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过失犯罪 刑法中的过失犯罪有哪些类型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下面由爱华网小编为你详细介绍犯罪过失的相关法律知识。

  刑法中的过失犯罪种类

  刑法第15条是对犯罪过失的规定。根据法条规定,犯罪过失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过失犯罪不处罚未遂、中止与预备;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例外,所有的过失犯罪都要求发生实际的危害结果(所有的过失犯罪都是侵害犯)。

  刑法第16条是对无罪过事件(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的规定。任何罪过都是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统一。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要么是缺乏认识因素(意外事件),要么是缺乏意志因素(不可抗力),从而不具备构成罪过的条件。


刑法中的过失犯罪有哪些类型

  过失的种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应当预见的前提是能够预见:需要考虑行为人的知能水平、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以及行为时的客观环境。

  应当预见的内容是法定的危害结果,即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而非任何结果。

  2、过于自信的过失。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行为人在已经预见危害结果的同时还实施该行为,是因为行为人凭借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相信自己能够避免结果的发生,但所凭借的主客观条件并非真实可靠:过高估计自己的主观能力、不当地估计了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对避免危害结果的作用或者误以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因而可以避免结果发生。这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认识因素。

  轻信能够避免又表明行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这便是过于自信过失的意志因素(不能认为“轻信能够避免”是过于自信过失的意志因素)。

  注意:过失犯罪的认定要注意两点。

  第一,过失犯的客观构成要件。过失犯存在实行行为,但其定型比故意犯的实行行为缓和。例如,村长甲号召农民冒雨抢救粮食,农民乙在抢救粮食过程中被雷打死。即使甲对结果具有预见可能性,但因为缺乏过失犯的实行行为,不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第二,过失向故意的转化: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导致对某种法益产生危险,但故意不消除危险,希望或者放任结果发生地,直接认定为故意犯罪。例如甲不慎将烟头扔在仓库里,具有发生火灾的危险,甲能够及时消除危险,但想通过造成火灾陷害仓库保管员,故意不消除危险,导致火灾发生。这便由一般过失转化为犯罪故意,应认定为放火罪而不是失火罪。

  过失行为虽然已经造成了基本结果(成立基本的过失犯),但在能够有效防止加重结果发生的情况下(既有履行义务的能力,又有回避结果的可能性),行为人具有防止加重结果发生的义务却故意不防止的,对加重结果成立故意犯罪。

  注意: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刑法中的难点,也是司法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首先,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刑法过失犯罪 刑法中的过失犯罪有哪些类型

  其次,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的措施;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相关阅读: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

  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

  定性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

  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

  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

  A.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

  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

  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B. 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

  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

  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

  C.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则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才能负刑事责任。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的,无论某一过失行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构成犯罪。

  看过“刑法中的过失犯罪有哪些类型”的人还看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919871/239236867.html

更多阅读

违法认识的可能性和期待可能性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论

  违法认识的可能性,即行为人是否有实质意义上的违法性,是否具有形式意义上的违法性.  期待可能性,即行为人是否能采取适法的行为而不采取违法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任何的理论不放到现实当中去检验都只是理论而已,举例张三

刑法中的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 法条竞合和想象竞合

关于刑法中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几点解释在辅导同学的过程中,大家刑法有个点,死活整的不是很明白,或者说在做司考真题的时候,不知道此道司考真题所要考察的内容是什么,仅仅只记住某一两个具体的知识点,而不能全面、系统的把握好此知识点,

刑法中的实行行为 实行行为

实行行为,是具有侵害法益的现实危险,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或者说,实行行为是刑法分则明文规定的侵害或威胁法益并为成立某一犯罪所必需的行为。实行行为,是具有侵害法益的现实危险,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符合构成要件的行

声明:《刑法过失犯罪 刑法中的过失犯罪有哪些类型》为网友浅月流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