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APS-C画幅:
我们通常把135胶片的尺寸36×24mm称为全画幅,APS(即Advance PhotoSystem,先进照片系统)是一种已经淘汰的摄影系统。APS胶卷有三种尺寸,H、C、P。APS-H型是满画幅(30.3×16.6mm)APS-C型是在满画幅的左右两头各挡去一端,是长宽比为3:2,约(24.0x 16.0mm)APS-P型是满幅的上下两边挡去个一条,使画面长宽比例为3:1,被称为全景模式。
数码单反借用了这一标准,把CCD尺寸接近APS-C尺寸的22.5 x 15.0mm和23.6 x 15.8 mm、23.7×15.6mm 、22.2×14.8mm 都称为APS-C画幅。
而EOS-1D和1DMkII的28.7 x 19.1 mm 称为APS-H画幅。
还可以用1.0倍/1.3倍/1.5倍/1.6倍,即全画幅对角线尺寸对该系统对角线尺寸的倍数来间接表示画幅,即焦距转换系数。
我的富士S6500fd的镜头焦距:28~300mm,可见它的广角端的视觉场达到74度。
CCD的尺寸,表达的就是感光器件的面积大小。感光器件是数码相机用来感光成像的部件,相当于光学传统相机中的胶卷。
在电视、摄影领域,工程师们习惯用对角线的长度表达一个长宽比例为4:3的矩形的面积,因为这样比较简单明了。CCD尺寸使用的单位与用来解释14、30吋电视屏幕大小之面积比例道理是完全一致。常用的CCD 尺寸并不是“单位”而是“比例 ”!
要了解 CCD 尺寸,首先必须先认识在工程师眼中“1英吋”的定义是什么?
业界通用的规范就是 1英吋 CCD尺寸= 长 12.8mm × 宽 9.6mm = 对角线为 16mm之对应面积。透过“勾股定理”,可得出该三角之三边比例为4:3:5;换句话说,我无须给你完整的面积参数,只要给你该三角形最长一边长度,你就可以透过简单的定理换算回来。而且面积对角线长度就是16除以那个分母。
有了固定单位的 CCD 尺寸就不难了解余下 CCD Size比例定义了,例如:
1)1/2" CCD的对角线就是 1"的一半为8mm,面积约为 1/4;
2)1/4" CCD的对角线就是 1"的1/4,即为 4mm,面积约为1/16。
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1/2.5inchCCD感光面积<1/1.8inch。
所以目前的趋势是在CCD尺寸不变甚至减小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像素传感器的数量,以满足人们对像素无止境的要求。但是CCD尺寸不变,增加像素就意味着单个像素捕捉光线能力下降,从而会引发噪声增加、色彩还原不良、动态范围减小等问题。
因此,富士S6500fd于其它典型相机的CCD尺寸比较为:
1)富士F6500fd的CCD:1/1.7",对角线为9.4mm;(600万像素)
2)佳能的S3 ID的CCD:1/2.5",对角线为6.4mm;(600万像素)
3)松下的FZ 50的CCD:1/1.8",对角线为8.9mm;(1000万像素)
3)Nikon的D70S的CCD:超大,对角线28mm;【单反相机的APC-S】
4)传统35"胶片:对角线36mm;
CCD/CMOS尺寸越大,感光面积越大,成像效果越好。
1/1.8"的300万像素相机效果通常好于1/2.7"的400万像素相机(后者的感光面积只有前者的55%)。
而相同尺寸的CCD/CMOS像素增加固然是件好事,但这也会导致单个像素的感光面积缩小,有曝光不足的可能。但如果在增加CCD/CMOS像素的同时想维持现有的图像质量,就必须在至少维持单个像素面积不减小的基础上增大CCD/CMOS的总面积。目前更大尺寸CCD/CMOS加工制造比较困难,成本也非常高。因此,CCD/CMOS尺寸较大的数码相机,价格也较高。感光器件的大小直接影响数码相机的体积重量。超薄、超轻的数码相机一般CCD/CMOS尺寸也小,而越专业的数码相机,CCD/CMOS尺寸也越大。
摄影中,我们用“孔径”来描述镜头的通光能力,而孔径受到光阑的控制。对于不同的镜头而言,光阑的位置不同,焦距不同,入射瞳直径也不相同,用孔径来描述镜头的通光能力,无法实现不同镜头的比较。
为了方便在实际摄影中计算曝光量和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不同镜头的孔径光阑实际作用,采用了“相对孔径”的概念。
相对孔径 = [镜头焦距] / [入射瞳直径] = f/d
比如某个镜头的焦距为50mm,入射瞳直径为25mm,那么该镜头的相对孔径就是50/25=2。
通常表示相对孔径的办法是在相对孔径前面加入[f/],比如f/1.4、f/2、f/2.8等,也有用1:2来表示f/2的。通常镜头标记上用类似1:2的方式更多些。
在实际使用中,很少使用“相对孔径”的称呼,通常都是用“光圈系数(f-Stops)”来称呼,简称“光圈”或者“f-系数”。
由于采用了这样的标准化方式,对于不同的镜头,在快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只要f-系数的相同,曝光量就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