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巨星(red giant)
恒星光谱分类中光度级为Ⅲ的恒星称为巨星,巨星中光谱型为K或更晚的一般称为红巨星。肉眼所见的红巨星中最亮的是大角(注1),离我们最近的是北河三和大角。现代恒星演化理论认为,主星序中的很大一段恒星在其中心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完毕后,都要向红巨星演化。恒星向红巨星的演化同质量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可能有很大关系。按一般理论,红巨星应有很厚的对流包层。一般认为,不少恒星在红巨星阶段大概要失去外层物质(这种物质可能形成行星状星云),然后成为白矮星。看来红巨星是大多数恒星要经过的重要演化阶段,但要搞清楚红巨星前后的演化过程,还需要解决许多实测问题和理论问题。
太阳已经耗掉了中心区原有氢含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将来它结束中心区氢聚变为氦的阶段后,也会演化为红巨星(注2)。很多银河星团和球状星团都包含有红巨星。年轻的银河星团如昴星团中没有红巨星。年老的银河星团中有的可以找到红巨星。球状星团中普遍有红巨星,许多球状星团中最亮的星就是红巨星。在有的河外星系中也已经发现红巨星。研究星团和星系中红巨星的化学组成、物理参量和运动特征等对于认识所在星团和星系以及不同星族恒星的特性和演化非常重要。
猎户座的参宿四是全天最亮的二十颗恒星之一,同时也是天上最亮的红超巨星,参宿七颗星中唯一的红星。属半规则变星,周期约2,070天。光球平均视向速度变化周期约5.78年,光谱型变化于M1.5~M2.7之间。它是第一个直接用恒星干涉仪测定角直径的恒星。1966年就已发现参宿四是射电星。射电频谱观测表明,参宿四既有大气射电,也有恒星圆面射电。通过2.1米望远镜电视分光装置观测,发现参宿四周围已形成极厚的气壳,至少伸展到本星半径约600倍处,这表明该星向星际空间抛出了大量物质。还有人认为参宿四至少有两个星周壳层,它们分别离本星约五十和几百个半径处,膨胀速度分别约每秒钟11和17公里。参宿四的距离迄今难于测准(大约200秒差距),因此关于它的真半径、光度等尚缺乏可靠数据。美国基特峰天文台用4米望远镜结合星像处理技术获得了参宿四圆面的照片。
注1:大角即牧夫座a,全天第四亮星,北半天球第一明星,天上最亮的红巨星。是照相和光电方法测视向速度的标准星。英国剑桥大学天文台1968年出版了波长范围3600~8825埃的《大角星分光光度测量图册》。由分析得知,它的大气中碳同位素含量比太阳系相应值小很多,这反映了它的化学演化的特殊性。此外,据197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得知,太阳、大角和球状星团M13中某一红巨星之间的金属丰度对比约为40:10:1,因此可以根据元素的丰度把大角星归为中介星族Ⅱ恒星。人们不仅由光谱观测了解到大角星在向外抛失物质,而且近年来用1.5米太阳塔作光导摄像管天体分光光度测量,发现质量损失率变化很大。通过人造卫星和火箭的红外线检测,已在大角星光谱的紫外线区、可见光区、红外线区都发现了发射线。美国用2.7米望远镜在1978年几个月间测得大角星HeⅠ10830线由天鹅座P型轮廓逐渐变成吸收线,后来完全消失,然后又成发射线。这表明大角星色球温度达15,000~20,000K,色球活动比太阳的强得多,说明大角星也是某一种光谱变星。大角星的质量(以太阳质量为单位)仍未定准,目前有各种数值是:0.1~0.6;0.7~1.7;0.61±0.32;0.6~1.3等。
这是大角的光谱图,科学家就是用这样的图像对各种天体进行分析。
注2:
太阳变成红巨星后,将把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全部吞没。
上两张图片是画家描绘红巨星接近行星时的景色,我们的地球早晚有一天也会面临这种情况,而且还会进入到太阳的肚子里去。那时的景色比这还要可怕,整个地球将被液化甚至气化。
参宿四圆面的照片
参宿四位置,及其大小与太阳系行星轨道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