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的不可知论及其克服之路 英国史 休谟

一.休谟的不可知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休谟是十八世纪英国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他继承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是不可知的,他把世界的一切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否认心理活动的客观来源和生理基础,提出不可知论。
休谟接受了贝克莱“认为一切知识都以经验为来源,而经验是没有客观内容的。因此,在心灵面前,除了知觉以外,就再也没有任何事物了”的观点。不过,休谟认为贝克莱的观点不够彻底,因为贝克莱一方面断言事物不过是感觉和感觉的集合,感觉之外无事物;但在另一方面,他又肯定了精神实体(例如自我——感觉者)的存在,而精神实体是在感觉以外的。休谟指出,贝克莱在这里是不能自圆其说的。休谟认为既然一切都是感觉,那么,感觉以外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都是不能肯定它是否存在的。因为要肯定它的存在,就必须越过感觉、知觉的范围之外。而人是不能越过这个范围的。由此,休谟得出这样结论: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理的知觉、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休谟的这种观点,我们叫做“不可知论”。
休谟的不可知观点是彻头彻尾的,他不仅怀疑客观实体在物质上的存在;同时也怀疑它在精神上的存在。所以,照他看来,神的本质、特征、能力、作用等,都是我们所不能证明的,我们的心根本就做不到这件事情。
休谟的不可知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康德承认物质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质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另一个是关于经验之间因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知。关于物质的存在不可知,这是继承了贝克莱的思想,而后一个不可知是他的创见,它对康德哲学和现代科学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休谟认为:我们相信因果关系存在是非理性的,因为归纳得不出普遍必然规律;现实中我们相信因果关系,比如火使人温暖,水使人清醒,是因为不这样就要吃苦头;但是从理论上看,我们的理性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普遍必然因果关系。他写道:“关于原因与结果我们的一切推论无非是由习惯来的;信念与其说是我们天性中思考部分的行为,不如说是感觉部分的行为比较恰当。”
休谟继承了“贝克莱否定洛克世界构成要素中的物质存在”的观点,并进一步阐释自己新的不可知论的观点,他不仅怀疑物质存在、也怀疑上帝存在。不过他不是像贝克莱那样断然否定物质存在,而是说物质存在与否不可知。如果说贝克莱的不可知论是要论证上帝的存在,那么休谟的不可知论则是怀疑经验以外的任何“实在”的,这种彻底的怀疑论,连“上帝”乃至“自我”这样的存在都在怀疑之列。这种彻底的怀疑论,其实正是彻底的经验论;相形之下,过去的经验论都是不彻底的。可以说,休谟才是最早一个“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家。实际上,休谟所提出的下面这个问题,从此成为哲学史上最引人入胜、以至于成为此后哲学发展的一大动力的课题:“我们借什么论证能够证明人心中的知觉是由和它们相似(如果这是可能的)而实际完全差异的一些外物所引起呢?”(休谟 《人类理解研究》第135页)许多哲学家力图回答它并自以为回答了它,其实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问题(关于“实践”是否证明“实在”,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二.康德克服不可知论的二元论(有限)方案
休谟的不可知论及其克服之路 英国史 休谟
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二元论、先验论和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有重大贡献的自然科学家。
康德建立起来的是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体系,其中包括以先验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为基本特征的认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伦理学、美学等。他认为哲学首先应该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和认识的可能性。主张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东西,他称之为“自在之物”(亦译为“物自体”)。康德一方面肯定“自在之物”能刺激感官,引起感觉,为人的认识提供材料;另一方面又断言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们认识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而产生的表象,即现象。人的认识既要有“自在之物”的作用,又要有先天的思维形式。在具体论述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康德认为有三个层次,即感性、知性和理性。感性,除了感性材料之外,要有感性的先天形式,即空间、时间,它所构成的知识形态就是几何学和数学。知性,是把感性得到的材料综合起来,其先天形式,量的方面有统一性、多样性和全体性;质的方面有实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关系方面有实体性、因果性和交互性;样式方面有可能性、存在性和必然性共12个范畴。理性,是对经验进行最广泛的综合,是最概括、最高的认识能力。它要求对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又是不可能达到的目的,这就必定会陷入自相矛盾。在这里,康德提出四组“二律背反”:世界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世界是单一的,又是复合的;世界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世界有,又没有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存在。这样就导致到不可知论。
康德自称自己被休谟从形而上学独断论中惊醒,康德也认为上帝的存在与否不能从理性得到证明,它只能是信仰的对象。就是因为休谟提出的第二个不可知——普遍必然因果关系不可知。康德为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主观改造客观理论。
康德接受了古希腊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和洛克关于感觉和外物不相似的说法,为了解释我们意识到的自然界是怎么来的,以及普遍必然规律是怎么来的,他提出主观改造客观理论:人通过感官直觉把外物(物自体)提供的材料表现成感觉对象——红绿软硬等,通过先验的时空观念由感觉对象构成事物的表象——比如一颗树的表象,通过理性——先验理性——把许多表象放在一起构成现象。据此,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实际上就是现象或表象构成的世界。自然界有因果关系,有普遍必然规律,它们无需归纳证明,因为自然界是先验理性按照这些法则构成的。所以我们知道的自然界都是现象或者说表象世界中的东西,而物自体是什么样子,这是不可知的。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世界本原的二元论。
康德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三十六节标题是:“自然界本身是怎样可能的?”其中写道:
这一问题是先验哲学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先验哲学,作为它的界线和完成,必须达到这一点。这个问题实际包括两个问题:
第一,自然界,在质料的意义上,也就是从直观上,作为现象的总和来看,是怎样可能的?空间、时间以及充实空间和时间的东西感觉的对象,一般是怎样可能的?答案是:这是由于我们的感性的性质的缘故,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感性按照它特有的方式被一些对象所感染,这些对象本身是感性所不知道的,并且跟那些现象完全不同。这个答案已见于《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先验感性论”里,而在《导论》里已见于第一个主要问题的解决里。
第二:自然界,在形式的意义上,也就是作为各种规则(一切现象必须在这些规则的制约之下被思维联结在一个经验里)的总和来看,是怎样可能的?答案只能是这样的,即它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我们的理智的性质的原故。这种性质决定了感性的一切表象必然被联系到一个意识上去,这就首先使我们进行思维的特有方式(即通过规则来思维)成为可能,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就使经验成为可能;不过这种经验和对自在之客体本身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这两个问题就是认识论和本体论问题。
康德为了解决认识论问题而把困难推到本体论那边去了。康德在某种意义上解决了休谟的不可知问题,但是却加深了另一种不可知,那就是物质对象或物自体不可知。我们称这种不可知论是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的理论被称之为二元论,因为他既承认物质本原,又承认精神本原。除了不可知论问题,康德理论还存在感官和外物(不管是物自体还是现象中的物体)如何协调一致问题。这是个大问题。比如人为什么相应会对苹果产生好吃的甜的感觉,相应会对自然光(波长在450到750毫微米之间)产生多种颜色感觉?假如说这是主观改造客观的结果,那么人为什么这样改造而不那样改造,比如令苹果产生不好吃的感觉,令紫外光可见而令自然光不可见?
“我们借什么论证能够证明人心中的知觉是由和它们相似(如果这是可能的)而实际完全差异的一些外物所引起呢?”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其实没有完全超出休谟当初的思路,就是:关于“实在”或者“上帝”之类的问题,不是一个认识的问题,而是一个信仰的问题。
康德超群绝伦的“问题意识”,使得他意识到关于心灵的这种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认知分裂”的严重。他要对人心灵的认知能力重新加以“批判”,澄清其起源与界限,既批判经验主义的“怀疑论”,也批判理性主义的“独断论”。康德试图弥合这两大派的对立,为此写了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这种努力,直到后来在现代分析哲学的逻辑经验主义那里才得以“完成”)。他说:“我们这个时代可以称为批判的时代。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逃避这个批判的。……只有经得起理性的自由、公开检查的东西才博得理性的尊敬。”可见他基本上是个理性主义者,试图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首先把问题归结为“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的问题,因为在他看来,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而只有这种判断才能既提供新知识、又保证具有普遍必然性。这种判断或“知识”,正是先天的知性形式与后天的感性材料的统一。
然而康德这种努力的结果仍然归于不可知论,也就是说,不论是分别通过经验论和唯理论,还是通过这两者的综合,都不能解决认识如何把握实在的问题。这是因为,知识虽然是从“经验”开始的,但经验并不是作为客观实在的“自在之物”本身,而只是“现象”,即只是心灵固有的先天形式与自在之物刺激感官之后产生的后天表象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对心灵的认知方面进行了更完备的考察(特别是对“知性范畴”的分析,其精密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进一步宣告了企图由纯粹理性或者“认识”来把握“实在”(灵魂、世界、上帝)确实是不可能的(在康德看来,“本体”这个概念正表示了它是不可认识的)。康德宣布哲学或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其实是宣布那种企图把握实在的“认识论”不可能。所以说,康德已经结束了哲学的认识论时代。那么,心灵如何才能把握实在?只能通过“道德”、“信仰”、“自由意志”,或曰“实践理性”。康德明确提出“实践理性”高于“纯粹理性”,这一点被后来的意志主义哲学奉为先驱。
三.马克思的实践观对不可知论的彻底克服
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外部存在。这一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但不能说,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是可知论。只有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康德)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才是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即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世界的本质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得出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本体论观点以及人的意识能认识外部世界的认识论观点,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不可知论是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相对。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人的感觉是外部世界引起的,但是他把客观世界看作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屏障。至今不可知论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很大影响。尽管不可知论一般都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凌驾于两大派别之上。但是,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唯一的东西,不仅怀疑人的认识的正确性,而且怀疑事物本身的存在。这实质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唯心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及其他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
由于不可知论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怀疑人的认识能力,所以一直受到旧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的批判。但他们对于不可知论的批判都是不深刻的,没有对不可知论作出令人信服的驳斥。只有马克思主义运用实践的观点才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数实践活动的成功最有力地证明着指导这些实践的人类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世界上只存在当前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另类观点: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中提出:认识或思维的客观性和实在性,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按照迄今为止通常的理解,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检验真理”或者“实践证明实在”。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实践可以把握实在,但是并不“证明”实在。我们说“实践并不证明实在”,因为这里所谓“实在”乃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种纯粹的“客观存在”对于马克思来说恰恰不存在,而实践正好是“要”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意志乃是实践的一个要素;我们说“实践可以把握实在”,仅仅因为对于马克思来说,正是实践或者生活本身,才构成真正唯一的实在。实践就是实在,除此之外别无实在。所以,准确地说,马克思的实践论并不是什么“认识论”,而是一种“实践的存在论”,这是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的关键所在;舍此便会退回“前马克思哲学”。在心灵如何才能把握实在的问题上,康德诉诸“实践理性”,马克思诉诸“实践”,两者有一致之处;因而,两者也都诉诸自由意志,所以,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活动。”区别在于,“实践理性”是指的实践活动在心灵上的表现,而且实际仅指“意志”;而“实践”则是指的这种活动本身,而且在心灵方面也不限于意志,还涉及整个意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4756.html

更多阅读

历代后妃的争权夺爱之路:疯狂的玫瑰

【书名】历代后妃的争权夺爱之路:疯狂的玫瑰【作者】纳兰秋【类别】历史【状态】连载【来源】腾讯读书【更新】2010-04-05已更新至68章【本册章节】第1-68章【简介】仕途要流血,玫瑰要疯狂。这些国色天香的女子,就像一朵朵娇艳的玫瑰争

怎么创业才能成功 怎样才能成功的走上创业之路?

如何走上创业成功之路一个新企业的诞生往往是伴随一种开始的。诺兰·布什内尔在兔岛游艺场工作过,在犹他大学玩过电子游戏机,这使他预见到电子游戏未来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他开办了阿塔里公司。美国着名的联邦快递(FederalExPress)的发起人当时只是

建材市场发展趋势 严冬下的建材市场发展之路

终极营销掌握未来优势在洋超市纷纷进军中国市场、步步紧逼的严峻形势下,中国本土建材超市如何应付?华美乐建材超市无疑开创了一条颇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建材超市发展之路。作为东莞首家本土大型家居装饰建材超市,自2003年在南城开设

声明:《休谟的不可知论及其克服之路 英国史 休谟》为网友一起长大的约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