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阳殷墟 安阳殷墟博物馆

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殷墟,又名殷虚,故称“北蒙”,位于安阳市西北小屯村附近的洹水两岸,经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殷墟就是甲骨文卜辞中被称之为的“大邑商”或“商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王朝后期都城所在地,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将都城由山东“奄”(今曲阜)迁到“殷”(今安阳小屯),成为殷商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共历经8代12王。到了公元前1046年,在周武王伐纣后商朝灭亡,结束了254年的统治,随着这片土地逐渐荒芜而变成一片废墟,因而被称为“殷墟”。殷墟作为商代后朝的文化遗址,因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都城、全国第一个甲骨文档案库、青铜器之冠“司母戊鼎”而闻名于世。1961年3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了领略安阳殷墟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2013年11月29日,我乘坐K385次列车前往安阳,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位于晋冀鲁豫交界处,素有豫北咽喉、四省要道之称,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安阳古城。出站后打车直接前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从售票处购买了90元门票后,进入门额挂有“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牌匾的景区大门后,首先看到的是殷墟宫殿遗址分布图,殷墟经过近百年的发掘,才逐步展露在世人面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相当宏伟的。从这幅图上可以看到它由北向南排列着80余座宫殿的规模,从这些井然有序地宫殿分布图上看,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成为集考古、园林、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看完分布图,继续往前走,只见路中间耸立着一座石碑,上面镌刻有“甲骨文发现地”六个大字。此景观向世人宣告: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文化承载体系,汉字的早期形态甲骨文,诞生在洹河之滨的安阳殷墟。


看完石碑,我们移步至碑后面的进苑大门。这座门是仿照甲骨文“门”字的写法,用几根雕有凤、虎、饕餮和蝉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建,大门两侧的两个金黄色浮雕图案,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型玉玦放大仿制而成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门额上镶有一块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的“殷墟博物苑”五个大字牌匾。这座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的苑门,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可称为华夏之“门”的鼻祖。

欣赏完这扇大门,我们移步至苑门后面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仿制品(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鼎,最初是用来烹煮食物用的炊具。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到了商代鼎已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国之重器。眼前的鼎通身龙纹盘绕,鼎身正面附有夔龙纹,鼎足饰有兽面纹。鼎耳饰虎吃人头纹,纹饰狰狞怪异,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这些纹饰震慑力很强,象征着商朝王室至高无上的权力。从鼎的腹内壁上看,铸有“司母戊”三字,专家认为此鼎可能是商王祖庚为祭祀其母亲“戊”而铸造的,不仅反映了商朝的一种人情及家族关系,最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种社会本质。这座被人称之为“司母戊大鼎”的鼎,器形厚重,造型雄浑,铸造工艺高超的国宝级大鼎,不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也是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手工业“绝活”的最高水平。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国相比较,殷墟的青铜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青铜礼器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青铜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独特的东方色彩。通体以精美细腻的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的鼎,不仅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也反映出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面对司母戊大方鼎我心想,在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是令人引以为豪、引以为憾的历史,如果我们的国家能再次走向辉煌,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谁还敢再欺负我们呢。


看完司母戊鼎,我们移步至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这座用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的建筑大殿,原为商朝国王议事的朝堂,现为殷墟发掘与研究简史展厅,是宫殿宗庙遗址内一座较重要的建筑之一。尽管修复的建筑材料以土木为主,但从整体上看,显得十分宏伟、庄严。“一片甲骨惊天下”,我们带着好奇心走进展厅,了解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学者们研究甲骨文的过程,感受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文化。甲骨文发现于清朝末期,当时小屯村民在这里耕种时,经常能从泥土中刨出一些被称为“龙骨”的骨片,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可以止血的中药,为了谋利不断地进行收集并向药店出售。直至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先生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他对古文字考订造诣颇深,经过认真研究,他认为“龙骨”上的刻画是商代的文字,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人们誉为“甲骨文之父”。甲骨文的发现,使“龙骨”的身价一步登天,导致周围的村民纷纷来挖掘,破坏性极大。有组织的挖掘是从1928年开始至1937年,考古学家们在这十年间共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挖掘。从宫殿宗庙、王陵、手工作坊等遗址上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数以万计的甲骨片、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确定了史书中记载的“殷墟”具体位置。为研究殷代社会的天象、历法、军事、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看完殷墟发掘与研究简史展厅,我们来到被称为中国最早档案馆的甲骨窖穴展厅参观。这座1936年出土的甲骨坑,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计17096片的甲骨中大部分为龟甲组成。这些甲骨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家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因此,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参观完甲骨坑,我们来到中国最早的祭祀场所——乙七基址。殷墟时期,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突出表现在丧葬和祭祀制度中。在营造宫室宗庙等建筑时,要举行一系列非常血腥的祭祀仪式,借以除妖避邪,镇宅安居。乙七基址就是商代晚期大规模人祭、人殉的一个典型代表。商代宗庙的建筑一般要经过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四个步骤。一、奠基仪式:地基夯成后,在基址挖坑埋狗,重要的建筑兼埋儿童;二、置础仪式:在夯实的地基上放柱础石,起到加固柱子和防止腐烂的作用,这里要埋入牛、羊、狗三牲,有时也加用人牲;三、安门仪式:在门槛前后左右挖方坑,分别埋置看门的侍卫1——3人,皆跪仆相向,手执铜戈、盾牌,防卫目的异常明显;四、落成仪式:整个建筑完成后,要举行隆重的落成仪式,这时用牲种类多,规模大,有时要杀掉上百人,连同牲畜,车辆,整整齐齐埋在建筑物旁。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早期大量地使用“人祭”与“人殉”的野蛮残酷的祭祀和殉葬方式,在殷墟时期达到了极致。

参观完乙七基址,我们来到殷墟车马坑。这座中国最早的殷代车马遗迹,是华夏考古发现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从保存基本完整的6座殷代车马坑看,商代时期的马车主要由两轮、一轴、一舆、一辕、一衡几部分组成,主体构件都是木质的,少数是青铜制品。商代一般驾驶两匹马,很少有四匹马。虽然这些战车或代步乘车历经了几千年,马车的制作材料腐朽,马车附近的土壤逐渐渗透进去,形成了一个大土块,但仍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在车马坑最南边的,就是殷代的道路遗存,除有两道车辙外还有人行道。由此可见,殷墟车马坑展示了我国古代道路交通的基本雏形,对研究商代社会的阶级、等级关系、亲族制度、埋葬习俗及工艺水平等,都是极重要的研究资料。

看完车马坑,我们来到了甲骨文的碑林。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既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仿原甲骨片样制作成的石碑。这些碑刻所记载的内容有战争、天气、农业、医学、灾祸及至怀孕生子等等。通过这些记载,让可以了解商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天干地支》甲骨碑,是迄今出土甲骨文中最完整的干支表。干支,即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的合称。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等60组,周而复始,循环使用,近乎与今天的日历相同。殷代先民用干支纪录日期,进而农历用来纪年,可见其历史意义与科学价值。我饶有兴趣的从这些原始甲骨文形态中看看能辨认几个字,虽然从义和形上充分发挥想象力,但猜出来的字和甲骨文石碑背后的现代文字一对比,令我汗颜啊,呵呵。

欣赏完碑林,我们来到甲骨碑廊。这座南北走向的碑廊,主要展示了殷墟出土的有代表性骨片刻碑。除了刻有甲骨文外,碑廊相应的位置还刻有商代的天文、历法、农业及社会生活等释文和英文解释。甲骨碑廊东西走向是甲骨文写意书法展,所展示的内容是今人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字。这些文字注重了“写意”,把甲骨文分为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同人体有关的文字如“人”字,就是一个人侧面的形象。“众”字是太阳下面有三个人,而三人代表很多人的意思。第二个单元是同人体器官有关的字。如“左”字就像人的左手一样。有的文字则像人的眼睛、嘴巴等等。第三个单元同自然界有关的文字,则像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云雨水火等等。第四个单元同人类行为有关的字,如衣服的“衣”字,车马的“车”字等等,都非常的形象。






看完甲骨碑林的内容,我们继续前行至中国最早的妇好女将军墓参观。妇好墓,既是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当我们走入享堂广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汉白玉雕塑而成的妇好女将军雕像,生动的再现了华夏最早的巾帼英雄生前的英姿和风采。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善武,深受武丁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和率兵东征西战,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我国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由于连年征战和主持重大的宫廷祭祀,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将她厚葬于自己处理国家大事的宫殿区里,并在墓坑上精筑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以示纪念。妇好雕像的旁边就是妇好墓,我们下到地宫二层的妇好墓。由于妇好墓是一座未被盗过的殷代王室墓,出土随葬品极为丰富,主要有青铜器、玉器、骨器和海贝,这些雕琢精美的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每一件都造型新颖,工艺精湛,生动活泼,形神兼备,称得上巧夺天工,堪称商代的精品和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在妇好墓里,有两件出土的文物特别引人注目,一是铜钺之上铸有“妇好”的铭文。二是甲骨文卜辞,据专家研究甲骨文的卜辞里面,有200多条卜辞与妇好有关,记载了妇好征战、祭祀、分娩等方面。从墓中出土的随葬品看,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埋葬制度以及揭露殷王室极度奢侈的生活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看完妇好墓,我们来到坐落在洹河岸旁的博物馆外部入口处,这座殷墟博物馆建在地下,其设计符合现在世界上遗址保护的理念,同时尽可能地与整个殷墟遗址景观相协调。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中心高出地面3米的这个青铜结构,象一只巨大的青铜鼎,代表着商代的青铜铸造已经达到了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这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馆内展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国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在走进地下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一个从青铜器上直接复制下来的“子”字图案,这个作为博物馆馆标的字形,看起来很富有生命力,好像在引导我们向前走。顺着“子”的指引,看见右侧的地板上,有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时间走廊。从民国开始走到西周公元前1046年时,抵达周与商的交界,有种穿越三千年时空隧道走进历史殷墟的感觉。由于每个朝代的时间长短不一,所以青石板的长度也是按比例来铺设的,因此走在这条时间走廊上,真可谓“一步跨百年”。走到底部就是主题水院的一方水池,只见水底有一个用青石板拼成的龟腹甲,上面有董作宾先生的一首甲骨文诗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意思是太阳照在树林的树梢上,时间进入黄昏,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荡起层层波纹。


看完主题水院,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博物馆序厅,主要了解一下商代的基本情况,。而后移步至名为大邑商的第一展厅参观。在通向第一展厅的走廊里,左边玻璃上的甲骨文字分别是“高祖王亥”和“鸟”的字样。商朝人认为他们的民族跟鸟有关系,这些铭文反映了商朝人非常崇拜鸟图腾。右边是盘庚迁殷图:从这个画面可以看到浩浩荡荡的迁都大军从今天的山东曲阜长途跋涉来到殷墟的场景。步入“大邑商”厅后,在导游机上输入展柜上标贴的相应的数字,就可收听每个展柜里展品的详细讲解。听完介绍进入青铜展厅,主要观赏了用青铜铸造的兵器和各种铜鼎、铜尊、同觚、铜爵、铜方彝、铜卣、铜簋等。赏完青铜器,我们来到的是玉器厅。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商朝人非常喜爱玉器,他们认为生前佩戴玉器可以显示身份,死后佩戴玉器可以让墓主人的身体和灵魂永远不会腐朽。这些玉器一方面展现了商代玉工精湛的琢玉工艺,另一方面反映了商代贵族和平民多彩的社会生活及丰富的精神世界。殷墟出土的玉器分五类:仪仗类、装饰类、玩耍类、兵器、祭祀(柄形器)。这些玉器的雕琢技术,不但曲直线结合的十分巧妙,而且形体舒展流畅,手法深浅适度,切割均匀。阳刻、阴刻、深刻、浅刻、浮雕、立体或半立体、钻孔、镂空,抛光等技术运用得十分娴熟,有些作品还恰到好处的利用了玉器的自然色泽,雕刻出相应的“俏色”作品。看完美玉移步至文字厅,展柜里陈列的是龟腹甲正反面。甲骨文既是中国最早形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也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从文化厅出来就到了特展厅,主要展示了造型美观,花纹绚丽司母戊大鼎和司母辛鼎的仿制品。








走进安阳殷墟 安阳殷墟博物馆













看完殷墟博物馆,即殷墟博物苑,我们告别了这处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虽然觉得殷墟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每件都是国宝级精品,也了解了殷商辉煌的历史,但总觉得90元的门票似乎有点贵,尽管殷墟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和首批全国旅游景区全国青年文明号,但昂贵的门票又有多少人常来看看呢?离开殷墟后,我们打车直奔当地朋友推荐的安阳名吃——小胖烩面馆,品尝这道美食。吃完味道鲜美的羊肉烩面,来到安阳火车站返回石家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41822.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西门豹祠奠基石来源于河南安阳 西门豹

原文地址:西门豹祠奠基石来源于河南安阳作者:虚竹四十分钟前闫沛东先生在己微薄发表:答“墨轩听雨”网友:您和冒充“打假办”、冷秋剑、微博新人79|4384等急于骗取证据,竭斯底里、嗷嗷狂吠,使用低级下流语言,采取谩骂、侮辱人格等不文明方

殷墟甲骨文-中国文字史的起源与见证 安阳殷墟甲骨文

文字的出现与使用,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进步,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看到了带有字符性质的夏代陶文和石文,又看到了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这些形式文字的出现体现了历史记述的起源与渐进,从而使3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有能力去解惑

马家乡雪花洞游记 安阳马家乡不良妇女

听人说安阳县马家乡有风景秀丽的赵河风景区,有神奇的碳岩自然溶洞雪花洞。3月22日早上七点,一行七人从安阳乘公交汽车到水冶镇,又转乘去马家乡岭头村的面包出租车去景区游览。从网上资料得知,赵河自然风景区属市级自然旅游风景区,位于马

河南安阳--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中国有八大古都

安阳这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1.河南安阳--中国八大古都之一2.军工科技专家3.战国时赵国北方地名4.《安阳》李济著文物考古类5.《非诚勿扰》男嘉宾1.河南安阳--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市和安阳是同义词,已合并。安阳百科名片

声明:《走进安阳殷墟 安阳殷墟博物馆》为网友歌尽友人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