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老的千年古镇——壶镇
壶镇的概况
壶镇位于瓯江支流好溪上游,地处丽水、金华、台州三市的交界处,位于缙云、永康、磐安、仙居四县市腹地,自古有“浙南北窗”之称。现有镇域面积202平方公里,辖130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人口7.8万,其中集镇3.78万。壶镇是缙云县的副中心城市和丽水市闻名遐迩的“工业重镇”。该镇境内省道临石线、磐缙线、台缙高速公路纵横贯通(壶镇设有互通)、南距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出口约20公里。
文化的壶镇
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唐朝就有壶镇集市,距今已有1000多年,是浙南三大古镇之一。作为千年古镇,壶镇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异常丰富;这里有千年《括苍古道》的主古道——“苍岭古道”,有“江南第一老街”和保存规模最大“旧宅古建筑群”;有“胡宅口”、“西山沿村”的恐龙蛋化石,“李庄”的恐龙化石,汉代名隐阮肇修身之所阮客洞,有“迎祥村”发现的两晋时期的古墓,有始建于五代的九松寺,隋代古刹“周唐寺”遗址,唐代道教胜地“南宫寺”,宋代的“惠明寺”,“美化书院”,“大溪滩”古窑址群,建于宋代前的“广济堰”,明朝的“阮公点将台”,清代的“九进厅”民居建筑以及“贤母桥”等一大批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建筑;整个壶镇现存大小“祠堂”百余处,单在“集中镇”的“吕氏宗祠”就有三十余座之多;这一座座曾昭示往日辉煌的古建筑,成为一道道绚烂亮丽的风景,供人们探索,让后人感叹。“壶镇”正向世人发出无穷的魅力。
历史的壶镇
壶镇本属“婺州”,后划“处州”;很长一个时期里,壶镇只是指“溪头”(壶溪、壶沉)。其实,在宋代以前,壶镇盆地范围最繁荣的地方不是现今的“壶镇”老镇,繁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是集中在现在“雅化路”附近的一个叫“古城”的周围,物产也最为富有;那里有包括“周庄”村,村大贸易非常兴旺,“日接商客两千余”之说;“周唐寺”,一个隋代寺庙,寺院庞大,所管的田地非常的“寛”,需要雇佣大量“劳丁”下地“耕劳”,单单他的伙膳房,就“日供膳食‘劳丁’八百”传说;还有所谓的“古城”更是繁荣,三日一“小集”,五日一“大集”,四邻八乡争相云集。现址的壶镇在当时还是一个古树参天、滩林茂密、人烟稀少的荒地野滩,少有村庄农舍;据《壶溪吕族宗谱》记载,自古就有吕氏居住“壶镇”等地,服务于“商道”——“苍岭古道”沿线,壶镇盆地最为多,也比较早居住下来;一直到北宋中期,壶溪吕氏逐渐迁移定居后,也是以“古城”为中心,开始四处开垦发展;大约到了南宋中晚期,壶溪吕族由于人丁兴旺、家族发展后,也是以“古城”为中心方位,逐渐形成了“东居”和“北居”;“北居”是现在壶镇的“北山村”,而“东居”则就是现在的壶镇位置;这说明“东居”壶镇比较晚发展起来的,也说明现今的壶镇也是“壶溪吕族”移居后发展起来的、也是“壶溪吕族”的主要栖居地和壶镇古址上最早的栖居始祖;“壶溪吕族”移居“东居”后,为了发展建立“自己”的“贸易”,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建立“集市”,规定五日一市,每月逢四、逢九为“市日”,同时区别、竞争“传统”的“古城”“集市”,增加“集市”人气,每年的传统“大市”“五月二十八”就是这个环境下开始形成,传统“大市”规定在“农历”五月二十九前后三天,从二十八日开始,二十九、三十,因为是从二十八日开始“大市”,就习惯叫这个“大集市”为“五月二十八”了。为什么要选择“五月二十八”这个日子呢?有三个方面原因:第一,这个时候,春耕结束,夏收夏种还没有开始,“农闲”;第二,为夏收夏种准备“生产资料”(因为有些生产资料本地不是特产)和交流“土物资”;第三,古时由于生活俭朴,如“穿衣”一年也只有两次进行更换,一次是“过年”,另一次是“大六月”,这个时候已是“大六月”闲下心,卖掉一点自己的“农产品”,需要更换许多生活用品。这说明祖辈们为了自己栖居地发展兴旺也是付出了许多智慧在其中。
发展后的壶镇“集市”非常繁荣,临近的“永康”、“仙居”、“东阳”的“上角”(现为磐安,当时还没有“磐安县”)、“缙云”、“丽水”、“龙泉”、“金华”、“义乌”,以及临近的外省许多地方,都是以“壶溪”(就是“壶镇”)为主要贸易集散中心,“壶溪”得到了空前的繁华。
壶镇的发展还远不止这些,壶镇镇区也是从小到大,从零散到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先从老镇近一点讲,光绪二年(1876)《缙云县志》所描绘的“舆图”上可见,“壶镇”只包括上宅(上街)、中街、下街、市基,包括溪西的“溪沿店”(今“新民村”)等;而不包括“三图”的“厚堂”(“高潮村”)、“一图”的“大路街”(今属于新民村,以前属“雅湖”)仅指“舆地志.乡都”中写的“溪头”。民国五年(1916),吕寿姜、吕辕绘制了一张“壶溪全图”(见《壶溪吕氏族志》),壶镇也还是以上街、中街、下街、大桥街为东西向轴线,南到天后官(今新范市场),北至后塘界的聚落。民国二十五年(1936)整理乡镇时,将原“壶镇镇”和“厚(后)堂乡”合并为新的“壶镇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按省颁各县分区设置实施办法重新区划后,壶镇镇行政区域与镇建成区得到基本一致。
1958年9月撤消区乡镇设置,建立以壶镇区为基础的“幸福(同年12月改为“壶镇”)人民公社”后,壶镇成为公社下属的一个管理区。1961年6~10月,贯彻中央《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撤消“大公社”,恢复区建置,壶镇管理区建立人民公社,直到1983年2月恢复镇建置。这时的壶镇镇辖工联、中兴、农兴、高潮、新范、新和、新民等七个村,与镇建成区应该说还是一致的。解放后,好溪壶镇段东面多次溪改,东岸溪滩建起了行政、教育、商业、工厂、居民区等建筑群,贤母东路、壶滨大街成了新镇区的中心。1990年,好溪壶镇段溪西防洪堤修筑完成,使200多亩荒滩变成建设用地。在贤母桥上游,“新兴”、“安居”两座大桥相继建成。溪西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今已成为繁华的新区。近几年来,壶镇的建成区不断向四周扩展,好溪之东区块:南达社后、北至石龙头、东延将至五里牌山;好溪之西区块:把老镇区与南顿、好溪、青川、胡宅口、李庄、湖川都连成了一体。
壶镇镇的行政区域,在1983年2月恢复镇建置时辖七个村,1992年5月,缙云县开展“撤区扩镇并乡”工作,原三联(34个行政村)、白六(18个行政村)、浣溪(12个行政村)、括苍(11个行政村)等四个乡并入壶镇。2008年2月,缙云县部分乡镇又进行行政区划调整,雁岭乡(31个行政村)和白竹乡(16个行政村)又并入壶镇镇。
今天的壶镇,依旧是昔日的“壶溪”、“壶沉”、“溪头”、“胡陈”,千年古镇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壶镇”永不言老,走向新的辉煌。
(特别感谢:吕德强先生、吕耀端先生、陈渭清先生、卢靖先生等一起进行了共同探讨和提供相关资料)
转载
视频: 《《风雅钱塘》之壶镇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