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烜:黄种人和中华起源-鹿头社
一、人种差别的客观原因从生物学来讲,动物的物种分化必须要有某种分隔,比如直接的地理分隔或气候分隔等。早期人类脱胎于动物,尽管适应能力大大加强,然而其生存能力仍然强烈受自然条件限制,仍需改变自己的生理条件以适应环境,即气候和地形将决定早期人类和种群的分布,这是本文的一个出发点。
从十几万年前开始,智人已经达到食物链的顶端。作为类比,我们先看看另一个食物链顶端的陆地动物——大型猫科动物:号称林中之王的虎分布极广,从寒带针叶林到热带雨林都有虎,且属同一个种,它们不畏寒热但不适应草原;同样,号称草原之王的狮不愿进入森林,只能生活在草原。显然,对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来说,森林和草原差别更甚于气温的差别。
因此我们可以设想,人类种族分化很可能是为了分别适应森林和草原:白种人肤色发色较浅,在光亮干燥的荒野不易被发现,头发较直、鼻梁高挺(鹰式面容)利于野外奔跑,眼眶深陷抵御刺眼阳光;黑种人肤色发色较深,在昏暗潮湿的森林不易被发现,身材较小、柔韧性好,利于攀爬躲闪。可以想像一下,一个白人在浓密的森林和一个黑人在白热的旷野是多么醒目。早期欧亚人的地域分布的确证实了这一点:白种人生活在空旷的中东和中亚东欧,黑种人在南方森林地带迁移。
二、黄种人产生前的黑白世界
大约十万年以前,智人都生活在人类发源地非洲,外形和现在的非洲人差不多,他们已经能同时适应森林和草原,但外形和体质更符合热带森林生存的需要。由于适应能力强,他们逐渐向四周扩展。我们知道,黑人在旷野不易生存,难以直接从陆路进入亚洲,但有小部分黑人依靠较好的捕鱼和贝类等技巧,沿着海岸向亚洲迁移,经过广阔的中东荒野时,失去了森林的狩猎和采摘食物保障,勉强以海产度日,一直迁移到南亚东部的热带森林地区,人口增长,逐渐统治着这一地区的森林。
在中东荒野上的迁徙过程中,偶然产生了更适宜当地生活的白种人。最初可能只是半白化的黑人,其生存能力大大强于亲族,几乎立即成为荒原的主宰,并进化成现代白人的形象。非洲虽然也有适宜旷野的种群,但比起白种人来差距是明显的。
黑人和白人各自在他们适宜的环境下生存,由于地形分隔、习性相异,两者相安无事。在这里,我并不是说白人无法生存于森林、黑人无法生存于草原。而是说,一方面,他们在适宜生存的地区以外人口数量很少;另一方面,在两者同时存在时,因进入对方领地难以生存而被天然分隔。
两大人种进入越来越多的无人区,因不同的地域条件和随机因素,产生了一些新的细微差别。白人以地中海、黑海、高加索、里海为界分化成两部分,北支是印欧人的祖先,南支是含闪人的祖先。再往东零星散布着一些小群体,至于此时有无白人穿过白令海峡尚需考证。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北方较冷地区的白人身材更高大。棕人分布于南亚森林地带,并进入了东南亚,向东的澳洲和向北的中国南部也零星散布着一些小群体。于是整个亚欧非大陆由白种人和黑(棕)种人二分天下,以撒哈拉-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一线为界,白种人在北、黑种人在南。西部世界人口密集,但两人种相安无事;遥远的东部世界人口稀少,不同人种的接触更少。
三、黄种人的产生和特点
在黑人白人分界线上,混血偶尔发生。西部世界的西亚、中亚、南亚人类密集,伊朗高原正是三个群体两个人种分界的中心位置,这里荒野和森林交错分布,混血最为频繁。但混血儿对森林和草原的适应能力不及特化了的父母,所以数万年以来没有产生任何大的混血群体。
随着黑人、白人分别进化,各自智力得到发展。因为两者思考目的不同、头型不同,更因为有不同的随机因素,所以智力发展的方式略有不同。事实上,白人的南北两支各自都不一样。这时候,新的混血有可能集中各优势基因:来自白人的锐利进取和来自黑人的复杂多样。经过大自然的筛选、高原干旱气候的考验,最后剩下的黄种人始祖成了混血的幸运儿。
黄种人头发和皮肤黑白分明,从生物角度来看非常危险:我们知道,自然界色彩分明的物种通常是警戒毒性或炫耀雄健,这些显然不符合黄种人的特点,况且黄种人的体质条件在三大人种中最差。唯一的解释是,从黄种人开始,外貌、颜色、体质对生存来说已经成为很次要的因素,他们完全能用智力掌握自己的命运。的确,科学数据表明,现代全球智商最高的群体是东亚中北部的黄种人。
注:当时的黄种人和现在的东方人的外貌是有差别的,因为小群体迁徙会有所特化。但他们毕竟远比其它人种更象我们。
四、黄种人的早期发展
新生的黄种人说一种类似汉语的语言,我们且称之为汉苏人。当汉苏人逐渐成熟壮大,形成适应高原生活的习性:有限的水源迫使他们围绕着小股的河流且以植物为主食,河流的分散、食物的分散使他们总是小群体分散生活,注重家庭而不是族群,不易形成大的部落。他们了解到植物对水源的依赖,获得一些对水源的有效利用的能力,为未来在大河流域灌溉打下基础;遍布的干燥草木使他们有更好的用火条件,聚集在水源附近的汉苏人发现一些湿泥在烘烤或日晒下的硬化特性,为未来使用砖、陶打下基础。补注:种植文化和农业不同,并非一定要和定居联系起来,从最初保护可食植物,到协助其繁殖,不需要太高深的文化传承,况且古人类有着惊人的野生动植物知识,他们以此为生。
汉苏人扎稳脚跟后,开始向四周扩展。高原分布的异族极少,所以很快,他们控制了广阔贫瘠的伊朗高原,并向西北方向邻接的小亚细亚高地开拓。以此,印欧人和含闪人被完全隔开。此时,汉苏人的四周只有两种地形,一是难以逾越的海洋和喜马拉雅,二是被外族密集占据的旷野和森林,但外族隔绝了汉苏人迁移之路:一方面,高原生活供养的人口少,且汉苏人不能凝聚成强大的集团,小股迁出总是被同化或消灭;另一方面,黄种人在这些地区不再是优秀人种,白人像狮群一样强悍而团结协调,手持标枪在野外狩猎、争夺猎场牧场,几乎令黄种人望而生畏;在浓密而危机四伏的森林,太需要丰富的经验、灵敏的反应和攀爬技能,成熟思考几乎无用武之地,高大树木遮挡阳光,熟悉的食物来源也大成问题。
三大人种按自然环境被井然分开,白色的草原狮、黑色的森林虎、黄色的高原鹰。或许这片高原是中国长城的原型?其实汉苏人不是完全被隔离,他们可以占据波斯湾和地中海的某些隔绝的沿海低地;也可以有极少量的人口分布到东北方向的帕米尔高原,并借助一些山口进入东亚;从海上迁移也是一种选择,但可以到达区域的几乎全被异族占据——除了紧邻小亚细亚的爱琴海上的小岛。
五、西亚黄种人的兴衰
以上过程延续了三万多年,直到大约6000年前,汉苏人迎来了幸运的春天。此时伊朗高原下面的两河流域下游有一大片沼泽,白人很少在沼泽上活动。汉苏人进入这片沼泽有两条路线:安全的路线是从波斯湾上的沿海低地渡海进入,快速路线是直接从陆地穿过含闪人狭长的牧猎区。无论如何,他们到达了这片肥沃潮湿的土地,史称苏美尔人。新移民人口激增,有实力抵御含闪人的进攻和同化,并吸收了含闪人的一些先进文化,越来越强大,很快成为汉苏人的文化和人口的中心。由于发现了铜的冶炼方法,至5500年前建立起伟大的苏美尔帝国,开创了人类文明。
在西北方向,克里特岛也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汉苏人很早就从小亚细亚的沿海低地渡海来到这里,经历新石器后建立起第一个海上文明,即克里特文明,古希腊(属印欧人)的最早源头。
高原故地的汉苏人仍然只能保持散居的习性,基本上没有建立真正的国家,只有伊朗高原西南的卡伦河属于苏美尔的一个邦国埃兰(另,高原中部有较小的古城)。
到了4000年前,汉苏人进入黑暗时期。文明的进步和交流大大提高了西亚各民族的生存和战斗能力:白人能大规模居住高原,且战争天平向进攻方倾斜。苏美尔无法抗衡属含闪人的巴比伦人的侵略,被灭亡,再也没有复兴;高原地区一直靠地形作保障,没有像样的国家和军队,也纷纷覆灭:伊朗高原的汉苏人,包括埃兰人,被南迁的印欧人占据同化,形成波斯人;小亚细亚的汉苏人,即哈梯人,被属印欧人的涅西特人同化,形成赫梯人;爱琴海的克里特文明覆灭比前三个地区晚数百年,原因未知,被北方迁入的属印欧人的阿卡亚人等占据。考古发现,所有替代者都有着明显区别于原居民的尚武精神,这正是高原人被覆灭的深层原因。
此后,巴比伦人续写了辉煌的文明,波斯人建立第一个大帝国,赫梯人发明冶铁改变了世界格局……,汉苏人在西亚已完全灰飞烟灭,现在是否还留有遗迹?边远地区,如高加索、高原西部等,或许还留有4000年前语言的村落;干燥的高原或许还能找到早期的干尸以提取DNA……
(一)东亚定居
再回到一、两万年前的高原,跨过帕米尔是汉苏人离开重重包围的唯一出路。他们进入东亚后向四周扩散,主体沿气候不太恶劣的南线进入黄河流域,对历经艰险的他们来说无异于到了天堂,于是定居于此形成汉藏部落。其它移民与土著混合,在汉藏部落周围融合形成至少四个混血部落。另外,有一支黄种人部落更早分出而独立迁移,往东北方向通过白令海峡进入了美洲。补注:为什么说汉藏部落是正统的汉苏人后裔?因为与苏美尔语言相似的是汉藏语系,还因为汉藏部落的位置最符合迁移主线。
在黄种人到达东亚之前,异族虽然很少,但大多聚集在自然条件较优越的地区,如北方草原的东南部有白人部落,南方从华东沿海湖沼到长江中部的云梦泽的弧形地带有棕人部落。大体上,黄种人中,沿黄河东迁沿海地区规模较大,穿过森林南迁长江流域的人数较少,所以,自东向西,按百越、苗瑶、百濮的顺序,各混血部落越来越多棕人血统。北方的混血部落也类似,可能曾产生过多个混血部落最后互相融合。
原土著熟悉本地的动植物、气候、地形,而移民带来了新的文化和基因,两者地位相当,因此混血部落的语言多为融合后的新语言。多元文化的优势、适于本地的生活方式再加上优越的自然环境,混血部落因而快速发展,很有可能一度超越黄河流域的汉藏部落。
(二)早期的的发展
随后数千年,各黄种人部落蓬勃发展,人口增多、地域扩展。此时汉藏部落的发展尤其突出:处于各亲族中心地带的汉藏部落有文化交流和基因优势,强劲崛起,出现村庄和真正的农业,大概对应仰韶文化前的时段;
汉藏部落北方人口较多,对抗北方部落的入侵而发展出强有力的部落结构,进而出现部落内部的首领争夺,形成东西两个权力中心,即西戎和东夷的雏形。南部森林地带仍然散居着的汉藏部落为南蛮,大多情况南蛮只是散居的各群体统称,或许还包括异族的小群体。东夷向东迁移隔断百越和阿尔泰,成为各文化的交流中心;西戎与游牧民族接触广泛而更骁勇善战;南蛮缺乏统一的部落结构,但得益于气候优势而在农业上颇有成就。西戎和东夷分别对应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此时较纯黄种人血统的百越部落北部被东夷吞并,在南部即长江下游蓬勃发展,大概与河姆渡文化对应。
(三)汉藏各民族的形成
同属汉藏部落的三个亲族在中原地区混战混血渐成华夏族。其间及尔后,华夏族向东依炎帝、商、齐之力吞东夷,向西依黄帝、周、秦之力吞西戎大部,向南依蚩尤、楚、吴之力吞南蛮。至最终统一,形成汉族,整整跨越了两千年。此后,汉族辉煌发展众所周知不再赘述。
西戎余部在西扩展,分布广阔,分化剧烈。数千年间,以古羌等部南下入藏甚至远达印度洋成藏羌缅各部,曾建西夏、吐蕃、缅甸等朝,其东部亦同化于秦楚及后各朝。语言学表明藏语比汉藏语系其它语言更接近于汉语,有可能是因为藏区几乎没有异族,故藏民是更纯正的西戎后裔,可见西戎外貌较中原粗犷。南蛮南部同化于楚吴,适汉族形成晚期,保留特异语言而成今湘吴方言,两方言有大量近似关系。
(四)各混血亲族的发展
阿尔泰诸部落居北游牧于北亚广大草原,由白黄混血渐变为黄色人种。其各部族屡范中原,早期狄、胡,再为匈奴、鲜卑、突厥,后为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满女真(清)。此即阿尔泰各部落大规模融入华夏的三个时期,一是上古混战或混盟至汉(参与形成汉民族)、二是五胡乱华至唐初、三是辽元和金清两支脉南侵。阿尔泰部落不善创造但善战嗜夺,屡屡西征而颠覆印欧各部、含闪各部,相反其眼前之中国不但得保中华本色,而且曾迫使其数个部落西迁,部分改变了中亚地区血统。日韩旁支以阿尔泰为源头,混东夷、吴蛮和南岛血统,并因隔绝略为特化。
百越部落习农定居,散布于华南、东南亚,其北方有来自汉族的同化压力。由于持续南迁,接受新的棕色血统而多保持棕黄混血的特性。其后,百越诸部落分化成两大群体,即侗泰部落与南岛部落,分别向西南和东南迁移(善渔的南岛部落以台湾为跳板出海)。北部的百越诸部落完全被汉族同化,致使闽粤方言融入了百越语言的元素。至今,侗泰部落有壮泰寮各大族,南岛部落占据大马来群岛乃至东西远洋。苗瑶部落被百越、楚吴及后各朝蚕食同化,仅余西南、东南山区之少数遗民,即今苗瑶畲各小族,其语言和人种都已被严重汉化。百濮虽然仍使用棕人语言,但其血统以黄人为主,现存于越柬等国,往西远至印度仍有原华南棕人近亲使用类似百濮的语言。罗烜:失落的历史:黄种人对亚太土著的史前征服史长期以来,西方中心主义的西方一直傲慢地把黄种人命名为“蒙古人种”。但是现在,分子人类学却证明了从基因的角度,蒙古人和黄种人是完全不同的人种。
按照传统的计算方法,棕种人和矮黑人是大约10万年前开始的第一批离开非洲(现在新的方法已经缩小了这个数字),大约5-6万年前到达东亚和南亚。而黄种人和白种人是5万年前第二批离开非洲,大约3万多年前东亚-北亚黄种人到达东亚和东南亚的交界处,加上从中亚向东迁徙的北亚-美洲黄种人,开始了对先前到达的广泛分布于泛太平洋地区的棕种人和矮黑人进行了取代,或者说征服。
5万年前,黄种人和欧洲人,印度人,中东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4万多年前,中东-印度暗白种人首先分离出去。4万年前,东亚-北亚的黄种人和欧洲-印度白种人,北亚-美洲的黄种人分离。随后,北亚-美洲黄种人又和欧洲-印度白种人分离。无论父系还是母系,纯黄种人和纯白种人都是从4万年前的同一种人分化出去,这种人被称为“黄白人种”,他们的基因都位于人类基因世系树的末端。在现代人的基因图谱上,其实远不止纯黄种人和纯白种人两支,它们不过是各种原始类型的现代人分支中很小的两支,只是发展地特别壮大,并和其他人种混血,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泛白种人和泛黄种人。黑人也一样,泛黑人是由纯黑人通过扩张主要和其他两种血缘关系相差非常远的人种混血而成。亚太地区的矮黑人,他们和非洲黑人父系是近亲,母系和棕种人是近亲。而棕种人的父系,相比于黑人父系,和黄种人,白种人,中东人共同祖先的父系更接近一些。说了这些只想说明一个问题:无论纯黄种人还是纯白种人,纯黑种人,都不过是现代人基因图谱上非常小的分支,正是它们通过生殖扩张和地理扩张,最终融合了其他现代人人种,形成了今天的泛白种人,泛黄种人,泛黑种人。这个帖子所要说的,就是黄种人如何在东部亚欧,太平洋,美洲扩张,淘汰土著男人,夺取土著女人,形成了今天的形形色色的泛黄种人。
纯黄种人分两大类,三小类。两大类是东亚-北亚型黄种人,北亚-美洲型黄种人,其中前者又分化为东亚型黄种人,北亚型黄种人。北亚黄种人和东亚黄种人在约3万多年前就分离了。根据黄种人在不同地点的扩张,可以分为不同的战场,主要如下:
1、南亚战场。印度人种特别复杂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人类史前迁徙的中转地和交通要道。东亚-北亚黄种人在从阿富汗前往东亚的时候,途中经过了印度北部,在此时期,可能抢夺了一些矮黑土著女人,以及一些与黄种人血统接近的其他人种的女人。不过黄种人最终没有留在那里,而是选择了继续东进。需要说明,南亚内陆有着大量矮黑人,沿海有着大量棕种人,他们都被和黄种人同时期东进的其他人种取代了,其中父系被基本消灭,母系则作为被征服者女性留在了今天的南亚人身上。
2、东亚战场。东亚-北亚黄种人约在3万多年前来到印度东北、缅甸北部、云南三地的交界地带。随后北亚黄种人离去,从西北方向绕过高原地区,进入北亚,并广泛分布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北部,包括东北欧。东亚黄种人留了下来,一部分进入云南,一部分进入两广,开始了在那里的长期演化。很长一段时间内,东亚黄种人一直在长江以南地区生活,直到1万年前左右的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北上。当黄种人刚到东亚时,当时整个东亚大陆,都是土著人的天下,并大体形成“棕东黑西”的格局。按照李辉的说法,沿海支黄种人对土著居民不分男女老幼一概进行种族清洗,而一些内陆支黄种人则去男留女,融合了部分土著女人。对于当时的土著居民,黄种人之所以占优势,一般的说法是因为黄种人掌握了一些源自于中东的工具和生产技术,比土著居民更加先进。当然,印东北-缅北-云南本身就是世界另一个史前的文明起源中心,驯化了大量的谷物,植物和动物。凭借着技术上的优势,加上可能有身材上的优势因素,黄种人不断扩张,逐渐取代各地的土著居民,成为东亚大陆新的主人。作为土著的棕种人和矮黑人,不是被黄种人屠杀,就是被驱赶到青藏高原和长城以北的苦寒地区,还有部分女人被黄种人抢去。因为融合了很多土著女人的缘故,纯黄种人的后代血统不再纯净,而是成了黄种人和土著人的混血儿,但是父系基本都是黄种人,一部分母系也是黄种人。在黄种人北上的过程中,其中有一支进入了青海甘肃地区,就是原始汉藏部落。在抢了很多矮黑土著女人后,黄黑混血的汉藏人接着东进入侵中原和华北,打败了此前从土著手里抢到中原和华北的苗瑶系黄种人和百越系黄种人。从此开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历史,不再赘述。
3、北亚战场。东亚的土著人被黄种人打败后,残部纷纷逃遁,其中一部分棕种人进入长城以北地区,他们就是蒙古人和满人,以及历史上大多数北亚游牧民族的祖先。而在北亚地区,当时已经广泛地分布着大量北亚黄种人,他们是东亚黄种人的亲兄弟,还有东亚黄种人的堂兄弟北亚-美洲型的黄种人。这些棕种人,或者说满人和蒙古人的祖先,还未来得及从被东亚黄种人驱逐的悲痛中恢复过来,在进入草原和西伯利亚后又开始了另一场噩梦,仍然逃脱不了被黄种人QJ的命运。这次QJ他们的是北亚黄种人和北亚-美洲黄种人。幸运的是,此时人类已经进入更文明的一个时期,对于奴隶的需求使得棕种人逃过了一劫,避免了再次被种族灭绝的悲剧。北亚地区的黄种人在征服了棕种人的同时,也把语言,技术教给了他们。于是,棕种人们放弃了自己的母语古亚细亚语,改说北亚黄种人的阿尔泰语,学习了一些文明的初级技巧,并且获得了从中亚传来的金属物品和马匹。有研究认为,早期的突厥就是北亚黄种人,早期的匈奴就是北亚-美洲型黄种人,而后期的突厥和匈奴,则融入了大量的棕种成分,甚至下层以棕种血统为主。在获得北亚地区的黄种人的教化和宽容后,压抑已久的棕种人渐渐坐大并爆发,取代了黄种人在北亚的统治权,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向中原地区的频繁侵略,成为了华夏民族2000年来的心头之痛。从永嘉到靖康,从蒙元到满清,无一不是黄种人和棕种人血仇史,华夏文明的受伤史。当然,此乃后话。在史前时期,棕色人种从来就是黄种人欺负的对象。
4、青藏战场。大约6000年前,汉藏部落的一支离开中原,进入西南地区,形成藏缅族群。藏缅族群中的一支又向西进入青藏高原,征服了当地的矮黑土著,形成了藏族。因为汉藏人好战,死伤过多,所以今天的藏族中平均有一半人的父系祖先是土著人,还有少量从印度或者新疆进入的白种人。与此同时,藏缅人的另一支羌人入侵了四川,征服了当地的矮黑土著氐人。三星堆文化的衰亡即见证了这一段矮黑土著的灭亡史。
5、中亚战场。西域中亚一带曾经是某些矮黑人支系的发源地,但是后来随着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入侵,矮黑人在这里彻底消亡了,留在今天中亚人和新疆人的基因中的痕迹也非常地少见。
6、东南亚战场。入侵东南亚的黄种人主要包括百越支、南亚支、藏缅支。东南亚地区也曾经生活着大量的矮黑人和棕种人土著。黄种人采取了和在东亚一样的手法,即对土著人采取了杀男留女的政策。其中南亚支很多从云南地区进入中南半岛,形成广泛分布于半岛上的孟高棉民族。而后藏缅支进入缅甸本部,百越支的侗台族群进入泰国、越南东北部、缅甸东部、老挝北部,并取得了统治地位,同化了当地的孟高棉民族。百越支的台湾族群则从广东地区东渡台湾,取代了台湾岛上的矮黑土著。在今天的台湾原住民中,还流传着祖先和小矮黑人交往的传说。而百越支的南岛族群,则从北部湾出发,沿途经越南南方,从海路进入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虽然中国网民普遍歧视马来人,但是不得不说,所谓马来人和我们一样,父系祖先都是东亚黄种人,很多马来民族的母系祖先的土著成分也不比我们更多。不管马来人是好是坏,总之黄种人顺利占领了马来群岛。
7、太平洋战场。黄种人占领了东南亚后,善于航海技术的百越支南岛人,跳过了附近的新几内亚岛,直接去了更远的太平洋群岛。那里主要生活着一些棕色人种,和黄种人融合,形成了百越系的波利尼西亚族群。需要特别说明,现在的新几内亚土著居民虽然外型上是黑种人,其实他们的主要成分不是作为亚太土著的棕种人或者矮黑人,而是属于和东亚黄种人、欧洲白种人堂兄弟的一种或者几种人种。由于生活在赤道地区,所以肤色和黑人无异。他们曾经也一定取代了最早的土著棕种人。
8、美洲战场。棕色人种在进入东亚、北亚之后,有一部分又迁徙去了美洲。棕种人素有“海上移民”之称,他们可能部分是陆路、部分是海路进入美洲,主要分布于美洲大陆的西海岸地区。一直在国内被传为和殷商文明有关系的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遗迹,实际上就是棕色人种的创造。由于殷商时期中国的北方沿海有着大量被黄种人征服的棕种土著(当时应该主要是奴隶身份),所以奥尔梅克文明和殷商文明有些许相似之处并不奇怪,这些相隔在太平洋两岸的土著人很可能有同一个祖先。大约1万年前,北亚-美洲型黄种人的一个分支美洲黄种人跨过白令海峡进入北美,并之后扩展到了整个美洲大陆。奥尔梅克人和他们的文明也就在这时被美洲黄种人消灭了。当然,不仅他们,几乎整条海岸线的棕种人几乎都遭受了灭顶之灾,被黄种人征服、取代。和在亚洲大陆一样,这里的黄种人也是对土著人采取了去男留女的策略,不过还是有部分北美黄种人父系和棕种人有部分融合。和北亚-美洲黄种人的更接近印欧人的父系不同,他们的母系完全是东部亚欧的成分,其中包括东亚黄种人和亚太土著的成分,其土著成分不一定来自美洲土著,也有可能部分来自于北亚地区的土著。这说明,北亚-美洲黄种人在早期,可能经历过严重的漂变,导致了父系和母系的完全不对应。但不管怎么说,黄种人还是完成了对美洲早期土著的彻底征服。
9、日韩战场。史前时期,曾经有一部分矮黑人从西部穿越东亚大陆,通过陆桥从日本北部地区进入日本列岛,即所谓的纹绳人。而在棕种人被赶出东亚大陆时,朝鲜半岛也生活着一批棕种人,即是所谓的三韩人。从东亚进入东北亚的黄种夫余人随即进入半岛和列岛,将那里初步黄化。随后的文明史中,汉人又进入了朝鲜半岛。而朝鲜半岛上的居民,不时有人进入日本。由于黄种人不断的输血,日本、韩国、蒙古、满洲都完成了黄化过程,但是在日本,蒙古的父系中,同时存在着大量的土著成分。在稍后的历史中,从半岛进入日本南部的黄种人,带来了大陆的文明,最终统一了全日本。和东亚大陆的情况不同,日韩的土著和黄种移民有过大量的融合,而不是一味的取代,这和当时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较高文明的时代密切相关。所以,日韩的黄化并不彻底,在语言、人种上,他们仍然保留了土著民族的强烈色彩。
强势的黄种人终于在亚太地区完成了从父系基因,这是从民族意识到语言文化的全面取代,其中大部分地方的取代都非常彻底。这些黄种人和土著居民的分别不同程度的融合造就了今天世界上的各类泛黄种人,我们就是他们的后代。就汉族而言,90%以上(部分地区为95%以上)的父系都属于黄种人,北方汉族平均40%的母系属于黄种人,南方汉族则是平均50%以上的母系属于黄种人。对于这段被分子人类学而不是传统史书记载下的历史,很少被人知晓,但是却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勇敢和积极地面对它,更多了解我们自身和聆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的来自远古的回音。没有它们的诉说,我们的历史将不再完整。
壮族人由来
说到壮语人的由来,要先议论几点。第一点,壮族人壮字的由来;第二点,壮人神话中的祖先叫布洛陀;第三点,不能不提到的《布洛陀》传说中的敢壮山,这是一座山名还是一个人名;第四点,就是壮人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莫一大王》,主人翁不知是叫莫一,大王还是叫莫一大,王;第五点莫渌甲(马六甲)。
第一点,壮族人是“僮”这个民族名称,是南宋时出现的。词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议”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进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瑶、口僚、曰僮、曰仡佬”。以后历代均多沿用“僮”名,到明代“僮”名引用逐渐增多,但往往与“瑶”并举。到清代对“僮”名的引用已遍于广西各地。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人民政府把广西、广东、云南等地自称“布壮、布土、布农、布泰、布班、布陇、布诺、布衣、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人们统一称为僮族。后因“僮”字的含义不够清楚,又容易读错音,一九六五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把“僮”改为“壮”,把“僮族”改为“壮族”。本人确不以为然,可能秦汉以前就叫僮,只是属自称而外称布土。
第二点,布洛陀是壮族神话中一个重要人物。关于他的叙事休有诗经,有歌谣,有神话。先看布洛陀的释义。布字壮语读(b0ux),指男性长者、指父亲。洛字壮语读rox指宏伟、壮大、崇高。陀字壮语续tho或thau指超智慧。就像Buddha译成佛陀指用智慧悟神,指人找神。那么圣经中有希伯来人中有一人在沒有出名前叫avram,这是希伯来文的译音。A(e)指一,V指父,ram指伟大、崇高。后改名叫AVraham(阿无罗汉),又叫亚伯拉罕,A(e)指一,v指父,ra指多,ham指民众。指多民之父。广西壮语中的“大家”两个字读hunLai,hun指人,Lai指多,连一块指人多的意思,从而就形成国家。壮语lamam读来曼指多民,并且“一”也读e。第三点,敢壮山。敢壮是什么意思?壮族中的敢壮山是什么意思?首先敢壮是壮人的全称Kantho,这是浔江以南人的自称即土人。那壮字的本地音叫特或(僮)字改壮。Kantho就是指壮人,山读bya(b轻鼻音,ya读长音),敢壮山读Kanthobya),圣经中Ktura译成基土拉,或思高本中的刻突(土)拉。第四点,莫一大王的故事很神勇。但有专家把这位英雄的名字说成了莫一。我觉的错了,因为云南壮族侬支系麽经系列之一《麽荷泰》。麽通莫姓,荷壮语指一,泰指大。(莫一大)王壮语就读麽荷太翁。莫一大就读成圣经中的米但,又译成思高本中叫莫丹(麽荷泰)第五点,麽渌甲又叫马六甲。马来族是麽渌甲或马六甲的后代吗?先看马来族的称呼,马来族可叫巫(mo)东由或巫多由,可叫未罗瑜或莫来雅(malaya),笔者却读成medeyua。原始马来人(马来文:MelayuProto)指马来雅、布洛陀。布洛陀的后代马来雅。melaya的印度梵文指山或远处高处。圣经中有基土拉的儿子米甸又译成米德扬或麽多雅。巫东由来自米德扬,未罗雅来自麼罗(六)甲,从而巫东由、未罗瑜、莫来雅、嬷陆卡、马六甲都是来自米德杨特指米甸人。经笔者考究,印度国名是来自波斯文的印都斯即米但的儿子利都是。泰国又叫暹罗来自(心兰);越南(心兰又叫齐默狼);柬埔寨(约珊又叫焦科商);马来西来(米但又叫默丹)又缅甸人或沙巴(书亚)混合,缅甸(米德扬)印德安(印地安又雅利安),说明现印度地址是最早的缅甸人居住。东南亚都是基土拉后代。(来源:用户2765019057的博客)赫人_百度百科赫人,《圣经》中的一个民族。圣经的旧约是一部历史,记载了三四千年前的民族和当时发生的事件。赫人就是旧约里记载的一个古民族,他们比亚伯拉罕较早定居于迦南地,故亚伯拉罕在他们中间算是寄居的(参4节);他们人多势大,拥有大片土地(书一4)。早在创世纪,就已经出现赫人的名称(创廿三3)以后的许多经卷,赫人的名称共出现47次之多,可见他们一定是个重要的民族。“赫”不是一个地方名,其实是一个帝国的名字。早在主前两千年以前,就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最强盛的时期是公元前1600-1200年,他们打倒了古巴比伦帝国,势力扩展至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他们建都在Hattusa,就是现在土耳其的Boghazkoy。侵占了巴比伦后,他们却采纳了巴比伦的文化、法律、宗教和习俗,所以索马利亚(Sumerian)的文化能够继续传开。很可能是赫人开始懂得冶铁的技术,用铁制造兵器。他们在战场上非常勇猛,但他们也精于经商,通过这个渠道,他们将文化、法律、思想带到其他地方,如迦南地。当以色列民进入迦南地时,迦南地的居民或多或少,都受到赫人文化的影响。亚述帝国在公元前1300年逐渐兴起后,赫人的势力就开始衰退,但他们的一些城市仍然繁荣昌盛,直到公元前717年被亚述消灭,赫人才从历史上销声匿迹。赫人在历史中重新被发现应归功英国的一个学者A.H.Sayce。1876年,在叙利亚的Aleppo和Hama,他发现一些石壁上的图书文字,认为这跟旧约里的赫人有关。1906年在德国的考古学家H.Winckler的率领下,Boghazkoy发掘出整万件的楔形文字土板,其中记载了埃及法老兰塞(Ramesses)和赫人立约的条文,从公元前主前1400-1200年间的赫人皇帝的名字也一一地被记录下来。从这些土板,我们对赫人帝国的文化、语言、法律、宗教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赫人帝国首府皇帝的大门,在20世纪初期土耳其中部安卡拉以东100英里的地方出土。旧约中有40多处提及赫人,因下是其中几处:创世纪15章20节,23章1-20节;约书亚记1章4节;士师记1章26节;撒母耳记下11章1-27节。 |
您听过赫人这民族吗?可能没有。他们曾住在神赐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但正史上从无记载。近代考古学发现了赫人存在的证据,因此也证明了圣经的正确性。圣经的旧约是一部历史,记载了三四千年前的民族和当时发生的事件。赫人就是旧约里记载的一个古民族。从亚伯拉罕一直到大卫,他们在圣经中被提了四十多次,可见他们一定是个重要的民族。但赫人后来毫无痕迹的消失了。希腊和罗马史学家都没有提及他们,也渐渐被人遗忘。所以到不久前,我们只有在圣经中才会读到有关赫人的记载。批评圣经的人把他们当成是虚构的民族。但考古学家后来找到了赫人的遗址。20世纪初期,考古学家HugoWinckler在土耳其中部挖掘。他在安卡拉以东16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赫人帝国首都的遗址。他挖到了他们的城墙、城门、城寨、神殿、雕塑和上千块泥版。赫人的文字也慢慢被解读出来,我们因此得知他们的历史。我们知道西元前1285年时,他们曾和法老Rameses二世和埃及人有一场主要的战役,我们甚至看到他们战后所签的和平条款。在伊斯坦丁堡和安卡拉的考古博物馆里现在陈列了许多赫人美丽的艺术品。感谢考古学家把在人类文明史中消失的赫人又重新找了回来。就如同旧约所记载,亚伯拉罕和大卫的时代,他们都在那里。对圣经怀疑的人过去嘲笑赫人是虚构的,但考古学的证据推翻了他们的看法,圣经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回首页;翻译:何云)双角人即左勒盖尔奈英(Dhual-Qarnayn):《古兰经》中记载的人物。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双角人、有两个犄角者”,一般认为系指古希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Great,公元前336~前323在位);亦有人认为指古波斯的大流士(Darius),或认为是与易卜拉欣同时代的萨堪达王(Sakandar)。所谓“双角人”,一说是此人权势达于东、西方,一说是他控制两个国家的统治权,另一说是他的王冠上有左右突起之装饰,或前额有一对发鬈。据《古兰经》载,他在大地上很有权势,善于处理万事。他曾远出抵达日落之处,发现被日晒而无避暑设施的人群。后途经两山之间的达尔邦地区,语言不相通的居民前来向他诉说雅朱者和马朱者扰民之苦,请求他建筑壁垒,以防两害侵扰。他在居民协助下用铁块熔钢筑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壁垒,陡峭不能攀登,牢固不能凿孔。要等末日来临,这座铜墙铁壁才会化为平地(18:83~98)。该故事既记述了左勒盖尔奈英为人们排难解忧的品德,也提到“信道而且行善者,将享受最优惠的报酬”,还预示了末日来临的迹象,旨在告诫麦加多神教徒要迅即改邪归正,归信伊斯兰教。》【老君案:双角人即蚩尤也。】(来源:《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相关文章:10、5双角人的故事;10、4苏莱曼与女王;10、2希伯来人首领穆萨;苏莱曼与赛伯邑女王;戴胜鸟与苏莱曼。赫人-赫梯-维基百科赫梯(Hittite)台湾译作“西台、希泰或西泰特”,是一个位于安纳托利亚的亚洲古国。(一直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称为哈梯人(汉提人,Hattian),约公元前2000年随着大批属于印欧人的涅西特人迁人此地,与当地的哈梯人逐渐同化,形成了赫梯人,他们说的赫梯语的主要成份是涅西特语。约公元前1750年在此建立赫梯王国)。讲赫梯语的赫梯人和前20世纪迁来的讲印欧语系涅西特语的涅西特人共同创造了赫梯国家。前20世纪兴起于小亚细亚这一古老的文明地区。小亚细亚是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爱琴文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世代征战让赫梯人认识到没有强劲的军队是不行的。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赫梯首都哈图沙外城的狮门
历史:亚述人曾经于前30世纪末至前20世纪初在小亚细亚建立了若干商业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是卡尼什商业公社。亚述人还把楔形文字带到了小亚细亚。形成于公元前19世纪中叶的赫梯国家当初只是若干小国。人们知道的最早的统治者是库萨尔的皮哈纳及其子阿尼塔。在皮哈纳时期,库萨尔毁灭了涅西特人的哈图沙城,其子阿尼塔两次战胜了皮乌斯提统治的赫梯人的国家,并征服了普鲁斯汉达。阿尼塔时期,已不复存在亚述商业殖民地。
赫梯国家记载自己的历史从库萨尔的另一位统治者拉巴尔纳时开始。拉巴尔纳征服了小亚东部的地区,使赫梯国家的疆土从地中海扩大到黑海。拉巴尔纳二世(哈图西里一世)使北部叙利亚的阿拉拉赫臣服于自己,还战胜了该地区的乌尔苏和哈苏这两大城市。此时“赫梯”作为一个国家的名字开始用于表示整个赫梯人的国家。拉巴尔纳二世死后,赫梯发生了所谓“王子们的奴隶的起义”。即被库萨尔王征服的地区人民的起义。王亲贵族们在哈图西里一世的继承者穆尔西里一世的联合下,镇压了这次起义,并迁都哈图沙。他野心勃勃地把征服的矛头指向了两河流域南部的阿摩利人建立的古巴比伦王国,于前1595年攻占并毁坏了巴比伦城。哈图西里和穆尔西里两人的征服活动使赫梯国家成了当时近东地区的一个大国。
穆尔西里一世死于宫廷阴谋,赫梯王国陷入王位争夺的内战之中。赫梯国王铁列平于前16世纪后期进行了改革,解决了赫梯王国的王位继承问题。改革前的赫梯国王的权力受到彭库斯会议(公民会议)和图里亚斯会议(贵族会议)的制约。这两种会议有权决定王位继承,还管理司法等事务。王位继承问题常常造成政治上的动乱。铁列平确定了王位继承的原则,即首先应由长子继承王位,长子如果不在,由次子继承,依此类推;如果没有王子继承,就让长女选择丈夫做国王。王室内部互相争斗杀戮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国王不得任意杀戮其兄弟姊妹,王室内部纠纷由彭库斯会议做出裁决,国王亲属犯了罪,只由其本人负责,不得牵连其家属,也不得没收其财产。
前15世纪末至前13世纪中叶是赫梯历史上的新王国时期,在前15世纪末年,人口达到180万人;在前1300年时人口达到220万人。正值赫梯王国最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编制了《赫梯法典》。在国王苏庇路里乌玛一世统治时期,赫梯军队于前1350年摧毁了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的势力,攻占了米坦尼王国的首都瓦努坎尼,扶持了傀儡国王。他自己的儿子也成为其他一些小国的国王。
赫梯在新王国时期在叙利亚同古埃及进行了争霸战争。霍连姆赫布、拉美西斯一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这些埃及第十九王朝前期的法老们同赫梯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交战双方在卡叠石战役中受到惨重损失。前1296年,赫梯王国的国王病逝,新任国王哈图西里二世继位,赫梯同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在公元前1283年缔结了和约,成为军事同盟。前1246年,国王哈图西里三世采取和亲政策,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埃及的拉美西斯法老。后来发现于埃及卡纳克神庙墙上的一幅雕刻,就描绘了当时埃及法老迎娶赫梯公主的情景。
赫梯王国灭亡原因现今仍备受争议。有一说是公元前1180年,弗里吉亚人(非腓尼基人)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王国亦被其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吞并。另外,也有学者认为突如其来的大瘟疫才是造成赫梯王国的衰败的主因。
社会:在赫梯王国里,妇女享有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妇女所享受不到的权力和自由。赫梯法律允许妇女和男子一样拥有职业;皇家的文件和国宝显示国王和王后共享大权,赫梯王朝的某一时期,曾有王后单独临朝统治的记载。
文明成就:赫梯人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包括根据古代苏美尔人的创世和洪水传说改编而成的作品,赫梯的宗教也照搬美索不达米亚的多神崇拜。宗教活动包括占卜、献祭、斋戒和祈祷,而不具备伦理意义。赫梯以楔形文字记述自己印欧语系的语言,创造了赫梯楔形文。赫梯还另有一套象形文字,用于铭刻和印章,这可能是受哈梯人原始图画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的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这些象形文字尚未释读成功。赫梯人最突出的文化成就当属法律体系。以《赫梯法典》为代表的赫梯人法律,要比古巴比伦的法律更人道,判处死刑的罪过不多,更没有亚述人法律中那些诸如剥皮、宫刑、钉木桩等酷刑。
赫梯人的艺术才能不十分出色。但他们的雕塑作品则新颖生动,尤其是石壁上的浮雕作品。城门和王宫门旁,一般都雕有巨大而生动的石狮。他们的建筑材料多用巨石,明显优于两河流域的土坯。
赫梯文明的历史成就不仅仅在于发现和使用了铁,而且在于它充当了两河流域同西亚西部地区文化交流的中介。毫无疑问,某些文化成份就是通过这个中介从美索下达米亚传到迦南人和喜克索斯人中间,可能还传到爱琴海诸岛,赫梯文明是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爱琴海地区诸文明之间的主要链环之一。
冶铁技术:赫梯人是西亚地区乃至全球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也是世界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民族,近年考古发现的证据显示铁器的生产至少可以追溯到前20世纪。在冶铁方面颇具名气,赫梯王把铁视为专利,不许外传,以至铁贵如黄金,其价格竟是黄铜的60倍。赫梯的铁兵器曾使埃及等国为之胆寒。赫梯人打击敌人最有效的武器是战车;在战场上,他们驱赶披着铁甲的马拉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使来敌闻风丧胆。直到前1180年左右赫梯灭亡之后,赫梯铁匠散落各地,才将冶铁技术扩散开来,前800年左右传至印度,前600年左右传至中国。
迦南、迦南人(CanaanCanaanites)_calvin新浪博客
一个说闪族语言的民族;他们的地域,主要在腓尼基。他们的种族渊源,现今已不能确定。
一、名称。迦南这个名称(来:k#na`an),用在民族或地方上,都是从他们的祖先迦南或迦拿(Kna`)而来的(见上一个条目)。这是根据创十15-18和迦南-腓尼基本土的传统而得到的观念。这些传统,由桑丘尼亚托(Sanchu-niathon)传下来,又由比布罗斯的非罗(Philoof Byblos)保存了。希腊文一些资料和腓尼基人自己,都采用迦拿(Kna`[an])作迦南腓尼基人在本土的名称(如:钱币:见W.F.Albright,于'The Ro%le of theCanaanites in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一文,页1,注1,文章刊于The Bibleand the Ancient Near East, Essays forW.F.Albright,1961,页328-62;以下简称 BANE Vol)。Kn`(n)这个字的意思不得而知,在圣经以外,这字也有出现过,有时有最后的n有时没有。这个n字可能是闪族文字常见的末尾的n,或许是户利文(Hurrian)所用的词尾(Albright,上引书,页25,注50)。昔日,有学者把“紫色染料”所用的字〔尤其是在户利文中〕和Kn`[n]连系起来(如Speiser,Language12,1936,页124),但这个建议被兰斯伯杰(Landsberger)所推翻(JCS21,1967,页106-7)。
二、迦南的版图。无论在圣经或外界的资料中,“迦南”有三重意思。
1、基本上,迦南是指叙罗-巴勒斯坦(Syro-Palestine)沿岸的地方和居民,尤其是指腓尼基。创十15-19表明了这一点,因为这段经文详细的列出了迦南的子孙,包括“长子”西顿、*亚基人、西尼人、洗玛利人和在俄隆提斯河的哈马。民十三29;书五1,十一3;士一27起更特别指出迦南人是在沿海一带,在山谷及平原,和在约但河谷的,而亚摩利和其他人则在山上。值得注意的是,主前十五世纪的亚拉拿王(Kingof Alalah)伊德米(Idrimi),在碑文中提及他逃亡到迦南沿岸的阿美亚(Ammia)(S. Smith, TheStatue of Idrimi,1949、页72-3;ANET3,页557-8)。
2、广义来说,“迦南〔人〕”也包括了内地,即泛指叙利亚巴勒斯坦(Syria-Palestine)。例如,创十15-19也包括了赫人、耶布斯人、亚摩利人、希未人及革迦撒人,作为“迦南的诸族分散了”的解释(18节);这较为辽阔的土地,从西顿沿岸一直伸展到迦撒,然后直达内陆死海的所多玛和蛾摩拉两个城,而似乎再向北,直到*拉沙(位置不详)。另见:创十二5、十三12或民十三17-21、卅四1-2,及下文对巴勒斯坦西边疆界的厘定;士四2、23-24称夏琐王耶宾二世为“迦南王”。这广泛的用法,在早期圣经以外的资料也出现过。在他们的亚玛拿信件(主前十四世纪),巴比伦和别处的众王有时采用“迦南”这个名词来泛指埃及的叙罗巴勒斯坦属土。而主前十三世纪的埃及阿纳斯塔斯蒲纸(PapyrusAnastasi)IIIA(第15-6行)和IV(16:第4行),提及一些“从赫鲁(Huru)来的迦南奴隶”(赫鲁=广义的叙利亚巴勒斯坦)(R.A.Caminos,Late-Egyptian Miscellanies,1954,页117、200)。
3、“迦南人”这个称号,狭义来说是指“商人、做买卖者”,贸易是迦南人最典型的职业。这个意思可以在圣经中找到:伯四十一6、赛廿三8、结十七4、番一11。耶十17甚至用kn`t这个字来指“货物、商品”。法老王亚门诺菲斯二世(AmenophisII)的一个石碑(约主前1440),列举了他的叙利亚俘虏,其中有“550个maryannu〔相等于贵胄的马车战士〕,他们的妻子共240人,640个Kn`nw,232位王子的儿子,323位王子的女儿”(ANET,页246)。梅斯利尔(Maisler,BASOR102,1946,页9)从这份记录推断,Kn`nw(迦南与权贵并列的640人)乃是商人,是“在叙利亚及巴勒斯坦沿岸和贸易中心的豪”;不过,这是不能肯定的。
三、迦南人和亚摩利人。以上提到“迦南〔人〕”这名称,具有特殊、广义及狭义二种含义。同样的*“亚摩利人”这名称也有它特殊以及广义两方面的含义。狭义上圣经里的亚摩利人是指巴勒斯坦山区民族之一(民十三29;书五1,十一3);但广义来说,“亚摩利人”倾向与“迦南人”的用法重叠。首先,根据创十15-16的记载,“亚摩利人”乃是从“迦南”而出的。之后,根据民十三17-21等等,以色列要征服迦南(=巴勒斯坦),而日后他们果然定居在亚摩利人之地,征服“所有在那地的居民”,就是亚摩利人(书廿四15、18)。神应许赐迦南地给亚伯拉罕,在此之前他已来到这地(创十二5、7,十五7、18),但却要延迟占领那地,因为“亚摩利人的罪孽还没有满盈”(创十五16)。示剑是迦南一个主要的城镇,由一个希末人的领袖管治(创十二5-6,卅四2、30),这个人也可被称为“亚摩利人”(创四十八22)。
文学批判学的底本论(documentarytheory),经常以迦南人和亚摩利人这些名称(和其“他成对”的名称)重叠或重复的出现,来作为不同作者的标记(见S.R.Driver,Introductionto the Literature of the Old Testament9,1913,页119,或O.Eissfeldt,The Old Testament,andIntroduction,1965,页183)。不过,这种理论是应受质疑的,因为圣经以外的资料,有时用“迦南人”,有时用“亚摩利人”,而这并不是因为背后有不同作者之故。
亚拉拿泥版(Alalahtablets)显示,在主前十八世纪,阿木如(Amurru)是叙利亚的一部分,而在与巴勒斯坦本土的夏琐有关的一份马里文献中,则提及亚摩利的众王子(参J.-R.Kupper,LesNomades en Me*sopotamie au temps des Rois deMari,1957,页179-80)。夏琐既是巴勒斯坦北边最卓越的迦南城镇,因此,在亚伯拉罕的年代,就证实有混杂的人种和用语。在主前十四或十三世纪,位于阿迪─亚述塔(Abdi-as%irta)的阿木如的王国、阿西努(Aziru)和他们在利巴嫩山区的承继者,藉着侵略和结盟,紧紧的制了腓尼基海岸的一段和它的迦南港,“从比布罗斯一直到乌加列”(AmarnaLetter No.98)。有关*亚摩利人在迦南沿岸的控制,在兰塞二世(Rameses II)论到迦底斯之役(Battle ofQadesh)的碑文中进一步的被证实(主前十三世纪)。碑文提到从“阿木如地的一个港口”合时来到内地的一般战争的势力(有关这事,见Gardiner,Ancient Egyptian Onomastica I,1947,页188*-9*,和Gardiner,TheKadesh Inscriptions of RamessesII,1960)。这是一个独立的证据,证明在摩西时代亚摩利(人)的含意,与迦南(人)的含意相近。因此,将这些名称视为出于不同的文学手笔的标记,乃是错误的。无论如何,五经和约书亚记交替使用“亚摩利”和“迦南”这两个名称所反映的情况,在主前十三世纪末期已经因着海上居民定居巴勒斯坦的影响,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这日期以后,这种用法的出现是无法解释的。
四、语言。迦南文的定义,极具争论性。在一般西北闪族的语言和方言中,圣经的希伯来文(参:赛十九18),在亚玛拿信件中的西闪族文的注解及用语,与摩押文和腓尼基文,都可以正确的被称为南迦南文。不同但相关的语言,有亚兰文和雅尤迪文(Ya~udic)。而乌加列文就在这两者之间。有人认为乌加列文乃是独立的一种西北闪族语言,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乌加列文是迦南文的一种,与希伯来文等同类。乌加列文本身显示这种语文随着历史的演变,有所发展,因此,主前十四或十三世纪的乌加列文,比起伟大史诗的古乌加列文,更接近希伯来文(Albright,Basor150,1958,页36-8)。因此,我们是可以暂时将西北闪族语文视为包括南迦南文(希伯来文等),北迦南文(乌加列文)和亚兰文。有关这方面,参考莫斯卡特(S.Moscati),TheSemites in AncientHistory,1959,页97-100。他相当激进地要取消迦南文这个名称;另参:弗德奇(J.Friedrich,Scientia84,
1949,页220-3)。迦南文和亚摩利文差不多是没有分别的,顶多是属于两种不同的方言。西北闪族语文的a{音与迦南语文的o{音的异同,参:吉布Gelb.JCS15,1961,页42-3,两个音只有齿擦音方面的分别。从北叙利亚城*押巴拿得到的文稿,据辨字的皮提纳图(G.Pettinato)认为,是以一种似乎是西方闪族的文字写成的,与迦南文关系密切,皮氏称它为“古迦南文”(Orientalia新丛书44,1975,页361-74,尤其是页376起)。(*旧约的语言)
五、迦南人的历史。巴勒斯坦在主前三千年期已经有说闪族语的民族在其中居住这一点,目前只有一份那个时期的文稿,可作证明。这份文稿中有两个地方名,是用闪语写的:Ndi~这个字其中的一部分是~il(u),有“神祇”的意思。另外一个字是n.k,是以ain(即:“水泉、井”)作为字首的。这两个字,出现于一个埃及墓窟的图画上,这个坟墓是属第五或第六个朝代的,年份大约是主前2400年。问题是,这是否能够证明迦南人曾住在巴勒斯坦,而迦南人又是什么时候在巴勒斯坦出现的呢?这是具争论性的。迦南人和亚摩利人肯定在主前2000年已经安居在叙利亚巴勒斯坦,而约在主前2300年,北叙利亚的押巴拿已经有说西北闪族语的居民在其中居住。
在主前二千年期整个时期里,叙利亚巴勒斯坦划分为许多迦南或亚摩利的城邦,至于数目则时有变动。在主前十九或十八世纪,埃及人的咒诅祷文(ExecrationTexts)记载了许多地方和领袖的名字。有关这段时期,即族长时期,部分在巴勒斯坦的独立州郡的组织,另见:范塞尔(A.vanSelms),Oudtestamentische Studie/n 12, 1958(Studies on theBook of Genesis),页192-7。
大约在主前1500至1380年,这些小城邦,是属于埃及在亚洲的帝国的一部分。在主前十四世纪,北面的城邦转而受赫人管辖,而南面的则名义上仍然属于埃及人。主前十三世纪的早期,埃及再次有效地控制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沿岸(赫人仍守着叙利亚的北面和内陆),但随着时间的过去,埃及人就失去了对上述地方的控制(参H.Klengel,
GeschichteSyriens,1-3,1965-70)。因此,在主前十三世纪后期,以色列人遇到迦南或亚摩利人的对抗,却没有特别与埃及人对抗(米聂他[Merenptah]失败的突击是个例外)。约主前1180年,兰塞三世的“入侵”,是一次扫荡式的袭击,主要是在沿岸及主要路线上侵袭,而且很表面化。
主前十三世纪末期,迦南人或亚摩利人城邦的势力衰落,因而被政治上的激变所粉碎。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领导下,由约但河进入巴勒斯坦的西边,首先控制了山区和打败了一系列的迦南君王。对希伯来人来说,征服迦南乃是要成就神在古时对列祖的应许(创十七8,廿八4、13-14;出六2-8)。他们要撵走那地的人,因为神要把那些人驱逐,又要把余下的人消灭(参:申七1、2起)。这样做是因为好几个世纪以来,这些人持续的犯罪,现在受到神的审判(申九5;参:创十五16),而不是因为以色列本身有什么的功德可言。
当时,埃及文献中记载的海上居民(包括非利士人),已将赫人的帝国打败,又横扫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直至在埃及边境被兰塞三世所制止;有些人,特别是*非利士人,就在巴勒斯坦沿岸定居。最后,在跟着约一个世纪的时间,渗入叙利亚内陆的亚兰人亦迅速增加。结果,迦南人那时统治的,就只有腓尼基本土和它的港口,另外,也统治一些位于别处的零星藩国。从主前十二世纪开始,以前铜器时代的迦南人,在新的,受限制的环境下发展成为主前一千年期以航海著称的*腓尼基人,以著名的*推罗和*西顿王国为中心。有关迦南人的历史,尤其是日后发展为腓尼基人的历史,见:奥伯莱(Albright),BANEVol,页328-62。
六、迦南人的文化。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主要来自两个资料来源:第一是文学方面,在*乌加列(叙利亚海岸上的沙呣拉角)所发现的北迦南和巴比伦文稿,以及在其他地方发现的零星文稿;第二是考古方面的,指那些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城镇和墓地出土的物件和遗迹。
1、迦南人的社会。大部分迦南城邦是君主专政的。君王拥有军事方面的委任及征兵的广泛权力,又有权力征收土地和将土地出租,换取服务;更有权立税,税项包括什一税、关税、地产税等等,又有权强迫劳役,在庶民中征召劳工为国家服务。撒母耳所斥责的君王制,也就是直接指以色列邻国的这种君主制度(撒上八,约主前1050)。另外,在亚拉拿(Alalah,主前十八-十五世纪)和乌加列(主前十四-十三世纪)的泥版,也清楚提过这种政制(见I.Mendelsohn,BASOR143,1956,页17-22)。君王直接控制了军事、宗教及经济,王后是个重要人物,有时高级官员会向她求助。在较大的城邦,像乌加列,宫庭有精密的组织(有关乌加列的宫庭,参A.F.Rainey,The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Ugarit,1962)。
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主前十九至十五世纪期间,来自乌加列的北迦南人的伟大史诗(见:下列的文学一栏),展示了家庭生活的主要特征(见A.vanSelms,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in Ugaritic Literature,1954)。至于主前十四或十三世纪的情况,法律文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比较大的社会组织,包括城镇和有关村落的这些明显的大组织(在乌加列的这些城镇和村落,见Virolleaud,Syria21,1940,页123-51,另参C.H.Gordon,UgariticLiterature,页124的简述)。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料,与约书亚记十三章起提到的城镇和村落作比较。除了以上这些大组织以外,也有一些分布很广的同行业的组织。这些组织包括基本的生产者(牧人、猎禽者、屠夫和面包师传)、技工(铁匠、铜〔或青铜〕匠)、银匠、陶匠、雕刻家和建筑(房屋、船只及战车的)工匠,和在本地或来往外地的贸易商人。祭司和其他宗教上的人员(参下),还有乐师,也成立了工会或组织;另外,又有几种特别阶级的战士。在巴勒斯坦发现一些雕有文字的标枪或矛头,大概属于主前十二或十一世纪后期的迦南雇佣兵,像西西拉或耶宾所领导的那一种人(士四等等);这些雕有文字的戟、矛也显示,在士师时期的巴勒斯坦,人们经常运用早期西闪族的字母式文字。有人认为在主前十三世纪的巴勒斯坦,迦南人的社会明显有上流贵族与低下阶层的半自由农奴的划分,与以色列人的情况,成为对比。考古学发掘了的地点似乎显示以色列人的物质水平较低,而且阶级平等。
2、文学。这方面主要的代表来自*乌加列的北迦南文献,包括:冗长却零乱和零碎的巴力史诗的片段(巴力或哈达的事迹和命运),这里面的文字大概可追溯到约主前2000年;亚奎赫(Aqhat)传奇(好王但理[Dan~el]的独生子的盛衰),大约是属于主前1800年;克瑞王的故事(Keret;他痛失家园后,他的新妻子差不多是俘掳回来的,他也招致众神祇的忿怒),大约属于主前十六世纪;还有其他文稿的残片。所有现存的文稿,都是属于主前十四或十三世纪的。早期史诗那些辞藻夸张的诗歌,在用字及遣词造句上清楚的说明了旧约许多的希伯来诗歌带有古旧的风味。史诗的完整翻译(内容对早期迦南人的宗教很重要),见C.H.Gordon,UgariticLiterature,1949;G.R.Driver,Canaanite Myths and Legends,1956;A.Caquot, M.Sznycer, A.Herdner,Textes OugaritiquesI,1974。H.L.Ginsberg 的 ANET,页129-55和 J. Gray的Dott提供了其中部分的选集。
3、宗教。迦南人信奉的神祇很多,以伊勒(El)为首。但在实际的敬拜上,主要的神祇乃是*巴力(主),即暴风神哈达(Hadad)和*大衮,在乌加列和其他地方都有其庙宇。女神*亚舍拉、*亚斯他录和亚拿特(Anath),像巴力一样,具有多重个性和残暴的性格,她们是性和战争的女神。科撒尔-哈西斯(Kothar-and-Hasis)是技工的神祇(参Vulcan),而其他较不著名的神祇亦大量存在。
巴勒斯坦昔日的庙宇,今日留下遗迹的,见于伯珊(Beth-shan)、米吉多、拉吉、示剑,尤其是夏琐(最少有三间),除此以外,有些是在叙利亚的夸特那(Qatna)、亚拉拿和乌加列。乌加列文献提及将多种不同的动物献给神祇为祭:牛、羊(山羊及绵羊)和雀鸟(包括白鸽)。当然,亦包括奠酒。在巴勒斯坦地几个地点发掘出来的动物残骸,给我们看见同样的一幅图画。
大祭司的称号(rb khnm),已被证实用于乌加列的迦南人的宗教上。乌加列文献中的 qhs%m字,很可能是指庙妓。无论如何,qds%m是构成迦南宗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却也是神绝对禁止以色列拥有的(申廿三17-18等等)。在主前二千年期,迦南人的宗教用人来献祭的事,虽然考古学上未能肯定,但有迹象显示这是当时的一种习俗。乌加列文献及源自闪族或灵感来自闪族的埃及文献,清楚证实迦南人的宗教诉诸人类的兽性和唯物的特性;参:奥伯莱(Albright),Archaeologyand Religion ofIsrael3,1953,页75-7、158-9、197,注39;另见*金牛犊。我们若完全了解这方面,就更清楚知道,无论在物质上和灵性上,这种复杂鄙劣、衰败的迦南文化,绝对不能与新建立且有独特使命的以色列并存不悖。
圣经角度看中国人的起源:迦南与西尼(节选转载,仅供参考)
欧洲人因为创世记9:18-27的圣经,认为黑人受压迫是理所应当的,我们知道黑人其实是古实人,而古实人是含的儿子,挪亚咒诅的其实是含的儿子迦南,而不是古实。所以后来欧洲人自己也承认错误,特别是歌曲“奇异恩典”的作者牛顿,受到主的光照,彻底悔改,创造了那脍炙人口的歌曲。
我们接着往下看圣经:“含的儿子是古实、麦西、弗、迦南。迦南生长子西顿,又生赫,和耶布斯人、亚摩利人、革迦撒人、17希未人、亚基人、西尼人、亚瓦底人、洗玛利人、哈马人,后来迦南的诸族分散了。”
说完了古实人,我们要看的重点是迦南人,我们知道挪亚咒诅了迦南人,……还有一个重点要注意的是西尼人。Sini人从发音来看更像“秦”,后来圣经中再没有提到西尼人的活动,因为他们到了遥远的东方。
中国(西尼、希尼)人是谁的后裔呢?
按照圣经所记:(Sini)西尼人就是中国人。(Sinim)希尼人又称秦国人也就是中国人。中国古代不叫中国乃叫(Sini)西尼。直到现在外国人称呼中国人还是称Sino-Sini-Sina或China-chine-chino,前者是西尼,后者是秦国之意。这(Sini)与(Sinim)一个是单数,一个是复数,都是Sini的意思(西尼或希尼是译音)。
我们翻开圣经来看看到底中国人是谁的后裔,创世记十章15节清楚记载:“迦南生长子西顿,又生赫和耶布斯人、亚摩利人、革迦撒人、希未人、亚基人、西尼人(Sini)、亚瓦底人、洗玛利人、哈马人,后来迦南的诸族分散了。迦南的境界是从西顿向基拉耳的路上、直到迦萨,又向所多玛、蛾摩拉、押玛、洗扁的路上,直到拉沙。这就是含的后裔、各随他们的宗族、方言、所住的地土、邦国。”以赛亚书四十九章12节说:“看哪、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秦国来。〔秦原文作希尼Sinim〕。”这里是复数=许多中国人的意思。圣经清楚告诉我们(Sini)西尼人是迦南的后裔,是含的后裔。
中国人是挪亚的儿子含的儿子迦南的后代吗?(节选)
根据《创世纪》十章六节,含生了古实(Cush)、麦西(Mizraim)、弗(Phut)和迦南(Canaan)四个儿子。说非洲黑人是古实的后裔没有问题,然而不要忽略:古埃及人和非利士人(Philistines,巴勒斯坦因此得名)也是麦西的后裔(注:埃及和麦西在希伯来语里是一个词,以色列人现在仍然把埃及称为“Mizraim”而不称为“Egypt”)。然而古埃及文明存留下来的仅有金字塔等建筑和一些文物;与汉语同属象形文字的古埃及语也销声匿迹了;古埃及人千百年来也已被闪系的阿拉伯人融合(似乎穆巴拉克等埃及人的脸部轮廓尚留存了一丝麦西-含系的扁平特征,金字塔里的木乃伊也非常具有含的特征)。另外,在两河流域的亚述建造尼尼微等城市的宁录(Nimrod)也是古实的后裔,以色列人的苦敌耶布斯人(Jebusite)、亚摩利人(Amorite)等都是迦南的后裔。
《创世纪》十章十五~十八节(和合本):(15)迦南生长子西顿,又生赫,(16)和耶布斯人,亚摩利人,革迦撒人,(17)希未人,亚基人,西尼人,(18)亚瓦底人,洗玛利人,哈马人,后来迦南的诸族分散了。这里的十七节提到了迦南的一个儿子西尼(Sini),Sini竟然是现代以色列人用来对我们一切华人(含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的称呼!我三年前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来迦南的诸族分散了”这句话很有意味,尽管没有给出分散的方向。
与此经节呼应,见于以赛亚书四十九章十二节(和合本):“…看哪,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秦国来(“秦”原音作“希尼”)。”后者“希尼”的希伯来原文是前者“西尼”的复数形式。
针对这两处圣经节,我趁今年一、二月份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进修之际,抱着原文(希伯来语)圣经问过不下十个母语为希伯来语的以色列人,从法官到律师到教师到学生到医生到导游……所有人的回答都一样,他们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这两个西尼(或希尼)指的就是你!就是你们中国人!“西尼”原文是单数Sini,指的是迦南的儿子;“希尼”原文是复数Sinim,是西尼人的复数形式。根据读音,西尼和希尼、稀泥……实质上没有什么不同!用字不同的原因完全是由于翻译问题造成的。另外,希伯来语称中国为“Sin”,称汉语(华语)为“Sinit”。(来源:善牧羔羊)
迦南(卡南Kan‘an):《古兰经》中记载的古代先知努哈之子。一译“迦南”。阿拉伯语音译。其父劝导族人抛弃偶像崇拜、信仰独一万能的安拉,他同其母不听劝化。当洪水泛滥、其父呼之登船时,他又拒不听从,说道:“我要到一座山上去躲避洪水”,终被淹死。努哈以安拉曾许约救其家属为由,祈求安拉赦免其子一死,安拉答之以他并非其家属,而是作恶之徒,并令其勿再祈求己所不知之事(11:42~47)。《古兰经》以卡南被淹死为鉴戒,阐述了顺从主命重于血亲、认主独一高于一切的思想;一个不信仰独一万能的安拉者,即使他是先知之子,依然无法逃脱安拉的惩罚。(来源:《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
赫梯君主列表
人类族谱、列国的起源人类的十字路口--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宇宙的探索赵永安:苏美尔人的创世神话
赵永安:苏美尔人的宇宙探索
赵永安:苏美尔人的基本概况
赵永安:巴比伦人的宇宙探索
赵永安:巴比伦人的创世神话
赵永安:巴比伦人的基本概况
郎建伟:月亮就是史前人造的?
阪泉之战发生在尼罗河流域?
论禹的父亲叫大鯀和帝喾
俞峰:[转]世界蒙古人世系
[转帖]中国民族的血统构成
[转帖]上帝与万国——圣经人种学
《第十二个天体》(连载,每日更新)
汉人是含的后裔_意思林_新浪博客
[转]中国人的春节与犹太人的“春节”
圣经中的人类起源 转载_以琳_新浪博客
一篇说欧洲人都是神农族、蚩尤族的考据
中国神话是世界神话的源头天涯论坛
[转]中国人的起源?(圣经的权威自不待言)
[转]古中国人的来历——从《圣经》中追溯_乐乐博客
[转帖]中国人是含的子孙迦南的后裔吗?
[转帖]为什么上帝要以色列人赶尽杀绝迦南人?
[转]1744年西方人著述《埃及象形文字》和汉字之关系
多角度分析中国人的起源基督徒网上交流论坛
闪、含、雅弗17个语言谱系问题约拿的家
关于峨眉山佛道兴衰的历史演变刍议
存疑:上古历史——犹太人与蚩尤研究证实:南方汉族人五官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
六、大洪水、灵恝与耶和华、挪亚-解密《山海经》
宋明服饰显示:古人不仅脚长个子高智商也很高-中新网
中华科学在黄帝或大禹时代已经完成地球两极间距离的测量
圣经角度看 中国(China/Sina)人的起源:迦南Canaan与西尼Sini
神秘的尔苏人(转:http://baike.baidu.com/view/91093.htm)
赫梯文明·凯尔特人·山西尧帝之陶唐_西安卢长信 _新浪博客
神话还原视野下的黄帝蚩尤共工蚕丛与苏美尔 -潘世东 - 职业日志
[转]历史中的巴蜀,现存四川神秘的尔苏人,古亚述人失存秘密?他们之间有关系吗?
侗族史概况、《易经》萨燧的伟大创造、 侗族的族称与族源——《侗族野史》节选
越楚古图腾、越楚古歌舞、越楚古服饰、越楚古食俗、越楚古节俗、越楚古婚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