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业评价与师德 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表

视频导读

学习指导

本讲的学习目标是简要了解我国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历程,明确新时期学业评价改革的方向。

本讲视频集中论述了两个问题:

一是我国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历程;

二是我国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紧迫性。

通过对 50 年来学业评价改革历程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1 )我们的学生学业评价是随着高利害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 2 )这种学业评价体系,无法完成对学生全部学习结果的测量;

( 3 )这种学生评价体系,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弱化了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 4 )这种学业评价的结果使课堂变成为练兵场,使学生变成为记忆机器;

( 5 )由于过分地追求高分,师生都承受着非常沉重的负担。

本讲论述了我国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紧迫性,认为:

( 1 )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成就;

( 2 )评价不是简单地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比较;

专题一 学生学业评价与师德

第一讲 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历程

一、对 50 年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历程的回顾

学生学业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教育评价的改革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当然,也受到人们对评价认识的制约。因此,对教育评价,乃至于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历程。 崔允漷 先生在《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一书中说:“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变革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试图通过不断完善选拔鉴别功能的单一考试的变革来驱动整个评价体系变革的历史。”

50 年来,全国的高考、中考等“高利害性”的考试,还包括各个地区的统考,占据着学业评价政策的核心。诚然,高考、中考一直在进行着改革。但是不管怎样变来变去,它始终以选拔和鉴别功能为轴心,这一根本功能没有改变。所以说,基础教育体系的评价改革,往往是这样的变革的不断的复演。

20 世纪 80 年代到本世纪初,教育评价政策强调的是考试次数的减少,出题的要求降低等,以减少由于过度强调考试的选拔、鉴别功能,给师生们带来的沉重负担。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对减负,对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除此以外,几乎再没有任何前瞻性的评价方面的改革政策。这样政策的延续,使得我们的考试更加侧重选拔与鉴别,而这种选拔鉴别性的考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我们学生学业评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说是深重的。而且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我们的课堂,甚至于还伸延到课外。我们来看一道题,这道题是幼儿园升小学的一道入学考试题。这个题目是这样的:有 1 到 9 ,九个数,将它们分类,比如说一类是1、3、5、7、9 ,另外一类是2、4、6、8。这是以奇偶数为标准分类的。问:如果把数字分成三类,分别是“1、3 、7 、8”,“5 、9”,“2 、4、6”,这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呢?我们初看这个题目,都感觉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当我们看到答案之后,更觉得啼笑皆非。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1、3 、7、8,是读第一声,5、9是读三声,2、4、6是读四声。这样的考试,通过纸笔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仅在我们的小学、中学的课堂上出现,并且还前移到了幼儿园升小学的考试当中。这样评价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片面地追求标准化答案,片面地关注书面测验等。在这样的考试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评价后,学生的成绩还要被晒出来,和其他同学进行排名比较,这样的排名还会影响到他在教室中座位的次序。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样的评价最终只能让学生一次一次地获得挫败感,甚至感觉到对学习的厌倦。学校老师为了追求高分,追求评价的好结果,于是对学生进行强化的机械训练。这种强化的训练,不能不能使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长足进步,有时甚至束缚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曾经在一次表演中当众遭受了滑铁卢。有一天他做表演,有人上台给他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了车站,有87人下车,65人上车,又一站,下去了49人,上来了112人,再下一站,又下去37人,上来 96人,再再下一站,又下去74人,上来 69人,再再再下一站,又下去 17 人,上来23人……出题的人话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答道,“小儿科,告诉你,火车上一共有……”,他刚要说答案,那个人赶忙拦住他说,“不,我是请您算出,火车一共停了多少站”。阿伯特·卡米洛呆住了,这组简单的加减法成了他的滑铁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就是束缚思维的灵活性,使人的心理活动变得刻板僵化。如果把这样的束缚人思维灵活性的训练用到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最终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通过对 50 年的回顾,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我们的学生学业评价是随着高利害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评价的结果就是课堂上老师教得过死,学生学得刻板,评价评的是分,而不是人。

第二,这种学业评价体系,无法完成对学生全部学习结果的测量。学生在学校不仅仅学知识,同时还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校要培养学生好的思维品质,学习要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以往的学业评价体系,只能单纯地测量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达成情况,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品质,则是无法测量的。

第三,这种学生评价体系,过分地强调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弱化了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对高分的一味追求,教师和学生都极力地想通过纸笔测试获得更高的成绩,于是对纸笔测试涉及的知识进行强化的记忆,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从刚才讲的心算家的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人的思维一旦受到了某种束缚,或者说只关注到了问题的一面,那么他对问题的其他方面,可能就会有所忽略。

第四,这种学业评价的结果是以单纯的训练替代教学,课堂成为了练兵场,学生成为了记忆机器。在近些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了鉴赏题。于是,一些老师就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解答鉴赏题的训练,老师训练的内容,是解答这类题目公式,而不是进行鉴赏的思维方式。在答题时,学生依照老师提供的所谓公式生搬硬套,不能把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分析和运用在试卷上展示出来。

第五,由于过分地追求这样的高分,由于用片面的评价替代了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全面评价,所以师生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非常沉重的负担。每天老师想的是如何要提高学生的分数,学生想的是考试我会得多少分。

综合上面的几点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前50年我国基础教育学业评价改革的历史,只不过是大规模考试的变革史。难怪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要回答钱老的这个问题,评价制度改革应该纳入其中。只有改革我们的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全面地育人,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二、学业评价改革的现状

可以说,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世界各国的教育界也都期望通过评价的革新,一方面更好地进行人才的选拔,另一方面发挥它的导向作用,来促进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应该说,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重大难题。对于评价制度的改革,政府在政策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2002 年 12 月,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精神,制定下发了《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现行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过于单一。“通知”要求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对评价目标、措施与方法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通知”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改革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政府教育部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研究部门同时也加强了理论的研究,有些研究者已经在理论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简单来说,学业评价就是以我们现行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搜集学生在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进行具有价值的判断的过程。我们从学业评价的概念出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业水平不完全等同于学生的单科学习成绩,它的范畴要比学习成绩范畴要大得多。它不仅仅包括学生对于知识与能力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水准,同时还包括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学生所处的一种状态。

对于新的评价系统,我们要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成就,除了过去一直强调的知识技能以外,还应当关注诸如问题解决、判断性思考、有效交流、团队工作等高层次的能力。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是多元的,而不是单维的。

第二,评价不是简单的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比较。还应当对学习产生有益的影响,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理解的追寻,促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反思性的独立的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排名,不是比较,不是选拔,不是甄别,而是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最终的目的。

第三,评价不应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换句话说,学生在评价当中,应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不仅仅是一位被评价者,还应当是评价者。也就是说,评价当中要包含着学生的自我评价。

第四,评价应当运用情境化的、复杂的、挑战性的任务,而不能运用去情境化的、碎片化的、基于事实的回忆的任务。我们需要的是多种多样、不拘泥于纸笔测试的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这样的功能。要想实现这样的评价功能,我们要构建两个评价体系。第一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第二个是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这样两个评价体系当中,评价的要求和内容各有所不同。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来重新确定学生的评价内容,运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我曾经到过一所学校,那所学校对学生个体和班级,都收集了成长的记录。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成长记录,班级也有成长记录袋。在成长记录中,不仅仅记录了学生认知上的变化,比如说包括学生的成绩单,也包括学生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实践记录,同时还包括学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取得的成就,比如奖状,甚至还包括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一些小的文章、小的体会。学生把这些成果都放进自己的成长记录袋,最终在学生毕业之时,用成长记录袋来描述自己的成长过程。通过对自己经历的梳理,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的学生评价,不仅仅是拿学生的记分册作为评价的依据,同时还关注到了学生的各个方面在学校所获得的成就。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地被这种成长记录激励着。同样班级也有“班级成长记录袋”,记录着班级当中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历程、进步的过程。这样一个班级,或者说这个班级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要为自己的班级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这同样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激励的办法。

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学生评价的内容,要确定评价标准。学科评价的内容和标准,首先要以各科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确定具体的评价的内容。除了学科的学习目标以外,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般性的发展目标。比如说学会学习的技能,扩充并整合知识的技能,沟通技能,思考和推理的技能,合作技能等,还有他的社会责任感的发展轨迹。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内容的构成,既包含学科的学习目标,也包含着一般性的发展目标,这样一种评价对学生来讲是客观的、多维的、科学的,并且是一种综合的评定。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如何“立体地”评价学生。例如,在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建立化学学习的档案袋,收录他们重要的资料。例如,可以收集单元知识学习的总结;可以收集在化学学习当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还可以收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设计方案,并且要把过程记录下来;同时还可以记录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的结论,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在地理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同样也有着这样的表述。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究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在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探究精神的评价也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生物标准”)

案例:“种子萌发条件”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有哪些。

课程标准以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为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等,让学生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收集实验的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我们给学生布置这样的探究活动之后,可以参照下列各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能否根据观察到的或者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的实验;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的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来完成实验,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且得出结论;能否在探究活动当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这些评价项不仅仅评价了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同时还评价了学生在参与活动当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评价正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根本的要求,也是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最终目的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当中,我们既要关注到对学生事实性知识掌握的评价,同时还要关注到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状况。基于上述评价的功能要求,我们在评价的时候,要明确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在构建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之初,要明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应知道并且能够做到什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直接拿中考题、高考题,作为对学生进行阶段学习检测的材料。应该说中考、高考这样一种高利害性的考试,他们大多测试的是学生的综合性的能力,用它作为平时学习,甚至是一节课学习的检测材料,应该说是不合适的。我们老师在构建这样一种评价体系当中,应该把学生较长一段时间应达到的目标,分解成为不同评价阶段相对应的目标的要求。比如说我们要评价学生在第三学期的语文学习的结果,那我们就必须有效地分解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所规定的这个学段的内容标准,要明确第三学期的学习目标,学生应该达到这种目标,教师也应该依据这样一个目标,制定不同单元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相应的目标,以便更好地确定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标准。

其次,要了解学生在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过程中所表现的状态。评价的过程,其实就是收集关于学生学习状态证据的过程。教师收集证据的范围,应当限于课标所规定的内容,应当限于教师实际教过且学生实际学过的内容,否则就有可能收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证据,产生对学生不公平的结果。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的内容。

第三,教师要用收集到的资料与课标所规定的相应阶段的要求相比对,确定学生在这些方面达到的水平,找出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我们教师所要做的正是要缩短二者之间的差异。这种收集资料的目的,或者说我们评价的目的,也恰恰是要解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这是一份老师写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报告单。老师在语文学习中,把学习内容划分为这样几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与积累、写作和口语交际。在不同的领域当中,老师先具体地对课程标准、本学段的要求、评价的标准形成一个认识。在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目前的某一领域的状态,做了一个描述。比如说这位同学,在正确读准字音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做到结合具体语境,读准常用的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和异误读字。从读音方面来看,这位同学表现突出,处在非常好的一种状态。他能够读懂常见的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和异误读字,他与课程标准也有一定的差距。老师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继续丰富汉字的认读范围,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及时地纠正读音。这个学生在纠正读音方面有不正确的习惯,但是他在测试当中或者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也暴露出来这样一些问题。老师及时地给他进行纠正。我们通过此例可以看出:教师评价的目的,不是说要给出这个学生评分和排名,目的在于看一看这位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在识字与写字这个领域中,在读音方面他所达到的程度,而且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缩小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差距。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实例就可以看到评价的根本目的。

应该说,评价对于学生来讲,影响是深远的,而且这样的评价对我们老师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我们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评价体系的改革应该说是迫在眉睫,而且是任重道远。对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来讲,我们应该成为评价制度改革的研究者,应当成为评价改革的主人翁。中小学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成败,有着重要的作用。推进传统考试制度、考试形式及内容的改革,研究和开发中小学学业评价的有效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在这样一场改革当中,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能够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来献出我们应有的智慧,做这样一种实践者,做这样一种探究者。

学习指导

本讲视频的学习目标是:

( 1 )认识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 2 )了解学生学业评价亟待解决的五个问题。

学生学业评价与师德 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表
现行学业评价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包括:

( 1 )学生的学业评价改革已经从思想理念的层面,深入到探索和实践的层面;

( 2 )从小规模试验推向较大范围研究。

现行学业评价 存在的问题有:

( 1 )研究尚欠广泛,尤其缺乏可操作的具体的实施方案;

( 2 )对学业评价功能的认识模糊;

( 3 )忽视对评价结果的运用;

( 4 )随意提高评价标准;

( 5 )问责体系与评价结果的关系不密切。

教师在认真学习视频讲座的同时,要重点阅读“必读资源”的内容。本讲的重点是当前学生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难点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与特征。

视频导读

专题一 学生学业评价与师德

第二讲 学生学业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学业评价也在进行着重大的改革。目前,很多地方已经改变了用中考、高考这样的高利害性考试结果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唯一依据的做法,在学业评价改革的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1 .学生的学业评价改革已经从思想理念的层面,深入到实质性的探索和实践性研究的层面

现在,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监控评价体系,并且尝试着对学生的学习常态进行评价和监控。而且,有些地区已经把这种监控的数据、结论,用于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过程当中。这种研究和尝试已经突破了评价改革局限于理念的羁绊,已经把评价改革推进到深入探索和实际操作的层面。

2 .从小范围、小规模的试验推向较大范围和较大规模的研究

对评价改革的研究已经从小范围、小规模的实验推向较大范围、较大规模的立项研究。目前已经立项并且进行了广泛交流的项目有:北京教科院承担的“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研究”、华东师大承担的“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研究”、中央教科所承担的“中小学生学业评价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都站在较高层面,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操作进行了具体实验。这些研究使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操作方法。可以说,经过了近十年观念转变、理念更新,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已经步入了尝试性的边实践边研究的阶段。

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目前,在学生学业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出现了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尚欠广泛,尤其缺乏可操作的具体的实施方案

有学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在教育研究方面发表的论文中,关于学业评价方面的文章所占比例不足 10% 。而且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是理论上的思辨和分析,研究评价实施的文章少得可怜。目前,一些研究部门从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入手,把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综合起来评价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教师教的情况,这种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办法,给我们开拓了学生学业评价研究的新思路。质性研究,包括课堂的教学指导研究、教师的个案研究、教师的叙事研究等。定量研究,包含试卷测验、学生问卷、教师问卷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学科内,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能够做到什么,不同年级的学生能够做到什么,对这些方面的描述还欠细致,欠研究,并且还欠用实践来验证研究的成果。对这样的评价内容进行细化,有助于我们评价的实施,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

1946 年,蒋伯潜在《习作与批改》一文 , 中写到:“从前我和朱自清、刘延陵二先生同在某校教国文。朱先生和我是努力批改作文的,刘先生却从不批改,而且常笑我们:可怜五谷费精神。有一天,校工替我们买来一包花生米,包的纸便是我三天前仔细批改后发还给学生的作文。这正给了刘先生一个有利的证据,我被兜头浇了一勺冷水,顿时凉了半截。朱先生却鼓励我,认为这仅是极少数的偶发事件,不能以此概括全体学生,而且这或者正可证明,我们的批改不很得法,不够努力,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用故事的观点看现在,朱自清先生的话,一半说错了,另一半说对了。错就错在当下不看或者不认真看老师对作文的批改,已经不是极少数的偶发事件了。教师的批语虽然不至于沦落到包花生米的尴尬的境地,但是学生对于教师批语的不重视,却已经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朱先生的后半句话,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源:教师批改得不很得法,以至于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个例子还告诉我们,在作文的批改标准不明确的前提之下,老师批改什么,学生如何按照老师的批改进行改正,学生可能读不明白,觉得对他帮助不大。于是老师的批改成了包花生米的纸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确定具体的标准,并对标准进行描述,找准学生的状态,并且明确学生通过怎样的改进就可以缩小他与标准之间的差别,这些对学生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高中作文的评分标准。

项目类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一类卷

( 44 - 50 )

观点鲜明。分析

深刻并与事例

紧密结合

准确,

流畅,

得体

完整,严谨

二类卷

( 37 - 43 )

观点明确。分析

较深刻,能与

事例较好结合

准确,连贯,大致得体

完整,有条理

三类卷

( 30 - 36 )

观点基本明确。

有分析并与

事例基本一致

基本通顺,

有少量语病

基本完整,

条理基本清楚

四类卷

( 29 分以下)

审题有明显偏差或观点不明确。

没有分析,事例

不足以说明观点

病句较多

不够完整,

条理混乱

在这个评分标准表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类卷”的写作内容标准:“观点鲜明,分析深刻,并与事例紧密结合”;二类卷的标准则是“观点明确,分析较深刻,能与事例较好结合”。二类卷和一类卷当中对于观点的要求分别是:观点“鲜明”和“明确”。我们不仅产生这样的疑问:“鲜明”与“明确”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什么样叫做“鲜明”,什么样叫做“明确”?我们如果是学生,我们一个经过这样的修改,怎样的努力,就能够使“明确”变为“鲜明”?对此,这个“标准”没有令人满意的阐释。

再比如,分析“深刻”与分析“较深刻”之间的差别是什么,怎样就能够把“较深刻”改为“深刻”?在这个“标准”中,都没有给学生以明确的阐释。相比之下,我们来看一份国外的关于高级记叙文的检查表。

一份“高级记叙文检查表”

一、总体印象:(每项三分为满分)

题目跟内容有关吗?

所有的对话都另外开一段吗?

全文至少分三大部分或三段吗?

开头是怎么样的?吸引人吗?理由?

文章有主题吗?

文章的主题是通过一个什么故事写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文章是不是只说了一个故事?

文章有没有写成流水帐?

文章是不是使用了很多“概括性写作”?

文章的结尾有没有回应主题?是如何回应的?

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用其他人称可以吗?为什么?

二、具体内容:(每项三分为满分)

故事的矛盾是什么?

正面人物是谁?身份是什么?

反面人物或者反面势力是什么?

矛盾是如何开始的?

矛盾是如何组织的?

故事使用了伏笔没有?是什么?

矛盾的高潮是什么?

有没有跟主题或者矛盾相衬的人物性格、行为描写?举例。

有没有跟主题或者矛盾相衬的人物外貌描写?举例。

故事使用的语言是否生动吸引人?举例说明。

矛盾的最后解决是否跟主题或者题目有关?为什么?

这份材料对学生写一篇高级记叙文需要具备哪些内容,不同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写得很明确,而且要求通过学生自己检查,来检查自己的文章和这个标准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完成自己的修改。这份检查表,包括下列几项内容。首先是对这篇高级记叙文的总体的印象,学生应当检查的内容包含:题目跟内容有关吗?所有的对话都另外开一段吗?全文至少分三大部分或三段吗?开头是怎样的,吸引人吗?理由是什么,文章有主题吗?等等。在这些检查内容项当中,每项以 3 分为满分,这样让学生根据这样一些内容,进行自评、检查,以便学生自己在修改文章的时候,能针对性地进行修改。除了对文章的总体印象以外,对于这篇作文的具体内容,同样也制定了检查的内容和标准。例如,故事的矛盾是什么,正面人物是谁,身份是什么。反面人物或者反面事例是什么,矛盾是如何开始的,矛盾是如何组织的,等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份检查表,它所承担的主要的任务,不是要给学生评定出这篇高级记叙文学生得多少分,其目的是在于,它承担着一种对学生的提醒,对学生的强调,它促进了学生自觉修改文章的意识,强化了学生的一种意识,让学生能够自己修补可能存在的漏洞。我们把刚才看到的这份高级记叙文的检查表,与我们常见的作文的评分标准相比较,我们就会看到,有具体内容的、有具体标准的关于作文修改的建议,更具有可操作性。它要比我们的相对空洞的“观点鲜明,观点深刻,分析较深刻,分析深刻”的评语更易于提升写作水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确定了各个学科、各个学段的评价标准,评价才会变得具有可操作性。只有具有可操作性,这种评价才会被广泛的采用,才会发挥出它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而这样的评价标准,有赖于专家的研究,更有赖于我们学科教师共同进行的研发。

2 .评价功能的混淆

首先,用考试成绩代表学业成就的现象,仍较为普遍。目前,在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甚至于评价教育时,一个常用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学校的升学率。例如一些家长,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单纯的评价标准就是,看这所学校的高考升学率,看这所学校“一本”的上线率,看这所学校,是不是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应该说中考、高考与我们所说的学业评价,其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中、高考实现的是区分、甄别的功能,而学业成就评价的功能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的时候,就要分清楚不同类型考试的功能,功能不同,我们用于评价结果的分析也要有所不同。如果一味地、单纯地用考试成绩,用中考、高考这样一种利害性的考试的结果,来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会造成学生过分关注对事实性知识的一种单纯的记忆。有些地区在中考或者高考的考试说明的后面,都附有一些词语表,有些学生就不厌其烦地把词语表当中的所有汉字,按照辞典分别进行注音,并且把这些词分别从字典中抄出它们的解释,而且每天要给自己规定一定的量来进行背诵。试问当学生把字典都背下来之后,是不是他的语文就学好了呢?其实不是,这种做法恰恰是剥夺了学生进行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如果一味地追求用这样一种高利害性考试的结果来评价学生,极容易造成学习的肤浅,使师生局限于机械的训练之中,阻碍着高等级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例如,有些数学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看到圆心和切线就连半径”的机械式训练,这种训练就可能成为学生思维拓展的障碍。看到圆心和切线就连半径,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唯一的办法,而其他方法可能还有很多。探寻这些方法正是高等级的思维能力训练的有效途径。而上述的机械训练,往往使得学生丧失了发展的机会。又例如,机械训练可能使学生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只看已知,从已知推导出他们所能导出的东西,而不善于由已知看可知,由未知看须知,把已知和须知联系起来看,寻求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一种思维品质正是数学学科所要培养的品质。这种判断推理的高级的思维技能,也正是我们学科要进行培养的一种能力。忽视这样的能力,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肤浅。通过让学生下题海,让学生反复从事一种机械的训练,最终会扼杀学生这种高等级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再有,一味地追求高分数,也会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于对某些学科的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例如,童话大王郑渊洁对数学的恐惧,就来源于他小学的一位数学老师。在那位数学老师的眼里,郑渊洁是最笨的孩子。有一次,老师提问道:“郑渊洁站起来,将我刚才讲的课重复一遍”。这时候,郑渊洁当然无法回答,于是老师让他站到前面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郑渊洁没出息,说一百遍。在老师面前,孩子永远是弱者。站在教室前面,郑渊洁咬着牙一遍遍地说了,真的说了一百遍,因此郑渊洁对这位老师恨之入骨。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那样的日子如噩梦一般。郑渊洁绝望了,他相信自己真的没有出息,在学校里就像老鼠一样,见人就躲,有时候干脆就逃课。我们可以看,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影响到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甚至于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成长。我们要客观地看待结果,要深入地分析产生这样结果的过程,以及产生这样结果的影响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样一些办法,其实是更有益于学生的学习。

3 .忽视对评价结果的运用

对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老师在课堂上随时随地地开展的即时评价,应该具有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的作用。可有,据我观察,这种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比如,当学生积极发言的时候,老师更多地是肯定学生的参与,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一味地称好,这样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参与度。但是,学生参与得究竟如何?他们在参与过程当中暴露出学习上的哪些差距?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来缩小这些差异?这些才是我们课堂评价应该给力的地方。在我们一味的“好好好”“是是是”的评价当中,这些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评价被忽略了,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所在。所以说我们要恰当运用评价结果,很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另外,用单一的数据来评价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这是在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时,所搜集到的某市学生的得分情况。其中某区学生的成绩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我们从两边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这个区的学生,他们在各个分数段中,尤其是在高分段中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个区的学生的学习分数,和全市的平均水平相比是处于一种比较好的状态。如果我们单一地从这样的数据出发,我们很难发现这个区在学科学习上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其他的数据。



这个数据是该区各个学校的学生,在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状态下所占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区被抽样的 12 所学校,它们整体的合格水平的学生,应该说都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是处于一种比较好的状态,和前面那一张表所反映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进一步地阅读这个表格,我们会发现这个区在教学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个区所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学校之间的差异比较突出。例如说我们所看到的,学校 5 和学校 8 之间,它们的差异极大。学校 5 学生基本上处在良好和优秀的状态,达到优秀的学生占群体的 53.7% ,而同在一个区的学校 8 ,学生基本是处在合格和良好水平,没有学生处于优秀水平,那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再比如我们可以看出,全市的处于优秀的学生,占这个群体的 15.4% ,而这个区包含着学校 1 、学校 2 、学校 3 、学校 6 和学校 12 这样几所学校,他们的优秀群体的水平明显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他们的学生更多的是集中于良好和合格这样一个区域当中。所以,这个区的一个首要任务是如何缩小校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结合这个区的学生和教师的问卷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在学生问卷当中,从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因素这个维度来看,有 63.7% 的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的困难是找不到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以及难以在短时间内读懂材料;有 27.4% 的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没有内容可写。我们从学生的学习困难的因素来看,教师要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要缩小校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学校 8 的教师,他们要想提升学生的这样一种学习的状态,就要从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入手,从而达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升。

我们再来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这些维度来看,有 44.7% 的学生,写完作文后能再读一遍,修改错误,也就是说,其他的学生都做不到再读文章进行修改。有 55.6% 的学生,在下发试卷以后,认真地订正错误,下次考试前再看一看。我们从这样两个数据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有一些学习方法,还有待于我们老师再给学生进行点拨。我们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策略这个维度来看,学生在选择阅读时,基本不会或者完全不会做圈点批注的比例,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 5.3%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学习当中,在上述 12 所学校当中,尤其要提升后面学生的学习状态,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入手,诸如圈点批注,诸如作文的修改,诸如对试卷下发以后应该如何处理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能够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来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我们从教师的问卷当中,同样也可以找到这样的抓手。从教师问卷中反映的教学设计的维度中可以看出,有 41.7% 的教师,在单元备课时,主要是按课时备课,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有 33.3% 到 58.3% 的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遇到的困难主要存在于针对不同学生预设不同的问题答案,和针对学生的不同来确定分层目标这两项上。把教师的问卷的数据和学生的数据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互相呼应的地方,也可以看到,师生共同存在困难的地方,其实有些是相一致的。

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给这个区的教研部门和教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教研部门而言,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深入的研究课程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关注到根据文体来确定教学目标。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讲,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学习时存在的困难,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要注意提问有针对性的、概括性较强的、难度较大的问题,来培养优生思维的敏感性,从而使学生尽可能的地达到语文学习的较好的状态。对于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求教师要具有层次性,既让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只单纯的通过单一数据来进行评价,有时会出现一种片面的判断。只有科学、全面的来对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做综合评价,才可以有益于教师素养的提升,也有益于学生的学习。

4 .随意的提高评价标准

目前我们实施的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包含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的标准就是我们所常说的“课标”,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需要结合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而有些地区随意地提高或降低课程标准,使得评价出现了随意性,甚至出现了无法评价的后果。比如校本课程的评价,它有别于我们对国家课程的评价。对于校本课程的评价,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学的结果,同时还要对课程开发的实施者进行评价,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同时在这些评价的基础之上,再来看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这样一种评价体系的建立,更多的是有赖于我们教师,有赖于教研部门来制定评价标准。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对于标准的制定要先于我们的课程教学,也就是要先有标准再有内容,这样才能进行课堂教学。而不是说有教学没有标准,甚至于是无评价,那么这样的课程,这样的校本课程就会形同虚设,达不到非常好的一个效果。应该说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

5 .问责体系与评价结果的关系不密切

目前学生评价的问责体系大多是和我们学生的中考、高考的成绩密切关联,比如说有些学校要用中高考的成绩来问责教师,甚至于有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用中高考的成绩来问责学校,问责校长。这样一系列的问责,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引导教师更多地去关注这种利害性考试。而学业评价与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建立,这是一个我们目前所遇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地去研究、去完善、去进行实践。这样一个过程,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亲身经历的,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首先,在实践过程当中,我们要先确定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我们实现评价功能的一个标杆,也是我们的一个工具。

其次,我们还要能够深入地挖掘数据,寻找发现线索,综合地分析问题,客观地看待结果。也就是说,对于数据来讲,我们看到的不应仅仅是学生的最后一个成绩,而应当是一种综合性的数据。我们要以数据为线索,发现数据后面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影响因素,以及数据后面所产生的差距,由此进一步地分析问题,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把目标盯在数据本身上。

第三,要把我们的评价随时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当中,而不是作为最终的对学生的结果的判断。要力图能给学生提供出有益于学习、有益于缩小与标准之间差距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的学习的方法。这样一个过程,其实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结合我们学校的具体的情况,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的情况,在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为依据的前提之下,认真地来进行研究,研发出适用于我们学校、适用于我们的学业评价的具体标准和内容,愿我们都成为这样一个研究当中的实践者。

学习指导

本讲视频的主题是“学业评价的新理念”。学习目标是明确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教育者和教师的责任,要在学业评价行为中关注教育公平、体现教育公平;认识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学思结合、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作用。

本讲依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论述了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第一个重要目标——“促进教育公平”的问题,并且从教师的视角论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措施:

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

二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三要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四要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

视频讲座还论述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意义,学思结合是创新人才模式的首要措施;讲述了如何做到学思结合,即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学习评价对促进学思结合的作用,无论是预约的还是终结的,都要为促进学生的学思结合服务;最后解答如何发挥评价促进学思结合的作用的问题:

( 1 )评价要有利于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 2 )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3 )评价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视频讲座还论述了如何通过推进学生评价改革,促进知行统一。主要措施有三:

一是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二是教学中不但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三是把学生科学实践,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列入评价内容。

教师在认真学习视频讲座的基础上,要认真阅读必读资源中的“学业评价的新理念”,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本讲的重点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如何确定学业评价的内容,如何掌握评价促进学思结合的三条措施和评价促进知行统一的三条措施。难点是理解学业评价与促进教育公平的关系,理解学业评价具有的促进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的功能。

视频导读

专题一 学生学业评价与师德

第三讲 学业评价的新理念(一)

“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新理念”这个话题包含以下几个问题: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学思结合;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知行统一。下面我们将分两个课时对上述内容进行探究。

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这个《纲要》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更是我们教育界的一件大事。这个《纲要》发出了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员令,吹响了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进军号。这个《纲要》充分体现了全党及全国人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是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规划纲要》中有这么一段话:“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形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的精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做”、“怎样做”和“做得怎样”,“做得怎样”就是评价。任何教育活动,也都包括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即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总结评价,既有鉴定教育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作用,又有对教育过程是否有效的反馈作用,以使后继的教育活动更加有效。当然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特别是对教育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始终贯穿于教育活动的中间。

《教育规划纲要》非常重视教育评价改革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把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的一部分,为人才的多样化成长提供切实保障。教育评价制度,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新的社会需求,新的人才培养观念,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发展目标,都要求建立科学多样的、灵活的、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符合社会对各类人才要求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教育规划纲要》对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下。

( 1 )改进教育教学评价。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改变以单一的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的学生评价方式。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情况作出全面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优势和特长作出评价,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出评价。

( 2 )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价所有学生发展进步的情况。

( 3 )形成多元评价主体。开展由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 4 )改进评价方式。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的学业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做出的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既是标志学生个体发展的里程碑,也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在新时期,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对于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对新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教育的均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体现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国家义务教育的实施,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 90 年代。 1994 年我国正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从此以后,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20 多年的普九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数量普九的阶段。因为那个时候的普九,主要任务是解决青少年“有学上,能上学”的问题,这是时的主要工作。所以那个时候,普九的重点工作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解决校舍不足、校舍破旧这样的重大问题,也就是当时说的“破房子、黑屋子里面坐着土孩子”这样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希望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适龄儿童都能够按时入学。第二个重点问题就是要保证“三率”。当时把普九的任务归纳成“三率”,即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适龄儿童有多少人上学;适龄儿童的巩固率,有多少人坚持上学;和适龄儿童的毕业率,有多少人能从我们学校毕业出去。为了达到这三率的要求,防止学生辍学,一度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老师的硬任务硬指标,所以那时候有一个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这个口号也是那时教育方面的一个口号。但是进入到 21 世纪之后,我国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到去年已经完全普及九年教育,义务教育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叫做质量普九阶段。虽然没有这么公开叫,但是它是以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工作的这么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主题是要解决青少年上好学的问题,解决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普惠的教育的问题。当然这个阶段刚刚开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这个阶段已经成为政府发展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当前教育的非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表现在“择校热”。当然教育的非均衡状态,也表现在教学领域,那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相差悬殊。还表现在学生评价领域,在评价领域表现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用一把尺子衡量一群人。

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个背景资料,以说明学业评价与教育公平的联系。

【背景与资料 1 】



【分析与思考 1 】

看了这张图片,大家恐怕也是有这么个感觉,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张图片和学业评价、学业评价改革联系起来。但是我给大家这个图片是有目的的,如果给我这个图片加上一个具有附加意义的标题,你可能就会有很多感想。我给这张照片添加的标题就是:用同一个标准评价照片当中的两朵荷花公平吗?我们看到照片上是两朵荷花,这两朵儿荷花一朵儿是盛开的,亭亭玉立,一朵儿是花骨朵,蓄势待发。设想一下,我们能用一个标准评价它们吗?我们用同一个标准评价这两朵荷花,无论标准如何科学如何严密,其评价结果能公平吗?从这个花我们就会联想到人。池子里的荷花是参差不齐的,我们班里的几十个孩子同样高矮不一。有的是鲜花怒放,有的是含苞待放,也有的像花骨朵似的,还没有多少鲜亮的颜色,他们还是一些丑小鸭、灰姑娘。可是我们在进行学业评价时,考虑到这些差别了吗?我们的高考、中考、统考、会考、质量监测考,哪些考试顾及了这些差别呢?我们的老师在日常的随机评价中,在这方面又考虑了多少呢?

我向大家展示的第二个资料是一个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是从网上看到的,故事的署名是徐大军,看来也是一位老师。

【背景与资料 2 】

公平是教师的一把良心秤

公平是教师的一把良心秤,面对不同的学生,却要称出相同的重量。

今天早晨我来到教室检查学生背诵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完成情况,有几位同学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根据师生共同的学习约定,他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拟定自我补救和处罚方式。学生拟定完自我补救和处罚方式之后,我便开始逐一检查。当我面对她的时候,内心那份脆弱的同情心,驱使我让她坐下,实在不忍心也没有勇气处罚她。因为她是一名残疾人,腿脚不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但身体上的缺陷和中考的失败都没击垮她,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坚强,这让我由衷的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可问题来了,下课时她急匆匆的来训问我:“老师,我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你为什么没有检查我的自我教育方式呢?还没有处罚我呢?”她这一问,把我问蒙了,怎么化解这个矛盾呢?我不能把事情的原委全部告诉她,是因为同情她,是因为她是残疾人,那样会把刚刚产生的教育矛盾问题,弄得更加糟糕,那我就说说她的优点吧。“哎!你来的正好,我正准备为此问题找你谈话。本学期你学习认真刻苦,学习成绩进步非常大,老师发自内心地为你高兴。没有检查你的自我学习方式,也没有处罚,就让你坐下了,这是对你学习努力的鼓励和奖赏,继续努力加油吧!”事情虽然过去了,可我心中的湖水总是泛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在教育生活中,当面对生理缺陷或智力缺陷的学生时,我们总用一种所谓的同情和怜惜之心关照着,自以为是一种善,甚至还贴上师爱的标签,实则是我们内心人格修养和公平意识的缺失。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没有把她们当做独立的人、完整意义的人对待,总是用残疾的视角来看问题,这对她们的心灵是极大的伤害,是一种践踏人格尊严的表现。我想她之所以有自卑心理,也许你我她都是根源。其实她们内心的渴望,不是奢求大家特别的呵护,而是请你用公平的意识与她们交往,与她们生活。虽在某一方面有缺陷,那她们确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请大家在教育生活中,树立公平意识,秤好自己的良心秤,少一点伤害。

徐大军教育随笔 http://xudajun.blog.edu.cn

【分析与思考 2 】

这位老师的反思让我很受感动。他在处理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事件时,没有按照与正常人相同的处罚规则对待一个残疾学生。在残疾学生质问他为什么不一样的时候,他觉得懵了。虽然他用比较智慧的方法化解了这一矛盾,但心中的湖水却总是泛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并深刻认识到,对生理缺陷或智力缺陷的学生,只用同情和怜悯之心关照,其实是公平意识的缺失。徐大军老师的认识,使我感动不已。感动之一,是徐老师能用同情和怜悯的心来对待学生,这是一种社会美德。我们不是说要否定同情和怜悯,这样对待残疾人是一种社会美德。身有残疾的人,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同情、关照和帮助,这是一层意思。感动之二,是他对待一如既往坚强的这个学生的时候,又认识到物质上的同情怜悯还不足,心灵上的关照更加重要。与正常人一样的规则,是这样的残疾人的心理需要。徐老师不仅从良心的层面看这个问题,还能从公平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这就使我们对教育公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民主与公平是现代社会的本质属性,也是现代人极其追求的社会理想,从这个高度理解观察现实的义务教育,我们的心灵会受到更加深刻的触动。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别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下面出示一个统计表。



这是某年的生均总支出比较图,是按照城乡比较的,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明显。该年份全国小学生生均支出是 3412 元,其中城镇人均支出 4198 元,农村 3117 元,农村比城镇人均少 1081 元,少四分之一。全国普通初中生生均总支出 4534 元,其中城镇 5584 元,农村 4006 元,农村比城镇少 1578 元,少三分之一。下面再出示一张图表。



这张图是区域教育支出差距比较图,某年份普通小学生均总支出东部地区是 4650 元,中部地区是 2800 元,西部地区是 3063 元,最差的是中部,中部比东部要差将近三分之一。普通初中生均总支出,东部是 6089 元,中部是 3797 元,西部是 3985 元,也是中部最差,中部的 3700 元比东部的 6000 元,也是差三分之一还多。这是从支出的方面比较,还有一个就是校际差距,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距非常突出。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学校就像宫殿一样,有的学校却还是比较破烂的茅草房,这也表现在教育质量、教育设施、师资水平等方面,这个不用多说。从现在越来越升温的择校热,就可以看到学校的差别了。这个择校热,既是教育不公的结果,又是导致教育不公更加严重的原因。择校时掌握政治、经济、社会重要资源的部门或企业,与学校之间出于互利目的,建立权力金钱同优质资源的互换关系,影响着教育资源的流向,使教育不公加剧,而且随着权力金钱关系的大量涌入,使一向被称之为净土的学校,一下子迈入到了最复杂的社会领域。对于学生而言,从刚接受教育开始,就要直面这种社会上的权钱交易,他们会认为社会没有公平可言,只有权力、金钱、关系的角逐,从而导致未来社会价值观念的普遍沦丧,所以择校热这种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现象,它的社会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下面给大家展示两个图片。





第一张图片,是我在参观一个希望小学的时候拍的。这个照片中,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在空荡荡的书桌上,只有学生的一本教科书。他们书包里也没有别的,就是这本书。老师的讲台上除了两个教鞭,一瓶儿墨水之外,也是这本书,还有一个发的拼音的图片。但是下一个图片是东部的学校,东部学校不但有教科书,而且已经使用了触摸式的正投白板了。他们的板书用手指头、用触摸笔就可以写,而且马上就能存储。他们可以用这个白板直接上网,在教学的时间,直接上网上调动教育资源。

下面还有两张图片。

  

这是几年前西部的状况,这种状况也曾经让我们整个民族悲伤和流泪,当然现在已经有很大转变了。现在西部地区的孩子,已经是两免一补,他们上学已经是没问题了。

【对策与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权力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期盼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因此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和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目标,使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这是我们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目标。当然教育公平是一个很重大的社会问题,不是我们教育,更不是我们教师所能左右得了的。教育公平的基础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而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职责是政府,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规划纲要》也指出,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责任,保障公共财政对各级教育的充足投入,明确政府责任,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 2010 年到 2020 年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蓝图。但是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教育者和教师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要不要关注教育公平?要不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回答是肯定的。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教育公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每一位教师的理想,也是责任和义务,要切实把这种关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无力保证消除义务教育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实现课堂上的公平这一理想境界。

1. 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

教师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

在学生观方面,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要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需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沟通,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现在还在暗波涌动的,是明里暗里的体罚,那是绝对不应该的。体罚是强加于学生,侵犯孩子尊严的行为,这就是极大的不公。但是大家问,那处罚是不是不公?你比如说徐大军老师,他就有一个孩子没完成学习任务,要自我教育,要自我补救的一个处罚措施。我认为处罚不是不公,处罚是需要的。

第一,处罚必须是事先教师和学生有个约定。包括应该怎么样、如果不怎么样就要怎么样。徐老师就和学生有约定,没完成我们要补救。

第二,处罚必须是在做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怎么约定的,是不是你犯了,是不是不对,是不是要改正。

第三,处罚必须有共识性的法则,就是大家都同意这么做。这个法则,就是处罚的办法。比如说不允许迟到,那么迟到怎么办?我们事先就说不许迟到,迟到就要受处罚,那么怎么受处罚?比如说迟到一次,我们要个别谈话,迟到两次,要在大家的面前说声对不起,迟到三次要给大家做一件有利的事来弥补。事先都规定的,到时就这么做,所以这个处罚是尊重了被罚者的人格,也表达了被罚者的意愿,所以在教育中处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但是没有这三条的处罚,我就可以叫做体罚。教师说了算,让孩子怎么办就怎么办,说站就站一会儿,说出教室就出一会儿。这个站有的是体罚,有的是处罚,那就看有没有约定,有没有思想工作,有没有共同的法则。如果事先也没有思想工作,也没有约定,你不高兴了,就让人家站一会儿,甚至一课就在后边站着,这就是体罚。

2.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学生是千奇百怪、各有差异的,但是学生在真正成为主体之后,他的差异就是一个优势,就是他的起点,那就公平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主体,就实现了教育公平。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这样,但是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自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就是有些东西还得需要老师讲解、需要通过书本、需要上网查询,但有的东西需要学生自己去亲历。所以学生不能事事都亲历,必须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向网络请教,必须学大量的间接知识。但这不能作为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自居,并用这种方法对待学生,否则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下面给大家出示一个图片。



这个图片是我在某中学拍的,这是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由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在黑板上讲他们合作学习的成果,而且他们把这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常态,走到他们的课堂。我觉得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太强了。这样下去,虽然现在有些知识不如老师讲得深刻、讲得有条理、讲得明白,但是对于他们人生成长,收获是最大的。

3. 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注个性发展是我们的理想,但是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是大班额教学,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财力有限,所以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小班教学。但是这一班的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一个班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然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而且是班额较大,这就客观上促使了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是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哪有那么大的能力来实现对每个孩子差异的关注。但是教师不能以此为借口不去关注,我们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我们的老师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好经验好方法,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的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形成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有公平的机会。实现活泼多样的排位方式,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已经把排座都上升到教育不公这方面来看了,所以我们老师对这方面还应该思考。当然有的地方条件不具备,有的教室里一点余地都没有。但也不尽然,现在的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学生的数量普遍减少,班额缩小,有的班就是十几个、二十来个孩子,可以实行圆桌式教学,也可以实行不同方式的摆法,只是我们还是观念有问题。

下面这又是一个场景。



这个场景也是某中学的,你看他们一面是窗户,三面墙都是黑板,而且走廊里还有外板。学生有充分的表演、学习、展示的地方,而他们学习的地方就是一堆一堆的桌子。

4. 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作出一些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一个老师一堂课从头自尾是叫举手的孩子回答,就缺失了一些教育公平。设想一个班里总有那么一些孩子,他缺乏自信,在犹豫和彷徨,又始终不举手。你始终叫举手的孩子回答问题,实际上就是抛弃了这一部分孩子。所以有一些问题应该是不许学生举手的,是点答的,这个行为就涉及到公平与不公平。有的老师把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现在在中小学里,按照成绩排座的现象还大有存在,好学生坐在前面,老师认为差的或者是有些个性的学生坐在后面。这样公平吗?所以我们这些不经意间的或者是刻意的不公平的举动,肯定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和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有的学生始终坐在最后边那个放打扫用具的墙角上,他能对老师和学校有好感吗?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他的父母也期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老师想没想到这一点?这些行动的结果显然是与我们的初衷,与基础教育的初衷违背,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要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并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下面这个图片还是某中学的。



这个图片所显示的教育公平,就是老师已经退到了学生的背后,让学生在前面表演、在前面讲、在前面学。这些学生的状态是很关注的,在这个教学中,学生是参与的、关注的,而且老师是在后面支持的。学生这样主动,这样参与,我觉得这个课堂确实是实现了公平。

专题一 学生学业评价与师德

第三讲 学业评价的新理念(二)

二、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学思结合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学思结合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关于这一点,我们古人都有很多的精辟的论述。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学不思考,那你就始终糊涂;你光想不学也不行,那你肯定进步得慢。王夫之也说过“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也”。这是说,思考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读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和不断认知的过程。人与人学习的差距,并不在资质上,而是花在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上。因此,我们的学业评价,应该促进学生通过思考反思和审视自己的学习中的成与败、得与失、闪光点及遗憾处,在回顾反思基础上,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使认识不断提高,知识不断更新,能力不断增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下面的案例。

这个案例的名称叫板书因谁而精彩。小学中课堂上的板书,是因谁而精彩。下面描述的是我们实地拍到的一个场面,这堂课是一位语 文 老师上阅读课,学习的内容是人教社的小学语文四年级的《翠鸟》一课。这是阅读课的第二节,大家读完之后,老师就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文里是怎样写翠鸟的?”实际上就是研究写作方法。接着她又组织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学生读了几分钟,教师请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举手回答问题。当然学生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的,老师在学生回答时就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学生回答完了,老师的板书也写完了,就是这么一个教学过程。这个教学过程,也是我们常规的一般的老师,在学生回答和共同讨论时板书的过程。我经历过很多课都是这么上的,最后出现的照片中给的这么一个板书,这就是老师的板书。一看这个老师板书公正、准确、有条理,而且这个条理和课文是相符的,课文的写作顺序就是这样的。但是它不是孩子说的,孩子说的不会这么有条理,不会这么准确。这个教师的板书,是老师在备课时就已经设计好了。学生的回答,是被老师用他设计的这种板书的框框过滤了之后写上去的。在评课中,有的教师就提出,大伙思想都放开了,老师写板书该怎么写呢?如果说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板书用学生的答案填空,这样就没有尊重学生,也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说对了老师写上了,学生说得不对,老师就不往板书上写。 和 老师顺序一样的就按照顺序写,不一样的老师给你颠倒过来,所以学生始终觉得,我还要受老师的一次筛选、修正,所以有了第二节课。在这一节课上,老师这个做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看这个图片,老师提出课文是怎样写出翠鸟这个问题后,就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前,老师明确规定了讨论的规则。第一是轮流说,一人说一条,后人不重复前人的观点,那么学生就每个人都得参与。第二是大家说一人记,不然说完的都忘了。第三是记录要简短,一般不超过五个字,不然的话记录不过来。第四是在讨论完以后,大家给这个记录加一个序号。第五是第 1 组和第 4 组这个两个组在黑板前面讨论,直接把记录写在黑板上。采取这五项措施,然后就出现了下面的情形:孩子们上黑板上讨论去了,在黑板上写完后还加了序号。当然这种办法,对以后小组之间汇报有好处,它节省了时间,另外也锻炼了孩子。孩子写字都是非常认真的,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板书。当然这个板书是孩子写的一部分,两节课出现了两种板书,这两种板书孰优孰劣呢?在接下来的一刻钟,大家经过讨论,得到这样的公式:看下面那个表,第一节课是学生的思考,因为学生需要回答思考,然 后 老师总结。学生的思维是零散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就想学生学会了回答。他在回答这个时,想到了怎么 和 老师的意,什么是老师需要的,这是为教服务的。第二节课,大家认为是学生的思考和总结。学生说完以后,大伙得按序号排序,还不许超过五个字,那必须得归纳。学生的思维是系统的,这么归纳之后,学生形成了系统思维,学会了总结,学起来管用,所以这种教学方式是更好的为学习而服务的。通过这样一个板书,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呢?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甚至于细节。最后的结论,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板书格式,过滤学生的答案, 符合 老师设计的就写上,不符合的就舍弃,顺序不对的就调整过来。这样的板书,看似工整美观,实际上藐视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这样的观念:不管你如何想,最后还是由老师决定。于是学生就会拼命地猜老师的答案,试问这样的教学如何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历史使命?可能有人会说,板书上面的知识有道理而且结论都是正确的。目前的确有很多老师是填板书,而不是写板书;是教师教的板书,而不是学生学的板书。尤其是在 PPT 充斥课堂的情况下,教师根本不用现场写板书了,更不要说学生写板书了。学生只有紧跟 PPT ,被自主、被过程、被思考,这样下去,后果不是很可怕吗?这里有一个图片,这是我们一些比较好的教室的装备,所有东西都可以事先操作好。



当然有人问,这个问题和学生学业评价有什么关系呢?咱们讲这些东西不是有点儿跑题了?我认为有关系。比如说第二位老师,在讨论学习之前,就和学生们达成共识,怎样发言、怎样记录、怎样交流,就有这样的约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是就按照这个约定去做?没有按照这个约定做,是不是有一个自我评价调整的机会,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这种约定,有没有评价功能,能不能叫做预约评价,现在这个词儿还真没有人说过。是不是有好多评价东西,我事先把道路具体指给你让你评,就是过程性、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形式,现在我们还没有解决。就算是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究竟怎么搞?除了档案袋记录之外,这种预约评价,是不是也是一种形式?我们现在人的头脑里,评价还总是有秋后算帐的思想,认为评价是教学过程结束后的事儿,至于春天怎么计划、夏天怎么耕耘,都不是评价,只有到秋天才是评价。要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的评价怎么能够跳出过分强调选拔和甄别功能的窠臼呢?这是学生评价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计划与评价不是完全对立的两回事,计划就是预约的评价,评价就是终结的计划,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计划和评价融合在一起的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过程性评价的真谛。

注重学思结合,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措施。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学生学习评价,无论是预约的还是终结的,都要为促进学生的学思结合服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要有利于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

实现学思结合,就要改变侧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被动接受的这种学习方式,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评价要有利于把学习的过程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其中的核心是启发式教学,其主要形式是探究和讨论,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这是一种形式。对学校来说,这个图片反映的是一种形式的教学,这种形式它的参与程度怎么样,学生究竟情感投入怎么样,这是这个考虑。大家看下面这个图片,学生的参与怎么样?你看小脑瓜都挤到一起去了,他们在研究一个问题。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就是要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要把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使师生之间双向互动。它需要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式教学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知识的灌输,学生则不论是否理解接受,是否感兴趣,都要死记硬背,按教师要求的格式和程序去学习,去完成作业。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在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和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广泛调动学生主体的兴趣,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启发式教学实施的效果,可以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表现出来。因此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要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参与。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是个体的方面,一个是群体的方面。从个体的角度看,参与是指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状态,即个体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投入情况,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互动情况,个体受群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影响群体的方式和程度。从群体的角度看,参与指的是所有参加活动人的总体投入情况,即他们所形成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角色的分工和分配,组织的动力机制和合作竞争策略,组织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等等。下面展示的这个图片,跟刚才第一个展示的图片差不多。在这个比较公开的课堂上,你可以看到孩子的参与程度,参与的人不到三分之一,溜号的人恐怕得是三分之二。

2.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鲜事物,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新性、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是学业评价的重要任务。学生在好奇心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在某些学生身上会激发好奇心的教学内容,在另外一些学生身上,则可能诱发焦虑。因此,教师通常要考虑各种激发好奇心的方法,照顾到各类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策略。

一是适当增加提问作业考试,以及教学的意外性,要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出乎他们的意料,这些教学内容容易引起他的好奇心。二是适当地利用认知冲突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不一致的内容,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三是适当地增加任务的复杂性。复杂的材料,通常比简单的材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四是适当增加问题的开放性。五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究时间。六是不要过分地注重结论。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是非常珍贵的,它比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练一些技能更重要。最后,对于学生的好奇心要给予适当的欣赏和奖励。

3.评价要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也叫兴致,是人们对于事物喜好和关注的情绪,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非常重要,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可以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在这个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专注的情况,这就是认识图形。老师把各种各样的图形甚至于把采集来的树叶都交给学生,学生去画去写,那么学生他的兴趣就非常高,目不斜视,认真操作。



培养学习兴趣的策略。一是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身临其境,欲罢不能的学习境界,就像刚才那个小孩似的。二要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三是建立灵活多样的课堂,建立多种多样的评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学校应该开展各类活动课程,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这还是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这个课程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按照知识体系编排,它的兴趣很难发挥起来,但是活动课程按照生活、生产这个程序编排,和学生的实践、心里结合得非常的紧密,这样的活动孩子容易感兴趣。五要恰当运用评价方式。

三、推进学生评价改革,促进知行统一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知行统一,既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也是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总的来说,教学是一个引领学生求知的过程,即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的这个过程。但是掌握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而且掌握知识的过程,也要求既动脑又动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学习的有效。现实中知行脱节,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典型案例时有发生。提高教学质量,贯彻知行统一的观念,是重要的前提保障。知行统一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这里我们还提供一个背景资料,这个背景资料是 罗兴凯 先生发表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他的题目叫做《学生面对情境性试题为何如此失常》。看视频中的这个图片,平静的水面上有一个石桥,石桥的孔和下面映衬的影子一看是圆形的。当水面上升时,这个桥孔会怎么变化?下面有四个备选答案。那么怎么选?当然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太多了,下边我给一个图片,这就是一种倒影。这不就是一种真实的楼房和水面的倒影吗?中间的马路,不就是一个法线吗?最后不就是镜面反射的原理吗?平常生活中这样的事物很多,但是由于对现实情境和生活经验的缺乏,所以学生就这样回答这个问题。有 40728 名学生参加答题,答对的只有 46.3% ,一多半没答对。就是这种考小学生都能答对的问题,为什么放在科学的学科里头,初中生解答就成了难题了呢?以上资料展示的是所谓情境性试题,情境性试题是具有创设实际问题情境特点的试题,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激发他们答题的积极性,能使他们把所学知识和所积累的能力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类问题,能很好地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探究的能力。情境式试题,在近几年的高考和中考中越来越多,考验学生能把自己学习的知识、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能把学习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这种问题是很好的。资料中呈现的这种情境很真实,也富有挑战性,这是考验平面镜物体成像原理的,学生要是解答平面镜物体成像原理画图的话,或者是课本上的图的话,都会回答。但是一把平面换成水面,把物体换成桥洞,学生就不知所措了。学习知识不能与已有经验相结合,不能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这种现象被称作脆弱的知识综合症。由于我们的教育和评价,过分看重知识的获得和记忆,过分看重考试答题的分数,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倾向,成为知识考试的机器,害了严重的知识脆弱综合症。病在学生身上,病根还在老师的身上。我们现实中一些老师,就是就教材教教材,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实践,忽视把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评价时,教师常常重视知识获得的结果,忽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这就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他们对促进学生理解向深层次发展缺乏足够的耐心,吝啬在探究上花费的时间,往往信奉精简多练,而且这里的练,并非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建构知识的练习,而是让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

下面这是一种习题的展览,有些学校把展示习题当作一种成绩展览。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形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从教师的视角看知行统一,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级,必须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不仅重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的评价。

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要尊重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有这么一个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第二,教学中不但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于创新,我们要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搞实践活动太耽误时间,所以目前实践活动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应该引起重视。有一次我去了一所学校,学校动手制作了一个小展览室,有很多作品在这里展览。这个学校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这个课程肯定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个照片是一个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去收白菜,这样的事情都很少见,很可贵。现在我们的学生太缺乏劳动实践了。

第三,把学生科学实践,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列入评价内容。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现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校很多学科离不开科学探究,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科学实验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要充分认识实践课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科学精神方法的学习具有的特殊意义。不能随心所欲地取消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实验是由学生亲手动手做的,老师演示实验,代替不了学生亲自做实验,老师在 PPT 上做的实验,更代替不了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现在教师都把实验做到 PPT 上去了,鼠标一画,设备就成了,试剂就填加完了,结果就出现了,就分析了。这类实验,最后就走到荒谬的处境中去了。

学习指导

本讲视频是“学业评价与教师的师德修养”的第一部分。本部分的学习目标是:要有意识地关注对学生学习的情意状况进行评价,了解如何进行评价,充分认识开展这种评价会遇到的困难。

本部分讲述的第一个问题是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

( 1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

( 2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 3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 4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有助于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真实的考量。

本部分论述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重点介绍了课堂观察评价法。本部分论述的第三个问题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可能遇到的困难,如社会层面的困难、教师自身的可能等。

教师应参考阅读“必读资源”中的“学业评价要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本讲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实施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视频导读

专题一 学生学业评价与师德

第四讲 学业评价与教师的师德修养(一)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薄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师德始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更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原动力。《教育规划纲要》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师德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表现在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突出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教学工作的好坏,都反映了教师师德的作用和水平。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工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师的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清楚地勾画了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而教师在学生学业评价实践中,认真履行新课程理念,创新评价方法,研究反思自己的评价行为,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师德修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个专题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谈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职业道德修炼的关系,本讲主要谈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后,课程评价,包括学生评价问题,虽备受关注,但是也饱含争议。特别是对教学的情意目标的评价,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教师及教学研究人员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一线教师专业水平和师德修养的重要标志。下面我们给大家展示一个背景资料,这里展示的背景资料是一篇博客。

【背景资料】

一位访问学者在美国课堂上的所见所闻。

谁剥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赴美的访问学者发现,在美国的课堂上,老师都十分努力地为学生学习提供机会,让其自由探索。上课的基本方法是老师和大家围坐在教室里,实践、观察并讨论阅读材料。这位学者在经历了刚开始的新鲜后,渐渐感到无趣。她认为与其花去那么多的工夫去观察讨论,还不如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这样会节省时间,要不浪费很多时间且不一定搞定答案,一节课的效率会很低。中国学生一节课要学多少东西呀!国外的人怎么办事效率如此低?!

当她带着满肚子不满和疑问阅读校友的教学日记时,感到非常惊讶。因为,通过这种观察和讨论的方法,学生常常迸发出让人惊讶不已的想法和观念。老师作为引路人,从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甚至在学生出错时,老师也只是在旁边微笑、观察,并时不时地问:“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越做越开心,越做越想学。教师的职责也许就在此: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工具,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领他到知识的世界。作者在教美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音调,她也必须用规定的方法,无论如何不能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她忍不住通过各种手势和眼神告诉学生答案。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学生意识到她的暗示时,不但没有感激,反而非常不高兴地说:“你扼杀了我学汉语的兴趣,我想自己探索它。”这句话让她突然明白,很多中国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兴趣,很大原因在于那不是学习,而是做题。

李红岩博客 http://lihongyan1004.blog.edu.cn

【评析与议论】

感谢李红岩老师的博客,下面这个图片是我们的一个同伴在澳大利亚访问的时候,在一个小学拍的图片。



这个小学的教师就是领着一群孩子坐在教室里在讨论,在观察,在探究,这就是他们的教学常态。

上述案例说明了以下的道理。

( 1 )教师“直接告诉答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很多中国的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

案例作者还就此现象进行了中外教育的对比:花去那么多工夫去观察讨论,浪费很多时间,效率很低;而直接告诉答案,节省时间,中国学生一节课要学很多东西,外国学生教学的效率是低下的。但是当她阅读到人家的学生日记时,尤其是当她用这个方法去暗示外国学生的时候,她却惊讶地得出下面的结论。

( 2 )直接告诉答案,剥夺了学生参与探究的权力,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中国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兴趣,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搞的不是学习,而是做题。这很深刻。表面上看这只是告诉答案和组织探究的差别,实质上这里包含着学思脱离和学思结合这两种教学指导思想的差别。美国的教师给学生提供探索机会的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深入思考,我们的教师则是为了让他们学习记忆更多的知识,为了让他们取得知识考试的好成绩,干脆就是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题型就练什么题型。学生就像一个机器,输入既定的程序和数据,到时候他就能给你输出答案。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管什么教学方法,学生也不管什么探究能力,久而久之,教师习惯了灌输,学生习惯了接受,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机械程序,根本就没有乐趣可言。我们要问,是谁剥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3 )我们还要问,直接告诉答案的教学效率究竟如何?在今天道德这个话题中,我们要提出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直接告诉答案,用答案,用知识,代替学生的探究过程,用答案和知识剥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老师是否道德,是否有师德?恐怕我们大多数老师都能认识到,如果知识讲不清楚也讲不明白,那是不师德的(即教师职业道德,属于职业道德这个层面,所以我们就创立一个新词儿,师德);另外,在教学中偏爱一些学生,冷落另一些学生,这也不是师德的;考试时如果是透露答案、打小抄那更不是师德的。但是很少有老师能认识到,直接告诉答案,三番五次地训练答案,留作业留到学生厌烦这种做法,这也不是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

( 4 )是谁剥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展示一个图片。



这是一个操场,旁边的楼是宿舍,某高中学生毕业之后,把所有的东西都扔到草上,狼狈不堪,说明什么?说明他烦学校,说明他恨学习,说明他告别了这段高中学习,是一种解放,这个图片,使我们从反面看看我们的学习,是不是剥夺了学生的兴趣。

【对策与建议】

既然学业评价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关乎教学有效性、关乎教师职业操守的大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一)要深刻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业评价中的重要意义

自从有了课堂教学以来,就存在着两种理论的争论,一种就叫做,所谓的工具主义,也叫做理性工具主义;一种叫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也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不仅是学生形成一定知识技能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不仅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深刻意义,而且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还具有监督导向和改进教学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1.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

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始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统一的整合过程。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在人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前苏联有一个教学论的专家斯特卡金说:“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难以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一个有思维,有情感的统一体加以研究,而且应突出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2. 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历来都重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但这种重视在很多情况下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解,而忽视情感的体验;过分提倡接受和掌握,而冷落发现与探究;过分重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因素,使传统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说教。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知识量繁而多,加上教学评价手段单一,使得我们事实上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而情感又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意识地强调对学生情感意识的调动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地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才能使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观念真正落到实处。

3.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强调双基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从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依附于知识,并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同时对知识领域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决定认知的水平,发展方向,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定的事件中,每个学生就是事件的主角,充分显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引导。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带着兴趣,仿佛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人为创设情境的教学比教师枯燥的讲解要好得多。

总之,教师现在谁也不敢轻视这个教学的情境创设,但是现在教师往往把情境创设局限于课堂的导入环节,即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课外走入课堂,这样学生就从生活走入了教学,就变成教学有用的资源了,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但是这个情境创设是要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课堂教学始终都要有一种情境,都要使学生感觉是身临其境,好像面对的是真实问题,大家轻松愉快地去解决,去讨论,去探究,然后就有了真实的知识技能的收获,也有了情感的体验。这个情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对教师来说,也是比较难的。

4.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有助于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真实的考量

现在课程标准对情感目标有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对教师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对学校的管理的评价都把情感目标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检查素质教育、评价素质教育这方面,都把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把它认为重要的因素。我想只有这样评价教育教学和管理,才能全面有效地监督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质量,实现新课程的预言目标。

过去我们的评价箴言是“不能考的就不值得教”。现在,我们的评价箴言应改为“不值得学习的就不值得评价”。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是有太多太多的教育实例在提醒我们,我们距离这样的教育目标,真的相差太远了。

(二)如何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

其实谁都能说出很多很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义,但是该怎样评价呢?教育本来就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而且看似个别的教育现象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还是和其他社会文化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深深地隐藏在教育现象的背后,教育评价既要面对教育活动中的人,又要面对教育活动中的种种事件,还要面对隐身于人与事件背后的观点和价值,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是最复杂的教育技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该有多种途径进行。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内隐的个人心理品质,是一种难以看见,难以摸到的东西,很难直接进行评价,但是人的内隐的心理品质,能够通过人的外显的表现看到。所以通过课堂观察,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观察平时作业的情况,观察学习习惯和方法等等,可以间接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交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成长记录袋等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求知欲,自信心,责任感和进取心等,所以不是不可评的。

在这里我们要集中介绍一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中常用的教育评价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观察又叫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在自然状态下,对客观事物进行考察,从而获取其事实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进而进行评价的一种评价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观察评价法。

1. 观察评价法

观察评价法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主要手段。观察评价法包括很多内涵:评价的形式有结构观察、没有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还有直接观察、非直接观察,等等。在这里,我们简单地列举一下老师个体能够应用的一些观察评价方法。

( 1 )注视。注视是指观察者把视线,或者观察工具,集中指向被观察对象之上的行为,把眼睛对着你,或者把相机镜头对着你。在课堂上注视会使被注视者感到被关注,你一注视他,他就感到被关注了,也感到被评价了,被注视者的正向行为就可能被强化。他觉得我做的是好事,老师看到了,他做得就更起劲了。相反,他的负向行为可能由于被关注而感到局促不安,比如,他淘气了,那么老师一关注他,近距离的目光接触就使得他立刻就局促不安,他就感到有心理压力,从而改变他的不正当行为。所以老师的眼睛是一把评价的尺子,更是刀子,能够横扫一切教室里不当行为。

( 2 )扫视。在观察评价对象是群体的时候,扫视是必要的。扫视是指人的视线将被观察对象快速全面过目的行为。这样的评价可以使全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上来,可以矫正个别学生的离群行为。这样的评价可以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上来。老师一扫视,大家都要看你,或者是你这一扫视,大家都要看你注视的那个东西,例如,老师可以说:“我们下边做这个题,大家看看这是什么东西,大家看看 PPT 出现的什么?”然后扫视一下,大家立刻就看 PPT 了,因此这可以矫正个别学生的离群行为。

( 3 )定时定点观察。对某些学生和活动进行观察评价的时候,定时定点观察是非常必要的。如对学生交往行为进行观察时,就可以每隔几分钟记录一次学生的交往状况,最后观察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交往活动中体现出的个体特点,哪些学生在交往中更主动一些。例如,小组学习中要看学生的参加情况怎么样,那我们就可以定时观察孩子,定时定人定点,就看这一个孩子,或者看几个孩子,发现了几次,或者是隔几分钟,他在做什么。

( 4 )倾听。倾听也是一种观察评价方法。在观察评价学生交往状态时,往往要通过倾听学生间的对话才能真正感知。

( 5 )询问。听,主动地去听,那就是询问。教师可以根据评价需要来询问或提问被观察对象,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搜集评价的有用资料。

这些方法老师都用过,是老师在课堂上的常规武器。但是老师能不能把它上升到观察评价上来认识,把它作为一种评价武器、评价工具,我觉得这个是值得研究的。如果有意识地用它进行课堂的即时评价,进行课堂的情绪、行为的调控,这对孩子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遇到的困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不容易,它可是一个长远的话题。当前可以说很少有人怀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也很少有人否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意义。而且,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也不是缺少方法。方法有很多,比如刚才说的那种观察的方法,还有档案袋的方法、互评的方法以及自评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在备课时,都不忘写一个情感目标,可在教学中却很少关心学生的快乐。

再有一些教育人士,而且是教育研究人士,比较专业的教育人士,到处声讨应试,可以做很精彩的讲话,但是回家也很难对自己的子女考试排名掉以轻心。这有一个巨大的矛盾,就是在重视知识和重视情感方面,在考知识和评价情感方面,往往抛弃了一面,而死死地守住另一方面不放。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如此艰难呢?我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判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问题,作为中小学教师,对这样的社会问题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觉得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剧烈的社会竞争使然

这种现象源于社会竞争,回顾我们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历史,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那就是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机制使每个国人都充满了理想和干劲,使我们的经济持续 30 年保持高速发展。但是竞争是天使,竞争也是魔鬼,竞争使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使人民从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实惠;竞争也使我国东西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显著地拉大了;而悬殊的差别,又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竞争欲望,使人急功近利,也使人弄虚作假。社会竞争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要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和占据。无论是教育家还是平民,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局长,都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优质教育资源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常说那么一句话:子女是否考上大学,现在看来是几分之差,有时候是零点几分之差,那么十几年后呢?十几年后就是鲁迅和闰土的不同。竞争这只无形的大手,操纵着世界上的芸芸众生,谁都无法幸免。

给大家看一个图片,这是一个什么场景呢?



这是一次人才招聘会,可以看到竞争的激烈,谁敢无视这种现实?

下面再看一个图片。



这是山东省艺术院校招生的加试的现场,这么多人在学画。你可以看到一只无形的大手在调动着社会各种各样的人去参加激烈的竞争。

2. 剧烈的社会竞争,放大了程序公平的作用,也放大了程序公平的副作用

既然零点几分之差就是鲁迅跟闰土的差别,人们当然非常重视这种差别,所以高考、中考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高利害性选拔考试。学生家长老师的眼睛当然就死死盯着这种考试,在这样的前提下,让他欣赏身旁的美景是不可能的。高利害考试要求高区分度排序,高区分度要求考试的内容可考、可测、可精确细化。于是,对于难以测量、难以量化的非智力因素,只有“忍痛割爱”了。我们不得不为了程序的公平,牺牲内容的公平,我们不得不为了通过考试而牺牲对人生发展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得已而为之。

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这怨不得教育,这可不是教育一家的事儿;更怨不得教师,也怨不得家长,要怨就怨竞争吧。但是竞争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我们忍心扔掉吗?所以竞争我们还不能扔,真是矛盾呀!看下面的照片,在考场门外的家长们急切的目光、虔诚的祝愿。





3. 教师素质欠缺

不可否认,教师队伍素质的欠缺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确有一些教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教育方法陈旧落后,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还不尽人意。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教育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作为教育人的主体。中小学教师,应当怎样对待这个现实呢?

教育人应该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更高远的眼光,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埋怨考试,更不应该笼统地高喊“高考不改,素质教育难行”的口号。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一个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党和国家已经或正在实现由效率优先向公平优先的转变;我们的高考制度也正在稳妥地改革。高考改革正在进行,这些年改革的步伐够快了,但是教育的改革不能大起大落,不能折腾。高考改革,这种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每个家庭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十分稳重,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已经走上了均衡发展的新阶段,从《教育规划纲要》可以看出来,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基础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述问题都会逐步达到缓解或解决,当然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上述问题的解决,我们应该对教育的科学发展作出我们的努力,在竞争和应试的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可以做我们应该做的事儿,做我们能做的事儿,我们能做什么呢?

第一,我们可以有一个清醒的观念。大家这么声讨,那么讨论,我们是不是也糊涂了?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观念,要清醒地预见:几年、十几年之后教育是什么样的。可以肯定的是,2010 年或者是 2015 年之后,高考就不成问题了,到那个时候都进入老年社会了,孩子就业也不成问题了,社会竞争的压力会大大地缓解和减轻。随着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我们教育要没有这点眼光,那还叫教育人吗?

其次,我们可以采取某些“超前”的行为。因为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是十几年以后才进入高考或者是进入人才市场的人,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培养模式,现在的思维模式,去对待十几年以后才能走向社会的孩子。尤其是小学,小学幼儿园如果还用高中的办法去教育,那么你就是落后。教育人,基础教育人,如果不超前,那你就落后了,没有超前意识,那你就落后了。

另外,我们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应试与素质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现在的考试和实施素质教育也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有时候它们相交的部分还很大。我们能不能把应试搞得科学一些,高效一些,快乐一些?现在有好多野外的拓展训练,那也是很剧烈的,也是很残酷的,但是孩子是很高兴的,我们的学习能不能高兴一些?我们能不能把素质与应试结合的再紧密一些?有的老师确实是日光加灯光,汗水加泪水,做的是笨活,这些老师要提高,要改变。另外,在教学中能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学生情感的力量,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快乐地学习?这个教师是应该有作为的,无数优秀教师的实践也证明,这条路是可行的。对社会现象的高屋建瓴,对社会发展的高瞻远瞩,对教育观念的适当超前,对教育行为的科学操作,这些都要求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修炼。对学生学业的情感目标和过程的评价呼唤着师德的完善。

如果教师真正把情感目标评价好了,那么教师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师技能也就提高了,这是一种双赢。

学习指导

本讲视频是“学业评价与教师的师德修养”的第二部分。本部分的学习目标是:认识教师职业道德集中反映在师生关系上;认识学业评价对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了解如何通过评价密切师生关系;认识学业评价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本部分的第一个内容是用学业评价建立师生沟通的新渠道。科学的学业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是师生感情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有助于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师生沟通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学业评价,加强师生沟通,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学业评价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沟通过程。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善用表扬和批评,改革评价方式等。

本部分的第二个内容是让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学业评价不仅促进学生成长,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要积极探索学业评价改革的道路,但是,对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 1 )少一些议论,多一些行动;

( 2 )叩问教学细节,从小处做起;

( 3 )开发小策略,书写小案例,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教师要参考阅读“必读资源”中的“拓宽师生沟通的新通道”和“搭建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

本讲的重点是如何用学业评价沟通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难点是理解过程性评价要融于教学过程之中的道理。

视频导读

专题一 学生学业评价与师德

第五讲 学业评价与教师的师德修养(二)

二、用学业评价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

教师职业道德集中反映在师生关系上,这一点不容置疑,当前的师生关系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疏远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过度的知识教学。因此,科学的学业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而且是师生感情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有助于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

【背景资料】

在这里我们展示一个课堂教学片段。



这是一堂小学的数学课,上课的是张老师。当然我们所有学科都可以看这个课,我们看这个课不是看学科知识的教学,而是看张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些即时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我们要带着这个问题看课,看张老师的哪些行为具有学生学业评价的作用。

【评析与议论】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业评价分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在课堂上那种评价肯定是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即时评价,是最有意义的学业评价。张老师的哪些教学行为具有即时评价的作用呢?

下面是张老师的一些教学行为的截图。









我们会发现:张老师用“非常棒”夸孩子,用“大点儿声说”指导孩子的发言,这种语言激励的方法具有评价功能,毫无疑问是语言评价。除此之外,张老师大量的肢体语言也具有评价作用。比如,用手势调控学生的操作,用手势轻拍孩子的头和肩膀,表示对孩子行为的赞许;用眼光环视全班也是一种观察评价。张老师几次从前面走到后面,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这种走近孩子的行为也具有评价功能。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大家觉得可能有一些道理,但是大家还可能产生一些疑问:老师在课堂上,一举一动都是评价、拍一拍、看一看、走两步这都是评价,这是不是把评价的概念泛化了?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和考虑。评价是什么呢?是价值判断。你比如说老师走近学生,这不只是一拉近两个人的空间距离,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老师在远处和老师在身边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孩子可以更多地感受到被关注、被认可,这种被关注、被认可的感受不是评价吗?

我们可以把这种评价方法叫做心理距离法。心理距离法拉近老师和孩子的心理距离,这是一种评价方法。有人还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说这样细小的动作的评价功也有限,不是很大。但是教育没大事,教育就是要在这些细小的积累中去实现。我们常说,润物细无声,不妨就用这个比喻教育。这句话太贴切了,那就说教育是像小雨点似的,春雨不是疾风暴雨,风也轻,雨点也细,没有声音。但是这种春雨是淅淅沥沥地坚持,它是普遍地下,它是坚持地下。长久,这样才能润物,才能让小苗一点一点地长起来。所以我们觉得张老师的课堂行云流水,和谐顺畅,所以这样的课堂,那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细节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也没有小事儿,任何细节都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有的老师始终固守三寸讲台,不肯走近学生一步,评课的时候,老师都不从讲台上下来,只有第一排座和老师有接触,二排以后都是遥控。他的课堂效果,以及他对后边这些人的评价的效果肯定要受到影响。这样,后边的好多淘气的孩子就乐了,他们就逃离了老师的监督了。所以,寻找与学生沟通的通道,架设与学生心灵交汇的桥梁是学生学业评价新理念的要求。我们要告别“红叉”和“红勾”,完善我们的评价行为,采用恰当的方式,及时与学生沟通,使学生自信、自主,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

当前师生沟通中存在两个误区。一个误区就是过多的说教。张老师那种评价是无声的,无声的语言润物细无声。但是有的老师采用过多的说教,过多的责备与命令,甚至于过多的忠告,都使学生感到丧失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独立性,使学生感到逆反、厌烦,这是不可取的。有人会问,你不是说是细节就是成功吗?细节也有好的细节和不好的细节,这种过多的说教,过多的忠告,是属于不好的细节;还有的老师走向极端,轻率放任,一味放任,称兄道弟,呼姐喊妹,这也是不可取的。

【对策与建议】

师生沟通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学业评价,加强师生沟通,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学业评价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沟通过程。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才能增强教育效果,避免师生之间的冲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

教师除了在教学过程要传递知识,引导学习,引导探究之外,还要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最佳时机。

教学中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师生间的情感才能真正“交流”起来。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包办代替,使学生丧失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双向活动难以落到实处。

下面这个图片,就是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图片。



这样的师生交流,我觉得是非常愉悦的,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师生,教学也好,评价也好,都能发挥更大的效益。你看这个老师和孩子在一起笑得多么开心。

2. 善用表扬和批评

教师应多作表扬,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但是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这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被认为是一种“手段”。

教师的表扬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个人的心情、不同的学生而受到影响。

总的来看,现在老师还是否定评价过多,用分数卡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尊重学生的评价较多,造成了师生得情感障碍。所以教师应该多赞扬,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欣赏。但是表扬也不能太廉价,要使表扬成为一种积极的强化,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以及责任感和荣誉感。适当的批评也很重要,但批评的方式更重要。批评要注意场合与环境。因为学生对于批评是非常敏感的,尤其现在的很多学生是在过度溺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心理大多都非常脆弱,接受挫折教育的机会也非常少,因而这些学生的心灵非常脆弱,不仅有知识脆弱综合症,还有心理脆弱综合症。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批评要注意方法。表扬学生要用喇叭,要让大家都知道;想批评学生,要打电话,背后批评。要少在公众场合下说某个学生的缺点。要给学生的错误找台阶,对学生的批评要对事不对人,对学生的家长要写表扬信,不写告状信等等。这些策略在适应当前学生的一些心理实际情况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批评要讲究方式。

3. 要改革评价方式。

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学会了评价自己的学业,就等于学会了学习。

要改变教师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垄断局面,启动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当然现在作业也有互评的;在考试中,评卷也有互评的。但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互评做得不怎么好,这和整个的取向有关系,在这方面要多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

要引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保存标志个人成长的材料,保留自己具有特色的作品。同时,定期整理汇总记录袋,并进行展示。成长记录应该贯穿学生生活的始终。

建立成长记录的这种方法要坚持下来,要把建立成长记录变成学生学生的个人习惯和行为。单纯地收集,单纯地为老师去收集,也许一时看不到效果,但如果学生真正关注自己的进步,关注自己的成长,并且能够把自己的进步和成长留下来,记下来。写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果能引导你的学生写上三年的日记,你看你那个学生变不变样?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我们都写过日记,记载自己,那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因为人会遗忘,不但知识会遗忘,情感也会遗忘。有时候我激动了,我感悟了,我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如果不记下来,过了几天之后就淡忘了。而记下来之后,随时翻看,随时反思你的历程,就能使你的情感越来越深厚,使你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了。这些都是常规武器,都是我们历来所主张的,都是大家做过的,只是有时大家时做时不做,没有坚持下来。所以越是简单的,越是有效,同时越是简单的,也越是艰难,坚持下来是不容易的。这一点,也是对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很好的考量。

三、让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通过以上两个话题,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学业评价对师生的沟通,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师生的成长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学业评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会帮助教师改进自己课堂教学行为与技能。学生表现出来的蓬勃朝气会给教师以鼓舞,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能提高自己的才能。师生间正是在这种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的动态中不断提高、共同发展的。

在这个话题,我们谈一谈评价中,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问题。

【背景资料】

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这是一节好课。在课上,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很高。课堂上始终洋溢着快乐的气氛。这堂课的题目是《把我的成长告诉你》,是小学《品德与生活》——“儿童与自我”内容中的一个话题。学生学生们通过展示自己成长的照片、自己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玩具,懂得了自己长大了,又通过自己的成长故事、自己的获奖证书,了解到自己进步了。最后,老师还引导学生感谢自己的父母,感谢自己的老师。这堂课就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有这么两个词叫“字如其人课如其师”。通过写的字,就可以了解你的心理特点;通过老师上的课,就可以了解老师的道德风貌和专业水平 。我们通过王老师这堂课可以很好地了解她。好老师,好课,好班级,好学生,这四好是紧密相关的,是相辅相成的。好教师打造了一堂好课,好课培育出好学生,好教师就是和这些好课和这些好学生一起成长的。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会问,道理是这么一个道理,可是与学生评价还是关系不大吧!我们还是要回到主题上来!我认为还是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对评价的研究,应该突破既定的框框,不要认为只有考试、评分和排名才是评价;也不要认为,只有夸奖、评优和拍肩膀才是评价。这些评价的手段是显性的,它们的功能也是有限的。还有一个对学生影响极为深远的“评价”,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老师榜样的力量!

下面将一个典故与大家分享一下。

太史公司马迁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道理,言教不如身教。

再比如一个典故,《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战国策》楚一《威王问於莫敖子华》)。就是说楚灵王是喜欢苗条的,所以,喜欢了一年之后,这些大臣们都怎么样,都不敢吃饭了,一天都吃一顿饭,不扶着墙就起不来了,不扶着车沿都上不了车了。这个故事就是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就是老师喜欢什么,学生肯定也喜欢什么;老师你做什么,学生肯定照着你的去做。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是一种无言的激励,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评价。所以老师不要小瞧自己的一言一行,这些都具有评价功能。

通过王老师的课,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 1 )王老师的探究,重视学生的展示,重视其他老师和家长的作用,重视学生的笑声。

( 2 )王老师的爱好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引导,是最大的鼓励。

( 3 )我们要研究评价的理念和意义,要探索评价的策略和方法,但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要身体力行。

( 4 )这虽然不是评价,但是确有评价的成效,我们可以姑且称之为“广义的评价”。

这些分析使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有效的评价是融入教学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就是融入过程,融入你的一举一动,就是叫做刻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就是你一举一动都体现了这种评价精神了,是无言的召唤,是无形的感染,这是师德的高水平,是教师的真功夫,王老师就具有这种功夫。

【对策与建议】

既然学业评价与教学过程密不可分,那么,推进学业评价改革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技术问题了,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应该在教师的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大框架下规划和部署,因此我们把推进学业评价改革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师德建设的一个平台,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师生共同健康成长。办法会很多,但是我想当前有这几点需要强调。

1. 少一些议论,多一些行动

对于学生学业评价,我们不缺乏理论,不缺乏方向,也不缺乏方法,我们最缺乏的是实际行动。道理变为行动,需要探索,需要创新,需要功夫,需要淡定,需要摆脱世俗成见和急功近利。教育上的道理都不难,但是,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难以达到速效,越是难以坚持。道理变行动,需要探索,不是一下就能变的,虽然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还得到实际中探索,还需要创新。结合实际就是一种创新,需要功夫,需要道德的修炼,还需要淡定。教育的根本功夫是淡定。万千世界,百舸争流。教师能够坐在教室里搞评价,这种身体力行,这种细小的积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能够看到学生长远发展的评价,就是一种淡定功夫。另外,还需要摆脱世俗成见和急功近利。教育上的道理都不难,但是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难以速效,也难以坚持。比如刚才的案例就是学业评价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一个很好的方法。成长记录,、现在老师都能说出它的几种功能,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能做到持久地坚持的为数不多。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孩子最笨拙的探究也强于老师最聪明的讲授,但是我们老师还是习惯于把答案告诉学生,把重点告诉学生,老师在课堂中还是习惯于滔滔不绝。这就不能说我们的观念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们不但要转变头脑,还应该改变我们的手脚。

2. 叩问教学细节,从小处做起

“扣问教学细节,从小处做起”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我们要扣问教育教学细节,发现其蕴含的教育问题,通过叙事反思、案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等研究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适宜方法。

通过研究成果的交流共享,可使群体研究氛围不断升温;在研究过程中鼓励教师自主开发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案例。

要引导教师读书读网,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树立教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教师体验研究过程的快乐,进而达到打造学校的常规研究生活的终极目标。

3. 开发小策略,书写小案例,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不可否认,这种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非常草根,非常细小,如果缺少积累和整理,研究成果就可能随风飘散。针对教学细节的的研究,往往都是“小问题”,研究的结果往往都是“小策略”,这些小策略的“星星之火”必须通过交流共享和积累记录才能形成“燎原之势”。

积累记录的最佳方法就是建立教师自己的成长记录袋,现在这样叫“教育日志”。很多教师把自己的日志搬到网上,与同伴共享,叫做“教育博客”。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小案例,就是一篇篇很好的博客文章。

这里展示一组照片。





这是北京市海淀区,刚才我们讲的中关村四小教师的成长记录,每人一册,现在已经不止一册了,这是拿出来展览的最原始的那几册,有很多。偶尔写一篇日志不算什么,但是如果常年坚持写日志,而且成为你的一个习惯,你将改变你自己。有句话说的好:做了,过了;思了,得了;写了,长了。你天天在做,但是如果你不反思,那就只是做过而已;如果你思了,你才真正能有一些感悟,如果你再不停地把这些感悟反思的结果记下来,积累起来,你就悄悄地成长了。好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好教师是自己悟出来的。所以,我们要问,今天你得了吗?

图片中这个老师正在讲她的成长经历。隐约的可以看到大屏幕上打出了几个字:今天你得了吗?



这个小策略现在也可以用,通过研究,通过积累和交流,有一些小策略是很好的,加在一起确实是可以构建我们教师的智慧。比如,有个在课堂有效提问方面的小策略,等待五秒钟,即发问后,等待五秒钟后,再找人回答,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这就是把思考的过程还给孩子。有些教师问完以后马上就说,把回答的过程给了那个会的孩子的,但犹豫的孩子、还没思考过来的孩子,或者不会的孩子,他们思考的时间都被你的立刻问答或齐问齐答替代了。现在很多课堂是老师一说,孩子一答,一说一答是最无效的提问。

再如,“不许举手”。发问之前就约定,不管会不会都不许举手,这就是给孩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可让全班同学找答案讨论,让全体孩子参与、动脑,这也是解决学思结合的问题。还有“打排球”,一个问题提出来,让几个孩子做回答,晒答案,把各种答案都晒出来大家讨论,先讨论后回答,等等。这些小策略,好像是提问,但是提问和作业有本质区别吗?没有。那么作业和考试有本质区别吗?没有。那么考试有评价的功能,作业没有吗?有。作业有评价功能,提问也有。所以,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肢体交流,都具有评价功能。我们不能把评价单独拿出去研究,独立地去研究,去思考,这样拿出去的东西就死了。一旦把评价从课堂行为、课堂过程,以及老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中剥离出去之后,它就变成死的评价了,就不可能是过程性评价了。

还有一些小策略,我们还可以看一看。下面这个小策略就是我们刚才提倡的那种小问题、小策略、小案例,叫做“给你十秒钟”。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会在紧张时出现一个暂时性遗忘,或者所谓的一语顿塞,脑中一片空白。如果此时听众耐不住性子,抱着拒绝继续听下去的态度,那无疑是给说话者一盆冷水,说话者在惋惜之时也会痛恨自己的怯场。如果此时,听众能充分信任和期待的眼光,鼓励一下说话者,很可能会使说话者缓解一下内心的紧张,帮助其重新组织语言,理清思路,重树说话的信心。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举手的学生十分踊跃,可真正的提问到某一个学生时,该生常常结结巴巴,不知所云,或者干脆一言不发。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对待这种现象呢?我的策略是给你十秒钟。有一次,一个学生踊跃举手,可站起来又回答不上,在学生的脸上,我看到了紧张和着急。我便试探地说:“别着急,老师等你十秒钟,再仔细考虑一下。”“嘀嗒嘀嗒”,教室里特别安静,不出十秒,该生就大声地说出了答案,我带头鼓起掌来。以后每每出现这种情况,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急急地挥挥手:先请坐,其他同学说说看。我总是用期待的眼光看着他们,说句别紧张,老师和同学等你十秒钟,虽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在期待的目光中准确响亮地说出答案,但至少不会一言不发。十秒,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可能是微不足道,但如果这十秒钟,能帮助一个孩子重树一份自信,这十秒钟岂不十分珍贵,等待十秒,我们看到的将是一张自信的脸,请为学生等待十秒钟。

以上所讲,只是我们给老师一个方向,一个思路,或者说是一个案例。每位老师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在自己的师德修炼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做法和经验,所讲的这些谨作为你的参考和借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1/50589.html

更多阅读

课堂学习学生自我评价表

小学高年级 语文课堂学习学生自我评价量表的设计与说明江都市仙女镇中心小学 孙萍一、设置理念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提出“尝谓教而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探究,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

通用技术学生作品评价的研究与实验 评价书法作品

 学生的通用技术课程作业呈现形式丰富多彩,其中包括方案或作品。对学生作业的分析和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体现。能否从实质上把握通用技术作品评价的基本内涵,全面、系统和正确地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不仅关系到新课程的发展方向

声明:《学生学业评价与师德 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表》为网友爷叼烟闯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