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节日一览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民 族节日名称主要活动内容时间(农历)
彝族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族赛衣节 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 跳虎笙、虎舞 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 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族大理三月街 物资交流、赛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青姑娘节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绕三灵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会 祭祀、栽秧、对歌 芒种节令
白族火把节 树火把、赛龙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宝山歌会 庙会、对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会 梨园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开时节
白族本主会 祭祀、歌舞、洞经音乐 各村寨不同
傣族傣族泼水节 赛龙舟、泼水、歌舞 阳历四月中旬
傣族送龙节 祭祀、歌舞 公历一月
傣族关门节 琰佛塔、歌舞 阳历七月中旬
傣族开门节 串寨、放高升、歌舞 阳历10月中旬
哈尼族哈尼族阿玛突 祭祀、歌舞、摆街宴 农历二月属龙日
“苦扎扎”(六月年节) 打秋千、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玛主”节 歌舞、摔交 阳春三月
哈尼族捉蚂蚱节 捉蚂蚱来食用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节 秋千、歌舞 农历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龙日/新米节 鋩锣、牛皮鼓,巴乌、四弦琴 农历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节 秋千、歌舞 
哈尼族苗爱拿节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族苗族花山节 爬花杆、芦笙、歌舞 正月
傈僳族傈僳族澡堂会 温泉沐浴、赛歌 正月初二
傈僳族“盍什”节 吃团圆饭、射弩比赛 正月初一至十五
傈僳族刀杆节 爬刀杆、下火海、丢包、歌舞 二月初八
纳西族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 野炊、赛马、歌舞、农具交易 二月初八
纳西族三多节 祭祀、对歌、斗牛 六月二十五日
纳西族骡马大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农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纳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纳西族七月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夏历七月中旬
纳西族祭龙节 物资交流、文体表演 正月十五
拉库族拉祜族库扎节(年节) 象脚鼓舞、对歌 傣历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芦节 篝火、歌舞 农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阳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族佤族拉木鼓节 祭祀、歌舞 佤历“格瑞月”/公历12月
布朗族布朗族冈永节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独龙族独龙族卡雀哇(年节)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颇族景颇族目脑纵歌 祭祀、歌舞 农历正月
怒族怒族年节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鲜花节 采集鲜花、歌舞 农历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阿昌族会街 耍白象、跳象脚鼓舞 农历九月中旬
普米族普米族“大年”节 荡秋千、赛马、歌舞 腊月初六
普米族转山会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族藏族草地藏民节/藏历年 赛马、野餐、跳锅庄 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 对歌 农历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 祭祀、歌舞 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 赛马 农历五月初五
回族回族古尔帮节 团拜、宰牲 回历十月
 回族开斋节 礼拜、颂经、歌舞 六月
 回族肉孜节 减食 五月二十三日
 回族宰牲节 宰杀一些牛羊、祭祀 回历的+月十二月
 回族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
基诺族 基诺族特懋克节 歌舞、串寨、打陀螺 基诺历法一月
瑶族 瑶族盘王节 祭祀、歌舞 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干巴”节 跳铜鼓舞 十二月下旬
 瑶族“夕九节” 歌舞 每年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达努”节 歌舞、武术、球赛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歌堂”节 男女谈情说爱、唱歌求偶 农历十月十六
 瑶族倒稿节 斗牛赛 农历十月十六日
 瑶族掌肉待客节 纪念始母密洛院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瑶族“赶鸟”节 对歌 二月初一
 瑶族姑娘街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
壮族 壮族陇端节 戏剧、杂耍、歌舞 六月
 壮族六郎节 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农历六月初一或七月初一(根据地域不同)
布依族 布依族跳月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布依族三月三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每年三月初三
 布依族“六月六”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六月初六
 布依族跳花会 吹嘞友、弹月琴、吹木叶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
水族 水族节日 表达的意思和春节差不多 农历6月初一
德昂族 德昂族泼水节 泼水、歌舞 清明节后7天
 德昂族节日  
满族 满族颁金节 祭祖、歌舞 十月十三日
蒙古族 蒙古族鲁班节 祭祀、歌舞 四月初二
维吾尔族 萨依勒节 游玩 五月间;六、七月间;八月
白雪节 娱乐活动 每年入冬第一次降雪

贵州部分地区少数民族主要节日表

日期(农历)节日名称民族地点活动内容
一月初四至十五根今布依镇宁县黄果树文艺演出、赶表(谈情说爱)、吹唢呐
一月初九跳场贵阳市花溪区桐木岭跳芦笙
一月十一至十五芦笙会凯里市舟溪各寨跳芦笙、对歌、斗牛
一月十五地戏节布依贵阳市花溪区大赛演唱地戏
一月十六至十八芦笙会凯里市舟溪乡芦笙堂跳芦笙、敲木鼓、斗牛赛马
二月首亥日翻鼓节凯里市青曼乡晴郎村敲木鼓、敲铜鼓、吹芦笙
三月初三三月三镇远县报京乡对歌、跳芦笙、讨篮子(男女青年定情)
三月十五至十六姊妹饭节台江县吃姊妹饭、踩鼓舞、吹芦笙
三月十九至二十一芦笙节凯里市旁海区跳芦笙、斗牛、赛马
四月初八四月八贵阳市喷水池吹芦笙、对歌、跳舞
四月初八四月八黄平县飞云崖、松桃县等吹芦笙、对歌、跳舞
五月初五龙舟节苗、侗镇远县城关赛龙舟
六月初六六月六布依贵阳市花溪区赛歌、赶歌会
六月初六踩歌堂镇远县金堡乡对歌、赶歌会
六月中卯日跑马节凯里市挂丁对歌、赛马
六月第二卯日吃新节凯里市旁海区乡村吃新米、庆丰收
六月十九爬坡节凯里市香炉山跳芦笙、对歌、游方
六月二十一查白歌节布依兴义市查白乡对歌、弹月琴、跳舞、赶表
七月十三七月半凯里市城郊跳芦笙、斗牛、赛马
七月第二卯日七月半(吃新)凯里市舟溪、青曼

吃新米、集会

七月二十一芦笙节凯里市旁海区吹芦笙、赛马、对歌
九月初九重阳节凯里市青曼吹芦笙、斗牛、赛马
十月第一寅日苗年凯里市挂丁、舟溪吹芦笙、斗牛、敲铜鼓、赛马
十月亥日(水历岁首)端节三都、独山、都匀祭祖、赛马

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一览表

节日名称民族时间(农历)主要活动内容公历2003年公历2004年公历2005年公历2006年公历2007年
花山节苗族正月初三对歌、芦笙舞、爬花杆2月3日1月24日2月11日1月31日2月20日
扩节拉祜族正月初接新水、芦笙舞、狩猎2月3日1月24日2月11日1月31日2月20日
目脑纵歌景颇族正月十五跳文崩舞2月15日2月5日2月23日2月12日3月4日
棒棒会纳西族正月十五赛马、交流农具2月15日2月5日2月23日2月12日3月4日
三朵节纳西族二月八赛马、跳“阿哩哩”、野餐3月10日2月27日3月17日3月7日3月26日
插花节彝族二月八插马缨花、插花、“左脚”舞3月10日2月27日3月17日3月7日3月26日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对歌、跳扁担舞4月4日4月21日4月11日3月11日4月19日
三月街白族三月十五赛马、龙舟竞渡、歌舞4月16日-21日5月3日-8日4月23日-28日4月12日5月1日
特懋克节基诺族播种前跳鼓舞、竹杆舞、打砣螺、唱歌2月6日-8日2月6日-8日2月6日-8日2月6日-8日2月6日-8日
牛玉节布依族四月八吃牛王耙、给牛散食、歌舞5月8日5月26日5月15日5月5日5月24日
绕山灵白族四月二十三绕山祭祖、金钱棒、八角鼓舞5月23日6月10日5月30日5月20日6月8日
泼水节傣族傣历新年泼水、丢包、放高升、赛龙舟、4月12日-14日4月12日-14日4月12日-14日4月12日-14日4月12日-14日
端阳节藏族五月五赛马、锅庄舞、弦子舞6月4日6月22日6月11日5月31日6月19日
转山会普米族五月五转山、歌舞、鸣枪6月4日6月22日6月11日5月31日6月19日
盘王节瑶族五月二十九祭祖、歌舞6月28日7月16日7月5日6月24日7月13日
苦扎扎哈尼族六月二十四
前后
串寨、磨秋、歌舞、摔跤、祭秋房8月1日7月22日8月8日7月18日8月5日
火把节彝、白族六月二十四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7月23日-25日8月9日-11日7月29日-31日7月19日-21日8月6日-9日
开斋节回族回历十月一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族回历十二月团拜、宰杀牛羊等
会街阿昌族九月十五刷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10月10日10月28日10月17日11月5日10月25日
卡雀哇独龙族冬月剽牛、祭祀、锅庄舞、互邀作客12月12月12月12月12月
端节水族冬月会铜鼓舞、对歌寻偶12月12月12月12月12月
阔时节傈僳族冬月祭神、射弩比赛、对歌12月20日12月20日12月20日12月20日12月20日
拉木鼓佤族腊月剽牛、拉木鼓、跳舞1月1月1月1月1月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大全

1白 族:人口为1594827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县。白族人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种方言。绝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并通晓汉语。白族人民从唐代开始曾经使用过以汉字为基础的方块白文,以记录白语。由于汉族和白族的交往,白族人长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所以白语里含有大量汉语词汇,汉文很早就成为白族通行的文字。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区域。从考古发掘的苍洱遗址、海门口遗址,都表明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经有居民生息繁衍。他们使用磨光石器,从事简单农牧和渔猎生产,过着半穴居的生活。20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发展农、牧业生产。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苍洱地区设置了郡县。8-13世纪,这里先后出现了以彝、白先民为主体的奴隶政权南诏国和以白族段氏为主体的封建领主制政权大理国。白族90%以上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白族人自称“白子”、“白伙”、“白尼”,汉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2哈尼族:人口为1253952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的哀牢山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哈雅、碧卡、豪白3个方言。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尼族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哈尼族人由于居住地不同而有许多自称,如称“哈尼”、“爱尼”、“豪尼”、“卡多”、“碧约”、“白宏”的人比较多。史书记载中,称他们为“和蛮”、“和泥”、“窝泥”、“俄泥”、“哈泥”、“阿泥”等。新中国成立后,本民族各支系协商后以哈尼为统一的族称。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人。羌人逐渐南迁,到公元7世纪时已经居住到今哀牢山、无量山一带;唐南诏时又向东南集中,聚居于红河、元江岸边,在此开发和发展经济。今天,元江南岸的崇山峻岭上铺满了层层梯田,有的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这就是世世代代的哈尼族人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的结晶。哈尼族人利用那里山高水长的地理优势,把终年不断的溪流涧水引进梯田,形成完全自然的灌溉网。他们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多种经济林木、培植茶园。哈尼族人保持着父子连名制,即父亲名字的最后一或二字,为儿子名字的开头.“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3傣 族:人口为1025128人。

 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县。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傣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4种。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傣族人多信仰小乘佛教。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白衣”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过去自称为“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傣族人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有本民族的历法----傣历,有著名的叙事长诗,有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充分体现了傣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风情。傣族人生活在亚热带地区,农业生产发达,还适宜种植甘蔗、咖啡、剑麻、香蕉、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西双版纳的密林中,有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被称为生物王国,现已成为中国有名的旅游圣地。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4佤 族:人口为351974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及其周围山区。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有巴饶克、佤和阿佤3个方言。佤族原来没有文字,1957年设计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佤族文字方案。佤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佤族是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2000年前就与布朗、德昂等民族的先民一起开发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他们自称“佤”、“巴饶克”、“阿佤”等,都有“山居人”的意思。周秦时期其先民是“百濮”的一支,唐代称“濮子蛮”,宋代称“濮蛮”,明代称“古剌”,清代称“嘎剌”、“哈瓦”。当地傣族称其为“卡佤”,因为“卡”在傣语中意为奴隶,所以这种称呼带有侮辱性。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体现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为其正名统一称为佤族。佤族人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上,特别是在山峦起伏的阿佤山区,交通不方便,因此与外界交流少,经济发展缓慢。只有在他们翻身做了主人以后,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5拉祜族:人口为411476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澜沧县、孟连县,少数人与其他民族杂居于云南省西南边境县。使用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拉祜纳和拉祜熙2个方言。由于拉祜族人长期与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数拉祜族人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拉祜族人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式的拉祜文。20世纪50年代以前,拉祜族人信仰多神的原始宗教。后大乘佛教传入,又流行这一宗教,还有少数村落居民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拉祜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与彝族、纳西族等民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系,由青藏高原不断南迁而形成的民族。清朝时的史籍记载中,拉祜族被称为“倮黑”。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称。在拉祜语中,称“虎”为“拉”,“用火烤食”为“祜”,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虎肉”。这一族名充分反映了拉祜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狩猎的民族,被其他民族的人称为“猎虎的民族”。拉祜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20世纪40年代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领主或地主经济,但仍有一些地区保留着原始社会的残余,还在实行刀耕火种、轮歇抛荒的落后耕作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拉祜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6景颇族:人口为119209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陇江、盈江和梁河等县山区,附近州县山区也有少数散居的景颇族人。使用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的景颇文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族人过去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景颇族人不是云南德宏地区的土著民族,古代景颇族先民劳动生息在康藏高原南部,后来沿横断山脉南迁至澜沧江、金沙江一带,至明末清初才移居到德宏地区,和德昂、傈僳、阿昌、汉等民族交错杂居于山区。景颇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粮食作物以水稻、旱谷为主,其次是玉米。新中国成立前,景颇族社会已经出现了地主、富农,过去的山官已经逐步演变为封建领主。景颇族人民风纯朴、直爽,是一个晓勇的民族,他们从小就和大人一起上山打猎,肩背挎包、腰挂长刀、肩扛铜枪炮,十分威武。景颇族妇女善编织,能够织出数百种彩色图案花纹,其中大多数是动植物的图形,精美艳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贫穷落后的景颇山已经出现了繁荣兴旺的景象。

7布朗族:人口为82280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地。布朗族人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有布朗、阿尔佤2个方言。部分布朗族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布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布朗人会汉文、傣文。过去大部分布朗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传是中国古代濮、蒲和朴的后代。唐朝时称为“朴子蛮”,元、明、清时称为“蒲蛮”。部分人自称为“布朗”,部分人自称为“阿瓦”、“伊瓦”、“翁拱”等,汉族和傣族人称之为“濮满”、“蒲满”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解放前生活在布朗山上的布朗族人还保留着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在平坝地区生活的布朗族人,由于受经济文化发展比较快的汉族、傣族人的影响,己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布朗族人生活的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植茶树,是著名的普洱茶的产地。布朗山的布朗族人实行母子连名制。小孩出生3天拴线命名,将母亲的名子连在孩子的名子之后。布朗族

的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8阿昌族:人口为27708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等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腾冲县。阿昌族人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有梁河、陇川、潞西3个方言。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都通晓汉语或傣语。阿昌族没有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阿昌族人聚居区,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汉文史书中,除称其为"阿昌",还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称谓。因居住地区不同,还有一些自称,如"勐撒掸"、"衬撒"、"汉撒"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在公元13世纪,经过多次迁徙,逐渐定居到现在聚居的地方。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唐宋时期,阿昌族地区属南诏和大理政权管辖。明清时期,一直实行土司制度。解放前,阿昌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地主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其时,领主多为傣族土司,地主多为汉人。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9普米族:人口为29657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其间差别很大。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通用汉文。普米族人大多数信仰多神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还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和道教。普米族人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各有其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町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意思都是“白人”。汉文史籍上称其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人原来居住在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约在公元7世纪前他们迁徙到今四川西南部地区,是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并与汉族藏族等民族有密切来往。元朝时,普米族的一支随蒙古军队进入云南省的滇西地区,并在那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普米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9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加之生产方式落后,所以生产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8年建立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后,各方面都取得极大发展。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10怒 族:人口为27123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三县,附近的兰坪、维西有几处怒族的聚居点。 

  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各地方言差别很大,以致不能互相通话。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部分人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怒族是生活在怒江、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有两个不同的来源。住在福贡、贡山一带的怒族人是那一地区最早的土著,他们自称“阿怒”、“阿龙”;住在碧江、泸水一带的怒族人则是从丽江、剑川以东陆续迁徙而来的,他们自称为“怒苏”,与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在长期的交往中,这两部分人相互融合,在怒江区域逐渐形成一个民族。过去汹涌奔腾的怒江阻隔了怒族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他们靠溜索和独木舟过江,十分危险,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不平衡。20世纪中叶,还有一部分地区的怒族人仍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近几十年来,一座座钢索大桥跨越滚滚的怒江,现代化的公路已经打开了山封江锁的怒江地区,怒族人民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怒族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11德昂族:人口为15462人。

 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其中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聚居区。使用德昂语,属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可分为纳盎、布雷、若买3个方言。大多数德昂族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汉文或傣文。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就是德昂族的先民,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召、大理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德昂族绝大多数与景颇、汉、傈僳、傣等民族交错分寨杂居,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从古时候起,饮茶就是德昂族人的一个嗜好,因此他们善于种茶,家家都栽有茶树。过去在居住地区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被看作是低下民族,解放后改变了这种情况,和其他民族一样有了平等的地位。解放后统称崩龙族。在本民族的要求下,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德昂族的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12独龙族:人口为5816人。

 独龙族人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使用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信鬼。

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做为民族称谓。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很低,基本上还处于父系家族公社制,使用原始的木、竹制简单工具,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年产量很低,所以采集和渔猎仍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补充。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落后面貌。独龙族人民勤劳好客重友,常常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猎获的野物,凡参与狩猎者人人有份。他们重信义遵诺言,有着优良朴素的道德观念,“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独龙族的传统美德。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13基诺族:人口为约1.8万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四邻山区。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盛行祖先崇拜。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过去史籍文献记载中汉译为“攸乐”。基诺族人全部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据其生活习惯、节日习俗、服饰装饰、族源和历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况,于1979年经过民族识别,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我国认定的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基诺族人尊奉诸葛亮,传说是诸葛亮南征部队的一部分人,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经过世代的繁衍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尚未形成一个定型的阶级社会,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人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刻竹记事、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后面貌。如今,基诺族自己的干部、大学生、医生、商人和农业科技人员都已成长起来了。基诺族的节日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14彝 族:人口为6572173人。

 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用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与汉族人居住联系比较多的彝族人能通汉语。彝族人过去流行多神崇拜,清初盛行道教,19世纪末年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但信教的人很少。彝族是中国一个人数较多、分布较广、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早在远古时代,彝族的先民就已在中国西南地区生息繁衍。古代生活在陕甘青的羌人的某些支系南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西南的土著部落不断地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他们的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的广大地区,各地的彝族人都传说他们是出自仲牟由,其所生6子发展为“六祖”部落。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长期地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至20世纪中有些地方还残留着奴隶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彝族人有许多自称,因地而异,如“诺苏”、“纳苏”、“罗武”、“罗罗”、“米撒泼”、“撒尼”、“阿细”、“阿西”等,按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苗 族回 族

15藏 族:人口为4593330人。

 主要聚居于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几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使用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卫藏、康、安多3种主要方言。藏文是公元7世纪时参照梵文字体创制的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藏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藏族的先民很早就繁衍生息在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地区。考古已发现旧石器、新石器和金石并用的古文化遗址。公元6世纪时,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号称“赞普”,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辖了整个西藏地区,史称“吐蕃”。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对藏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元朝把西藏地区置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正式设官建制。清政府正式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设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厦”并任命驻藏大臣。20世纪50年代,西藏地区还保持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1959年全面进行了民主改革,广大藏族人民才真正获得了新生。在藏族人民的努力下,藏族地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上,逐步摆脱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16傈僳族:人口为574856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数分散居住在附近州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使用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傈僳人创制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的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新文字,现已在傈僳族人中推行。傈僳族人过去信仰原始宗教,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进入后,少数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傈僳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族称最早见于唐代,并沿用至今。傈僳族和彝族、纳西族的关系密切,源于唐时的“乌蛮”。8世纪时,傈僳族的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16世纪中叶,由于反对掠夺、压迫和躲避战争,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的带领下迁徙到怒江地区。傈僳族人居住在偏僻遥远的高山上,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为生,到20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明显的氏族社会残余。仅怒江地区就有虎、熊、猴、蛇、羊、鸡、鸟、鱼、鼠、蜂、荞、竹、菜、麻、柚木、犁、霜、火18个氏族名称,这些名称是他们各自崇拜的对象----图腾。新中国成立后,傈僳族人民获得了新生。特别是发展了交通事业,使傈僳族人走出了封闭的大山,其经济、文化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17纳西族:人口为278009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和西藏的茫康县也有分布。使用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与汉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数人会讲汉语。过去纳西族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叫东巴文,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叫哥巴文。1957年设计了一种以拉丁字母形式为基础的纳西拼音文字方案。过去纳西族人普遍信仰多神的东巴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道教或基督教。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18仫佬族:人口为159328人。

 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县市,与汉、壮、苗、瑶、侗、毛南、水等族人杂居。使用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仫佬语与毛南语、侗语、水语相当接近。大多数人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来以汉文为交际工具。仫佬族人多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佛教。仫佬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魏晋以来史书上称其为“姆佬”、“木佬”,是包括在僚、伶的泛称之中。据历史记载和传说,最晚仫佬族人在元代或明初就已经住在广西罗城一带。其民族自称为“伶”、“谨”,壮族人称他们为“布谨”,汉族人称他们为“姆佬”。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仫佬。仫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属于石山地带,层峦叠嶂、山峰如林、峡谷洼地密布,土质贫瘠,农田灌溉和交通都极不方便,难以发展经济。近几十年来,不断兴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积越来越大,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仫佬族人生活的大山中蕴藏着丰富的煤,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己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支柱。仫佬族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19壮 族:人口为15489630人。

 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人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过土俗字,但不规范。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壮族人多使用汉文。壮族人过去多崇拜自然和多神的原始宗教。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近代,基督教、天主教也传入壮族地区,但影响不大。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中国岭南的土著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万年以前,壮族的先民就生活在中国的南方。春秋战国时,是百越的一支。宋朝以后,又以“僮”、“土”等名称见于史册。各地壮族人有20多种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僮”,1964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更加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精神风貌。1958年3月15月,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壮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壮族人民爱唱歌,壮乡被赞誉为“歌的海洋”。瑰丽的壮锦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手工艺品,驰名中外。壮族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20瑶 族:人口为2134013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也有分布,居住形式为大分散、小聚居。使用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瑶语是三种语言的总称,包括勉语、布努语、拉珈语。各地瑶族人的语言差别很大,往往不能互相通话。瑶族人通常能用壮语和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汉文。瑶族人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的人信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有的人信仰道教。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莫徭”、“蛮徭”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不同的经济生活、地域、服饰、头饰,还有几十种不同的称谓,如“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茶山瑶”、“背篓瑶”等。因为这些称谓中都有“瑶”字,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由于居住的地方自然条件不同,瑶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副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21水 族:人口为345993人。

 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附近的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和广西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县。使用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阳安话、潘洞话、三洞话3个土语。曾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约有300多字,只有少数巫师认识,在宗教迷信活动中使用。水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字。水族人过去信仰多神、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清末曾传入天主教,但信教人数很少。聚居于“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月亮山脚下的水族人,是从古代“骆越”的一支发展起来的,明代的史册中已经有水族的名称了。水族人自称“海水”,其意为水人。清代王朝直接统治水族地区以后,不断有汉族人大量迁入龙江和都柳江上游地区,与水族人交错混居,使水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较快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水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落后面貌,发病率曾高达80%的疟疾也被控制住了。1957年成立了三都水族自治县,在国家的帮助下,勤劳的水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家园,使都柳江畔成为鱼米花果之乡。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22满 族:人口为9821180人。

 满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以辽宁省为最多。使用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南、北2种方言。由于与汉族混居、交往密切,因而现在满族人都习用汉语,只有少数偏远的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16世纪末,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了满文。现在满族人都用汉文。满族人曾信仰多神的萨满教,现已消失。满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称“”、“挹娄”、“勿吉”等,他们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的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黑水”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2世纪,建立了金朝。1583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创立了满文,并于1635年定族名为“满洲”。八旗制度具有政治、军事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成为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911年,辛亥革命后称为满族。满族人对中国的统一、疆域的开拓、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23蒙古族:人口为4806849人。 

 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他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中国蒙古语有3个方言,即内蒙古方言、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卫拉特方言。使用蒙古文。13世纪初由回鹘字母创制了蒙古文字,经多次改革,成为今天规范的蒙古文。蒙古族人多信仰喇嘛教。蒙古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那时只是蒙古众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的发祥地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以后逐渐西移。各部落之间竞相掠夺人口、牲畜和财富,形成了无休止的部落战争。1206年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各部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还不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活动,扩大其疆域。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24布依族:人口为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其他地区、云南省罗平和四川省宁南、会理也有分布。布依族人使用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缘。布依语有3种方言。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使用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族文字方案。有少数布依族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地区多河谷和平坝,山青水秀,闻名世界、景色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就在布依族人聚居的地区。在布依族地区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种植水稻的农业民族。布依族人心灵手巧,他们制作的蜡染布历史悠久、图案美观,是享誉国内外的工艺品和收藏品。布依族的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25羌族:人口为198252人。

 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少数人与汉、藏、回等民族人杂居。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分5种土语。大多数羌族人通汉语。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使用汉字。过去羌族人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玉米、大豆为主。羌族人生活的地区峰峦重叠、河川纵横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主要产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的洗礼,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羌族人民的农业生产和其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水利水电的发展最为突出,他们生活的山区小型水电站可说是星罗棋布。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26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彝族、藏族、苗族、回族、

26土家族:人口为5704223人。

 主要聚居于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连地区。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南部和北部2个方言。由于和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使用土家语的人也多通汉语。土家族人使用汉文。土家族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土兵”等。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县。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农业生产发达、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先进。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遗产,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傈僳族、纳西族、蒙古族、满族、布依族、白族、傣族、壮族

27苗族:人口为7398035人。

 主要聚居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有大的聚居区,也有小的聚居区,还有与其他民族杂居区。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大方言中还有小的分支方言。杂居地区的苗族人,会讲汉语或侗语、壮语等。过去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1956年,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苗族人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史籍中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有了苗族的先民。古史传说中与黄帝、炎帝有合有战的蚩尤,是苗族人尊奉的祖先。分布在各地的苗族人有许多自称,如“牡”、“蒙”、“毛”、“果雄”、“带叟”等,还有些地方按其住地、服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称,如“长裙苗”、“短裙苗”、“长角苗”、“红苗”、“黑苗”等。自汉以来苗族人就住在湘西、鄂西、川东、黔东一带,由于战争、饥馑、疾病以及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他们不断迁徙,造成了苗族人分布广泛,方言、服饰、头饰、习俗的巨大差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苗族人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兼营油桐、油菜等经济作物和田七、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布依族、

28侗族:人口为2514014人。

 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的地区,其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地。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南北两个方言。侗族原无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1958年以侗语南部方言为基础,以贵州省榕江话为标准音,采用拉丁字母创设了侗文。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侗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秦汉时称为“骆越”,魏晋以后称为“僚”,侗族就是僚的一部分。古代文献史册上称侗族为“洞人”、“峒人”、“洞蛮”等,其自称为“甘”,宋时音译为“仡伶”,明以后称“峒僚”、“峒蛮”、“峒苗”,或误称为“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其为侗族。侗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粳稻为主,糯稻次之,并善于稻田养鱼。侗族人还从事林业,以种植杉木、油茶著称,以油茶待客是侗族人热情好客的习俗。侗族妇女喜欢种棉花,自织布、染布。侗家以人人会唱歌自豪,人们称誉侗族地区是“诗歌的海洋”。村寨中的鼓楼和风雨桥以它们的独特风格,显示着侗族人民的建筑艺术。讲究礼貌、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修桥补路、重视公益事业是侗族人的传统习俗和美德。侗族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土家族、彝族、

29仡佬族:人口为437997人。

 主要散居于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少数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使用仡佬语,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分稿、阿欧、哈给、多罗4个方言。由于居住分散,汉语已成为通用语,不少人还通苗语、彝语、布依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音老)有密切关系。大约在2000年前,古代僚人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自明代以来,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着:“仡佬,古称僚”。仡佬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玉米为主,其次还产稻、麦、薯等。早在清代,仡佬族人中就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铁匠,铸犁、制作鸟枪,被人们称为“打铁仡佬”。仡佬族人因为长期与汉族人杂居在一起,所以生活习俗等方面已和当地的汉族相似,但至今仍保存一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节日庆典、饮食习惯。因为仡佬族人数少又居住分散,所以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就连语言也有很大差别,往往分散居住在一个县内的族人也不能通话。新中国成立前,仡佬族人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解放后,仡佬族人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生产水平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佬族的节日是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水族、回族、白族等10个民族。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贵州少数民族人口为1290.0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6.77%。其中苗、布依、侗、仡佬、水等民族在贵州的分布较为集中,全省苗族人口为419万,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9.8%;布依族人口为284万,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3%;侗族人口为160.7万,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55.7%;仡佬族人口为49.4万,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8.2%;水族人口为37万,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3.2%。贵州少数民族成分仅次于云南、新疆、青海、广西,居全国第五位;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广西、云南,居全国第三位

30回族:人口为8602978人。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省、青海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云南省等分布较多有大小不一的聚居区。中国其他地方也有许多回族人聚居和散居。回族分布广泛,可以说回族散于全国各地,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人与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因此都使用汉语,与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的回族人也会使用那个民族的语言,少数人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使用汉文字。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的来源可上溯到公元7世纪。那时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国来经商,留居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历经几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回族的一部分。另外,13世纪初叶,因战争大批被迫迁到中国西北部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通过婚姻、信教等形式,不断地同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人融合,逐渐形成了回族。现在全国绝大多数县、市都有回族居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在聚居的城市、乡镇,甚至村落都建有清真寺,形成围寺而居的特点。他们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惯,所以有以饮食业为主的经商传统,人们常可见到挂着“回民”、“清真”招牌的饭店、食品店,那是专为回族群众服务的商店,里面各种脍炙人口的风味小吃吸引着各民族的人。回族的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31东乡族:人口为373872人。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少数散居在甘肃省兰州市和定西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可分为锁南、汪家集、四甲集3个土语。大多数东乡族青年兼通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东乡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东乡族人主要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地区,并以地区名为民族名,称为东乡族。东乡族源于蒙古族,从13世纪开始就有蒙古军队驻守、屯田。13世纪后,他们改为信仰伊斯兰教。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于东乡地区的各民族融合而成一个单一的民族。过去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东乡族。东乡族自治县是干旱山区,境内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海拔高,交通不便。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已经改变了过去干东乡的旧貌,成为欣欣向荣的新山乡。东乡族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基本与回族相同,但使用的语言却与蒙古族相似。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以土豆为主,其质沙甜、含淀粉高。他们还培植了一种很出名的桃杏,既不同于桃也不同于杏,其个儿大、色美、味香。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32土族:人口为373872人。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少数散居在甘肃省兰州市和定西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可分为锁南、汪家集、四甲集3个土语。大多数东乡族青年兼通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满族、

33裕固族:人口为10569人。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人聚居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现使用3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还有一种是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都用汉字。裕固族人多信仰喇嘛教。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袁纥。8世纪,回纥人迁到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游牧,建立汗国。9世纪国破,其各部人马四处出逃,其中一支来到河西走廊,与先迁来的同族人会合,成为今日裕固族的前身。史书上曾称其为“黄番”、“西番”、“撒里畏兀儿”等,本民族自称“尧乎儿”、“西喇尧乎儿”。1953年筹建自治县时,经本民族协商定“裕固”为族名,意取“富裕巩固”。裕固族人生活在祁连山区,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在国家的支援下,实现了定居放牧,建设围栏草场、人工草场、饲料地,兴修水利,置办机械,草原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提高。

34保安族:人口为12212人。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在聚居区的保安族人使用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保安族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人以汉文做为交际工具。信仰伊斯兰教。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保安是由地名而来的自称,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区设置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过去人们因其信仰伊斯兰教、习俗与当地回族相近,而称其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据民族内部的传说、语言特点和类似蒙古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可以认为保安族是由元、明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区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人,与周围生活的回、汉、藏、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他们受封建农奴主的欺压,被迫迁徙到现在保安族唯一的聚居地----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3个毗邻的村庄,当地习惯地称其为保安三庄。保安族人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蒙古族,

35撒拉族:人口为87697人。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及其附近地区。少数人散居于青海、甘肃、新疆等地,与汉、藏、回、维、哈等族人居住在一起。使用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大多数人通晓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撒拉族的先民在元代由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经过长途跋涉迁徙到青海省东部,定居在循化地区。在他们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周围的汉、藏、回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撒拉族。本民族自称为“撒拉尔”。汉文史籍称他们为“撒刺儿”、“沙喇族”、“撒拉回”等,是其自称的不同音译。撒拉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成立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80年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人民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利。他们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努力发展生产,使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得到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36哈萨克族:人口为1111718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使用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西南、东北两个方言。哈萨克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是19世纪下半叶形成的,经苏联两次改革,1954年中国予以修订,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萨克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时,天山南北的乌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人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此后还与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12世纪)、哈剌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其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那时的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在哈萨克族民间传说中,哈萨克有“白鹅”的意思;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人”、“避难者”、“脱离者”。哈萨克人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多数人从事畜牧业,终年生活在美景如画的大草原上。他们放牧、运输、远行,甚至是生活上都离不开马。每个哈萨克人都以善骑骏马为荣耀,以他们是“马上的民族”为自豪。名贵的伊犁马是他们的骄傲。2000多年前因其矫健俊美被汉武帝誉为“天马”。哈萨克族的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等45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最多,超过100万人,东乡族、裕固族和保安族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

37赫哲族:人口为4245人。

 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散居于附近县的一些村镇。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奇楞和赫真2个方言。现在只有50、60岁以上的人还能讲赫哲语,其他人由于与汉族人的长期交往己都使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现己基本不信仰萨满教了。

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由于赫哲族人过去穿鱼皮衣,有犬陪伴,所以被人们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明朝时赫哲族是女真的一支。至清初始以“黑斤”、“黑其”、“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文献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20世纪初,赫哲族社会发展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还在采用削木、裂革、结绳记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曾对赫哲、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实行野蛮统治、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锐减,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已经濒于灭绝的境地,到新中国成立时只剩下3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获得了新生。赫哲族人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同时,他们也开展了多种经营,如农业、养殖业等,其生活已呈现富裕繁荣的景象。

38朝鲜族:人口为1920597人。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绝大多数朝鲜族人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尚未有定论),有6种方言。朝鲜文是朝鲜李朝世宗主持下,于1444年创制的拼音文字。朝鲜族人信教的人很少,只有极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或天主教。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文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物质生活较好的一个民族。在我国的朝鲜族人,主要是19世纪中叶由朝鲜半岛陆续迁入的。1910年,日本帝国吞并朝鲜后,不堪忍受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就已达36万多人。他们在我国东北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朝鲜族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性大,营养丰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称誉为“北方水稻之乡”。长白山林区的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角,被誉为“东北三宝”。敬老爱幼是朝鲜族人的美德。朝鲜族的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9柯尔克孜族:人口为141549人。

 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于新疆各地和黑龙江省富裕县。使用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南、北2个方言。居住在南疆的人通晓维吾尔语,居住在北疆的人通晓哈萨克语,居住在黑龙江省的人通晓汉语、蒙古语。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柯尔克孜人多信仰伊斯兰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或萨满教。柯尔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称,是突厥语,意思可以解释为“四十个姑娘”、“四十个部落”或“草原人”。柯尔克孜族人的先民,史称“鬲昆”、“坚昆”、“纥骨”、“黠戛斯”、“辖戛斯”、“吉利吉思”、“乞儿吉思”、“布鲁特”等。原来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后来逐渐向西南迁到天山地区,并与当地的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其居民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新中国成立前柯尔克孜族人的游牧生活还保留着氏族部落的组织形式,每个部落下有若干个家庭,是其基层生产组织。那时生产粗放、管理原始、生产力低下。如今,他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柯尔克孜草原出现了兴旺景象。柯尔克孜族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40达斡尔族:人口为121357人。

 达斡尔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附近旗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及附近县,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达斡尔族人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布特哈和齐齐哈尔2种土语。其语言丰富,有大量反映渔牧狩猎农耕的词汇,其中有汉语、满语和鄂温克语借词,特别是汉语借词较多。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能使用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达斡尔族人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意为“耕耘者”,是达斡尔人的自称,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清康熙初年,出现了“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研究认为达斡尔族人可能是辽契丹族的后裔。清代,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并不断被征调镇守边关,甚至被远戍新疆,因而除东北外在新疆塔城还有数千名斡尔族人。在中国历史上,达斡尔族人和各族人民一起为共同开发祖国北疆,保卫祖国领土,抵抗沙俄入侵建立过不朽的功勋。达斡尔族人喜爱并擅长打曲棍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誉为“曲棍球之乡”。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41鄂温克族:人口为26315人。

 鄂温克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和周围几个旗、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使用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有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个方言。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文。

过去,鄂温克族人多信仰萨满教,牧民同时信仰喇嘛教。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异地而居的鄂温克族人曾经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的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后来他们向东发展,现在鄂温克族人人口少但分布较广,多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人交错杂居于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居住在额尔古纳左旗的极少数鄂温克族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住在简陋的帐幕----撮罗子中,往往漂泊不定。因为他们饲养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建起了一批鄂温克新村,实行定居放牧,彻底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状况。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42鄂伦春族:人口为6965人。

 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鄂伦春族人普遍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盛行对祖先的崇拜。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这一名称在清初的史料中就有记载。鄂伦春人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话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20世纪40年代他们还是一个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游猎民族,猎获物在部族内平均分配,保存着一些原始社会共同消费和平均分配的习惯,老、弱、伤、残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还要多一些。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一步跨入到社会主义。现在他们已经实现了定居的生活,告别了狩猎,成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者。鄂伦春人心灵手巧,能够利用桦树皮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衣、鞋、盒、篓、桶、箱,甚至是轻巧的桦皮船。这些物品上有美丽的图案,轻巧耐用,精致大方。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满 族、蒙古族、回 族

43锡伯族:人口为172847人。

 锡伯族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还有一部分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周边地区。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锡伯族人使用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人使用汉语。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大多数锡伯族人通用汉文。锡伯族人曾信仰萨满教、喇嘛教,现多已不信教。锡伯族人自称“锡伯”,汉文则有多种译音和写法,如“犀毗”、“师比”、“鲜卑”、“矢比”、“席百”、“席吐”、“锡伯”等。锡伯族人自认是中国古代北方鲜卑人的后裔,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的东麓,公元4世纪前后南迁至黄河流域建立改权,后来融入汉族。少数仍然居住在东北嫩江、松花江、绰尔河流域的鲜卑人繁衍下来,成为今天的锡伯族人。1764年,有1016名锡伯族人被征调到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随军家属2000余人,现在新疆的锡伯族人便是他们的后代。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西迁的锡伯族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牧业。西迁的锡伯族人为保卫祖国,开发建设伊犁河谷,做出了贡献。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44高山族:人口为40万左右。

 主要聚居在台湾省台湾岛的山地、东部沿海和兰屿岛上。使用高山族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泰耶尔(泰雅)、邹(曹)、排湾3个语群,多达20种语言,现在仍在使用的有13种语言。不同名称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高山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天神、自然神和精灵妖怪。高山族这一民族称谓,是1945年后中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统称。它包括了“雅美”、“阿美”、“赛夏”、“泰雅”、“布农”、“曹”、“排湾”、“卑南”、“平埔”等称谓的人。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语言、习俗、服饰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台湾,高山族人只占2%左右,但却是台湾最早的居民。大约从3万年-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台湾台南“左镇人”就移至台湾。从那时起,高山族的先民就居住在祖国的宝岛上。高山族的族源主要来自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古越人的一支,又融合了少数来自菲律宾群岛和琉球群岛的居民。至今高山族人仍然保留着一些本民族的特色,如黥面、凿齿、穿耳等习俗。高山族人主要从事农业、林业和狩猎,其中雅美人主要从事捕鱼。高山族人在台湾当局的统治下,被称为“山胞(分为平地山胞和山地山胞)”。一部分山胞进入城市,生活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纳西族、

45维吾尔族:人口为7214431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数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使用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中心、和田、罗布3个方言。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大多数维吾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维吾尔”其意为“团结”、“联合”。维吾尔族人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及后来的铁勒。铁勒是西突厥汗国的一部分,于7世纪建立了回纥汗国,与唐朝保持友好的从属关系。回纥后改称为回鹘,9世纪时迁入新疆与当地的各族居民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擅长种植棉花、葡萄和园艺生产,其经济发展很快。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维吾尔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自治区在工农业和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白族、

46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

 使用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居住的地区不同,其方言也各异。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所以很多人通晓汉语。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以前黎族人信仰原始宗教,近代少数人信仰基督教。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与壮、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特别是和古代百越的一支骆越的关系更为密切。远在秦汉以前骆越的一支就从祖国大陆两广地区陆续迁移到海南岛。黎族有许多自称,如“孝”、“岐”、“美孚”、“本地”等,“黎”作为一个族称始于唐末,到11世纪的宋代以后才正式见于史籍,直至今天。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宋末元初时纺织家黄道婆就曾在海南岛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术,创造出一套先进的纺织工具和技术,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作出了贡献。黎族人民居住的海南岛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湿、风景秀丽、四季常青、物产丰富,不但农业发达而且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甘蔗、水果、油料等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苗族:

47俄罗斯族:人口为13504人。

 俄罗斯族人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以伊犁地区为多,还有少数人分散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使用俄罗斯语(简称俄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通用俄文。俄罗斯族人多信仰东正教。中国的俄罗斯族人最初是18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的。19世纪至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有更多的俄罗斯人陆续进入新疆一带。那时被称为“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俄罗斯族,他们的生活习俗、服饰、节庆等,基本上与俄罗斯国的俄罗斯族相同。俄罗斯人在生产技术、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发展。居住在城镇的俄罗斯族人从事各种修理业、手工业、运输业,有的还兼营农副业。在农村的俄罗斯人大多聚居在一起,独自成为一个村落,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善长经营园艺和养蜂。由于俄罗斯人迁来中国时间不长,一般在俄罗斯都有亲戚,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些人返回俄罗斯和他们的亲人团聚;也有一些人迁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因为那里也有他们的亲戚,所以我国的俄罗斯人人数不多。俄罗斯族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锡伯、布衣、侗等民族。在山东,回族、满族、蒙古族有聚居或杂居的村镇、社区,其他民族没有固定的聚居村落或社区。

48畲族:人口为630378人。

 主要聚居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处和福建、浙江两省交界处。其中福建、浙江两省最多,占96%。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有两种方言。本民族内用畲语,与外界交往使用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畲族人崇拜祖先。畲族是一个生活在中国东南部崇山峻岭中的古老纯朴的少数民族,早在公元7世纪的时候畲族先民就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繁衍生息。那时他们被称为“蛮”、“蛮僚”、“峒蛮”等,到南宋时才开始称其为畲民。“畲”的意思是“刀耕火种”,作为一个民族的称呼,大概是由于他们还在以落后的方式劳作。元代以后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经常出现在史籍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畲族。生活在各地的畲族人都说他们的发源地是广东省潮州凤凰山。畲族人多是小聚居,并和周围的汉族人交错杂处,甚至有的和汉族人居住在一个村子里。畲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除广种水稻外,还种植茶树、甘蔗、苎麻等经济作物。畲族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和汉族一样,畲家山乡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49毛南族:人口为71968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使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长期和汉族、壮族人交往,所以绝大多数毛南族人都通汉语和壮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毛南族人信仰道教。传说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两代从山东、湖南、福建等地迁到广西的。早在11世纪汉文典籍中就出现了毛难的称呼,是沿用地名而约定俗成的族名,先后还有“茆滩”、“茅滩”、“茅难”、“冒南”等称谓。毛南族人自称为“阿南”,其意为“这个地方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定族名为毛难,1986年6月,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称为毛南族。毛南族人勇敢顽强、不畏艰辛、富于进取,不论生活的多么艰难,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到学校学习,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较高,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队伍。毛南族地区有三宝:甜薯、菜牛、花竹帽。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有“菜牛之乡”的美称。此外毛南族人还善长竹编、石雕、木雕等工艺制作。毛南族的节日的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回族、

50京族:人口为18915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万尾、巫头三个小岛及其附近地区,有“京族三岛”之称。使用京语,属系未定,与越南语基本相同。还有些人使用汉语粤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文。京族人崇拜祖先,信奉的神多与海洋有关。京族过去称为越族,1958年正式改为京族。京族的祖先大约在公元16世纪初由越南涂山等地漂流到山心、万尾、巫头三个小岛的。当时小岛上荒无人烟,京族人和以后陆续迁到岛上的汉、壮族人一起开发和建设,使其繁荣起来。11条总长10多公里的拦海大堤将三岛和大陆连接起来,使岛屿变成了半岛,并围海造田,从大陆引来淡水灌田,发展农业。京族三岛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四季常青。所处北部湾是著名的渔场,所以京族人主要从事海洋渔业。他们有丰富的海洋知识和捕鱼经验,男子个个是捕鱼能手,还发展了鱼类加工业、海产养殖业、海马养殖业和人工养殖珍珠。过去京族人多是文盲,他们的住地被人称为“文盲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强了京族人的文化教育,岛上不但有小学中学,而且还培养出了许多大学生,“文盲岛”已经变成了“文化村”。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世居民族。另有25个少数民族。



51乌兹别克族:人口为14502人。

 散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较为集中。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大多数人通用维吾尔文。乌孜别克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的先民很早就从中亚迁到中国。14世纪上半期,原属于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在乌孜别克汗的统治下国势强盛,因此该国就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其军民被称为乌孜别克人。元代,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人就沿着丝绸之路经新疆来到中国内地经商,一部分人就留居在新疆的一些城市中。18世纪50年代,清朝统一了新疆,中亚的乌孜别克人,特别是商人,来中国的日益增多。直到20世纪初还不断有人迁来,除商人外,还有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和农民。因为乌孜别克人多居住在城市中,受教育的机会多,知识分子多、教师多。他们为新疆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回 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满 族、蒙古族、俄罗斯族、

52塔吉克族:人口为33583人。

少数民族节日一览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聚居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在莎车、译普、叶城和皮山等县。使用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莎车等地的塔吉克族人使用维吾尔语。塔吉克族人普遍使用维吾尔文。塔吉克族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塔吉克族源自中亚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可上溯到公元前10世纪前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东部使用东伊朗语的一些部落。公元2-3世纪,在新疆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了盘陀国,其国人是中国塔吉克族人的远祖。塔吉克族人在这一地区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小村落,到17世纪后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许多塔吉克族人也迁来,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人。“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是“王冠”的意思。过去塔吉克族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成立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塔吉克族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塔吉克族的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53塔塔尔族:人口为4873人。

 散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比较集中的有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使用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除一些老年人使用塔塔尔语外,其他人一般都使用当地的哈萨克语或维吾尔语。塔塔尔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但由于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人杂居在一起,关系密切,所以这两个民族的文字成为塔塔尔族人的通用文字。

塔塔尔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的先民来自中国北方突厥汗国的一个部落“鞑靼”,最早见于唐代。“达旦”、“达达”、“鞑靼”、“达怛”等都是塔塔尔的不同译音。13世纪蒙古西征时,西方人把蒙古人称为塔塔尔。蒙古人建立的地跨欧亚两洲的金帐汗国衰亡后,15世纪在伏尔加河一带建立了喀山汗国。16世纪,归并俄罗斯。塔塔尔人做为一个民族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19世纪初开始不少塔塔尔人自俄罗斯迁徙到中国新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一些塔塔尔人迁来,成为中国的塔塔尔族。居住在村落的塔塔尔人主要从事牧业生产。塔塔尔人中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多居住在城镇,其教育事业特别发展,他们为新疆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塔塔尔族的节日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东乡族

54门巴族:人口为7475人。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少数聚居在墨脱地区。使用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由于生活于西藏地区,和藏族人交往密切,所以多通藏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藏文。门巴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门巴族人民生活在西藏高原的门隅地区,自古就与藏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823年设于拉萨大昭寺前的“甥舅和盟碑”记载中提到的孟族,就包括门巴族,那时他们置于吐蕃的统治之下。13世纪,门隅做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17世纪中叶以后,门巴族一直在西藏政教合一的地方政府的统治之下。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也兼营畜牧和狩猎。在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采用刀耕火种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非常贫困。1959年西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门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一起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门巴族人民的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55珞巴族:人口为2312人。

 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等县。居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人使用藏语,其他珞巴族人都使用珞巴语。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不同地区的珞巴族人之间的方言有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珞巴族人还在使用刻木结绳来记事。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少数人通藏文。珞巴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珞巴一词源于藏语,其意为“南方人”,是藏族人对他们的称谓。不同地区的珞巴族人有不同的自称,如“博嘎尔”、“崩尼”、“崩如”等。珞巴族人自古就生息在喜马拉雅山山麓,由于高山阻隔,珞巴族人与外界接触很少,社会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50年代珞巴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奴隶制阶段,生活在西藏封建农奴主的统治下。各部落还在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玉米、旱稻和其他杂粮。粮食产量低,还需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活,因此珞巴族男子都是技艺娴熟的好猎手。新中国成立后,珞巴族人民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在国家和各民族兄弟的大力支援下,走上了现代化的生产道路,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61846.html

更多阅读

孕妇吃什么补钙|孕妇补钙的食物有哪些 吃什么食物补钙

孕妇吃什么补钙|孕妇补钙的食物有哪些——简介孕妇补钙吃什么好?哪些食物含钙高?怀孕期间的孕妇补钙除了合理选择钙制剂之外,多晒太阳、均衡营养、科学烹调等也很重要。日常有许多食物可供钙源补充。这里介绍一些富含钙的食品:孕妇吃

良好的家风有哪些 精 良好的家风

良好的家风有哪些 精——简介最近电视上的家风访谈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那么良好的家风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进行详细论述。良好的家风有哪些 精——工具/原料家风良好的家风有哪些 精——方法/

吃什么补肾补肾的食物有哪些 吃什么食物补肾壮阳

吃什么补肾补肾的食物有哪些——简介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肾主纳气,肾主水液”等等。总之肾脏的健康说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系统的活力。如果肾虚了,就会出现一系列衰老的现象,列举10大养肾补肾食物以供参

男神的标准有哪些? 成为男神的50条标准

男神的标准有哪些?——简介男神的标志是什么?什么人可以称为男神?偶像还是垂青之人?小编总结几点与大家分享。男神的标准有哪些?——工具/原料男人男神男神的标准有哪些?——方法/步骤男神的标准有哪些? 1、身高:李连杰说,男人是标准身高

键盘空格键的作用有哪些? 键盘空格键失灵

键盘空格键的作用有哪些?——简介键盘空格键,顾名思义就是敲出空格的按键,那么,它除了能敲出空格外,键盘空格键的作用还有哪些?键盘空格键的作用有哪些?——工具/原料电脑键盘键盘空格键的作用有哪些?——方法/步骤键盘空格键的作用有哪些?

声明:《少数民族节日一览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为网友黑夜的触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