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区大事记——1938 一二九运动大事记

一分区大事记——1938 一二九运动大事记

一分区大事记——1938

38年1月5日,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在灵丘城召开军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250多人。三团长季光顺、政委王道邦、灵丘县长侯国良出席了会议。会议结束后,一分区政委邓华率三团和战线剧社,离开涞源县,到完县(今顺平县)、唐县开展扩军和开辟根据地。战线剧社在这里扩大至八十余人。

春,1938年1月,晋察冀军区就清洗混入军中的各类不良分子1300多名

日寇八路进攻,第三次攻占涞源城,八路军第三次收复涞源。

38年3月,奉来自延安的命令,在平西建立宋时轮、邓华支队组成的八路军四纵。邓华临走时与杨成武的大吵架,原因是邓华要带一分区三团走,杨成武不同意。

邓华的意思:开辟平西根据地不是我邓华的主意,是晋察冀军区传达的延安的部署,军队是你杨成武一个人的吗?是党的。所以,我带走三团,天经地义。

杨成武的意思:三团是原独立团的一部分,不能被拆散。三个月前,1937年11月初你邓华来,只有几个人来。现在你走,只能把你带来的人带走,不能带走一分区的部队。这些部队跟你邓华没有关系。

最终,吵架吵到了晋察冀军区聂司令那里,聂司令出面裁决,以执行延安的任务为重,邓华赢了。邓华不能光杆司令去开辟平西根据地,于是带走了三团。据说,邓华被派到一分区时,原本一分区的政治部主任应该是罗元发。罗元发是杨成武任独立团团长时期的政治部主任,改任一份区政治部主任,资历够了。但邓华当仁不让的兼任了一分区政委和政治部主任,罗元发只能到一团任团政委。直到1937年12月,邓华让出了政治部主任一职,罗元发升任一分区政治部主任。此时,1938年2-3月,邓华去了平西,杨成武也当仁不让,兼任一分区司令和政委。

邓华走了,带走了三团、还带了部分机关干部(都是政治部的),又从战线剧社带走四十余人组成宣传队,都是新加入的同志(到平西后,队长带几个宣传队员到野三坡宣传抗战,被当地人活埋)。

事情没完,接着是邓华的手下蔡铁根,1937年11月初跟着邓华一起从115师宣传科过来的。蔡铁根作为邓华分管的政工干部,被邓华任命为一分区宣传科科长。邓华、杨成武吵架,部下是不能插嘴的,偏偏蔡铁根插嘴了,而且旗帜鲜明地站在领他来的上司邓华一边。邓华在聂老总裁决后,领着一分区三团去了平西。蔡铁根不辞而别,跟着邓华一起走了。杨成武龙颜大怒,派了二团一个营,团政委袁升平带着,把蔡铁根硬是追了回来。

事情看起来陷入了僵局,此时一个局外人物的介入,解开了僵局。这个人是宋时轮手下的一个营长陈坊仁。

邓华是1938年3月到的平西。1938年5月底,宋时轮团到达平西。宋时轮当时任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的团长,全团两个营,一营是老红军营,营长唐家礼、营政委王季龙;二营由原刘志丹红二十八军改编成,营长陈坊仁、营政委王再兴。(宋时轮团有三营,营长王祥发、营政委曾祥煌,跟着团政委廖汉生,没有到平西。)

陈坊仁以后又任宋支队大队参谋长、大队长,冀热察挺进军参谋处处长、第七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陈坊仁对杨成武有救命之恩。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抢渡湘江战役中,红一军团的二师四团在界首至角山铺浴血抗敌,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当时杨成武膝盖中枪倒地,敌人呼啸着冲了上来,杨成武身边无人,眼看性命不保。恰好,五团五连指导员的陈坊仁带领一些战士从阵地上撤退,经过这里,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救起了杨成武。多少年杨成武念念不忘。


陈坊仁在平西

所以挺进军对一分区的事情,有什么不好出面的,只要让陈坊仁出面,无论要人要钱要物,准能办成。1939年底杨浩等人支援新成立的挺进报,据说就是陈坊仁出面向杨成武的请求。1940年7月,一分区战线剧社赴平西斋堂为挺进军慰问演出,据说也是陈坊仁出面邀请的。这个陈坊仁,1948年接替张明河的老搭档李湘,继任四纵十一旅旅长(接替张明河的旅政委是陈宜贵)。1955年授衔少将。

1938年,最终陈坊仁在背后活动,邓华又向聂老总陈情,聂老总向杨成武进行说合,于是顺水推舟将坐冷板凳的蔡铁根要了过来。此时的蔡铁根,连党员都不是。说是一分区压着不许发展他入党。于是肖克飞快发展蔡铁根入党,任命职务。

四十多年后,《杨成武回忆录》写作期间,杨成武自己回忆说,那时的年轻人,火气盛,争执起来谁都不肯让步1937年创建一分区根据地时,杨成武23岁、邓华27岁、陈正湘26岁,都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他同邓华之间的矛盾,直到评军衔之后的1957年才解决。双方握手,一笑泯恩仇。

再说一句不算多余的话,两年之后的1959年,邓华与蔡铁根都遭到厄运。邓华因为受到彭德怀庐山会议上事件的牵连,被免去沈阳军区司令员职务,从军队出来,到四川任副省长。受邓华的牵连,时任沈阳空军副司令的高鹏自杀。蔡铁根解放后改回原名蔡委心,因为受到军队系统“反教条主义”的牵连,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军籍,文革中的1970年被枪决。1980年,邓华、蔡委心双双被平反。邓华在平反的当年因病故去。

当年邓华带走的三团,团长季光顺、团政委张襄国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先后牺牲,但三团中一个独立团连指导员提拔的营教导员崭露头角。以后这个人在挺进军里面连任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处主任、七团团政委、第十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冀察纵队七旅副政治委员、二纵五旅政治委员、六十七军一九九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77年9月至1982年11月任第二炮兵司令员、第二炮兵党委第一书记。这个人就是李水清。

李水清在平西

李水清在平西的不凡之处,还在于对当地人采取了与挺进军司令肖克不同的解决方法。

平西原本是未经开化的“荒蛮之地”,自满清到民国初的三百年间,官方统治从未进入过平西地区,所以也从未纳粮纳税为官府出徭役。平地当地,自古建立“伙会”性质的道门会团组织,以后又引进“大刀会”,近代又产生“联庄会”、“六山会”等平西地区的民团组织。一发现有官方或外地团伙进入,即各村庄联手将外来势力消灭,从不手软。

抗战爆发,29军驻门头沟部队南撤保定,其中殿后的一个连图走捷径,进入野三坡地区,被当地人捉住后全部活埋。然后是邓华的宣传队一些人,也在野三坡被当地人捉住后活埋。杨成武1938年7月从涞源县赴平西斋堂,处理五支队赵侗离队的问题,不得已经过野三坡。他带了两个营,到紫石口后与五支队王建中来接应的一个营会合。

1940年12月,因挺进军和抗日政府在平西征粮、征税、征兵、征徭役过重,引起当地人不满,产生哗变。杀害挺进军征兵干部、军属和当地抗日政权的县区干部,捣毁县区政府,史称“汤各庄事件”或“汤各庄事变”。肖克果断动用挺进军九团进行镇压(因七团中当地参军的战士较多,没有动用),取缔抗日根据地的“伙会”、“大刀会”、“联庄会”、“六山会”等道门组织。

以后挺进军撤销,成立平西十一军分区。李水清主事,灵活掌握,对平西民间和民团组织采用两手策略,又拉又打,使其从原来的为日伪军利用的组织,产生分化,成为或者中立、或者倾向八路军的组织,甚至一部分民团干脆加入到八路军队伍。

邓华带三团走后,杨成武另外命令原二团副团长邱蔚抽调第一、二大队的部分红军干部、骨干与涞源、灵丘、上寨等游击支队组建新的三团(当时叫“三大队”),大队长邱蔚、政委肖锋(一部肖锋女儿编撰的《肖锋日记》中的全篇现代语言和名词引起了很大争议)。合编成新的第三大队(即新三团)中,涞源游击支队编为该团第三营,涞源支队长肖应棠任营长。

1938年4月29日(准确时间是从四月到九月),一分区一团组织东进支队。陈正湘、王道邦负责,战线剧社(原社长王星调特务营任教导员,一团调来刘凤林任新社长)大部分随一团参加东征。部队由易县出发,在涞水、涿县、房山地区,争取当地伪军宋海、张哲两部共800人,反正投降,一度收复了涞水、涿县县城。接着,部队攻入高碑店,占领琉璃河,破坏铁路百余里,致使敌人三日未能通车。同时,2团进攻易县、涞水之间的二十里铺,消灭伪治安军150余人。接着,一团又挺进平汉线路东的新城、容城、雄县、安新、高阳、任邱、大城、河间、献县、肃宁、饶阳、沧县等地区。8月5日,攻占容城县城,歼灭守敌保定治安军第3团300余人,击毙一名日本顾问,缴获枪支、马刀400余,子弹6000多发和汽车、电台、迫击炮等。当年夏季,一团带着1000多名新兵(后来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胡福才、胡德林叔侄二人,就是在这一次在容城县参加八路军到一团的。还有后来在中国美术界大名鼎鼎的曹振峰、原名马汉三后来任天津政协副主席的石坚,都是在这次东征参的军),胜利返回一分区。

7月下旬,一分区经历两起叛逃事件:

先是二团团参谋长段如山被秘密处决,团长王天存叛逃。李青川经杨成武从宽发落,到一团三营任副营长,经受战斗考验。

接着,聂老总来电话,闻讯编为晋察冀军区五支队的赵侗在斋堂叛变,杨成武率二团一营和分区特务营前往。途经野三坡、紫石口,与五支队三营营长兼教导员王建中接上头。

8月8日,改编五支队为三部分:二总队到一团、一总队到二团、三总队到三团。原一总队长纪亭榭改任三团团长、政委袁升平、副团长邱蔚、政治处主任王建中。原赵侗部队的干部:除了纪亭榭、王建中,高鹏改任一分区副司令,王远音一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后八分区政委)、汪之力二分区政治部主任、焦土(焦若愚)任房山县县长,还有史进前、张如三、陈大凡、尚英等人,以后都被杨成武呈报晋察冀军区破格委以重任。

1938年10月初,日军进攻晋察冀军区机关,阜平保卫战打响。一分区机关转移到曲阳县口头村隐蔽。除留下老弱病残小之外,其余人员一律随杨成武参加一团、三团参战的东西庄保卫战,进行战场鼓动和救护工作。这一次,阜平、涞源再次被鬼子占领。10月底,一分区机关转移到涞源县南城子。一分区后方医院设在山西省灵丘县的上寨、下寨村。

年底,一团、三团回到一分区。

与此相关联的几件事情:

1938年上半年,一分区解决白秀亭、周文龙、胡占海、高宏飞几支土匪队伍。

1938年9月,延安的抗大一部分来到晋察冀。12月,抗大二分校在晋察冀军区灵寿县陈庄成立,二分校一大队来到一分区驻地,许多抗大学生干部加入到一分区,比如李振军等人,是在这一时候开始的。

1938年11月28日,杨成武(24岁)与赵志珍(17岁)在涞源县北城子村结婚。

12月,跟杨浩前后脚从北平一起出来的青年学生邹明、邹群兄弟,参加到一分区抗敌剧社。

1938年12月,从夏季起就战斗不断,此时又粉碎了日寇的冬季“扫荡”的一分区部队,在晋察冀军区的统一安排下,转至涞源县走马驿一带休整。休整期间,一分区和四分区合在一起,共同开展了“扩大部队”、“加强军政学习,完成教育计划”、“推进敌军工作、群众工作”的竞赛活动,活跃了军政工作。此间,一分区边整训边战斗,取得了军队整训和大龙华歼灭战的双胜利。也就是说,走马驿这次整军行动,直到1939年5月底,大龙华战斗胜利后才宣告结束。

1938年上半年的一团干部配置:

一团团长陈正湘、政委王道邦、总支书记黄作珍,全团1800余人,

一营长李德才、教导员朱尊斌,(阜平战斗后,李德才调特务营任营长,朱遵斌接黄作珍任总支书记,新营长林必元、新教导员邓经纬),

二营长宋玉琳、教导员罗霄文(39年教导员换郑三生,副营长郑南风),

三营长杨上堃、教导员霍至德(后,杨上堃提升,马辉接三营长,副营长李青川,39年教导员换郭延林);

一团的几个主要人物:团特务连连长彭德胜、指导员刘金华,一营四连连长陈文高、指导员郑三生,二营七连长曾自仁,现改名曾治,三营十连连长兼指导员张英辉。

1938年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主要干部:

第一军分区兼第一支队司令员杨成武、政委邓华(2月离)杨成武(2月兼)、参谋长熊伯涛(6月离职,调往四分区,接替生病的原司令周建屏)、政治部主任罗元发。

第一大队(11月第五支队第二总队并入)大队长陈正湘、政委王道邦,

第二大队(11月第五支队第一总队并入)大队长王天存(7月逃跑)黄寿发(7月任)、政委袁升平(7月离职)张如三(7月任职),

第三大队(11月第五支队三总队并入)大队长邱蔚(7月离职)纪亭榭(7月任职)、政委肖锋(7月离职)袁升平(7月任职)。

1938年初被邓华带走的第三团(团长季光顺、团政委张襄国),5月编入八路军四纵(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由宋邓两个支队组成)中的邓支队。

第五支队(7月编入第一军分区,11月分编)司令员赵侗(7月叛逃)、副司令员高鹏、参谋长常戟武、政治部主任汪之力(6月离职);

第一总队(11月并入第一支队二大队)总队长纪亭榭(7月离职)王建中(7月任职)、政治主任陈大凡(7月离职)张如三(7月任职)。

第二总队(11月并入第一支队一大队)总队长宋明皋(7月离职)韩庄(7月任职)、政治主任杜伯华,

第三总队(11月并入第一支队三大队)总队长刘风梧(7月离职)林一民(7月任职)、政治主任林一民(7月离职)史进前(7月任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2392.html

更多阅读

《小仓百人一首》详解九 小野小町 小野小町 诗 原文

《小仓百人一首》详解(九)小野小町花の色は、移りにけりな、いたづらに、わが身世にふる、ながめせし間にいろのはなは、うつりにけりな、いたづらに、わがみよにふる、ながめせしまに〔汉译尝试〕樱花散尽红颜去 身世沉浮徒自伤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 神舟十号返回仓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1999年11月20日—2012年6月16日):历次航行目的发射时间 飞行时间 返回时间发射地点 着陆地点宇航员及简历 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刘洋---------------------------------------

声明:《一分区大事记——1938 一二九运动大事记》为网友青春奋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