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宫山l景区简介--徐炳书/文 武夷山大红袍景区简介

洞宫,顾名思义,山中之殿宇也。洞宫山座落在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境内,距政和县城70公里,地处政和、屏南、周宁三县交接处,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鸳鸯溪景区相连,与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龙际毗邻,为闽东北三角旅游圈重要组成部分。洞宫山系我国著名的道教胜地之一,道教经典称之为第二十七福地、也称“琅环福地”或“无为神化洞天”。这里海拔逾千米,气候独特,山川秀伟,风光旖旎,山峦跌宕,视野高远,襟怀开阔,明代诗人郭斯厚诗云:“风帆渡海瞻蓬岛,鸟道横空近武夷。”是对洞宫山秀美绮丽风光的真实写照。

相传,前汉时,政和杨源一带山峡环绕,积水成泽,洞宫山数峰漂于一片汪洋之中,仿佛海中之蓬菜。山中孽龟恶蟆,兴风作浪,涂炭生灵。后有魏、虞二真人立志为民除害,隐居洞中,修炼羽化,炼成九蓬仙丹,铸就洞宫虹剑,遂用虹剑劈开环峡,泽水倾泻,汪洋变良田,从而使生灵得解救,那兴风作浪之孽龟恶蟆,也被点化为石龟石蟆,从此,附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且不说传说的真伪,但洞宫诸洞神奇名胜渊源与此。据考察,发现在洞宫挖掘出大量海生动物化石、贝壳等,证实这一带远在春秋时期就是洲泽湖海。洞宫山从湖海中脱颖而出,带着海水的咸腥味,还来不及拭去身上贝壳沉积和砂砾的遗痕,就被定格在这世间。于是,洞宫山弘扬了大海的秉性,传承了大海的襟怀,心胸也像大海一样宽阔,蓄千流、纳百川、孕万物。

洞宫山的胸襟是宽广的。洞宫山景区面积50平方公里,包括九孔岩、雾中桥、龙滩峡谷、翠溪峡谷等4大景区。山不高,海拨1183,然而却广布着36洞、49景、72峰。若不是上苍恩赐,浑然天成,鬼斧神工,为何能容纳这么多名胜美景;若不是一石一胜,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哪能剔除莠杂,构成立体画卷。最为神奇的是洞宫诸峰、幽洞、怪石、峡谷、峭岩,恍如迷宫,奇妙无穷。俊秀的麒麟峰,位于景区中心,洞宫湖之南,登高远眺,石壁千寻,但见山峰酷似一匹硕大的麒麟,昂首翘尾,惟妙惟肖。其顶部石叠岩垒,状若塔,俗称“飞升坛”,相传为商周时魏、虞二真人羽化之处。其尾部石壁上并排九个洞穴,如宫殿楼宇之状,即为“九孔岩”,相传为魏、虞二真人炼丹之室。据载,西晋建洲刺史张华游洞宫时,曾在此遇异人点拨,得览紫微天书,后成为西晋大臣和文学家,清祝文治有诗云:“灵山福地辟何年,袱被匆匆话后先。游遍洞天三十六,奇书何处问仙缘”。宝台峰,又称“小蓬菜”,数座悬崖峭壁并列耸立,高插云端。崖壁下有两岩洞,相传为魏、虞二真人修道练形之处,故称“魏虞洞天”。古时岩下建有一小寺,依岩而建,称岩下庵,后毁。清乾隆间在旧址又扩建,敕赐名:“宝丰禅院”,“文革”期间,被毁。九十年代再重建,规模更宽敞。禅院旁尚有宋代魏虞二真人宫遗址。有诗云:“魏君仙去山犹好,碧水丹崖世所稀,洞口无门云自出,坛边有树鹤来归。”这里地理环境独特,冬春云雾飘渺,夏秋霞光紫气。便有“石鼎云影红,星坛霞气紫”。酒壶岩、天柱岩、观音岩、蛇头岩、风动岩、天柱岩、水飘岩、怪圈岩、飞来石、酒壶岩、鹞岩、龟岩、神鼠护金钟等等,怪岩奇石,无不栩栩如生。还有峡岩奇观,美不胜收。翠溪峡谷,鸳鸯溪上游,溪幽谷深,岸边峭岩突兀,经壁凌空,茂林蔽日,修竹掩映,百鸟争鸣,一如人间仙境;雾中桥峡谷,幽深莫测,一座弧形拱桥飞架峡谷,谷中水气蒸腾,云雾缭绕,雾中桥由此得名,天柱岩危耸谷口,怵目惊心。这里高山出平湖,1991年因九层际电站建成,于是形成南北两个人工高山出平湖景观。北湖为洞宫湖,即鸳鸯湖,水面宽阔,湖水清澈明净,湖中分布10余个小岛,岛上树木蓊郁,百鸟争鸣。春夏之际,百花争奇斗艳;秋末湖中常见鸳鸯嬉水。南湖,即九层际湖,成夹长状,湖水碧绿,湖的南沿为一道双曲大坝,湖水漫过大坝,形成一道巨大的瀑布,响声如雷,声震数里,雾罩峡谷,铺天盖地,蔚为壮观。这里的山峰长相厮守,相对无语,顾盼含情,胸怀坦荡,成了山的脊梁,山的精神。这里的峭岩、奇石、岩洞、碧水、幽谷,唇齿相依,不加掩饰,厘清是非,成了山的龙脉,山的灵气。它们既是对生命原始的诠释,更是对大自然博大、大自然常新、大自然浩气,大自然恢弘的讴歌。洞宫山的天趣盎然,形姿秀美,从古至今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驻足哦咏,吟诗作赋,直抒胸臆。洞宫山藏而不露,得天独厚,既有大文章,又有小经典;既有全立体,又有多层面。自古道:“名人因名山而不朽,名山因名人而换彩”不无道理。洞宫山以山小包容宏大,以文化积淀丰厚和内奇外秀,被誉为“福地洞天”。
洞宫山l景区简介--徐炳书/文 武夷山大红袍景区简介

洞宫山不因“藏在深山人未识”而耿耿于怀,也不因为地势不宽而心胸狭隘,然而,她是俊秀神奇的,中国老百姓相信“人杰地灵”,这里的明山秀水同样孕育出出类拔萃的英才。商周时期魏、虞二真人在这里炼成洞宫虹剑。西晋时建州刺史张华在洞宫饱览《玉京紫微》、《金真七瑛》诸秘籍,后成为西晋大臣和文学家。朱熹、李纲、赵迪、祝文治、郭斯厚等文人骚客在洞宫留下了珍贵的足迹,留下许多赞颂洞宫山的诗篇。他们放情山水,寄情幽壑,心怀宏志,放飞心灵。他们呼吸着洞宫山的清新空气,品饮着洞宫山的清澈山泉,沐浴着洞宫山的日月精华,陶冶的是情操,磨练的是筋骨,砥砺的是意志。洞宫山的胸怀是宽阔的,因其地处闽东北交通要塞,地势险要,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
19362月闽东红军独立师师长叶飞率部到政和洞宫山麓禾坪村,与闽北独立师师长黄立贵部会师。同年4月,中共闽北特委领导人黄道、黄立贵、吴先喜、曾镜冰等与中共闽东特委领导人叶飞等人,在洞宫山仰头村召开著名的“洞宫山联席会议”,开辟革命根据地,成立了闽浙赣边省委,留下了革命史迹,纪念碑上赫然写着:“武夷巍巍风雷动,建水滔滔星火红。血战三年留青史,光辉一页有洞宫。”不愧为爱国主义教育圣地。这里还走来了中央领导、原福建省委领导王兆国、贾庆林等参观考察,也走来了许多风流人物,走来了许多观光游客,他们接撞而来,络绎不绝。或驻足麒麟峰下,欣赏山峰的鬼斧神工,品读九孔岩的精雕细凿,探寻奇书仙缘;或远眺雾中桥飞架南北,便有天上人间之感,天柱岩直插云霄,惊心动魄,危乎高哉;或徜徉于高山平湖边,观赏满眼碧翠、鸳鸯嬉水、白天鹅低翔,聆听百鸟放歌,享受大自然无比清新;或静坐于巨石,感受岩石之奇伟;或遐思于幽谷森森、林海茫茫、松涛阵阵;或徘徊于花桥,触摸历史之悠远;或凭栏欣赏四平戏之千古绝唱。为广博而沉思,为新鲜而陶醉,为神奇而亢奋。任世间百态,岁月更迭,人生浮华,灯红酒绿,只身融入自然,融入山川,融入洞天,融入福地,忘却的是人世纷争,忘却的是忧愁烦恼,忘却的是位卑身贱,忘却的是小我自己,置换到的同样是一幅好心情,有了好心情,携伴同行,心灵如约,灵犀相通,智性互启,远离物欲横流的困扰,去尽得高山、阳光、森林、空气、清风、碧水、泥土之气息,浸沐其中,你会感动不已的。也许只有无我忘我之人,才能以无欲寂寥平静之心,慢慢品味那份珍爱。

洞宫山简介:

洞宫山位于政和县杨源乡境内,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屏南鸳鸯溪上游,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459米。因山中一巨石呈“宫”字状,奇山洞又有洞中宫殿之称,故名“洞宫山”,山中风光旖旎,景色清幽,峰峦岩洞,秀拔奇伟,有奇峰异景49处,其中以“花桥、虹溪、怪圈”三绝称著。

 

  花桥位于杨源乡坂头村口,横卧蟠溪之上,是由坂头苏坑人陈桓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及第后衣锦还乡时创建,随后时毁时修,现存建筑虽为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但一如旧貌。该桥为单孔楼阁式风雨桥。桥身长约50米,宽约6米,因三层主楼翘檐朝天似莲状而得名。桥内文化色彩极其浓郁,在桥顶斗拱,桥廊神龛以及80根桥柱桩上,绘有“桃园结义”、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花鸟壁画,楹联近百幅,艺术品百幅,艺术品位高,令人赞叹。桥内设有两条通道,其中一条用木栅栏相隔,宽约1米的边道过去专供妇女行走。这在福建众多古桥梁建筑中还是少见的,在桥的二、三间挂有风铃,遇风则叮当作响,村民们便根据是东边还是西边铃响来预测晴雨,颇为灵验。更为奇特的是,在桥孔中央石缝间还伸出两把黝黑的宝剑尖,据村民介绍,宝剑尖逢涝时能自动伸出,旱时则自动缩回5至20公分,实属奇观。

 

  虹溪位于洞宫山景区中心麒麟岩下,长10余公里,宽约3米,令人惊奇的是,如此长度的储赤色河床,居然如刀削斧劈一般平坦。溪中全然不见河卵石和泥沙。关于虹溪的由来,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当年龟蛇精为患洞宫山时还没有虹溪。因此,旱灾、涝灾连年不断,百姓辗转沟谷,无以为生。上天为拯救生灵,便派两位仙人下凡消灭了龟蛇精,并用神牛、神犁从洞宫山起沿环峡一直犁到屏南,造就了虹溪和鸳鸯溪。在虹溪新旧桥之间还屹立着一块球状山岩,人称“风动岩”。几人合力推之,能微微晃动。

 

  在洞宫山雾中桥下峡谷中的8块岩石上,布满了280多个形状规则、大小各异的同心圆。令人不解的是,在这条数公里长的峡谷中,仅有这8块岩石上有同心圆图形,且这8块岩石石质十分坚硬,风钻在上面弹跳也不过留下些白点。因此,关于它的由来,人们众说纷坛,或疑为外星人所为,或疑为火山爆发所致,或疑为沧海桑田时海生动物所为,或疑为古越族图腾或宗教信仰的遗迹等等,扑朔迷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将它命名为”怪圈”。一位作家曾生动地描写道:“它如符咒,如密码,如一页页读不懂的天书,却又使人隐隐感到,那是天工造化对人类的某种暗示,某种隐喻,某种呼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2453.html

更多阅读

宁海伍山石窟 伍山石窟景区介绍

我们这次组织活动来到宁海伍山石窟和稻草人生态农庄。记得起码五年前,我来过伍山石窟,那时景区还在修建。这次游览石窟时间紧些,1个多小时,要爬2座山,还是有点汗水淋漓,气喘吁吁。深秋的山上已是色彩斑斓。当一个个洞窟以它独一无二的姿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1-22集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38

作者简介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

声明:《洞宫山l景区简介--徐炳书/文 武夷山大红袍景区简介》为网友用奋斗去征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