤是既恼火又担心,所以决定先处置他,杀鸡给猴看。但派谁去才能办好这件事呢?此时,他又想到了潘美,他认为潘美有勇有谋,完全可以去办好这件事。行前,太祖密令潘美,在必要时除掉袁彦。

潘美受命之后,心想,杀袁彦并不是好办法,于是他不带一兵一卒,单人独骑来到了陕西袁彦军中,对袁彦坦诚相见,耐心说服、讲明道理。袁彦见潘美如此胸襟,感概万分,“是秋来朝”。也就是在这年的秋天,跟随潘美朝觐了宋太祖。

潘美的大智大勇,让赵匡胤非常高兴,认为潘美这事办得太好了。因为这不单纯是袁彦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袁彦代表了一批人的想法。袁彦的问题一解决,其他人的问题就好办了。所以宋太祖高兴地说:“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3、安抚淮南。

宋太祖建隆元年、辽穆宗应历十年(公元九六零年)九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叛。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世宗柴荣的表哥,又是顾命大臣,他能臣服赵匡胤吗?于是起兵扬州、对抗宋庭。

淮南可是宋朝京都的后院,这里乱了,后院不是起火了吗?宋太祖只好御驾亲征,并命石守信为统帅、潘美为副帅,兵伐淮南。大军进展顺利,十一月即攻下淮南,李重进全家自焚,赵匡胤“诛重进党”,平定了淮南。

事后,太祖考虑到淮南既是京城的后院,又是紧邻南唐的前哨,此地是今后对南唐用兵的关健所在,必须稳定好。但李重进在此经营多年,为了日后不再发生意外,需要一个能臣在此安抚治理。派谁呢?此时他又想到了潘美,于是他任命潘美为淮南巡检使,镇守扬州。潘美用了三年的时间将淮南治理得井井有条,赵匡胤也就放心了。潘美也“以功授任泰州团练使”。

4、镇抚长沙。

宋太祖建隆三年、辽穆宗应历十二年(公元九六二年)十月。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亡,十一岁的儿子周保权继位。衡州刺史张文表不服、乘机兵变,占领潭州(治所今湖南长沙),威逼朗州(治所武陵,今湖南常德)。周保权为平定张文表的叛乱,向宋求援。湖南一乱,战火漫延,引起相邻的湖北荆南节度使高继冲的恐慌,担心战火烧到湖北,也急忙向宋太祖求援。

此时的两湖仍然是两个小独立政权,宋太祖正打算出兵平定,见机会来了,那能放过?四年正月,当即派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十州兵以助湖南讨张文表为名,借道荆南。赵匡胤以假途灭虢方略,出师湖南、假道荆南,以达一箭双雕的目的。

二月初九,慕容延钊暗遣李处耘率数千轻骑,进占江陵(今属湖北)城,迫节度使高继冲降,荆南遂亡。时周保权已平息内乱,知宋欲图湖南,为阻宋军南下,命指挥使张从富领兵阻截。二月底,宋军水陆并进,突破三江口(今湖南岳阳北),缴获战船七百艘,占领岳州(治所巴陵,今湖南岳阳)。三月初十,占领朗州,周保权被俘,湖南遂平。

两湖平定以后,镇抚这个地方就是一件大事。“时湖南既平,人心未宁”。因为这个地方三面受敌,东有南唐,西有后蜀,南有南汉;且两湖之地有不少少数民族杂居,处理不好,极易发生动乱而影响他的统一大业。派谁去治理镇抚两湖为好呢?赵匡胤想来想去还是认为潘美最合适,加之淮南已经被潘美治理好了,后院已无后顾之忧。于是“乃授美潭州(长沙)防御使”。把潘美从扬州调到长沙,去镇抚两湖百姓。

潘美深知赵匡胤派他去的目的,他到任后,一干就是八年,这一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了人心,发展了生产,处理好了民族关系,把两湖管理得井井有条,并于乾德二年九月,一举拿下南汉的北面门户郴州,为日后平定南汉做好了前期准备。

5、扫平南汉。

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唯南汉主刘鋹拒绝附宋。 宋太祖开宝二年、辽穆宗应历十九年(公元九六九年)六月,宋太祖以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做进攻南汉的作战物资准备。

宋太祖开宝三年、辽景宗保宁二年(公元九七零年),太祖认为平定南汉的时机成熟了,于是以“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朗州团练使邺人尹崇珂副之,遣使发十州兵会贺州,以伐南汉”。

时南汉拥有两广,且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潘美采取中间突破的方略。九月,直趋贺州(治所临贺,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潘美声言沿贺水东取兴王府(今广州),以诱歼南汉军主力。及刘鋹派大将伍彦柔率舟师溯郁江、贺水西上增援,潘美引军伏击获胜,杀伍彦柔,占领贺州。

十二月,进至韶州(治所曲江,今广东韶关),南汉都统李承渥率兵十万于莲花峰(今韶关东南)下,列象阵迎击宋军,潘美以强弓劲弩破其阵,占领韶州。

四年正月,潘美攻克英(今广东英德)、雄(治所浈昌,今广东南雄州)。二月,进至马径(今广州北),以火攻破南汉招讨使郭崇岳六万兵,继攻陷兴王府,刘鋹降,南汉灭亡。潘美派人将南汉主刘鋹送进京城交由赵匡胤发落。

南汉平定后,赵匡胤不急于要他班师还朝,而是要他兼任广州知州还兼两广转运使以及市舶使(相当现在的海关关长),其后又“拜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胤要他在两广的目的,就是要他安抚好百姓,潘美“上马管军,下马安民”,在这里一干又是三年,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整顿,扫除了刘鋹时期的积习,他请求宋太祖下诏,“全部废除岭南各州在刘鋹统治时期的苛捐杂税,平民当兵的免除兵籍,招诱流亡的人回来生产,禁止各州掳掠人口卖作奴婢”。土匪周思琼聚众负海为乱,潘美带兵将其剿灭,从此两广社会稳定、生产也发展了,“岭表遂安”。

6、平定江南。

宋太祖开宝八年、辽景宗保宁七年(公元九七五年)九月。赵匡胤见平定江南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任命曹彬为统帅,潘美为副帅,进攻南唐。

九月初,赵匡胤派遣潘美与刘遇等率兵先赴江陵。十月,命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与曹彬偕往,进次秦淮。时舟楫未具,(潘)美下令曰:“美受诏,提骁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遂麾以涉,大军随之,吴师大败。

及采石矶浮梁成,吴人以战舰二十余鸣鼓溯流来趋利。美麾兵奋击,夺其战舰,擒其将郑宾等七人,又破其城南水砦,分舟师守之。奏至,赵匡胤看后,指北寨谓使者曰:“此宜深沟自固,江南人必以夜来寇。不然,将为所乘矣”。美闻诏即徙军,是夜,吴人果来攻砦,不能克。(潘美)进薄金陵,江南水陆十万陈于城下,(潘)美率兵袭击,大败之。

李煜危甚,遣徐铉来乞缓师,上不之省,仍诏诸将促令归附。煜迁延未能决,夜遣兵数千,持炬鼓噪来犯我师。(潘)美率精锐以短兵接战,因与大将曹彬率士晨夜攻城,百道俱进。金陵平,以“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宣微北院使,节度领宣微自美始”(【《续资治通鉴》卷八)】) 。

7、大战太原。

宋灭了南唐政权以后,(除杭州南越政权主动投降外)整个南方基本上就平定了,从此也就只剩下北汉一个小小政权了。但北汉那么一个小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那么久呢,一是因为北汉主对外投降了契丹,二是有刘继业等一批能战之将。所以有持无恐,敢于和宋室作对。

太祖开宝九年、辽景宗保宁八年(公元九七六年)秋,赵匡胤决定攻北汉。于是他把这付重担又交给了大将军潘美和党进。潘美副党进兵伐太原,潘美把太原围个水泄不通,与北汉主刘继元战于汾上,“破之,且多擒获”。

可就在这时,赵匡胤病逝,加上契丹援兵将至,朝庭令潘美暂时罢兵撤回。

太平兴国元年,宋太宗赵光义继位,由于潘美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升“宣徽南院使”(【《宋史》卷四】)。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成为上马管军的检校太师,正一品大员。

8、攻取北汉。

太平兴国四年、辽景宗保宁十一年(公元九七九年)春,太宗赵光义决定攻取北汉,完成统一大业。他御驾亲征,命潘美为统帅,兵伐太原。

这一次,他和潘美经过周密部署,鉴于北汉依附于辽,赵匡胤曾三次出征北汉,皆败于出援辽军,遂制定围城打援、先退辽军、后取太原的方略。具体是:令崔彦进、李汉琼、刘遇、曹翰分别攻太原的东、南、西、北面的同时,派尹勋进、齐廷琛、侯继隆、折御卿、郭进、王亿、王贵攻隆州、孟县、沁州、岚州。自领军对太原实施全面包围。

北汉主急乞兵于辽,辽以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耶律敌烈为监军,出东路,另以大同节度使耶律善补率军出北路,分路驰援北汉。

三月十六日,辽国大将耶律敌烈于石岭关遭宋军包围,大败身亡。未几,北路辽军亦被击退。

四月二十二日,太宗到达太原,视察四周各营,慰劳各将领。潘美在扫清外围后,集中兵力数十万猛攻太原,太原终于被攻破,北汉主刘继元在外援无望,城中又乏食的情况下,被迫于五月初六举城出降,北汉亡。

当时杨业在何处呢?此时的“(杨)业本为汉捍太原城东南面”且“杀伤宋师甚众”。及“继元降”,(继业)“犹自苦战”。赵光义命招降杨业,“业乃北面再拜恸哭,释甲来见”。

太原平定以后,赵光义认为要稳定人心,安抚好百姓。于是又命潘美“判太原行府事”。潘美一面安抚山西百姓;一面又继征范阳,太宗赵光义攻幽州,又“以美知幽州行府事”。后来由于赵光义在高梁河之战失利,决定班师,班师前,考虑到刚收复的北汉是河东重地及雁北的前哨,必须要留一名大将在此镇守,他认为潘美最为合适,于是“及班师,命(潘美)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边。这就是说,赵光义任命潘美为河东防辽的主帅,委以重任。潘美知道这付但子很重,于是,潘美一方面安抚山西百姓,发展生产;另一方面积极整顿边防,扫清障碍,为再次北伐做准备。这时的潘美年已五十九岁矣!但他为了大宋朝的统一,长年征战在边防前线,成为国家柱石,所以太祖、太宗在给他的一些圣旨中,多次使用了“柱国太师潘美”这个词。

纵观史籍,从宋朝的开国到立国,潘美是多次挂帅,东征西抚、南征北剿,他“上马治军、下马安民”,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自太祖建隆元年(公元九六零年)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九八三年),这前后二十四年的时间中,为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无怪乎明人柯维琪在《宋史新编》论潘美云:“仁恕清慎,宋代良将,曹彬第一,潘美其次焉。”

史学界对潘美的公正评论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康保成先生评价潘美说:“《潘杨讼》中的‘奸贼’潘(仁)美,是历史上的真人。不过,他既没有陷害过杨业、射死过杨七郎,也没有受过寇准的勘问,以致投降辽国。恰恰相反,无论是在宋初一系列平定叛乱、争取统一的战役中,还是在抗击北疆契丹贵族的战役中,他都所向披靡,战功赫赫,他是一位应当受到后人尊敬的历史人物”。②

潘美本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开国元勋、大忠臣,为什么又变成了“奸臣”呢?这是因为明代的无名氏撰写了一本小说《杨家将》,正是由于这本颠倒了事非的小说,才使潘美蒙辱千年,时至今日是到该进行揭露和澄清时侯了。有人认为:“《杨家将》不过是一本小说,《潘杨讼》也好,《杨门女将》也好,《佘赛花》也好,只不过是一曲戏,小说和戏剧是可以虚构的!”话虽没错,但凡事都应有一个原则,这就是说,“文学上不是不允许虚构,但是毫无根据毫无道理地把一个历史人物往反里写,这就不叫虚构了,这叫实实在在地拧着真实往虚假里构。很简单的道理:这个人本来就没有,是我虚构出来的,那你怎么说他都行。如果这个人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本来是个卖国贼,你非要说他是爱国志士,行吗?不行。那反过来,把爱国志士说成是卖国贼就行了?肯定也是不行的嘛”。同时“作为反映历史生活的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为根据,要尽可能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可是《杨家将》的作者是这样的吗?现在一对照不就什么都清楚了吗?难怪一些正直的学者“为潘美感到有点儿冤,人家辛辛苦苦九死一生为宋朝打了一辈子江山,到头来让一个无名氏糟蹋成这样,你说冤不冤?”③

当然,历史剧是艺术,不是历史教科书,当然需要进行艺术虚构。不仅需要,而且必需。但是,在涉及到真实的历史人物时,就应该有原则了。不少学者对艺术虚构问题早就有统一的认识,他们认为:“这种艺术虚构必须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杜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剧的虚构要注意以下儿点:㈠对于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能轻易改动。 ㈡重要历史人物的基本面目,不能任意改变。㈢历史人物不可能做的事,莫使其为之;不可能说的话,莫使其谓之,切忌把古人现代化”④。《杨家将》以及《潘杨讼》正是违背这些原则的。正因如此,也有不少史学家要求取消违背史实虚构出来的戏曲、小说。如《啸亭杂录》卷十稗史条载:‘委巷琐谈,虽不足与辫,然使村夫野妇闻之,足使颠倒黑白。如《关公释曹》、《潘美陷杨业》,此显然者。……不知作诵始自何人,任使流传后世,不加禁止,亦有司之过也’。然而,《啸亭杂录》成书已经一百多年了,昭才连的建议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潘杨讼》之类戏曲仍在上演,并受到称赞”。⑤

“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忠奸斗争是产生这类戏曲的土壤,广大群众文化水平低下是滋润这类戏曲的雨露的话,那么今天,这种情况已经有了改变,剩下的只有传统。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堕力。但是,它是消极的,因此一定要被摧毁。’我们有责任不使前人继续遭诬,后人继续受骗”。⑥

因此,应该“从我们这一代起,历史剧应当给人以正确的历史知识”。“文艺界首先应当统一认识,提高水平。所有的编剧、演员都应当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这样,违反历史真实的作品就会逐渐减少上演频率,直至从舞台上完全消失。历史剧(小说)的广大观众(读者),也要学一点历史,不要被轻易地哄住了”。⑦

“中国有句俗话,叫‘冰霜一语,斧钺千秋’,意思是说写史书的人只要挥挥笔头子说你几句坏话,你千秋万代都要受到后人的唾骂。潘美不幸应了这句话了”⑧。李之亮教授研究宋朝文史有二十多年,他说“一想到潘美的遭遇,心里就有点儿不是滋味”。他认为“其实宋朝该平反的人远不止潘美一个人,该重新评价的人和事儿也有不少,该揭开的谜底更是比比皆是”。

这就是历史的悲哀所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相信人们会用越来越公正的眼光来审视历史、评价历史人物。

公元二OO六年七月二日

(原载《政协天地》2006第九期)

(转自光明网)

~~~~~~~~~~~~~~~~~~~~~~~~~~~~~~~~~~~~~~~~~~~~~~~~~~~~~~~~~~~~~~

附:引文和参考书目

①【《根据史鉴记载来澄清〈杨家将〉小说厚诬潘美的谬误》】

②④⑤⑥⑦【康保成·《也谈〈潘杨讼〉的历史真实问题…》】

③⑧【李之亮·《“潘仁美”和杨家将》】

【《宋史》】

【《辽史》】

【《宋史纪事本末》】

【《续资治通鉴长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70122.html

更多阅读

正心中医 国医大师贺普仁:“一针一得”治百病

国医大师贺普仁:“一针一得”治百病——从医70年首度公开秘籍贺普仁从医七十年首度公开秘籍  不轻传,诚者主动传!http://www.56.com/u11/v_MzcwMDYxMTI.html  一、针灸界的“九阴真经”  第一眼看到《“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

声明:《替潘仁美喊一声千古奇冤 千古奇冤莫耶斯》为网友不哭站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