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梅的精神 梅的精神品质

原文地址:梅的精神作者:张正义的博客


[转载]梅的精神 梅的精神品质
梅的精神
张正义

  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梅居四君子之首;梅,又与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梅,傲霜斗雪,迎寒怒放,成为坚忍不拔、抗逆辟邪精神品格的象征,在她身上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品格的向往。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古来诗人、画家以咏梅、画梅著称者甚多,其艺术形象已被历代文人雅士固定。

  梅,集高洁、秀雅、坚毅、淡泊名利、自重自持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最能代表和体现勤劳、勇敢、智慧、热爱和平、爱国主义、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在选择国花时,人们首选的当是梅花。

  古往今来,人们借梅抒情怀、叹国恨、喻人格、寄闲情。陆游最爱梅花,以梅花自比;林逋爱梅情深,有“梅妻鹤子”之誉。鲁迅先生也请人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现代人又称梅花为“五福花”,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以梅花来寄托多种情思。

  中国是梅花的故乡,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书经·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说明那时梅就与我国劳动人民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中,已将梅用作诗歌创作的素材。如《小雅·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也是借物暗喻并兴起对人事的看法。秦汉以来,现存最早的有关梅花的诗是南朝宋鲍照的《梅花落》,之后人们已将它作为咏梅诗的滥觞。魏晋以降,以梅花装点园林成为时尚,正如杨万里在《和梅诗序》中所云:“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自此至唐、五代时期,赏梅、咏梅之风盛行,梅花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

  正因为人们对梅的精神的推崇,便有了两个版本的“踏雪寻梅”:一是历史上孟浩然骑驴踏雪寻梅;一是《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节,宝玉、宝琴踏雪寻梅栊翠庵,我们不由得想到了妙玉这个角色的性格,想到了梅花所代表的东西,悟到了“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的意蕴。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人林逋对梅花的审美观点几乎成为咏梅诗创作和欣赏的标准。“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人卢梅坡的笔下,梅花和雪相映成趣。“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惟有香如故。”陆游的咏梅诗句,有几分中国文人的清高、孤傲、自负和倔强,悲凉中透出一种冷漠;“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梅花,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吟之不足则唱。于是,便有了京剧奚派老生张建国演唱的那组京昆组歌中的《探梅》:
  千里踏雪寻梅来,春风拂面望眼开。缕缕香魂绕环宇,枝枝素影映高台。
  倚天照梅花无数,临水落月梦有苔。更喜奇缘梅娘处,多情依依久徘徊。

(原载《咏梅》杂志2012年第4期卷首语 《河南煤业化工报》2013年1月19日第4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526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梅的精神 梅的精神品质

原文地址:梅的精神作者:张正义的博客 梅的精神张正义  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梅居四君子之首;梅,又与松、竹合称为“岁寒三友”。梅,傲霜斗雪,迎寒怒放,成为坚忍

转载 梅建平:艺术品或将取代房产成为未来投资新选项

原文地址:梅建平:艺术品或将取代房产成为未来投资新选项作者:陈志平波段手“先比车,后比房,再比墙(挂着的字画)”,一批拥有财富的人正在经历这一转变过程。在这个高通胀的时代,任何能增值保值的品种都成为了投资青睐的对象,书画更是一马当先

声明:《转载 梅的精神 梅的精神品质》为网友新鮮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